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334 Views
桃花诗文七篇. 李白等. “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以诗歌笔下的桃花是诗人“情”、“意”的外化。 七篇桃花诗文中,可以看到诗人生命的芳菲气色,也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喜气而不俗的一副面相。. 字 “ 太白 ” ,号 “ 青莲居士 ” 陇西成纪(甘肃秦安西北)人 中国人几乎无人不知李白,因为李白是站在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伟大诗人 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堪称中国诗坛第一人. 李白 ( 701-762 ). 字梦得,洛阳人。 永贞元年( 805 ),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
E N D
桃花诗文七篇 李白等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 以诗歌笔下的桃花是诗人“情”、“意”的外化。 • 七篇桃花诗文中,可以看到诗人生命的芳菲气色,也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喜气而不俗的一副面相。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陇西成纪(甘肃秦安西北)人 中国人几乎无人不知李白,因为李白是站在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伟大诗人 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堪称中国诗坛第一人 李白(701-762)
字梦得,洛阳人。 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 大和元年(827),回洛阳任职,又以玄都观桃花诗忤当道,复出为连州刺史。 晚年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衔。 刘诗与白居易齐名,白称之为“诗豪”。 刘禹锡(772-842)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早年曾以直言贬江州司马 后期优游度日,仕途通达 曾自编《白氏文集》,收诗文3600余篇。 白居易(772-846)
《春夜宴游从弟桃花园序》 • 一开篇就将生命置于高天厚地和悠悠千载这样的大时空中进行考量,这种意义追问既大气而又不无伤感。 • 李太白以沉思和伤感开篇,又立即以解脱和欢愉结尾。 • 短短一篇小序就此定下桃花诗文的基调。
刘梦得“桃花诗”两首: • 与其一生命运紧紧相连,也与中唐的一场政治悲剧息息相关。 • 历经沧桑而志气不改,这种硬朗骨气和英雄气概着实令人钦佩。 • 白乐天《大林寺桃花》 • 写于贬嫡江州之时。 • 在忽赌桃花那一瞬间,诗人发现别样的世界自有别样的春天,惆怅和失意顿时一扫而空,只剩下满怀的惊讶和喜悦。
《本事诗》 • 唐人孟棨所撰笔记。所记多为唐朝诗人本事,对于理解这些诗歌有很大的帮助。许多故事,如刘禹锡的桃花诗等,都广泛流传后世。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与宋祁合修《新唐书》 独撰《新五代史》 有《欧阳文忠公集》 欧阳修(1007-1072)
字蘼芜,本姓杨名爱,又名柳是,号河东君 明末清初江南名妓 为人俏丽风流,豪放任侠,多才多艺 关于其生平事迹,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论之较详 柳如是(1618-1664)
《人面桃花》 • 令人想起男女情爱之美及其起死回生的力量。 • 生命因相思而沉睡,又在爱人的呼唤中醒来,像桃花一样笑对春风,不愧是中国古代最经典的爱情故事之一。 • 石曼卿的小典掌让人在惊呼之余,不得不赞叹桃花的灿烂和生命力的旺盛。 • 柳如是的小诗一笔点出了桃花与美人神气相同的美妙之处。 • 将其置入明末清初的历史场域中进行考究,则又包含着许多儿女情、英雄气和家国恨!
天地间,只有桃花的神气与妙龄女子的才情最相契合,只有桃花才能表达中国诗人所体验到的儿女情、英雄气和生命的喜悦。更重要的是,桃花还能引人进入古典文化的心灵深处。这是桃花与中国文化心灵中的才情气及心性理特别相通之处。也是桃花深得诗人宠爱的根本原因。天地间,只有桃花的神气与妙龄女子的才情最相契合,只有桃花才能表达中国诗人所体验到的儿女情、英雄气和生命的喜悦。更重要的是,桃花还能引人进入古典文化的心灵深处。这是桃花与中国文化心灵中的才情气及心性理特别相通之处。也是桃花深得诗人宠爱的根本原因。
圆桌会议 •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桃花相比较于兰花、莲花、菊花和梅花有何独特之处? • 在金庸的小说中,黄蓉、郭靖曾有过偕隐桃花岛的希望,令狐冲、任盈盈也曾起过老死桃花谷的念头。试将这些故事与《桃花源记》及桃花联系起来,深入思考它的文化含义,并思考它对我们当下人生的意味。
日常情趣八记 八则小品说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极琐碎事,但是,这些生活小事都可通向中国文化的深处。
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所著《梦溪笔谈》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文风晓畅平易、简洁明快,堪称散文精品。 沈括(1030-1094)
字务观,号放翁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 诗歌成就最高 今尚存诗歌九千余首 有小李白之称。 陆游(1125-1210)
陈金诏,清代人,生卒年不详。自号古愚者。著有《观心室笔谈》。陈金诏,清代人,生卒年不详。自号古愚者。著有《观心室笔谈》。
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 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以字画名世 著《画禅室随笔》、 《容台集》、《画旨》、《画眼》 董其昌(1556-1636)
生卒年不详 号翁斋老人,又号朴园 清道光年间宝坻(今属河北)人 著《乡言解颐》五卷。对民间百工技艺,市肆风物等记述颇详。 李光庭
《论墨》:体现了中国文化崇尚赤子童稚和纯真《论墨》:体现了中国文化崇尚赤子童稚和纯真 • 《看镜》:体现中国文化崇尚思古之幽情 • 《炒栗》;对故国的忠诚和热爱包含了古人最重要的政治信念和政治情感 • 《说泉》: 崇尚自然和博爱精神 • 《观灯》:中国哲学讲圆融达观、触处可乐 • 《吃茶》:中国哲学讲元气,讲性情,讲个人性情与太和元气的融合 • 《虚室》:中国文化中连行坐起居也是极高妙的修身悟道的方法
中国哲学的终极依据是“天”,但“天”并不高高在上,而是与人相亲相近,亲密共处,这种亲昵体现于人对“天”的种种称谓之中。中国哲学的终极依据是“天”,但“天”并不高高在上,而是与人相亲相近,亲密共处,这种亲昵体现于人对“天”的种种称谓之中。 • 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成就了极精微高妙的人生哲学和生活美学。
工业文明已经成为主宰的现代社会,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巨大的“铁笼”(马克思.韦伯语),个人越来越成为机器和工业社会的附属物。古典的生活方式及其日常诗意已经与人们越来越遥远。工业文明已经成为主宰的现代社会,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巨大的“铁笼”(马克思.韦伯语),个人越来越成为机器和工业社会的附属物。古典的生活方式及其日常诗意已经与人们越来越遥远。 • 但古代文本中所包含的生活美学和生存智慧仍然能够不断地滋润我们的心灵。 • 对世俗生活的出离和对诗意生活的渴求乃是人心中最为恒长的东西。
圆桌会议 • 有人说,日常生活有闲情逸趣,必须要足够的物质保障,否则天天为生计而愁眉苦脸,哪有情趣可言!本篇选文中张大复也说“贫士之不能得水,亦审矣”。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 现代生活也会有日常情趣,但它与古代生活的日常情趣有何不同之处?两者背后的文化精神有何差别?有无相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