280 likes | 360 Views
兵馬俑. 709. 兵馬俑 的簡介. 西元前 210 年 ,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帝贏政東巡途中病死於沙丘,九月,歸葬驪山陵,據載從贏政初即王位,就動手修建驪山陵, 統一六國後 ,更每天動用刑徒數十幾人修陵,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續大興土木,直到人民揭竿而起,天下分崩才被迫停工, 西元前 206 年項羽入關 ,一把火, 燒毀了秦陵的秦宮室苑囿 ,現在秦陵地面上除了仍然存留的封土堆外,宮寢等建築只剩下大片的夯土和瓦礫了,至於秦陵地下還有什麼東西,一直是個不解之謎。. 兵馬俑的概念.
E N D
兵馬俑 709
兵馬俑 的簡介 • 西元前210年,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帝贏政東巡途中病死於沙丘,九月,歸葬驪山陵,據載從贏政初即王位,就動手修建驪山陵,統一六國後,更每天動用刑徒數十幾人修陵,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續大興土木,直到人民揭竿而起,天下分崩才被迫停工,西元前206年項羽入關,一把火,燒毀了秦陵的秦宮室苑囿,現在秦陵地面上除了仍然存留的封土堆外,宮寢等建築只剩下大片的夯土和瓦礫了,至於秦陵地下還有什麼東西,一直是個不解之謎。
兵馬俑的概念 • 《說文》載,俑士偶之假借字,通常是指殉葬用「人形明器」。以中國陶俑發展史而論,春秋戰國時代是俑的孕育期,秦為發展期,在西漢時候達到高峰。秦俑在中國俑的發展史上呈現首次的全盛期。
兵馬俑的佈局和結構 • 一號坑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寬62米,深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坑道內有10道2.5米寬的夯土隔牆,隔牆上架著粗大的橫梁,再鋪蘆席、細泥和填土。底部以青磚墁鋪。一號坑兵馬俑按實戰軍陣排列。俑坑的東端是一個長廊,站著三排面向東的戰袍武士俑,每排70件,共210件,手持弓駑,他們是一號坑軍陣的前鋒部隊。
兵馬俑的種類~ • 秦兵馬俑坑的兵種主要分成車兵、騎兵、步兵三大類。步兵有重裝、輕裝,也有持弓弩、短兵器、長兵器的分別。「跪射俑」屬於重裝步兵俑,以握持弓弩狀在軍陣中出現,英姿煥發。 三個兵馬俑坑的大小、形狀,主要是為了軍陣排列需要而建成的。古代作戰,雙方部隊排出軍陣隊形,互相衝殺。
兵馬俑被發現的過程 • 秦兵馬俑坑所在地在未被發現時,可說是一片荒涼、荒草滿野。當地群眾稱之為〝石灘羊〞。一直到1974年3月,西楊村農民 楊泉義、楊志發、楊彦信等人在生產隊長 楊培彦、王文學等人的率領下到村南打井,3月29日,而這天也剛好是陰曆三月三,在井下挖土的是 楊志發和楊彦信,偶然發現了陶俑的殘片。 兵馬俑~
兵馬俑被發現後引起的轟動 • 兵馬俑坑一出土,就在世界上引起了轟動。不少國家的電視、廣播、報紙等新聞媒體都報導了中國發現兵馬俑坑的消息,掀起了「兵馬俑熱」。許多人都希望一睹兵馬俑的廬山真面目,外國元首和政界要員也接踵而至。目前為止,來兵馬俑坑參觀的海內外遊客已達到4000多萬人次。兵馬俑博物館還在中國組織了「兵馬俑巡迴展覽」,先後在黑龍江、山西等十幾個省的二十多座城市展出。
兵馬俑的資料!!! •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景」的秦兵馬俑,位於秦始皇陵東側1.5公里處。過去,驪山附近的農民經常發現所謂「瓦人」,據說,在這一帶只要打井或墓穴,新墓穴便會塌陷而井水也會突然枯竭。1974年3月,農民在皇陵附近打井時,發現了「瞪眼怪物」,呈報當地政府後,考古工作者隨即進駐挖掘,並於1977年建成兵馬俑一號坑大廳。又一年,在一號坑的東北側,相繼發掘了曲尺形的二號坑和凹字形的三號坑。
兵馬俑的特點 • 俑是古代用於陪葬的偶人。是用泥土、木或銅等作的象人的物件。俑的質地以木質、陶質最常見,也有瓷、石或金屬製品。 俑的形象,主要有奴僕、舞樂、士兵、儀仗等,並常附有鞍馬、 • 牛車、庖廚用具和家畜等模型,還有鎮墓壓勝的神物。
兵馬俑的特徵 • 將軍俑:通高196cm大都身材高大魁梧,頭戴雙卷尾冠,足穿方口翹尖履,身穿雙重長襦,外披彩色魚鱗甲,或著長袍不披甲,長髯飄灑,昂首挺胸。 軍吏俑:一般身穿長襦,外披鎧甲,頭戴長冠,持兵而立,表現出一種身經百戰、視死如歸的威武陽剛之氣。兵馬俑~
彩繪兵馬俑列隊見遊人 • 山東章丘考古發掘出我國第三大兵馬俑坑,近日,發掘現場終于向世人開放。在長9.7米、寬1.9米、深約0.7米的陪葬坑內,沈睡近2000年的“東漢兵馬”重見天日。騎兵列隊在前,步兵列隊在後,車隊在其中,規模之宏大,令人嘆止。現場開放後,吸引了不少周邊的遊客。
秦始皇兵馬俑挖掘二三事 • 當年任考古發掘隊隊長的袁仲一,帶領考古隊員歷一年多的精心勘探和試掘,發現這些約6,000件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原來是座規模宏偉的大型兵馬俑坑(即一號俑坑),是個「地下軍團」,而這一巨大發現,瞬即在中國大陸和世界各地引起震驚與轟動,袁仲一也因而被尊為「秦俑之父」。
兵馬俑的生動刻畫 兵馬俑~ • 兵馬俑生動多變的型態和面部表情,贏得了「千人千面」的讚譽。根據大陸考古研究,八千件陶俑不但因為官階的不同,身著不同的戰服、官帽,甚至鬍鬚、髮髻、帶扣都有多種變化,細膩的觀察連陶俑鞋底的針線陶馬口中有幾顆牙齒都生動刻畫。
兵馬俑的造型和風格 • 千人千面」的兵馬俑究竟是多少陶工的心血結晶,考古人員從出土兵馬俑身上發現八十多名陶工姓名,這是秦代「物勒工名」制度是秦代管理官府手工業,控制和監督工人生產的一種手段。地方官署和民間的陶工所製作的陶俑,體形清秀,帶有曲線的韻律,陶俑眉毛比較平緩。
兵器的特色及價值 • 兵器的特色有1.系統化,就是按幾種型號生產產品2.互換性,就是同一型號的產品的部件可以互換3.冶金加工工藝,已達很高水準,誤差非常小4.有防銹處理,兵器表面有鉻鹽氧化物,就是經過鉻化處理,這個發現,震驚全世界。
兵馬俑的生動刻畫 ~ • 兵馬俑生動多變的型態和面部表情,贏得了「千人千面」的讚譽。根據大陸考古研究,八千件陶俑不但因為官階的不同,身著不同的戰服、官帽,甚至鬍鬚、髮髻、帶扣都有多種變化,細膩的觀察連陶俑鞋底的針線陶馬口中有幾顆牙齒都生動刻畫。
兵馬俑的寫實主義 • 兵馬俑寫實主義特點,表現再八千件陶製人俑和馬都仿照真人、真馬形塑、人俑高度再一百八十公分到兩百公分之間,馬高一百六十公分到一百七十公分、身長兩百公分,魁梧的身形體現了秦兵氣吞山河的氣勢。
兵馬俑的「大」「多」「精」「美」 • 兵馬俑坑遺址自一九七四年開始考古挖掘以來,至今已發掘出八千件左右的陶製人俑和馬匹,藝術界也以「大、多、精、美」四大特色為兵馬俑做註解。「大」是指1.場面大、俑坑規模大。2.雕塑的個體大,世所罕見。「多」是指數量多,共有八千多件。「精」是指精雕細刻。「美」是指塑造了豐富的人面形象 。
夾道相向排列的武士俑 • 三號坑南北廂房出土的陶質武士俑,其排列與一、二號坑內的陶俑迥然不同。一、二號俑坑內的陶俑排列均面朝東方(一號坑兩側及西端的環衛俑例外),而三號坑出土的步兵鎧甲俑不作戰鬥隊列的排列,而作儀衛式的列隊。除排頭兩件外,均相向,作夾道形式排列。
凹字形建築 • 一九八九年九月二十七日,秦兵馬俑三號坑遺址正式對外展出。此坑發現於一九七六年五月。它東西長二十八.八公尺、南北寬二十四.五七公尺;總面積不到六百平方公尺;僅為一號坑面積的二十七分之一,二號坑面積的十一.五分之一。然而它的建築形制特殊,結構複雜,平面呈不規則的「凹」字形。
秦兵馬俑坑的陶俑非常逼真,每一件的年齡、身材、形象、神態、表情各不相同,鬍鬚、髮型、腰帶等都不一樣,就連鎧甲的堅硬、戰袍的飄動都表現出來了。 陶馬也是一樣,雙耳豎起、鼻孔粗大、眼神專注、筋骨堅實,就連口中的牙齒都看得見。 709
兵馬俑博物館 • 兵馬俑博物館位於秦始皇陵東側約1.5公里處,原為秦始皇的兵馬俑陪葬坑。1974年3月時,當地的農民因打井而發現秦俑,後經中國政府有計劃的鑽探與發掘,至今一共挖出了3個坑。 其中最大的是一號坑,有陶人陶馬6000餘件,同真人真馬一般高大,排列成長方形軍陣,軍容整肅,布陣嚴密,等於重現了秦始皇當年橫掃六國,統一天下的壯闊場景。
車士俑 高:190cm 重:170kg 秦俑坑的戰車基本上有三名成員,御手負責駕車,車左車右負責與敵人搏鬥。
戰袍武士俑 • 高:190cm重:240kg • 免冠束髻,身穿短袍,挽弓攜箭,這種不帶頭盔,不著鎧甲的武士,更顯現秦均英勇善戰和大無謂的精神。
跪射俑 • 高:186cm重:240kg • 身穿齊膝長襦,外披鎧甲,頭冠圓形髮髻,雙目凝視前方,兩手做持弓弓箭狀。
立射俑 • 高:186cm • 此俑為不著鎧甲的輕裝步兵俑,在一個方陣中,要輪番射擊不傷自己人,會有立姿和跪姿兩種射擊方式。
鎧甲武士俑 • 高:183cm重:190kg • 披甲站立,或免冠,或頭戴軟帽,腿紮行膝,腦後綁六股寬辯行扁髻,個個神情嚴肅恭謹。
謝謝觀賞~ 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