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642 Views
佛教之生死觀. 慧開法師. 「 流轉緣起 」與「 還滅緣起 」的 二重生命觀 1. 生命的 緣起緣滅 — 生死輪迴 ( 俗諦∕世俗諦的觀點 ) 生死的流轉 — 煩惱與污染 2. 生命的 不生不滅 — 涅槃寂靜 ( 真諦∕勝義諦的觀點 ) 生死的解脫 — 超越與淨化. 一、從佛教的觀點論生命. 生命的實相與現象: 「不生不滅」 vs. 「緣起緣滅」. 不生不滅 :生命之流是無始無終 ﹑ 無窮無盡的,眾生並非 ( 也無須 ) 被所謂的造物主所創造,此之謂「 不生 」;同時也無法被任何力量摧毀滅除,此之謂「 不滅 」。
E N D
佛教之生死觀 慧開法師
「流轉緣起」與「還滅緣起」的 二重生命觀 1. 生命的緣起緣滅 — 生死輪迴 (俗諦∕世俗諦的觀點) 生死的流轉— 煩惱與污染 2. 生命的不生不滅 — 涅槃寂靜 (真諦∕勝義諦的觀點) 生死的解脫— 超越與淨化 一、從佛教的觀點論生命
生命的實相與現象:「不生不滅」vs.「緣起緣滅」生命的實相與現象:「不生不滅」vs.「緣起緣滅」 • 不生不滅:生命之流是無始無終﹑無窮無盡的,眾生並非(也無須)被所謂的造物主所創造,此之謂「不生」;同時也無法被任何力量摧毀滅除,此之謂「不滅」。 • 緣起緣滅:然而其無盡的心識之流,會因歷經不同的時空,而有不同的色身構造與認知狀態。
二、流轉輪迴的生死觀 • 生命的流轉及其過程 ─ 生死輪迴,四有次第循環,無始無終 (1)生有:出生,眾生一期生命的開始。 (2)本有:從出生至死亡之間,眾生一期 之生命。 (3)死有:臨終及轉(往)生,眾生一期生 命的結束。 (4)中有:又稱「中陰」,死生之間的過 渡時期。
本有 中有 生有 死有 生有 無明 ↓ 行 識 ↓ 名色 觸 ↑ →六入 →受→愛→取─→有──→生─→老死
三、 涅槃寂靜的解脫觀— 生命的淨化與提昇 • 生命之所以會輪迴流轉,乃因其不斷地自我污染;生命之所以能解脫超越,乃因其不斷地自我淨化。 • 涅槃 (Nirvana) — 大乘佛教菩薩道的終極目標,乃是斷除眾生的貪、瞋、痴、慢、疑…等無明煩惱,轉識成智,絕非斷除生命。
問:生命與死亡的定義為何? 四、生死問題 FAQ 問:生命的意義究竟何在? 答:慧開曰:生命的意義在於不斷地﹑深 入地探索生命的意義。 答:在醫學上對生命與死亡的定義,是採 取所謂的「操作型定義」;換言之, 現代醫學對於生命的開始與結束的認 定,會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與進步, 而對生與死有不同的認定標準。
問:究竟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問:生命之流有沒有第一站與最後一站? 有的話,能否追溯到原初的第一站? 而最後一站又止於何處? 答:慧開曰:生— 從生命之流的上一站 來;死— 往生命之流的下一站去。 答:以佛教的立場觀之,生命之流沒有所謂 的第一站。對於身處茫茫生死大海的芸 芸眾生而言,也沒有所謂的最後一站。 對於出離生死的聖者而言,涅槃寂靜是 生命的終極真實與終極目標。
問:眾生為何會死亡?我們能否長生不死? 答:沒有死亡的人生是不能忍受的(Life without death is unbearable.),因為所有 的生命都會不斷地老化。如果生命只會 一直老化衰竭而不會死亡,那是很可怕 的事,因此死亡對生命而言,是必要而 有意義的。死亡並不完全是個障礙,它 讓我們有機會休息之後再出發。死亡是 生命的一種轉換,不是終結,而是另一 個開始。
問:死亡是否會讓我們很痛苦? 答:其實不一定,死亡的經驗也可以是很 愉悅的,情況因人而異,痛苦是因為 執著而生起,而痛苦的程度則與個人 執著的程度成正比。痛苦又可分為兩 個層次: (1)肉體上的:病痛以及四大分離。 (2)精神上的:恐懼﹑孤單﹑有被世 界遺棄的感覺﹑不知何去何從。
(續上頁) 伊莉莎白.庫布樂.羅絲 (Elizabeth Kübler-Ross) 在她的名著《論死後的生命》 (On Life after Death)一書中提到,她曾臨床 研究過二萬名有瀕死經驗 (NDE, near-death experience) 的病例個案而發現,在死亡的 過程中遊歷天堂,遇見天使或得到守護精靈 的眷顧與撫慰,乃至親眼目睹耶穌基督﹑聖 母瑪莉亞…等聖靈,是其中多數病患(不問 男女老少﹑種族﹑宗教背景與國籍)的共同 愉悅經驗。
問:死亡的過程(dying process)有多久? 答:不一定,情況也因人而異,時間的久暫與個 人的執著程度成正比。根據闡揚淨土法門的 佛教經典,真正往生淨土,其所需的時間為 「曲伸臂傾」。至於一般大眾,淨土宗較為 流行的說法是「平均八小時」,因而有死後 (斷氣之後)八小時,不要搬動遺體的主張。 問:我們是否能預知自己的死亡? 答:答案是肯定的。「預知時至」是所有宗教徒 修持的課目之一,工夫成熟的人,在臨命終 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 顛倒,正念現前,如入禪定,安然往生。
問:生者對亡者所作的各種宗教施為,例如:誦 經、念佛、回向、祈禱…等等,真的有其實際的作用與效力嗎?抑或只是一些安慰家屬的外在儀式而已?問:生者對亡者所作的各種宗教施為,例如:誦 經、念佛、回向、祈禱…等等,真的有其實際的作用與效力嗎?抑或只是一些安慰家屬的外在儀式而已? 答:助念者為臨終病人或亡者至誠懇切地持誦經 文(佛經﹑聖經﹑古蘭經…等),或是稱念聖號(阿彌陀佛﹑耶穌基督﹑聖母瑪琍亞﹑真主安拉…等),其誦經及稱念聖號的聲調與音韻,可以藉由心念穿透臨終病人或亡者的分別智,直入其深層意識中,令其提起正念。以此開導亡者,放下以往的牽絆與執著,迎接未來的生命。指引亡者,協助其在茫茫生死大海中,能找到方向,順利往生或轉生。
問:世間真的有六道輪迴嗎?六道輪迴是 事實?還是迷信? 答:一言以蔽之,輪迴(Samsara)是佛教對 有情之生命流程所作之現象上的描述 (phenomenological description) ,而非 形上的定義(metaphysical definition), 從現象上來觀察,輪迴是宇宙整體(包 括眾生與世界)的生態系統。我們不瞭 解輪迴的相貌,是因為「不識廬山真 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六道輪迴之相,宛如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雖然森羅萬象,變化多端,但有而非實,譬如「莊周夢蝴蝶,蝴蝶夢莊周」,又如永嘉禪師證道歌所云:「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六道是三界有情生死輪轉的大舞台,而三界的眾生又是生命大舞台的設計者﹑建造者與破壞者,同時也是大舞台上的演員﹑觀眾﹑編劇兼導演。
問:眾生界為什麼會有生死輪迴的現象存在? 答:因為六道裡的眾生太喜歡演這場生死大戲與 輪迴之劇碼,並且執著於角色的扮演﹑場景 的佈局﹑劇情的發展﹑觀眾的反應…等等。 而且上演的戲碼不能過於單調平淡,一定得 要「峰迴路轉﹑柳暗花明﹑宛轉曲折﹑扣人 心弦﹑柔腸寸斷﹑賺人熱淚﹑高潮迭起」, 演起來才精彩,看起來才過癮,大夥兒樂此 不疲,還捨不得不一場接著一場演哪!─ Bravo! Encore! 怪不得白居易要說︰「天長 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問:如果真有來生的話,我們能夠選擇自 己的來生嗎? 答:當然可以,其實我們這一生就是自己 的選擇,但是這項選擇是被我們自己 的人格特質﹑行為慣性﹑心理性向所 制約(be conditioned) 而不自覺的,就 如同我們選擇學科﹑職業﹑朋友﹑配 偶﹑生涯……等等一樣。諸佛菩薩是 「乘願再來」,而凡夫俗子有不少是 「趁怨再來」的。
問:如果真有前世今生的話,為什麼我們 都不記得呢? 答:對芸芸眾生而言,不記得前世的種種 恩恩怨怨,對今生比較好。其實遺忘 是一種維持身心健康的保護機制,如 此我們的日子才會過得比較自在,否 則「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再 加上恩怨情仇縈繞心頭,日子就很難 捱了。
五、結語 1. 面對生死的態度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Heidegger)在其經典之作《存在與時間》(Being and Time)一書中,對死亡的課題,作了深入的哲理探索與實存分析(existential analysis),而提出:人是向死的存在(Being-towards-death)此一概念,揭示死亡是吾人存在的一部份。
海德格的實存分析,是建立在一世論的生命角度與觀點而立論的,因此死亡對人生而言是具有絕對意義的全程終點,所以說人是「向死」的存在。海德格的實存分析,是建立在一世論的生命角度與觀點而立論的,因此死亡對人生而言是具有絕對意義的全程終點,所以說人是「向死」的存在。 • 然而,從佛法三世論的生命流轉立場與觀點而言,死亡只不過是眾生之一期生命中,帶有相對意義的分段終點,或者是銜接前後世的轉捩點,是故,在此意義之下,人已不再只是「向死」的存在,更是「朝向生生不已」的存在。
2.生死的自覺—與生命對話 生死的探索是集經驗、經歷、體驗與覺悟 的學問,而非只是知識的學問。借用禪宗 的術語,要不斷地、深入地「參究」生死 大事,才能醞釀出「悟道」的契機。其心 歷路程有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 明又一村。」
3. 死亡的啟示 • 對普世的芸芸眾生而言,生者快樂而可 欣,死者恐怖而可厭,死亡是「存在」 的夢魘與對生命的威脅。然而,就現實 人生而言,生命往往充滿負擔與苦難, 未必全然可喜,死亡可視之為回歸與安 息,未必全然可悲。總之,生命是必須 自我承擔的責任與挑戰,因此,無可逃 避,必須要勇於面對。 • 對深思的哲學家而言,死亡是生命的必 修課題、思惟的資糧與智慧的泉源。
對他力拯救型的宗教使徒來說,生命 是造物主的恩典,死亡是罪與罰的啟 示、信仰的動力與救贖的契機。 • 對自他相應型的淨土宗行者來說,生命 是業報的酬對,死亡是觀照的助緣,修 持的激勵與往生的階梯。 ☸ 對自力解脫型的禪宗行者來說,生命是 機緣的展現,死亡是參究的公案、發菩 提心的動力與斷惑證真的契機。
4. 生死的境界 凡夫:貪生怕死 (生死流轉) 自尋煩惱 → 醉生夢死 二乘:厭離生死 (不受後有) 斷除煩惱 → 了生脫死 菩薩:無畏生死 (生死一如) 慈悲大願→ 出生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