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776 Views
生態調查法應用. 劉聖譽. 生態學. 生態學的學術內容起源於「生態環境」。觀察「生態環境」 , 是生態研究的起頭。各種基礎生態研究的結果 , 終究要返回「生態環境」 , 瞭解其結果是否合乎「自然原則」。各種生態研究都有其「研究的地區」 ( 生態環境 ), 或是研究的生物對象或材料 ( 來自某個生態環境 ) 。 . 生態環境的調查.
E N D
生態調查法應用 劉聖譽
生態學 • 生態學的學術內容起源於「生態環境」。觀察「生態環境」, 是生態研究的起頭。各種基礎生態研究的結果, 終究要返回「生態環境」, 瞭解其結果是否合乎「自然原則」。各種生態研究都有其「研究的地區」(生態環境), 或是研究的生物對象或材料 (來自某個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的調查 • 不同類型棲地分布的動物種類也不同。在描述樣區環境時,除介紹該地點的地理特色,如經緯度、山脈、水系、年雨量…外,也應簡單說明樣區的主要植被、地形,報告中需列出樣區的棲地類型(如次生闊葉林、農耕地、人工相思樹林),道路或聚落的密集程度,是否有河、湖、埤塘分布,樣區屬於平原地形或有陡峭山壁與緩坡,這些說明將有助了解該區動物組成的狀況。
生態環境的調查 • 近年來許多對自然環境的干擾也成為生態影響主因:非生物因子干擾(包括野火、颱風、水患等)及生物因子干擾(包括疾病、蟲害、人類活動如灌溉、除草等)
取樣的方法 • 取樣的方法有許多種,但主要除配合植群型取樣的條件與考慮外,同時應配合現場地形的變化、植被的特性及調查人力與時間上的可行性來進行調查
動物生態調查 • 由於不同種動物的習性、偏好棲地、活動時段差異極大,應依據動物類別擬定最適當的調查方法,詳列於報告中。一般而言,可依棲地環境可分為陸域動物與水域動物,陸域動物指哺乳類、鳥類、兩棲類、爬蟲類動物,並包含蝴蝶等昆蟲,而水域動物指魚類、浮游動物、水生昆蟲。
調查日期、時間與次數 • 調查日期需清楚寫出年、月及日,共調查幾日。由於物種不同,所需調查天數、時段皆有差異,通常在調查日期一項應列出野外調查的全部日數,而在各物種的調查方法內另外註明實際工作天數與調查時段。由於天候不佳常造成調查結果的誤差,所以進行動物生態調查時,應選定天候狀況”良好”的日子。
調查方法 • 調查方法中應包含使用的調查方法名稱、該方法的使用限制、使用該法的原因,並詳細描述該方法與使用工具、實際調查的時間、調查的人員多少;若設置樣點或穿越線應列出設置方式,如各樣點或穿越線相隔距離、行進速度、調查範圍、樣點數目。
哺乳類動物 • 在台灣的哺乳動物有大如台灣黑熊,小至囓齒類的老鼠,因體型差異極大,一般將哺乳動物分為大型與中小型哺乳動物兩類分別進行調查。 • 大型哺乳動物分布密度低,多半個性謹慎而且不易見到,因此,調查方式多以觀察是否有食痕、足跡、排遺、抓痕、訪問當地居民、設立氣味站..各種間接證據為主,在報告中應詳細說明調查路線與調查時段、人力...各項細節,調查時採用穿越線或設立調查站也應該一併說明。調查中小型哺乳類動物通常以各種不同類型的陷阱,配合食餌捕捉,報告中需要清楚說明捕捉位置、陷阱數目、捕捉時間(幾個trap-night)、陷阱種類、陷阱設置方式與距離、餌料種類等項目,最好能對設置陷阱處稍作環境描述。不論有無捉到動物,都應該列出動物的測量項目與事後處理方式。
哺乳類動物 • 若在夜間進行調查,應列出調查 時段、使用工具、調查人力與調 查路徑。 • 由於過去有關哺乳類的調查報告常忽略蝙蝠,或將偶然見到的極少數蝙蝠當作調查結果,常造成調查結果以囓齒目動物為主。因蝙蝠會飛翔且在夜間時段活動,調查方法須配合其習性,可尋找適當棲地並配合蝙蝠偵測器觀察是否有蝙蝠出現,或以廣口捕蟲網配合架設霧網(mist net)捕捉。若使用霧網捕捉則須經常檢視網面,以免蝙蝠上網後咬破脫逃或掙扎過久而受傷,上網的蝙蝠應盡快釋放,當捕捉工作結束後要將網子拆除,避免誤捕鳥類。
蝙蝠存在與否的判定 • 肉眼觀察:最好在傍晚薄暮時刻進行,清晨亦可觀察,但效果不如前者。 • 低亮度的紅光手電筒:通常在蝙蝠的棲所或覓食區較易觀察到。 • 超音波偵測器:這種儀器必須在蝙蝠飛進測試區者方能得知。
鳥類 • 鳥類調查需要要註明調查的時段、行走的調查路徑方式以及使用之工具,其中調查路徑部分,必須附上詳細的路徑圖,建議以1/5000 像片基本圖為基礎繪製。若調查地點是山林中,因視線易被阻擋,調查人員必須具有聽音辨鳥的能力。 • 日行性鳥類調查的時間最好在日出後至早上8點之前,有時亦採用日出後至早上10 點前的資料;夜行性鳥類的調查時間,一般是在傍晚至凌晨12點前進行。 • 在調查工具方面,常用的有單筒望遠鏡與雙筒望遠鏡。調查在山林中的鳥種時,多以雙筒望遠鏡為主,而觀察水邊的鳥類時,還需要單筒望遠鏡,才能更加正確地估算種類與數量。若調查夜行性鳥種,則需要使用強光手電筒或其他照明設備。
鳥類活體捕捉方式 • 為進行個體辨認與繫放追蹤,以進一步追蹤其個體行為其遷移路徑,必須先捕捉到鳥類活體。 一、霧網 二、套索 三、吹箭 四、氣動式拋網槍
兩棲類與爬蟲類 • 因兩棲類與爬蟲類動物都喜歡躲藏或出沒於遮敝物多之地點,因此,針對這兩大類動物的調查法有部分極為類似,故一般生態調查報告中,常將此兩大類動物的調查法合併撰寫。 • 調查這些動物時,會分為日間與夜間調查,且氣候會影響其出沒狀況,因此需註明調查時段與調查時的天氣狀況。因調查方式極多,故需清楚描述調查方法的名稱、詳細內容、參與人力…各項資訊,若使用工具亦須註明。 • 因兩棲類與部分爬蟲類會發出鳴叫聲,調查人員需具有聽音辨識的能力。
魚類 • 魚類的採集方法可利用陷阱、網具、電魚器或潛水法等,其中較常被使用者為網具與電魚器,由於網具之種類繁多,同時,網具之尺寸、放置方式、網目大小及採樣次數或放置時間均會對魚獲有所影響,故均應詳細說明。使用之電魚器若有廠牌與型號,則應提供,以電魚法採集時,持續時間、河道長度或其他量化魚獲標準,應說明清楚。使用陷阱時,應敘述陷阱之種類、尺寸大小、擺置數量及擺置時間。潛水觀魚法仍屬於台灣地區較少使用之方法,使用時,應描述之基本資訊包括調查人數及調查人員之經驗、各樣點之觀賞時段(日、夜)及持續時間、觀察位置等。
昆蟲 • 昆蟲綱是動物世界中種類和數量最多的類群,然而各種不同昆蟲習性、棲所不同,其生態調查方法及裝備也各有迥異。 • 所有採集一定要有詳細而正確的採集紀錄,包括採集日期、採集地點、採集方法,才外還有棲地環境的基本資料。 • 昆蟲行為觀察須注意不同階段的昆蟲棲息環境與食性可能皆不相同。
昆蟲 • 最常利用的昆蟲調查方法包括各種網捕法、目擊法及燈火誘集法,如在某一區域做昆蟲資源調查大多採用穿越線調查了解種類數量及相對豐富度。 • 其他方法包括陷阱法、糖蜜誘集法(鳳梨皮也不錯)、色板誘集法、腐肉採集法、挖掘法(挖腐土、枯木) 、馬氏網法(Malaise trap)、柏氏法(Berlese funnel)、黏蟲紙捕抓法。
水生昆蟲 • 水生昆蟲之採集在國內多以舒伯氏定面積水網(Surber net)進行。使用時應說明水網尺寸、採集位置、各採集位置之樣本數量。樣本之保存方式與鑑定依據,亦建議說明。此外,最近亦有使用踢擊法(kicking method)採集之調查,踢擊法以踢擊網(kick net)採集,使用踢擊法應說明清楚之項目包含網具尺寸、網袋大小、網目寬度及採集時間等。上述兩種方法均使用於礫石或硬質河段,若於泥沙或軟質河段採集水生昆蟲,亦會利用篩網篩濾定量土壤進行調查。若使用該方法,則應列出採集位置之決定標準、樣本數、篩濾土壤體積(或採集深度)及篩網網目。
浮游生物 • 浮游生物之採集多以浮游生物網進行,同樣之網具亦可以使用以採集魚卵及仔稚魚。使用時,多於網口附加流速計或同時測量流速,同時,網具之網目大小、網長及拖曳時間及深度均應說明,以估算單位時間內流經(入)網具之水量,並作為計算單位體積中之浮游生物、魚卵或仔稚魚數量之依據。
統計分析 • 因野外調查資料經過各種生態指標分析後,更易看出樣區的生態狀況,因此,野外調查資料應視資料性質分別計算適合之生態性指標,如物種多樣性、豐富度、均勻度等,並以清楚簡單的圖表呈現資料結果。這部分應列出各項指標的名稱、公式、各符號代表意義、此計算法的適用條件、範圍與限制等項目。
生態調查影片欣賞 台北市富陽生態公園生態調查影片 (國立中興大學製作) 敬 請 欣 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