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目 录

目 录. 第二章 : 舞曲 第一节 舞曲的概念 特点 发展 第二节 古典舞曲 一 古典舞曲的概述 二 莫扎特第三十九交响曲第三乐章的小步舞曲 三 李斯特的 《 塔兰泰拉 》 四 肖邦的 《A 大调波洛索兹 》 第三节 民族舞曲 一 民族舞曲概述 二 肖邦 《C 大调玛祖卡 》 三 拉威尔 《 波莱罗 》 四 约翰 · 斯特劳斯的 《 雷鸣与闪电波尔幻灯片 14 卡 》 第四节 社交舞会 一 社交舞会概述 二 约翰 · 斯特劳斯的生平与创作 三 约翰 · 斯特劳斯的 《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 绪论 : 一 . 论音乐体裁

kalb
Download Presentation

目 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目 录 第二章:舞曲 第一节 舞曲的概念 特点 发展 第二节 古典舞曲 一 古典舞曲的概述 二 莫扎特第三十九交响曲第三乐章的小步舞曲 三 李斯特的《塔兰泰拉》 四 肖邦的《A大调波洛索兹》 第三节 民族舞曲 一 民族舞曲概述 二 肖邦《C大调玛祖卡》 三 拉威尔 《波莱罗》 四 约翰·斯特劳斯的《雷鸣与闪电波尔幻灯片 14卡》 第四节 社交舞会 一 社交舞会概述 二 约翰·斯特劳斯的生平与创作 三 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绪论: 一.论音乐体裁 二.论音乐欣赏 第一章:前奏曲 第一节 前奏曲的概念 特点 发展 第二节 肖邦的生平与创作 第三节 肖邦的前奏曲 一 概述 二 肖邦的前奏曲第6首 (雨滴) 三 肖邦的前奏曲第二十四首 第四节 德彪西的生平与创作 第五节 德彪西的前奏曲 一 概述 二 德彪西的前奏曲第三首 《原野上的风》 三 德彪西的前奏曲第二十四首 《焰火》 下页

  2. 第六章:幻想曲 第一节 舞曲的概念 特点 发展 第二节 格林卡的生平与创作 一 古典舞曲的概述 二 莫扎特第三十九交响曲第三乐章的小步舞曲 三 李斯特的《塔兰泰拉》 四 肖邦的《A大调波洛索兹》 第三节 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第四节 李斯特的《弄臣主题幻想曲 第七章:谐谑曲 第一节 谐谑曲的概念、特点及发展 第二节 杜卡的《小巫师》 第八章:小夜曲 第一节 舞曲的概念 特点 发展 第一节 柴科夫斯基的生平与创作 第三节 柴科夫斯基的《弦乐小夜曲》 第三章:进行曲 第一节 进行曲的概念 特点 发展 第二节 门德而松的生平与创作 第三节 门德而松的婚礼进行曲 第四节 苏萨的《星条旗永远飘扬》 第四章:无词歌 第一节 无次歌的概念、特点及发展 第二节 门德尔松的生平与创作 第三节 门德尔松的《春之歌》 第五章:托卡塔 第一节 托卡塔的概念、特点及发展 第二节 巴赫生平及创作 第三节 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和赋格》 下页

  3. 第十二章:奏鸣曲 第一节 奏鸣曲的概念 特点 发展 第二节贝多芬的生平与创作 第三节的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 第四节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 第十三章:室内乐 第一节 室内乐的概念 特点 发展 第二节海顿的生平与创作 第三节海顿的《F大调弦乐四重奏》 第四节舒伯特《鳟鱼五重奏》 第十四章:组曲 第一节 组曲的概念 特点 及发展 第二节 格里格的生平与创作 第三节 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 第四节 穆索尔斯基的生平与创作 第五节 穆索尔斯基《展览会上的图画》组曲 第六 节格洛菲的《大峡谷组曲》 第九章:狂想曲 第一节 狂想曲的概念、特点及发展 第二节 拉韦尔的生平与创作 第三节 拉韦尔的《西班牙狂想曲》 第四节 夏布里埃的《西班牙狂想曲》 第十章 叙事曲 第一节 叙事曲的概念、特点及发展 第二节 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 第十一章 随想曲 第一节 随想曲的概念、特点及发展 第二节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生平与创作 第三节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西班牙随想曲》 第四节 柴科夫斯基的《意大利随想曲》 下页

  4. 第十七章:协奏曲 第一节 协奏曲的概念特点及发展 第二节 莫扎特的生平与创作 第三节 莫扎特《A大调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 第四节 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第五节 老柴《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第十八章:交响诗 第一节 交响诗的概念特点及发展 第二节 李斯特的生平与创作 第三节 李斯特的交响诗《前奏曲》 第四节 德彪西的交响诗《牧神午后》 第五节 格什文的交响诗《一个美国人的巴黎》 第十五章:序曲 第一节 序曲的概念、特点及发展 第二节 罗西尼的生平与创作 第三节 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 第四节 韦伯 的《魔蛋射手》 第五节 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 第十六章:交响曲 第一节 交响曲的概念、特点及发展 第二节 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第三节 贝多芬的《d小调第九交响曲》 第四节 舒伯特的生平与创作 第五节 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 第六节 柏辽兹的生平与创作 第七节 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 第八节 柴科夫斯基的《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

  5. 前奏曲`特点 一种自由结构的短曲常放在具有严谨结构的乐曲或套曲之前作为序引。 发展十五、十六世纪的前奏曲是有琉特、哈普西科德或管风琴演奏的即兴乐曲,由和弦和走句交织而成。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继承和发展了这种早期的前奏曲,把它作为赋格或组曲的开始曲。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肖邦的前奏曲脱离了赋格和组曲而成为独立的钢琴特性曲。标志着这一体裁的新发展。 肖邦的生平与创作 肖邦 Fryderyk Chopin 1810.3.1-1849.10.17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其父为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自幼深受波兰民间音乐的熏陶,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登台演出。12-19岁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5岁开始发表作品,19岁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在此期间染上肺病,1948年赴伦敦演出时,病情恶化,回巴黎不久逝世,享年39岁。    肖邦是浪漫乐派的著名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贝多芬、巴赫等作曲家的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感情朴实、手法简练、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历史和爱国诗歌,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他的练习曲作品训练目的明确,艺术形象鲜明;他的圆舞曲作品,赋予温柔抒情的情感;他的前奏曲作品,可将风格迥异的个曲,自由结合为组曲;他的谐谑曲成为独立的作品感情激动、富裕戏剧性;他的马祖卡舞曲作品,曲调单纯、和声简朴、明朗欢快;他的夜曲作品,充满幻想、情调深沉;作为著名钢琴演奏家,他的演奏技巧精湛、手法细腻、音响华丽、富裕激情、出神入化,他的钢琴踏板用法独特。    他的主要作品有:钢琴协奏曲2首、钢琴三重奏、钢琴奏鸣曲3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练习曲27首、波罗乃兹舞曲16首、圆舞曲17首、夜曲21首、即兴曲4首、埃科塞兹舞曲3首、歌曲17首;此外还有波莱罗舞曲、船歌、摇篮曲、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等,共21卷。 德彪西的生平及创作 德彪西(1862-1918),法国作曲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 德彪西的创作分三个时期 早期(1890年前)《被选上的姑娘》 中期(1890-1910)《牧神午后》 晚期(1910-1918)《玩具箱》 德彪西的前奏曲 共24首前奏曲,是德彪西创作的中、晚期年代的代表作品。前奏曲第八首《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创作于1910年。 前奏曲第24首《焰火》描绘法国节日夜晚施放焰火的场面。

  6. 舞曲:根据舞蹈节奏写成的乐曲或声乐曲。 特点:一般舞曲都具有特性鲜明的节奏,并且这种节奏型贯穿始终,这种典型的节奏型,正是区别各种舞曲的重要的标志。 发展:十五世纪—十七世纪是宫廷舞曲的繁荣期。 • 十八实际慢小步舞曲流行的时期。 古典舞曲 • 古典舞曲的概述:古典舞曲是流行于十六、十七世纪的舞曲,到了十七、十八世纪时,因舞蹈不再流行而成为纯器乐曲。 • 莫扎特第三十九交响曲第三乐章的小步舞曲 • 创作于1788年夏天,三部曲式,稍快板,降E大调3/4拍 • 李斯特的《塔兰泰拉》 • 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创作的钢琴曲集《旅行年月》第二集中的第三手乐曲。二段式。 • 肖邦的《A大调军队波洛乃兹》 • 创作于1838年,保持了波洛乃惯用的复三部曲式结构。A大调,3/4拍。

  7. 民族舞曲 民族舞曲概述 民族舞曲:各民族、各地区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民间舞曲。现在还用作舞蹈音乐,同时也可用作独立器乐曲。其中有近代舞曲,也有比较古老的舞曲。 肖邦的《C大调玛祖卡》 肖邦一生中创作有58首玛祖卡,这首被称为“玛祖卡中的玛祖卡”舞曲。三部曲式结构。 拉威尔的《波莱罗》 1928年春夏之间应舞蹈家鲁宾斯坦之约而写的伴舞音乐。全曲最突出的是运用了一个特征节奏型贯穿全曲。 约翰·斯特劳斯的《雷鸣与闪电波尔卡》 约翰·斯特劳斯的写有120多首波尔卡舞曲,他的波尔卡热情激烈、速度很快,其影响仅次于他的圆舞曲。采用三部曲式结构。 社交舞会 • 社交舞会概述 • 社交舞蹈的音乐,由民间舞曲演变而成。用于交谊舞会,也可以写成独立的器乐曲。 • 约翰·斯特劳斯的生平与创作 • 斯特劳斯(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1825年10月25日生于维也纳。1899年6月3日卒于同地。1843年开始系统的学习作曲,1848年创作《革命进行曲》等,1865年首演了柴科夫斯基的新作《性格舞曲集》。1863-1871担任宫廷舞会乐长。 • 斯特劳斯的作品有编号者近500首。其中园舞曲170首,波尔卡141首,方阵舞曲69首,进行曲47首。加上无编号者其总数估计在800首以上。

  8. 进行曲的概念、特点及发展 进行曲(march) 原为军队中用以整步伐、壮军威、鼓士气的队列音乐, 其起源可以上溯至十六世纪的战争曲。 以曲调规整、节奏鲜明并多带附点音符为特点。 早期进行曲不拘拍子,结构短小, 如吕利所作由双簧管和鼓队演奏的《集合进行曲》为三拍子, 二段式,分两段各自反复,仅14小节。 近代进行曲都用复三段式写成,用双拍子或四拍子, 三拍子的进行曲属于少数(如舒曼的《大卫盟进攻庸夫俗子进行曲》)。 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 门德尔松为莎士比亚戏剧《仲夏夜之梦》配乐中的第四段, 是一首欢腾庆典风格的《婚礼进行曲》。乐曲华丽辉煌,宏大庄严,充满欢乐。 回旋曲式:引子,ABACA,结尾。 苏萨的《星条旗永远飘扬》 《星条旗永远飘扬》是苏萨作于1897年的一首流行最广的进行曲,音乐充分发挥铜管乐队的表现力,具有颇强的鼓动性,以磅礴的气势和热烈的情绪歌颂自己的国家和军队,其受欢迎的程度甚至超过美国国歌《星条旗》。

  9. 无词歌的概念、特点及发展 无词歌(song without words),又名无言歌,是按照歌曲体裁形式和风格特点写作的小型器乐曲,常有一个鲜明的歌唱性的旋律,配以抒情歌曲的简朴的伴奏音型,其音域较之声乐曲更宽广一些。多采用二部或三部的歌曲曲式,多为钢琴曲,这一体裁为德国作曲家门得尔松创立。 门德尔松的生平与创作 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德国作曲家。父亲是精明的银行家,关心子女的教育。母亲多才多艺,娴习钢琴、唱歌和绘画。1825年所写两幕喜歌剧〈卡马霍的婚事〉,1826年〈仲夏夜之梦〉1829年除指挥〈第一交响曲〉,还孕育了序曲〈赫布里底群岛〉的构思。他的〈第四交响曲〉是1830年意大利之游的重要收获。1840年创作了交响曲——康塔塔〈颂歌〉,世称〈第二交响曲〉,1842年完成了〈第三交响曲〉,1846年所作清唱剧〈以利王〉,1847年5月他姐姐突然病死,从此,他身体逐渐衰弱,同年11月4日与世长辞,年仅38岁。 门德尔松的《春之歌》 《春之歌》是门得尔松无词歌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全曲描述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到处生机勃勃的形象。A大调,2/4拍,三段式。

  10. 托卡塔的概念、特点及发展 托卡塔(toccata)一种节奏紧凑、快速触键的键盘器乐曲。始于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十七~十八世纪,托卡塔在德国有进一步发展。十九世纪以后通常是快速度,根据一种音型法而节奏延绵不断。 巴赫生平及创作 巴赫,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巴赫参加德国特有的乞童歌队。8岁父母双亡,15岁独立谋生。巴赫的生活经历和音乐创作分为:魏玛-阿恩施塔特时期(1703~1707)、米尔豪森-魏玛时期(1707~1717)、克腾时期(1717~1723)莱比锡时期(1723~1750)。 他创作〈平均律钢琴曲集〉有重大贡献。巴赫的音乐富于哲理性,具有沉思冥想的性质和内在的思想感情。巴赫的音乐常在充满压抑的气氛中,呈现出一种坚持不懈的倔强,更贯穿着一种充沛的生命力。 巴赫作为一位杰出的作曲家,他的创作直根于德国民间传统音乐之中,音乐语言极其丰富,并具有鲜明的个性。巴赫的音乐绝大部分以严谨的复调写成。 巴赫的音乐创作标志着德意志民族音乐的开端,对后世音乐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和赋格》 《d小调托卡塔和赋格》是巴赫在1703年在阿恩施塔特任管风琴师兼乐队长时期的作品。这既是他第一次获得完全自立生活,也是他第一次有了一架新的完全自由自己支配的管风琴,对于不满二十岁的巴赫来说,其兴奋心情可想而知,这首乐曲正是在这种情绪下精心创作的。

  11. 概念: 幻想曲(fantasia)一种形式自由洒脱、乐思浮想联翩的器乐曲。 特点及发展: 十六、七汽世纪的幻想曲常由弦乐器(主要是琉特)或键盘乐器演奏,多用复调手法自由发展主题。其后,幻想曲常作为赋格曲和奏鸣曲的前奏,与结构严谨的赋格曲和奏鸣曲本身形成对比。 格林卡的生平与创作 生平:格林卡俄作曲家。俄罗民族乐派奠基人。1804年6月1日生于斯摩棱斯克省,1857年2月15日卒于柏林。 创作:在他的创作遗产中,占有中心地位的是两部歌剧——《伊万·苏萨宁》和《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这首幻想曲在1848年间写成,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作品。这首乐曲采用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曲和舞蹈歌曲的主题。乐曲采用二重变奏曲形式。 人们把这部作品尊为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 李斯特的《弄臣主题幻想曲》 着重内心深处的表达 谐谑曲:scherzo 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上半叶一种轻松活泼的声乐曲。 特点及发展:十八世纪后半叶起奏鸣套曲中的第三乐章常用比小步舞曲更为轻快活泼的3拍子谐谑曲来代替。贝多芬发展了这一体裁。有时谐谑曲也被用作标题交响音乐的体裁。 杜卡的《小巫师》 法国作曲家杜卡最著名的作品,创作于1897年。以歌德的同名叙事诗为题材,运用谐谑曲得体裁,把一个脍炙人口的有趣故事写成一部管弦乐曲。 乐曲按照叙事诗内容的思路进行创作。

  12. 舞曲,民族风格极浓,乐曲比较短小,感情比较单纯,旋律也比较清楚,大多描写风俗性的节日欢乐活动,有载歌载舞的特点。也有从舞剧中剪取片断成为单独的器乐曲。此类交响舞曲,易于理解,很快地就能普及起来,如奥国的约翰·斯特劳斯的四百余首圆舞曲,法国拉威尔作的《波莱罗舞曲》,捷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德国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我国作曲家的《瑶族舞曲》等等,都属于交响舞曲。 柴科夫斯基的生平与创作 1840年5月7日出生于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城 ,(1866年),应尼古拉·鲁宾斯坦 的邀请,柴科夫斯基就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历时十一年之久。但他时常为这妨碍他的创作活动的枯燥的讲课工作而感到苦恼,既使这样,他还是创作出各种各样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最初的三部交响曲、交响诗《弗兰契斯卡·达·利米尼》、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舞剧《天鹅湖》以及《第一钢琴协奏曲》等。这是柴科夫斯基创作的第一个时期 1877年,柴科夫斯基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他当年结婚,快速仳离。这是他一生中精神最为痛苦的一年,他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为此他辞去音乐学院的职务,并就此永远结束了繁重的教学工作。此后,在1885年以前,他主要住在乡下或到国外,多半在瑞士或意大利。   这个期间,通过鲁宾斯坦的介绍,他得到一位非常热爱音乐和十分慷慨的富孀——梅克夫人的赏识和资助(1877-1890年),使他有可能就此专心从事音乐创作。同时,1877年开始,是柴科夫斯基的创作的极盛时期。他开始创作两部天才的作品——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和他的成名作《第四交响曲》。柴科夫斯基的晚年是他创作的顶峰时期。1888-1889年他访问了德国、捷克、法国 和英国,与勃拉姆斯、格里格、德沃夏克、古诺、马斯涅等结下了友谊。1891年他到美国作演出旅行,获得很大成功。1893年6月,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在这 期间,他除了创作《叶甫根尼·奥涅金》、《第四交响曲》外,还创作了《第五交响曲》、 《曼弗里德交响曲》,歌剧《黑桃皇后》、《约兰塔》,舞剧《睡舅人》、《胡桃夹子》;还 有《暴风雨》、《意大利随想曲》、《一八一二年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以及各种器乐重奏、钢琴独奏、声乐浪漫曲等,几平涉猎所有体裁。特别是他在1893年夏天写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他的绝笔之作,同年10月16日由作者在彼得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的第一次演出。 柴科夫斯基的《弦乐小夜曲》 作于1880年,弦乐合奏曲。同年十二月三日由莫斯科音乐学院师生合奏演出,初演即取得极大成功。翌年十月又在彼得堡俄罗斯音乐协会的演奏会上正式公开演出。其中第二、第三乐章常单独演出,并被改编为其他各种体裁。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附有标题。 第一乐章 小奏鸣曲式的小品。序奏采用行板,后转中庸的快板,C大调,6/8拍子。由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构成。序奏主题庄重而有力,充满了内在的活力 主部主题流畅而委婉,旋律起伏较大,色彩沉郁而略含哀怨。 第二乐章 圆舞曲。采用三部曲式,G大调,中速3/4拍子。乐章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轻盈舒展,典雅柔美,充满青春的活力 第三乐章 悲歌。采用突出中间部分的三部曲式,D大调,速度稍慢,3/4拍子。主题以合唱的和声织体形式写成,滞缓的旋律,充满了哀婉如歌的情绪 第四乐章 终曲,俄罗斯主题。序奏采用行板,后转为快板,2/4拍子,奏鸣曲式。旋律轻快活泼,充满了欢乐开朗的情绪色彩,与序奏主题形成了明显的对照

  13. 狂想曲的概念、特点及发展 狂想曲(rhapsody)通常指具有英雄史诗般的气概和鲜明民族特色的器乐幻想曲。多采用民间音调为主题,结构形式自由。以缓慢如歌的旋律和情绪热烈、速度较快的民间舞曲交替使用,并广泛的利用变奏的发展手法进行创作。 拉韦尔的生平与创作 拉韦尔(Maurice Ravel, 1875~1937)法国作曲家。1875年3月7日生于法国西南边境上的锡布尔。拉韦尔11岁开始学钢琴与和声,14岁入巴黎音乐学院钢琴预料。两年后转到了贝里奥钢琴班,并先后向佩萨尔、热达尔日、福雷学习和声、对位与作曲。在音乐学院求学共15年。由于在学习与作曲上不受学院派规则的约束,致使4次参加罗马大奖赛均未获胜。毕业后同一些在艺术上追求创新的音乐家、画家和作家为友,钢琴组曲《镜》就是为这些友人而写的。1910年与在巴黎活动的俄罗斯芭蕾舞团接近,为其写了著名舞剧《达夫尼斯和赫洛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品数量减少。最初几年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旅行演出,访问了欧洲各国及美国,指挥或弹奏自己的作品,赢得世界声誉。后隐居于巴黎郊外的别墅,主要从事创作。1932年因车祸头部受伤,从此丧失工作能力,1937年12月28日逝世于巴黎。 早年,拉韦尔与德彪西接触了相同的艺术潮流,他爱读象征派诗人的诗歌并为之谱曲;受非学院派的萨蒂与夏布里埃以及俄罗斯和东方音乐的影响。他吸收了包括印象派在内的音乐成果,更多地研究了法国哈普西科德音乐、李斯特的钢琴音乐与里姆基·科萨科夫色彩性的管弦乐法。他的创作,常常将奔放的乐思约束在严谨的结构之中。1905年拉韦尔进入创作的成熟时期,他技巧高超,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扩展了乐队各乐器的演奏性能,丰富了乐队整体的表现力。织体严谨精练,音响华丽多彩,是公认的管弦乐大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的作品加强了线条,减少了色彩,手法更简洁纯熟,拉韦尔也爱用舞曲体裁。 拉韦尔的《西班牙狂想曲》 《西班牙狂想曲》是拉韦尔的第一部引起广大听众和音乐评论界注意的管弦乐作品,作于1908年。它实际上是一部交响组曲。作者将西班牙民歌的节奏、旋律和装饰音型融合在这音乐曲中,形成了既有作者明显的个性,又有鲜明的西班牙民族色彩的乐曲风格。 全曲由四首标题性乐曲组成:《夜的前奏曲》、《马拉加尼亚》、《哈巴涅拉》、《集市》。 夏布里埃的《西班牙狂想曲》 法国作曲家夏布里埃(Emmanuel Chabrier, 1841·1894)作于1880年。管弦乐曲。同年11月4日在巴黎首次演出。此曲与杜卡的交响诗《魔法师的弟子》同为十九世纪后半叶法国管弦乐代表作。此曲即根据西班牙民歌素材写成。 乐曲采用F大调,快板3/8。先用乐器的拨奏呈示出两拍子的节奏型。在管和小号呈示出具有西班牙民间霍塔舞曲风格的第一主题。 乐曲的第二主题具有五声性音调的特征,旋律委婉柔润,舒畅明朗,带有绮丽的色彩。 大管在小提琴、大提琴拨弦音下奏出诙谐的第三主题。第四主题的基本节奏型每两小节分别交由小提琴和木管乐器奏出,然后逐渐扩及其他木管乐器。 乐曲的第五主题是小提琴和中提琴(还有大管和长笛)的宽广咏唱。 接下就是以上这五个主题的反复发展,其间还穿插着长号的乐句。 乐曲的尾声由小鼓打出的基本节奏型开始,这里用第二和第六主题的素材以相呼应并交错推进,配器和力度一直有增无已,最后形成强有力的全奏以结束全曲。

  14. 叙事曲的概念、特点及发展 叙事曲(ballade)一般指富于叙事性、戏剧性的独唱和独奏曲。叙事曲一词源出拉丁文ballare,意为跳舞,最初是一种舞蹈歌曲。十四世纪以后,只歌不舞,在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各国成为独唱或复调叙事歌曲的通称。十八世纪德国作曲家楚丝施泰格把叙事歌曲发展为篇幅较大的独唱歌曲,由若干对比段落组成。十九世纪德国作曲家勒韦把它处理成一种戏剧性歌曲,常结合运用分节歌和通谱歌的形式。除独唱叙事贡外,也有为独唱、合唱和乐队而作的叙事曲。 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 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爱国主义的长诗《康拉德·华伦洛》所给予的印象而写作的。 肖邦的这首叙事曲并没有具体地描写长诗的情节,而是抓住诗的感情内涵、史诗般的气质、时代的色彩与戏剧冲突,运用交响性的构思、新颖的相声、艰深的技巧以及奏鸣曲快板乐章的曲体,写出了这首雄浑的英雄悲歌,歌颂了波兰人民反抗异族压迫的顽强斗争精神。 《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结构是奏鸣快板曲式,全曲分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尾声五个部分。 乐曲开始,是七小节缓板的引子,bA大调、4/4折子。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是一个典型的叙事性主题。g小调、6/4拍子,中庸速度。 随着主部的发展,在连接部里出现了另一个音乐形象。这种痉挛式节奏,神经质似地在运动着,它破坏了主部主题的平稳气氛,表现出内以后忧虑和不安在不断增长,甚至暴风雨般地爆发,变得心潮澎湃,壮怀激烈。 随后,出现了温和、明朗、充满抒情的歌唱性的副性主题。 结束部是副部的补充,进一步抒发了亲切、富于诗意的柔情。

  15. 随想曲的概念、特点及发展 随想曲是一种结构自由,不受主题的结束,乐思奔放并富于生气,带有随意性的器乐曲。十六至十七世纪的随想曲是一种形式自由的赋格式的幻想曲,有时以特定主题为基础。十九世纪的随想曲是一种即兴性的器乐曲。有些随想曲则是由一系列特定主题组合而成。 。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生平与创作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俄国作曲家、教育家、指挥家。1844年3月18日生于诺夫哥罗德省季赫温市贵族家庭。7岁学钢琴。10岁开始作曲。12岁入圣彼得堡海军士官学校学习。1858~1960年从卡尼列学钢琴。1861年认识巴拉基列夫、斯塔索夫、穆索尔斯基等人,思想上和艺术上受到很大启示,成为“新俄罗斯乐派”(即强力集团)最年轻的成员。返回圣彼得堡后,在巴拉基列夫指导下完成了《第一交响曲》。60年代还写了交响音画《萨德科》(1867,1892修订),《第二交响曲》(《安塔尔》,1863,后改称交响组曲,1897修订)和若干声乐浪漫曲。1872年完成第1部历史题材的歌剧《普斯科夫的姑娘》。他记录编纂民歌,审编修订格林卡歌剧总谱,指挥歌剧和交响乐演出,领导别利亚耶夫小组,还在宫廷唱诗班任主管助理等。 自70年代末起,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创作进入高潮。先后写了14部歌剧。其中著名的有:《五月之夜》、《雪姑娘》、《萨德科》、《沙皇的新娘》、《萨尔坦沙皇的童话》、《不死的卡谢》、《隐城基捷日与费芙罗尼亚姑娘的传奇》、《金鸡》、《西班牙随想曲》、《舍赫拉查德》。 1908年6月2日卒于卢另附近的柳边斯克庄园。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创作以歌剧和交响乐为主,题材大多取自历史、文学和民间神话传说。音乐以俄罗斯民歌为基础,同时汲取了东方民族音调,既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特征,又散发着异国风味。他的创作领域宽阔,体裁形式多样,写作技巧完善,但是在思想内容的深度上和音乐语言的独创性上略为逊色。 第四段:第一段的变化再现,移为bb小调。结尾速度越来越快,为第五段乐曲作为速度、节奏和调性的准备。 第五段:急速的意大利民间的塔兰特拉舞曲,a小调,6/8拍。 第六段:第二段的再现。改为bB大调。乐曲虽然热情、欢乐,但较为平稳,与前后对比。 第七段:第五段塔兰特拉的变化再现。乐曲加大起伏,速度两次加快。最后,改为2/4拍,其极其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下页

  16.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西班牙随想曲》 《西班牙随想曲》(作品第34号)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最为优秀的作品之一。作于1887年,在这首随想曲中,乐队的色彩有着光辉夺目的变化,每一个旋律的进行及其装饰变化都用最合适的乐器来表现,同时还为一些乐器提供充分发挥其炫技表演的华彩乐段,一些独特的打击乐器的色彩及其节奏的运用也十分出色。 《西班牙随想曲》由五段乐曲组成,不间断连续演奏,一气呵成,以民间舞蹈所反映的华丽的风谷性画面为基础,那在第一、第三段的和技巧性的尾声中不断反复的阿尔波拉达舞曲和第五段的凡旦戈舞曲,由于前者的反复出现,还使乐曲接近于回旋曲结构,达成了全曲的统一。 第一乐章:《晨曲》(阿尔波拉达); 第二乐章:变奏曲; 第三乐章:晨曲(阿尔波拉达) 第四乐章:捷娜的场面与吉普赛歌曲 柴科夫斯基的《意大利随想曲》 《意大利随想曲》(作品第45号)是柴科夫斯基1880年创作。 在意大利,他在街头、旅馆或其他地方,经常听到卖唱者的歌声,这些动的民歌或“流行歌曲”深深打动了他。1879年圣诞节前后,他又从巴黎去罗马住了三个月。旅馆附近皇家警卫军的兵营号角声,也留给他很深的印象。1880年5月,他完成了配器,并最后定名《意大利随想曲》。从此,它成为作者最受欢迎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乐曲共分七段,以四个主题为基础,其结构为A B C A′D′B′D′。 第一段:小号用E大调、4/8拍演奏出第一段(A)的第一主题,类似军号旋律,庄严雄浑。接着木管与铜管奏出雄伟壮丽的和声。 第二段:稍快,美丽的迷人的意大利歌曲风格,主题(A大调,6/8拍),简洁而朴实。 第三段: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bE大调,4/4拍的热情奔放的舞蹈主题先由长笛与第一小提琴演奏,接着由短号在bD大调上演奏,弦乐跳弓激动的节奏型作和弦反复的背景,热烈而欢腾,锐气而健爽。第二部分是个兼有歌唱性与舞蹈性相结合的主题,bD大调,4/4拍。

  17. 奏鸣曲的概念 特点 发展 奏鸣曲一种多乐章的器乐套曲。亦称“奏鸣套曲”。由3、4个互相形成对比的乐章构成,用一件乐器独奏或一件乐器与钢琴合奏。其中各乐章的基本特点:第一乐章为快板,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慢版,用变奏曲式、复三段式或自由的奏鸣曲式;第三乐章为小步舞曲或谐虐用,用复三段式;第四乐章为快板或急板,用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 贝多芬的生平与创作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及向浪漫主义乐派过渡时期的代表。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1827年3月26日卒于维也纳。贝多芬的音乐教育从4岁开始,14岁以前,受过普通学校教育,19岁时获准进波恩大学听课。1783年担任歌剧院哈普西科德琴手,1784~1792年担任宫廷副管风琴师,从1788年起又兼任宫廷乐队的第二中提琴手。1795年,25岁的贝多芬出版了他的第一号作品——3首为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三重奏。此后五年他陆续出版了不少作品。《第八钢琴奏鸣曲》是他这段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还有脍炙人口的奏鸣曲《热情》和《月光》。还为了庆祝维也纳会议他写了一首康塔塔《光荣的时刻》。1817年以后,他完成了最后的几部作品《第九交响曲》和《庄严弥撒曲》。贝多芬唯一的歌剧是《菲德里奥》。他还写了很多很多著名的曲子,例如《第二十钢琴奏鸣曲》、《第二十钢琴奏鸣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等等。 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 《悲怆》是贝多芬32首钢 琴奏鸣曲的不朽之作之一。它的第一乐章的引子是具有一个独立性格的一个乐段。 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 《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认为最好的一首钢琴奏鸣曲,并献给她的崇拜者弗兰茨·勃伦斯维克伯爵。评论家们把该曲比作“火山的爆发”、“火山般的奏鸣曲”、“花岗石河床中的火流”。全区共分三个乐章。

  18. 室内乐的概念 特点 发展 室内乐通常指少数演奏者演出的崇奏曲。十七世纪初发轫于意大利。原指在皇 宫内室和贵族家庭演奏、演唱的世俗音乐,以别于教堂音乐及剧场音乐。室内乐重奏不同于管弦乐合奏,前者每声部一人演奏,后者每声部则由多人演奏。按声部或人数的多寡,室内乐可分为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直至就重奏等多种演奏形式。因所用演奏乐器不同,室内乐又有单纯弦乐器演奏的重奏和弦乐器与钢琴、管乐器等混合演奏的重奏之别。 室内乐这一体裁早在中世纪后期和文艺复兴时期也已存在,主要指刘特、哈普西科德独奏的企业经文歌或数件乐器演奏的世俗声乐曲,曲是自由,无固定结构,巴罗克时期,室内乐的主要形式是三重奏奏鸣曲和独奏奏鸣曲。室内乐于17世纪晚期传至法国、德国、英国等诸国,后来在海顿的笔下得到高度发展。 海顿的生平与创作 海顿奥地利作曲家, 1732年3月31日生于奥匈边境下奥地利的一个村镇罗劳,1809年5月31日卒于维也纳。他的最早的声乐作品之一是《F大调小弥撒曲》,还有《圣母调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最后七句话》。还有交响曲《告别》、《母鸡》、《熊》、《王后》。而《惊愕》《时钟》《军队》《鼓声》这十二首“伦敦交响曲”标志着海顿交响曲的最高成就。 海顿的《F大调弦乐四重奏》 海顿的《F大调弦乐四重奏》作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那时海顿和正在埃斯泰尔阿吉亲王府中供职,这期间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供亲王府上的“沙龙”演出而用,一般多具有优美、典雅或轻松、欢快的娱乐性。它的第二乐章是C大调、行板、4/4节拍,标题为“小夜曲”。主旋律全部由第一小提琴担任,其他弦乐器自始至终用拨弦伴奏,模仿情歌式的小夜曲用吉他琴伴奏的音响效果 舒伯特《鳟鱼五重奏》 1817年,舒伯特的著名的歌曲《鳟鱼》问世。全曲洋溢着明快热泪情绪,第一乐章,活跃的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行板,柔和,甜美,用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第四乐章,小行板,是歌曲《鳟鱼》的变奏曲。第五乐章,终曲,适当的快板,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19. 组曲的概念 特点 及发展 组曲是指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乐章,在统一艺术构思下,排列组合而成的器乐套曲。组曲分为早期组曲和现代组曲。 早期组曲 组曲是最古老的器乐套曲形式,源于对比性舞曲的组合。 现代组曲 十九世纪70~80年代,现代组曲兴起。这里组曲亦由若干不同体裁、不同性格、不同调性的乐曲集合而成。 格里格的生平与创作 格里格挪威作曲家。十九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代表人物。他一生经历了挪威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年代,具有进步的民主爱国思想。他的作品主要是钢琴抒情小品和声乐作品。例如歌曲《来自祖国》、钢琴曲《祖国之歌》还有《水手之歌》《乡土在望》 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 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是由格里格作于1888年,根据1875年为挪威作家易卜生的五幕诗剧《培尔·金特》所作配乐选编而成。它取材于挪威民间传说。戏剧配乐的它共二十三曲,其中包括每一幕的前奏曲和舞曲等器乐曲十二曲以及独唱曲、合唱曲等。《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作品46)。第二曲《奥萨之死》,第三曲《阿尼特拉之舞》,第四曲《在山腰的洞窟中》。《培尔·金特》第二组曲(作品55)第一曲《抢劫——英格丽特的悲叹》,第二曲《阿拉伯舞曲》,第三曲《培尔·金特回故乡》,第四曲《索尔维格之歌》。 穆索尔斯基的生平与创作 穆索尔斯基俄国作曲家。在他的创作领域中歌剧处于首要地位。总共写了5部歌剧但是没有完成,由后人续完。例如《萨朗宝》、《婚事.》,最高的成就体现在《鲍里斯·哥睹偌夫》等等。声乐浪漫曲和歌曲也是他创作的领域,总共67首歌曲,包括多种的体裁内容。例如《老乞丐之歌》,》《卡里斯特拉特》。 穆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上的图画》组曲 穆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上的图画》作于1874年,钢琴组曲。根据俄国建筑家美术家维克托·哈特曼遗作展览会中的师幅画而作,题献给俄国艺术评论家斯塔托夫。后被改编为管丝毫乐器、管乐合奏曲、吉他独奏曲等。分第一曲《侏儒》、第二曲《古堡》、第三曲《杜伊勒里宫花园》、第四曲《牛车》、第五曲《未孵化的鸟雏的舞蹈》、第六曲《两个犹太人——胖子和瘦子》、第七曲《利莫日市场》、第八曲《暮穴》、第九曲《鸡脚上的小屋》、第十曲《基辅大门》。 格洛菲的《大峡谷组曲》 格洛菲的《大峡谷组曲》共分五个组曲。是格洛菲多次赴大峡谷旅游由当时的心情写的,表达了对大峡谷的变幻无穷的美。

  20. 序曲的概念、特点及发展 概念:序曲(overture)歌剧、清唱剧、舞剧、其他戏剧作品和声乐、器乐套曲的开始曲。 特点及发展:十七世纪早期的序曲是一种简短的开场音乐,没有固定的形式。十八世纪后半叶以后的古典序曲,大多采用奏鸣曲式的戏剧性结构。十九世纪法国大歌剧的序曲,往往只是把歌剧中的曲调串连在一起的集成曲。 罗西尼的生平与创作 生平:罗西尼(Gioachino Rossini,1792~1868)意大利作曲家。1792年2月29日生于佩萨罗,1868年11月13日卒于巴黎。 创作:《德梅特里奥与波利比奥》、《婚约》、《坦克雷尼》、《奥塞罗》、《威廉·退尔》等 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 《威廉·退尔》 是德国伟大诗人和剧作家席勒的最后一部重要剧作,这部作品以十三世纪瑞士农民团结起来反抗奥地利暴政的故事为题材,歌颂瑞士人民反抗异族压迫、争取自由独立的英勇斗争。剧中的主人公威廉·退尔是瑞士一个善良正直的射手。他不畏强暴,敢于反抗奥地利总督的虐政,成为奥地利统治者的眼中钉。在奥地利统治瑞士百年纪念的那一天,总督把他自己的一项帽子悬挂在一根柱子顶上,要所有从柱子前走过的瑞士人民都向他的帽子行李。这一天威廉·退尔和他的儿子路过这里,便他不肯想统治者的帽子行礼,于是总督便刁难他,要他在百步之内把放在他儿子头上的苹果射下,退尔果然一箭射中。但是退尔在射箭之前同时拔出第二枝箭,准备万一射死自己的儿子的时候,便把总督一并射死,这事被总督发觉后,他被扣押。后来他逃脱并射死总督,配合着瑞士人民对统治者的武装进攻,共同完成了推翻异族统治的历史使命。 韦伯的《魔蛋射手》序曲 德国作曲家韦伯(1786-1826)的歌剧《魔蛋射手》是以德国古代民间关于“黑猎人”的传说为题材创作的,全剧共分五幕。剧情大意是:青年猎手马克斯和狩猎侍卫生长库诺的女儿阿加苔相恋。按照猎人的风俗,马克斯只有在射击比赛中获取才能娶阿加苔为妻。不境,在预赛中马克斯失败了,假若第二天决赛再失败,就将失去阿加苔。正当马克斯万分痛苦的时候,一个猎人中声名狼籍,成天吃喝玩乐、嗜好赌博的恶棍卡斯帕来了。他把灵魂出卖给魔鬼,如今在面临下地狱的厄运,他为了延缓死期,便想找马克斯当替身。于是他对马克斯说:“如果夜间到“狼谷”去取得百发百中的魔弹,决定即能获胜。马克斯为了爱情便听信了卡斯帕尔的鬼话,去“狼谷”取回七粒魔弹。 比赛开始了,马克斯连续射出六粒魔蛋,颗颗命中,大家叹服不已。王子命令他射击飞行中的鸽子,马克斯的第七粒魔弹刚射出,忽然听到阿加苔的声音,说她就是鸽子,千万不要射击。这时奇迹出现了:射出的魔弹被新娘――阿加苔的花圈所阻拦并掉转方向,射死了躲在树上的恶棍卡斯帕尔。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歌剧宣扬了光明必定战胜黑暗的真理。 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 《1812》序曲是柴科夫斯基于1880年10月应尼古拉·鲁宾斯坦的请求而写的一首大型乐曲,这首乐曲在出版时标有“用于莫斯科教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礼,为大乐队而作的1812年庄严序曲”的说明。该教堂于1812年毁于拿破仑的侵俄战争中,所以序曲是以当年俄罗斯人民反抗侵略,保卫祖国最后获得胜利的史实为题材的。 柴科夫斯基在《1812》序曲中,以它英雄的爱国主义题材和音画般的通俗易懂的标题性,以及形象化的主题发展和灿烂的管弦乐的音响色彩,取得了他自己远远没有想到的被听众所欢迎的效果。

  21. 交响曲的概念 交响曲(Symphony)具有奏鸣曲体裁特点的、由大型关弦乐队演奏的大型套曲。                                                                                                                                交响曲的特点以及发展:交响曲在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再音乐创作上,它是作曲家们写作技巧高度发展的体现和产物;在发挥器乐表现力的广度和深度上,它都达到了顶峰。交响曲结构宏大,意蕴深广,善于概括社会生活和人类思想的丰富内容,有着巨大的戏剧性的感人魅力。 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1788年夏天,莫扎特一连写出了第39、40、41三簿交响曲。这是作曲家最后的三部交响乐作品。这三部做,各富裕鲜明的特点和个性。〈〈第40交响曲〉〉是莫扎特交响乐中富于戏剧性和激情的一部。这部交响曲表现了莫扎特对人类生活和未来有着乐观的信心和奋斗的勇气,我们可以从这部作品中清楚的感受到莫扎特的这中积极、奋发的感情。作曲家在湖这里以其特有的诚挚的方式表达了他的思想和世界观,反映了他那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贝多芬的《d小调第九交响曲》 (合唱)早在1793年贝多芬还在波恩时期,就有把席勒的长诗《欢乐颂》谱写成曲的念头。后来在1808年他创作的钢琴、乐队、合唱《c小调幻想曲》及1810年创作的歌曲中已出现了这部交响曲的一些主要音调。1815年前的笔记中亦有《第九交响曲》的某些乐思和旋律。因此,可以说,贝多芬酝酿和写作《第九交响曲》 ,花费的时间几乎超越了他创作前八部交响曲的总和 舒伯特的生平与创作 舒伯特 Franz Schubert [1797.1.13-1828.11.19] 奥地利作曲家。自幼从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808年成为维也纳皇家教堂唱诗班歌童,同时在学生乐队演奏小提琴,并学习作曲。在此已作有歌曲、重奏曲、钢琴曲和交响曲。1813年起,在学校任助理教师,并从事作曲。仅1815一年内就创作了250余首歌曲。1818-1824年任宫廷音乐教师。去世时还不满32岁。<BR>&nbsp;&nbsp;&nbsp; 舒伯特是德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创始人。所作的600多首歌曲显示出卓越超群的曲调写作能力。曲调朴素自然,和声新颖,大小调交替,充满戏剧性。在自然音体系和声基础上巧妙运用变化音;钢琴伴奏风格多样,他把和声、伴奏提高到与诗歌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诗与歌之间建立均衡的关系。他的交响曲均采用古典曲式,曲调抒情、和声独特、色彩巧妙,表现出浪漫风格特征。<BR>&nbsp;&nbsp;&nbsp; 他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首、序曲7首、小提琴协奏曲、回旋曲、弦乐四重奏15首、弦乐五重奏、弦乐三重奏、钢琴五重奏、钢琴三重奏3首、小提琴奏鸣曲、钢琴奏鸣曲21首、即兴曲11首、圆舞曲20首、进行曲9首、幻想曲、嬉游曲、歌剧、轻歌剧、康塔塔、声乐套曲等。

  22. 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 《未完成交响曲》写于1822年 第一乐章为b小调,中快速是典型的奏鸣曲式结构。乐章两个主题不是矛盾冲突的对立而是作者对现实生活感受中的两个不同侧面。 第二乐章是没有展开部的变体奏鸣曲式结构,不拘泥于曲式的规范,在大小调的交替转换上变幻莫测,引人入胜。 最后,音乐在逐渐朦胧入睡似的恬静气氛中节束。 柏辽兹的生平与创作 生平:(Hector Berlioz,1803~1869)法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1803年12月11日生于法国南部小镇。1821年去巴黎学医。1826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1869年3月8日病逝于巴黎。 创作:法国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幻想交响曲》《追思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浮士德的沉沦》。另作有《配器法》一书是他的艺术实践在理论方面的总结。 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 《幻想交响曲》用浪漫主义幻想的形象体现作曲家自身恋爱的体验,带有自传性。 全曲共分五个乐章: 第一乐章 梦幻、热情 。单主题奏鸣曲式。引子是单三部曲式 。呈示部为主部主题。展开部用主部与副部的材料构成三次起伏。再现部乐队全奏固定乐思,缩紧主题更加激动人心。 第二乐章 舞会。复三部曲式。 第三乐章 田野景色。复三部曲式,这是一幅富有诗意的风景画。 第四乐章 赴刑进行曲。复三部曲式。与前面各乐章形成尖锐对比。 第五乐章 魔宴之夜的梦。自由曲式,在音乐格调上是第四章的继续。 柴科夫斯基的《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 这部交响曲的构图归根到底是‘生活’。第一部分是激情冲动、自信、渴望行动,必须简短(末乐章是‘死亡’--崩溃的结果)。第二部分是‘爱情’,第三部分是‘失望’,第四乐章皆为是逐渐消失(也要简短)。”这部作品的四个乐章是:1.柔板,不太快的快板。缓慢的引子终,独奏大管阴沉的吹出后来成为第一乐章主题的音型,在乐队深处翻腾。速度加快时,这一主题被肢解,并从一种乐器转到另一种乐器,越来越焦躁不安。激动渐渐消退后,第二主题进入。之一旋律像是痛苦时的甜蜜回忆。展开部曲折复杂,而有些神经质。最后升至一个强有力的高潮,乐章结束在庄严肃穆的终止式上。2.优美的快板。这部作品没有传统的慢乐章,这是一首神秘而有典雅的圆舞曲乐章。3.极活泼的快板。这个乐章开头似乎是一堆印象。远远有进行曲的暗示。它越走越近,越来越响,冷对一切。在它的力量背后潜伏着恐惧。狂怒的高潮不是胜利,而是轰然坍塌。4.悲怆的柔板,行板。悲哀的这个末乐章几乎是安魂曲,其中看不到永恒的安息,除了坟墓,什么也没有。弦乐的开始像是悲怆的哀叹结局的黑暗、空洞。其中美妙的第二主题似是含情脉脉的告别。最后的高潮,似乎是品位深深的失望。高潮消退时想起丧锣。最后以极暗的音色告终。

  23. 协奏曲的概念特点及发展 概念:只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相互竞赛,并显示其个性及技巧的一种大型器乐套曲。 特点及发展:十六世纪末,用作曲名,泛指有器乐伴奏的声乐曲。十七世纪对抗风格波及纯器乐作品。十九世纪初贝多芬运用深化内容及交响发展手法将协奏曲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二十世纪协奏曲仍为很多作曲家所重视。 莫扎特的生平与创作 生平: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与萨尔斯堡,197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 创作:《虚伪的善意》、《牧人王》、《假园丁》。 莫扎特的《A大调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 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柴科夫斯基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A大调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 A大调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K488 莫扎特的这首《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作于1786年。这是他最抒情的一首协奏曲,每一个乐章都是诚挚、温暖和热忱感情的表达。 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是他最后几部最成熟的器乐作品之一。它集中了作者最典型的创作特征--如歌的抒情诗,对大自然的浪漫主义态度,幻想的形象,以及光彩焕发的戏谑气氛等;其中所有细节的表达都具有非凡的美和表现力,乐队色彩精细多姿,而这些又都汇合在古典协奏曲的严格的形式中。 老柴《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开始是一长大的序奏,共106小节,它在乐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序奏主题现有乐队高歌奏出,钢琴一强烈、激昂的和弦给予有利的配合,然后有将主题交与钢琴,乐队为其伴奏。序曲气势磅礴,辉煌壮丽,使人振奋。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呈示部主题原是柴可夫斯基从一乌克兰盲艺人搜集到的民歌,后经进行创造性的运用,使之具有诙谐性。副部由乐队逐步引出,由两个相互衔接的主题构成。第主题深情、真挚,如梦般甜美。第二主题有加弱音器的弦乐器奏出,宁静而娴雅。 第二乐章是复三部曲式。是柴可夫斯基最优美的抒情篇章之一。乐曲把人带入辽阔、优美、清新、恬静的俄罗斯大自然中。 第三乐章是奏鸣回旋曲式。主部主题是乌克兰歌舞曲《亿万卡,快来唱春歌》音乐表现春天来了,农时即将开始的欢快、奔放的情绪。付不主题是十分抒情优美的,同时也充满生机,音乐洋溢着青春和难以抑制的内心喜悦。接着,乐曲在主、副部主题和呈示、展开部的进程中发展。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继续,终于推向副部主题的光辉再现。钢琴与乐队齐奏这首壮丽宏伟的颂歌,全曲达到最高潮,使整个作品积极向上的基调得到充分的体现。

  24. 交响诗的概念特点及发展 交响诗是一种自由形式的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它的前身是音乐会序曲。交响诗在构思上,或体现一个哲学思想,或体现一种诗的意境,或和一定的文学题材相联系。交响诗创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创始者是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李斯特以后交响诗的重要作曲家,有捷克的斯美塔那和德伏夏克、法国的圣桑、德国的理查·施特劳斯和芬兰的西贝柳斯等人。 李斯特的生平与创作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李斯特拥有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被誉为现代钢琴技术的创造者。他首创了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并留下了13首标题交响诗,《但丁》交响曲、《浮士德》交响曲,15首匈牙利狂想曲,两首钢琴协奏曲等著名作品。 李斯特的交响诗《前奏曲》 这是李斯特创作的交响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原是作者以法国诗人奥特朗的《四行诗》为歌词而创作的男声合唱曲的前奏,后来作者把它改成独立的交响诗。 它是一部描写人生历程的作品:人生之初、友谊与爱情、挫折与厄运、走向大自然、人之立,等等。作品采用了古典的传统奏鸣曲式并根据需要作了发展变化。 德彪西的交响诗《牧神午后》 梦幻一般的交响诗《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整个音乐使人感到波光粼粼,阳光明媚,暖气袭人,微风吹拂,牧神昏昏欲睡,梦境消逝在稀薄的空气之中。 格什文的交响诗《一个美国人的巴黎》 1928年,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文(1898-1937)前往欧洲访问演出,在巴黎逗留了一段时间。他的提包里放着纽交响乐协会常任指挥沃尔特。达姆罗什委托创作管弦乐曲的约请,所以便把在巴黎市内漫步时的所见所闻所想熔铸成一部全新的作品,名字就叫《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同年12月13日,作品由纽约爱乐交响乐团(前身即纽约交响乐协会)在卡内基音乐厅首演时,作者还发表了一篇注解式的说明,这一新作品实际上是一部带狂想曲性质的芭蕾音乐,写得很自由,是我至今所尝试写成的最新音乐。开头部分具有典型的法国风格,用德彪西和“六人团”的风格加以展开,当然主题素材与他们没有丝毫联系。我试图描绘一个美国游客漫步在这座世界名城中,耳听街头嘈杂的声音,嘴里呼吸法兰西的气息时产生的印象。如同我的其它乐队作品一样,这首乐曲也不想再现任何具体的场景。它的标题性,仅仅只是一般的印象而已,因此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来理解音乐。在欢快的序引之后,一段饱满醇厚的布鲁斯旋律,也就是“第一散步主题”,由长号奏出的一段轻快音乐。“第二散步主题”是由单簧管演奏的,音乐富于节奏感,表现了美国客人散步在巴黎街,无忧无虑的神态。接着是由小提琴和小号分别演奏的“第三散步主题”,音乐轻柔、舒缓、悲伤的情调,好似美国朋友走进一家咖啡馆喝了两杯酒或咖啡之后,顿生思乡之意。最后,由两支小号吹奏出振奋人心的查尔斯主题,寓意着美国客人遇到一位同乡好友之后,打断了他思乡愁情。音乐又回复到开头那种巴黎式的轻松活泼和热闹的氛围之中,仿佛这位游客离开咖啡馆后又来到户外的人群里,思念家乡的忧郁感就顿时烟消云散,重又成了一个被巴黎日常生活所包围的观察者。街头的喧闹和法国情调在乐队的狂欢中混成了一片繁华景象,在热情、欢快的“散步主题”音乐结束全曲。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