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583 Views
时光里的养生智慧. ——《 黄帝内经 》 的现代启示. 组员:张颖异、苗旺、王科宇、詹逸珺、朱皖琨. 中医里的“圣经” ——《 黄帝内经 》. 黄帝内经一直被人们称为一本奇书,它的成书年代、作者仍是争论不休的话题。但争论和考证只会增加它的历史和文化色彩。. 我国的 “三大奇书”之一. 一、 《 黄帝内经 》 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二、 《 黄帝内经 》 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三、 《 黄帝内经 》 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 黄帝内经 》 养生的基本原则. 四种养生者的不同方法和结果. 上古有真人者 :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
E N D
时光里的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的现代启示 组员:张颖异、苗旺、王科宇、詹逸珺、朱皖琨
中医里的“圣经”——《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一直被人们称为一本奇书,它的成书年代、作者仍是争论不休的话题。但争论和考证只会增加它的历史和文化色彩。
我国的“三大奇书”之一 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上古有真人者: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上古有真人者: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 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有至人者:合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 游行天地、视听八达、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其次有圣人者: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 形体不蔽、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合同于道 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素问·诊要经终论》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 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 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春季一定要避风 春宜省酸增甘
长夏就是阳历的七八月份 。 《素问·五行运大论》载: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 其意思是,中央应长夏而生湿,湿能生土,土气 能产生甘味,甘味能够滋养脾脏,脾脏能使肌肉生长发达……故长夏宜养脾。 夏季最宜养脾
夏季的饮食常识 长夏主化,是人体脾胃消化、吸收营养的最佳时期,因此长夏时宜多吃一些健脾的食物。 夏天,尤其是三伏天宜多吃一些豆类食物,有健脾利湿的作用。适宜夏天吃的豆类包括:绿豆、白扁豆、四季豆、赤小豆、荷兰豆、青豆、黑豆等 。
《黄帝内经》载 “心者生命之本……为阳 中之阳,应于夏气。 夏季养心重在静 为什么养心一定要在夏季呢? 心主夏。心与夏气相通应,因为夏季 以炎热为主,在人体则心为火脏而阳 气最盛,同气相求,故夏季与心相 应。
无厌于日 使气得泄 使志无怒 所爱在外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起居方面: 要晚睡早起,适当接受阳光照射(注意防暑)。夏日中午小憩可助消除疲劳,有利于健康。芒种过后,午时天热,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换。 为避免中暑,芒种后要常洗澡,这样可使皮肤疏松,“阳热”易于发泄。但需注意的是,出汗时不要立即洗澡,“汗出不见湿”,“汗出见湿,乃生痤疮”
秋 季养肺 •收气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就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就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多吃白色食物,如白梨、白萝卜、百合、莲藕、白木耳等。•多吃白色食物,如白梨、白萝卜、百合、莲藕、白木耳等。 •秋天主气为燥,多喝水,多吃润肺生津的食物。 •克服消极心理,多到户外做深呼吸、登高望远。 养肺
肺属金,于季节为秋,在形体为气。肃秋宜收敛神气,润养肺气。肺属金,于季节为秋,在形体为气。肃秋宜收敛神气,润养肺气。 秋与肺 顺应阳和之气渐退,阴寒之气渐生,而养益气机。 秋冻——秋不忙添衣。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秋季小结
黄帝内经 冬季养生
十二时辰养生法 • 《黄帝内经》早就发现了人的健康养生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提出了养生与十二时辰关系密切。 • 养生要注重“因天之序”,注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循序而动,才能获得良好的养生效果
时刻表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
冬季 • 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黄帝内经》上说,冬季3个月,宜早睡晚起。冬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6个节气。在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讲究保健、保养是很重要的。
《黄帝内经》 “天人相应”、“天人合一”观点的核心就是要人们必须和自然相适应,根据自然界阴阳之气变化的规律来调节人的生命活动,才能保证人的形体和心理的健康。 引子:养生之道贵在“和”
冬季养生的要点 冬季“闭藏”,阳气内伏 冬季养生首先要了解冬季的气候特点。《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是指冬季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凋零了,从而出现一派伏匿的气象。 起居有序,“早卧晚起” 冬季养生强调“早卧晚起”。晚上要早睡以藏阳气,早上“必待日光”,等日出之后再起床,一来保证充足的睡眠,二来保护人体阳气的闭藏。
冬季运动,“无扰乎阳” “无扰乎阳”是指冬季的活动尽量不要扰动人体的阳气,以免影响阳气的闭藏。 冬令进补,“敛阴护阳” 冬至是一年中天地阴阳之气交接的关键时刻,人体也不例外。此时阴盛阳衰,及时合理的进补有利于阴气向阳气的转化,对于养生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中医养生理论特别重视冬令进补。 保持心态,收敛神气 起居饮食、适当运动,固然是很重要,但养生的关键在于养心,保持良好的心态,尤其冬季更要注重养心。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 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瘘厥,奉生者少。 “冬”是本来意是“终了”的“终”。甲骨文(左)就像是一根绳子,两头都打了结, 表示终结,冬季又是一年中最末一个季节,所以借用“冬”来表示“未了”之意; 金文(中)把日头放在绳子当中,表示太阳不温暖了; 小篆(右)把太阳去掉了,换成了“冰”字,没有太阳,又结了冰,以示冬季之寒。
结语: 养生是个热门话题,尤其是冬季将至。冬季养生也当顺应四时气候“阴盛阳伏”的规律,以“敛阴护阳”为基本原则。饮食起居要效法天地、顺应四时,进补适度,注意保温,适当运动。养生之要贵在养心,在精神方面,要注重修养心性,保持怡然自得的心态,避免烦扰体内的阳气,使人体阳气得以闭藏,且有利于来年春天阳气的生长。 顺应四时即为“和”,作为古代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虽然没有告诉在什么季节我们该吃什么食物该几点起床,却从总纲的高度阐述了养生的要领,即保持人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的和谐统一,也体现了中华养生保健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