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592 Views
善用評估資料規畫課程. 第一部分:. 如何善用及分析評估資料. 第二部分:. 透過有效運用評估資料規畫數學課程以提升數學科的學與教成效. 教育統籌局數學教育組 lyho@emb.gov.hk Code: TSA. 全港性系統評估 (TSA). 屬 低風險 評估計畫 功能是 幫助學校 了解學生在數學科的學習情況,並根據所得資料,制定 改善學與教成效 的方法 政府會根據評估資料檢視有關政策,為學校提供 適切的支援. 課程 基本能力 學習成果. 課程. 學習成果. 學生要做到甚麼 ?. 學生要學甚麼 ?. 基本能力. 根據 TSA 評估資料.
E N D
善用評估資料規畫課程 第一部分: 如何善用及分析評估資料 第二部分: 透過有效運用評估資料規畫數學課程以提升數學科的學與教成效 教育統籌局數學教育組 lyho@emb.gov.hk Code: TSA
全港性系統評估(TSA) • 屬低風險評估計畫 • 功能是幫助學校了解學生在數學科的學習情況,並根據所得資料,制定改善學與教成效的方法 • 政府會根據評估資料檢視有關政策,為學校提供適切的支援
課程 基本能力 學習成果 課程 學習成果 學生要做到甚麼? 學生要學甚麼? 基本能力
根據TSA評估資料 • 診斷學生的學習困難 • 提出改善方法 • 調整課程規畫 • 落實到課堂教學
2005全港性系統評估 小三學生基本能力報告分析 (3MC3)
2005全港性系統評估 小三學生基本能力報告分析 「度量」範疇 • 忘記了月份的大小和平年的日數等基本事實 • 在量度活動所用的時間和記錄物件的重量方面,學生表現較差 • 比較物件的長度、重量和容器的容量 • 未能準確閱讀量度工具上的刻度,尤其是使用不同單位的量度重量工具時,表現稍遜(例如 Q25/M1 ;Q25 、Q26/M2) • 要求學生書寫商品的標價時,表現則稍遜(例如 Q20(a)/M3) • 當換算時涉及運算,則表現較差(例如 Q21(b) 、(c)/M2) • 在選擇重量單位方面,則表現較弱(例如 Q27 /M3)
2005全港性系統評估 小六學生基本能力報告分析 (6MC3)
2005全港性系統評估 小六學生基本能力報告分析 「度量」範疇 • 對周界的認識,表現則較差(例如Q31/M2) • 學生遇到一些非標準而須分割的圖形(例如Q37/M1; Q29/M2)或須靈活運用有關公式時(例如Q28、Q34、Q38/M2),學生的表現明顯比較差 • 不是全部學生都明瞭 π 的意義(例如Q26/M1) • 以同一公式求半徑的能力,則比較弱(例如Q30/M2) • 學生須綜合其他課題的知識,解答速率的應用題,表現則較差(例如Q31/M3)
2005年全港性系統評估題目分析報告(以基本能力為序)資料2005年全港性系統評估題目分析報告(以基本能力為序)資料
KS1-N2-2計算減法(不超過三位數) • 3MC1 Q02、3MC4 Q02 • 3MC2 Q04 • 3MC2 Q05 • 3MC3 Q04 • 3MC3 Q08 卷別題號 題目 學校百分率 607 - 214 458 - 396 750 – 310 - 321 365 - 178 700 - ( 425 - 113 ) 100% 100% 100% 50% 100%
調整課程規畫 • 課程內容 • 教學節數 • 照顧學生的能力 • 評估資料回饋
不超過三位數的減法 不退位減法 退位減法 一次退位 兩次退位 帶零的一次退位 帶零的兩次退位 估計計算結果 驗算 1N5加與減 (一) 2N2加與減 (二) 2N5加與減(三) 3N2加與減 (四) 課程內容
照顧學生的能力 • 根基不穩固 • 基本概念混淆不清 • 粗心大意 • 混淆公式 • 語文能力薄弱 • 抽象思維能力薄弱 • 未能將知識或技能遷移至應用 • …
落實到課堂教學(教學計畫) • 學習範疇的學習目標 • 學習單位的重點 • 教學活動 • 預期節數 • 教與學的資源運用 • 課業或練習
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 適當地加強心算、估算和速算法的訓練 鼓勵學生用心算或筆算進行簡單數字的運算 鼓勵學生觀察及解釋所得結果 教學活動
課業或練習 • 讓學生熟習有關數學概念和計算技巧 • 訓練學生有條理地運用數學語言表達思考 • 鞏估學生所學,預備進一步學習 • 從學生在作業上的表現,了解個別學生的進展 • 檢查教學效果,從而調節教學的進度
教學資源的運用 • 教材套 • 參考資料 • 網上資源 • 教育電視 • 實物教具
善用評估資料規畫課程 第二部分: 透過有效運用評估資料規畫數學課程以提升數學科的學與教成效
課程組織 第二學習階段的學習內容 (度量) 1. 周界(一) (不規則圖形、正方形、長方形) 2. 面積(一)(平方厘米、平方米、正方形、長方形) 3. 面積(二)(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多邊形) 4. 體積(一) (立方厘米、立方米、長方體、正方體) 5. 體積(二) (認識容量與體積的關係。用排水法找 出不規則立體的體積。)
預期節數 • 教師可根據學校及學生的需要,調節每個單位的教學節數 • 若有需要,教師可將部分或全部備用教節作為教授必修課題之用
課程組織 - 示例 學生學習「周界」及「面積」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法 1. 大部份學生過往學習「周界」時,只局限於強記和背誦公式,從而計算及求取答案,未能確實掌握周界的定義,對他們日後學習其他圖形的周界會有所影響。 2. 教授「周界」一課時,大多以課本內的圖形作例子,學生只需量度書內的圖形便學習完畢。教師發覺若由學生自行量度不同的物件及圖形,會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3. 五年級學生在學習「面積」時,例如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等,往往未能分辨到底哪一條邊才是圖形的「高」,令他們在學習「多邊形面積」時,就算懂得分割及填補,最後也計算錯誤。 4. 部份學生混淆了「周界」及「面積」的意義。
解決方法 : 設計較為多元化的學習活動,讓每位學 生都有參與的機會,從而協助他們解決 困難。 1.安排學生分組進行活動,着學生分組商量如何選取適當的量度工具、如何量度圖形的周界及面積。 2.在分組活動時,各成員均要積極討論,評論其他同學的作品。學生可從資料的準確性中進行質疑和探究,從而判斷甚麼可信 。 3.教師的評估方法 : 堂上討論、堂上觀察、口頭評估、堂課和家課 。
工作紙 如何量度長方形的面積
排水桶 水缸 量杯 教學計畫表 (教學流程) 學與教工作坊 : 經驗分享 課題討論: 6M1 體積(二) 體積與容量的關係 (認識容量與體積的關係。用排水法找出不規則立體的體積。 )
善用評估資料規畫課程 學與教 回饋 (1)善用及分析評估資料 (2)有效運用評估資料規畫 數學課程 評估
期望能 (一) 促進學生學習數學 (二) 提升數學科學與教的效能 (三) 有效運用評估以促進數學科 的學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