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likes | 306 Views
2.3 西方国际收支理论. 弹性分析理论 吸收分析理论 货币分析理论 结构分析理论. 2.3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一、弹性分析理论. 1 、产生时间: 20 世纪 30 年代,适用于纸币流通制度。. 2 、提出者: ( 英 ) 马歇尔 琼 · 罗宾逊 ( 美 ) 勒纳. 3 、内容:. 假设条件.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只考虑汇率变化对进出口的影响 假定进出口商品有完全弹性. 出口 Px — 当出口数量增长率 > 价格下跌率时 即 Dx>1 时 —X. 进口 Pm — 当 Dm>0 时 — M.
E N D
2.3 西方国际收支理论 弹性分析理论 吸收分析理论 货币分析理论 结构分析理论 international finance
2.3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一、弹性分析理论 • 1、产生时间: • 20世纪30年代,适用于纸币流通制度。 • 2、提出者: • (英) 马歇尔 琼·罗宾逊 ( 美) 勒纳 3、内容: 假设条件 •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只考虑汇率变化对进出口的影响 • 假定进出口商品有完全弹性 international finance
出口Px — 当出口数量增长率>价格下跌率时 即Dx>1时—X 进口Pm —当Dm>0时—M 2.3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3、舍弃了劳务进出口和资本流动 4、收入水平不变 贸易收支 = 出口值 — 进口值 = X — M = Px· Qx- Pm·Qm D=(△Q/Q)/(△P/P)=(△Q/△P)×(P/Q) { 贬值 X—M 得到改善 international finance
2.3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马歇尔—勒纳条件 • 即 Dx+Di>1 时, 货币贬值有利于改善贸易收支 • Dx+Di=1 时, 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不发生作用 • Dx+Di<1 时, 货币贬值会使贸易收支扩大 • 4、理论评价 • (1)理论意义:正确指出了只有在一定进出口供求条件下,货币贬值才有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与效果。 • (2)理论局限性 ●未考察劳务进出口和资本转移 ●弹性分析理论以未达到充分就业为条件。即它只是适用于经济危机和萧条阶段。 ●忽视了汇率变动效应的“时滞”(Time lag)即“J curve”效应。 international finance
+△X t T -△X 2.3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如图:“J”效应曲线 进口价格立即上升(本币价) 出口价格下降较慢(外币价) 进出口量变动也需要一段时间 贬值 international finance
●它未考察由此而引起的通货膨胀问题 • ●他只采用局部分析方法也增加了局限性 international finance
2.3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二、吸收分析理论 1、提出 50年代 (美) 亚历山大 2、背景 ●西欧国际收支恶化 ●凯恩斯主义成主流 3、内容 在开放状态下:Y=C+I+G+(X-M) 因此 CA=BOP=X-M=Y-(C+I+G) 此时表明: international finance
一国可以通过需求管理政策来调整国际收支。通过收入变动来调整国际收支的效果,取决于本国边际进口倾向(m)的大小 . international finance
3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1)国际收支BOP=总收入-总支出 (2)如果 BOP平衡 Y=(C+I+G) Y>(C+I+G) BOP顺差 Y <(C+I+G) BOP逆差 (3)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可以通过调节总收入与总支出来实现 1)非充分就业 2)充分就业 4、评价 意义:把国内经济与国际收支联系起来 局限性:忽视了国际资本流动 international finance
复习 • 弹性论 • 吸收论 international finance
2.3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三、货币分析理论 1、提出 70年代 (美)蒙代尔 约翰逊 弗兰克 2、背景 资本流动在国际收支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货币主义逐渐兴起 3、基本假设 货币需求是收入、价格、利率的稳定函数 货币供给有国内信贷和国际储备构成。货币供给不影响实物产量 。即货币供给不影响货币需求。 international finance
一价定律成立。 4、基本理论 MD=pf(y,i) MS=m(D+R) 当货币市场均衡时 MD=MS 若令m=1 则 R=MD - D 结论 国际收支是一个货币现象 MD>D-------国际收支顺差 反之逆差 国际收支问题就是实际货币余额对货币供给的调整过程 international finance
5、对贬值的分析 如果一价定律成立,则MD=EP*f(y,i) 当本国贬值时 E+, p=EP* 则 p+ MD+ BOP+ 但 R=MD - D D? BOP? 6、货币政策主张 所有国际收支不平衡都是货币性的,货币政策是调节国际收支的重要手段,货币政策主要是货币供给政策。其他政策只有引起价格上升时才起作用 international finance
7、理论评价 1)它实际上是休谟的“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理论在现代条件下的进一步发展,是新的国际收支自动平衡理论。 2)他考虑到了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3)假设不符合实际。短期货币的需求函数是不稳定的,货币供给对货币需求是有影响的。 4)贬值的紧缩效应不符合实际 5)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调节国际收支逆差,是以牺牲国内经济发展为代价,不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 international finance
四、结构分析法 1、形成于70年代,反对货币论 2、背景:货币论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基本理论。许多发展中国家执行IMF规划后国内经济受到压抑。 3、内容 国际收支失衡不一定完全是有货币市场失衡引起,长期性的国际收支逆差,既可以是长期性的过度需求引起,也可以是长期性的供给不足引起。长期性的供给不足往往是由于经济结构问题引起。 经济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 international finance
经济结构老化(商品失去了竞争力) • 经济结构单一(出口单一,产业单一) • 经济结构落后(产业结构低下:出口需求收入弹性低,价格单性高。进口需求收入弹性高,价格弹性低) 经济增长缓慢和经济发展阶段落后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国际收支不平衡又成为经济结构转变和经济发展的瓶颈。此时需求管理政策可能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international finance
政策主张 改善经济结构和加速经济发展。 手段:增加投资;改善资源的流动性。 对结构论的批评: 出口产品失去竞争力往往是非价格因素造成的,这样导致其出口需求的收入弹性比较低。 结构论讲的实际上是发展问题,不是国际收支问题,经济发展政策对国际收支的调节是无效的。 international finance
下周见 international 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