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5-img
1 / 24

佛教之生死觀

佛教之生死觀. 慧開法師. 「 流轉緣起 」與「 還滅緣起 」的 二重生命觀 1. 生命的 緣起緣滅 — 生死輪迴 ( 俗諦∕世俗諦的觀點 ) 生死的流轉 — 煩惱與污染 2. 生命的 不生不滅 — 涅槃寂靜 ( 真諦∕勝義諦的觀點 ) 生死的解脫 — 超越與淨化. 一、從佛教的觀點論生命. 生命的實相與現象: 「不生不滅」 vs. 「緣起緣滅」. 不生不滅 :生命之流是無始無終 ﹑ 無窮無盡的,眾生並非 ( 也無須 ) 被所謂的造物主所創造,此之謂「 不生 」;同時也無法被任何力量摧毀滅除,此之謂「 不滅 」。

kalliy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佛教之生死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佛教之生死觀 慧開法師

  2. 「流轉緣起」與「還滅緣起」的 二重生命觀 1. 生命的緣起緣滅 — 生死輪迴 (俗諦∕世俗諦的觀點) 生死的流轉— 煩惱與污染 2. 生命的不生不滅 — 涅槃寂靜 (真諦∕勝義諦的觀點) 生死的解脫— 超越與淨化 一、從佛教的觀點論生命

  3. 生命的實相與現象:「不生不滅」vs.「緣起緣滅」生命的實相與現象:「不生不滅」vs.「緣起緣滅」 • 不生不滅:生命之流是無始無終﹑無窮無盡的,眾生並非(也無須)被所謂的造物主所創造,此之謂「不生」;同時也無法被任何力量摧毀滅除,此之謂「不滅」。 • 緣起緣滅:然而其無盡的心識之流,會因歷經不同的時空,而有不同的色身構造與認知狀態。

  4. 二、流轉輪迴的生死觀 • 生命的流轉及其過程 ─ 生死輪迴,四有次第循環,無始無終 (1)生有:出生,眾生一期生命的開始。 (2)本有:從出生至死亡之間,眾生一期 之生命。 (3)死有:臨終及轉(往)生,眾生一期生 命的結束。 (4)中有:又稱「中陰」,死生之間的過 渡時期。

  5. 本有 中有 生有 死有 生有 無明 ↓ 行 識 ↓ 名色 觸 ↑ →六入 →受→愛→取─→有──→生─→老死

  6. 三、 涅槃寂靜的解脫觀— 生命的淨化與提昇 • 生命之所以會輪迴流轉,乃因其不斷地自我污染;生命之所以能解脫超越,乃因其不斷地自我淨化。 • 涅槃 (Nirvana) — 大乘佛教菩薩道的終極目標,乃是斷除眾生的貪、瞋、痴、慢、疑…等無明煩惱,轉識成智,絕非斷除生命。

  7. 問:生命與死亡的定義為何? 四、生死問題 FAQ 問:生命的意義究竟何在? 答:慧開曰:生命的意義在於不斷地﹑深 入地探索生命的意義。 答:在醫學上對生命與死亡的定義,是採   取所謂的「操作型定義」;換言之,   現代醫學對於生命的開始與結束的認   定,會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與進步, 而對生與死有不同的認定標準。

  8. 問:究竟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問:生命之流有沒有第一站與最後一站? 有的話,能否追溯到原初的第一站?   而最後一站又止於何處? 答:慧開曰:生— 從生命之流的上一站   來;死— 往生命之流的下一站去。 答:以佛教的立場觀之,生命之流沒有所謂 的第一站。對於身處茫茫生死大海的芸 芸眾生而言,也沒有所謂的最後一站。 對於出離生死的聖者而言,涅槃寂靜是 生命的終極真實與終極目標。

  9. 問:眾生為何會死亡?我們能否長生不死? 答:沒有死亡的人生是不能忍受的(Life without death is unbearable.),因為所有    的生命都會不斷地老化。如果生命只會   一直老化衰竭而不會死亡,那是很可怕   的事,因此死亡對生命而言,是必要而   有意義的。死亡並不完全是個障礙,它   讓我們有機會休息之後再出發。死亡是   生命的一種轉換,不是終結,而是另一   個開始。

  10. 問:死亡是否會讓我們很痛苦? 答:其實不一定,死亡的經驗也可以是很   愉悅的,情況因人而異,痛苦是因為   執著而生起,而痛苦的程度則與個人   執著的程度成正比。痛苦又可分為兩   個層次: (1)肉體上的:病痛以及四大分離。 (2)精神上的:恐懼﹑孤單﹑有被世    界遺棄的感覺﹑不知何去何從。

  11. (續上頁) 伊莉莎白.庫布樂.羅絲 (Elizabeth Kübler-Ross) 在她的名著《論死後的生命》 (On Life after Death)一書中提到,她曾臨床 研究過二萬名有瀕死經驗 (NDE, near-death experience) 的病例個案而發現,在死亡的 過程中遊歷天堂,遇見天使或得到守護精靈 的眷顧與撫慰,乃至親眼目睹耶穌基督﹑聖 母瑪莉亞…等聖靈,是其中多數病患(不問 男女老少﹑種族﹑宗教背景與國籍)的共同 愉悅經驗。

  12. 問:死亡的過程(dying process)有多久? 答:不一定,情況也因人而異,時間的久暫與個 人的執著程度成正比。根據闡揚淨土法門的   佛教經典,真正往生淨土,其所需的時間為 「曲伸臂傾」。至於一般大眾,淨土宗較為   流行的說法是「平均八小時」,因而有死後 (斷氣之後)八小時,不要搬動遺體的主張。 問:我們是否能預知自己的死亡? 答:答案是肯定的。「預知時至」是所有宗教徒   修持的課目之一,工夫成熟的人,在臨命終   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   顛倒,正念現前,如入禪定,安然往生。

  13. 問:生者對亡者所作的各種宗教施為,例如:誦  經、念佛、回向、祈禱…等等,真的有其實際的作用與效力嗎?抑或只是一些安慰家屬的外在儀式而已?問:生者對亡者所作的各種宗教施為,例如:誦  經、念佛、回向、祈禱…等等,真的有其實際的作用與效力嗎?抑或只是一些安慰家屬的外在儀式而已? 答:助念者為臨終病人或亡者至誠懇切地持誦經  文(佛經﹑聖經﹑古蘭經…等),或是稱念聖號(阿彌陀佛﹑耶穌基督﹑聖母瑪琍亞﹑真主安拉…等),其誦經及稱念聖號的聲調與音韻,可以藉由心念穿透臨終病人或亡者的分別智,直入其深層意識中,令其提起正念。以此開導亡者,放下以往的牽絆與執著,迎接未來的生命。指引亡者,協助其在茫茫生死大海中,能找到方向,順利往生或轉生。

  14. 問:世間真的有六道輪迴嗎?六道輪迴是   事實?還是迷信? 答:一言以蔽之,輪迴(Samsara)是佛教對   有情之生命流程所作之現象上的描述 (phenomenological description) ,而非 形上的定義(metaphysical definition), 從現象上來觀察,輪迴是宇宙整體(包 括眾生與世界)的生態系統。我們不瞭 解輪迴的相貌,是因為「不識廬山真 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15. 六道輪迴之相,宛如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雖然森羅萬象,變化多端,但有而非實,譬如「莊周夢蝴蝶,蝴蝶夢莊周」,又如永嘉禪師證道歌所云:「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六道是三界有情生死輪轉的大舞台,而三界的眾生又是生命大舞台的設計者﹑建造者與破壞者,同時也是大舞台上的演員﹑觀眾﹑編劇兼導演。

  16. 問:眾生界為什麼會有生死輪迴的現象存在? 答:因為六道裡的眾生太喜歡演這場生死大戲與 輪迴之劇碼,並且執著於角色的扮演﹑場景 的佈局﹑劇情的發展﹑觀眾的反應…等等。 而且上演的戲碼不能過於單調平淡,一定得 要「峰迴路轉﹑柳暗花明﹑宛轉曲折﹑扣人 心弦﹑柔腸寸斷﹑賺人熱淚﹑高潮迭起」, 演起來才精彩,看起來才過癮,大夥兒樂此 不疲,還捨不得不一場接著一場演哪!─ Bravo! Encore! 怪不得白居易要說︰「天長 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17. 問:如果真有來生的話,我們能夠選擇自   己的來生嗎? 答:當然可以,其實我們這一生就是自己   的選擇,但是這項選擇是被我們自己   的人格特質﹑行為慣性﹑心理性向所   制約(be conditioned) 而不自覺的,就   如同我們選擇學科﹑職業﹑朋友﹑配   偶﹑生涯……等等一樣。諸佛菩薩是 「乘願再來」,而凡夫俗子有不少是 「趁怨再來」的。

  18. 問:如果真有前世今生的話,為什麼我們   都不記得呢? 答:對芸芸眾生而言,不記得前世的種種   恩恩怨怨,對今生比較好。其實遺忘 是一種維持身心健康的保護機制,如 此我們的日子才會過得比較自在,否   則「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再   加上恩怨情仇縈繞心頭,日子就很難   捱了。

  19. 五、結語 1. 面對生死的態度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Heidegger)在其經典之作《存在與時間》(Being and Time)一書中,對死亡的課題,作了深入的哲理探索與實存分析(existential analysis),而提出:人是向死的存在(Being-towards-death)此一概念,揭示死亡是吾人存在的一部份。

  20. 海德格的實存分析,是建立在一世論的生命角度與觀點而立論的,因此死亡對人生而言是具有絕對意義的全程終點,所以說人是「向死」的存在。海德格的實存分析,是建立在一世論的生命角度與觀點而立論的,因此死亡對人生而言是具有絕對意義的全程終點,所以說人是「向死」的存在。 • 然而,從佛法三世論的生命流轉立場與觀點而言,死亡只不過是眾生之一期生命中,帶有相對意義的分段終點,或者是銜接前後世的轉捩點,是故,在此意義之下,人已不再只是「向死」的存在,更是「朝向生生不已」的存在。

  21. 2.生死的自覺—與生命對話 生死的探索是集經驗、經歷、體驗與覺悟 的學問,而非只是知識的學問。借用禪宗 的術語,要不斷地、深入地「參究」生死 大事,才能醞釀出「悟道」的契機。其心 歷路程有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 明又一村。」

  22. 3. 死亡的啟示 • 對普世的芸芸眾生而言,生者快樂而可  欣,死者恐怖而可厭,死亡是「存在」  的夢魘與對生命的威脅。然而,就現實  人生而言,生命往往充滿負擔與苦難,  未必全然可喜,死亡可視之為回歸與安  息,未必全然可悲。總之,生命是必須  自我承擔的責任與挑戰,因此,無可逃  避,必須要勇於面對。 • 對深思的哲學家而言,死亡是生命的必  修課題、思惟的資糧與智慧的泉源。

  23. 對他力拯救型的宗教使徒來說,生命 是造物主的恩典,死亡是罪與罰的啟 示、信仰的動力與救贖的契機。 • 對自他相應型的淨土宗行者來說,生命 是業報的酬對,死亡是觀照的助緣,修 持的激勵與往生的階梯。 ☸ 對自力解脫型的禪宗行者來說,生命是 機緣的展現,死亡是參究的公案、發菩 提心的動力與斷惑證真的契機。

  24. 4. 生死的境界 凡夫:貪生怕死 (生死流轉) 自尋煩惱 → 醉生夢死 二乘:厭離生死 (不受後有) 斷除煩惱 → 了生脫死 菩薩:無畏生死 (生死一如) 慈悲大願→ 出生入死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