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 likes | 841 Views
论禅宗思想对日本造园的影响. 臧西瑜 1071509076. 大纲. 1. 绪论 2. 关于禅宗 3. 古代禅宗园林的历史变迁 4. 禅宗对日本造园的影响 5. 日本古代禅宗园林营建特点 6. 禅宗在日本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继承和发展 7. 日本禅宗园林对西方景观设计的影响 8. 启示与小结. 1. 绪论. 1. 绪论
E N D
论禅宗思想对日本造园的影响 臧西瑜 1071509076
大纲 1. 绪论 2. 关于禅宗 3. 古代禅宗园林的历史变迁 4. 禅宗对日本造园的影响 5. 日本古代禅宗园林营建特点 6. 禅宗在日本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继承和发展 7. 日本禅宗园林对西方景观设计的影响 8. 启示与小结
1. 绪论 1. 绪论 • 日本的禅宗是从中国引进的,在公元12世纪由日本高僧荣西禅师将禅宗临济一派介绍到日本,其后在公元13世纪又由日本高僧道远禅师将禅宗曹洞一派引进到日本。经过镰仓和室町幕府时期后,深深地渗透到了日本的思想和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 相对于中国的“乐感”文化而言,“物哀”文化是贯穿日本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种文化形式与岛国恶劣的气候和多震的地理环境不无关系。“物哀”文化是悲情之美,这种情绪更多的是使人冷静和沉思乃至形成一种悲天怜人的博大情怀。因此日本文化的特性与禅的精神有着非常合拍的一致性。
1. 绪论 •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远甚于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禅宗的教义迎合了当时日本社会文化修养水平较低的武士阶层的精神需求,得到了幕府的保护,迅速发展而成为日本社会文化意识的主流,影响甚至主宰了日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与中国古典园林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影响不同,日本古典园林主要是受到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影响。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现世享乐中世俗审美情趣,而日本古典园林则崇尚来世向往,从而否定现世的怆苦的意境美。相对于中国古典园林来说,日本古典园林所给予人内心的震撼是来自于心灵深处。
2. 关于禅宗 2. 关于禅宗 • 禅宗,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心法,是与中国文化精神结合后形成的中国佛教,同时也是融化古印度佛教哲学最精粹的宗派。在禅宗思想体系确立的过程中,禅宗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变化的过程: 如来禅 祖师禅 分灯禅 文字禅 现代禅
2. 关于禅宗 2.1 禅宗思想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 2.1.1 如来禅 禅宗典籍《景德传灯录》记载,释迦在灵山会上,对着 百万人,默然不说一句话,只自轻轻地手拈一枝花,普 遍地向大众环示一转,大家都不了解他的寓意,只有大 弟子摩诃迦叶,会心一笑,于是释迦便当众宣布:“吾有 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便是禅宗的开始。后来由 迦叶尊者为印度禅宗的第一代祖师,历代相传,到了第 二十八代菩提达摩大师,正当中国南北朝时代印度佛教 衰微,大师谓东土震旦(即中国),有大乘气象,所以 便于公元五、六世纪从海路到达广东番禺,随后开始了 艰难的传法历程。 达摩面壁图
2. 关于禅宗 2.1 禅宗思想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 2.1.2 祖师禅 • 六祖惠能大师,三岁丧父,其母守志抚孤,家贫,惠能以采樵为生,一日,负薪到市上,听到别人读《金刚经》,有所领悟而前往黄梅(湖北)向禅宗五祖弘忍禅师学法。几经艰辛和磨难,得到五祖的心法和衣钵,经过十五年时间,才在广州的法性寺(今广州光孝寺)大弘禅法。 • 《六祖法宝坛经》记载,五祖大弟子神秀作有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惠能见此偈,亦作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见祖师禅强调顿悟自性,行住坐卧、饮食起居都是修行。 六祖截竹图
2. 关于禅宗 2.1 禅宗思想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 2.1.3 分灯禅 • 分灯禅,亦即“一花开五叶”。禅宗根据教授和方法的不同而形成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个派系,历经晚唐和五代而延续至后世。 荣西禅师像
2. 关于禅宗 2.1 禅宗思想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 2.1.4 文字禅 • 禅宗发展至宋代,经过儒、道、佛三家的融和,形成了文字禅兴盛的局面,禅宗从“不立文字”向“不离文字”转变。在禅宗的传播过程中,文字、绘画、诗词与园林相互交流、相互渗透,形成了以禅宗美学为基础的审美经验,禅宗趋于文人化。
2. 关于禅宗 2.1 禅宗思想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 2.1.5 现代禅 • 20世纪,禅宗通过日本禅师和禅学家将禅传播至欧美国家。铃木大拙是其中贡献最大的人物,他用英文写了许多介绍禅宗的著作(《大乘佛教纲要》、 《中国佛教印象记》),创办英语杂志(《东方佛教徒》),并成立禅学研究所,讲学于欧美。 • 21世纪,现代禅学思想的一大趋势,是注重禅与世俗生活的结合,努力探求当代人在紧张繁忙的生活中容易参修而又能顿获受益的新路。
2. 关于禅宗 2.2 禅宗的思想核心 2.2.1 “心” • 禅宗认为“心”是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赖以存在的根本条件,是宇宙万物得以产生的本源所在,“一切法皆由心生”。在这里禅宗具有高扬主体的“心”,而抑贬客体的“象”,把“象”也归纳为“心”的属性。“心”就犹如一面镜子,纯净地反映外在世界,而不企图对它们从事物本身的角度进行理解,如果只要企图理解万物的话,就会掉入“因果链条”之中。 • 禅宗看待世界,虽然看上去是心灵上的一种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毕竟是建立在一种压制之上,因而禅宗的快乐是一种表面上的现象,而真正上则是面对外界的流动不居的世界的一种无奈和悲怆。
2. 关于禅宗 2.2 禅宗的思想核心 2.2.2 “顿悟” • “顿悟”在禅宗中的意义,就是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的改变过程。在“顿悟”之前,人们是用功利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这种看待事物的心态可以称为“凡心”。而禅宗的修行过程就是褪却“凡心”的过程。在“顿悟”后,“凡心”就会转变为“禅心”。而所谓的“禅心”关注的是事物现象本身,关注事物现象对人的心灵影响。“禅心” 以一种超脱于功利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世界在“禅心”面前就会呈现一种审美的境界。比如,同样对待“雨”,“凡心”惦记这“雨”的功利性,给干旱的土地带来滋润或影响出行等,而“禅心”指排除了一切功利思想,剩下只是关注“雨”的本身,雨的声音和雨的形式。
3.古代禅宗园林的历史变迁 3.古代禅宗园林的历史变迁 • 禅宗园林,始于中国,但兴盛发扬于日本。禅宗园林属于寺庙园林,具有很强的边缘性,它超出了宗教园林的范畴,因此是一个既古老又隽永的特殊的园林体系。禅宗园林既包含中国佛教寺院中的禅宗寺院园林,也包含从中国传播过去的日本禅宗园林、净土园林、武士园林等。
3.古代禅宗园林的历史变迁 3.1 禅宗寺院的地理分布 3.1.1 中国的禅宗寺院
3.古代禅宗园林的历史变迁 3.1 禅宗寺院的地理分布 3.1.2 禅宗寺院东渡 • 唐宋时期,中国的禅宗便开始传入新罗(朝鲜半岛)、日本。日本禅宗虽早于奈良时代即开始从中国传入,但并不兴盛,真正独立成宗,造成广大影响者,首推荣西禅师,他将禅宗带回国后,创立了日本禅门临济宗。 • 南宋时期,由于日本禅寺对宋代五山十刹的建筑风格极为推崇,此后,便开始了日本忠实模仿宋代“五山十刹”的热潮,禅宗寺院也在日本大肆兴建,流传演变至今。 日本 朝鲜
3.古代禅宗园林的历史变迁 3.2 寺院园林的兴起 3.2.1精舍的产生 • 精舍,是古印度释迦牟尼讲法的道场,那里环境清幽,有足够的房舍提供给僧侣修行、居住,是古代寺院园林的原型。中国禅宗仍未形成以前,随着佛寺的大量兴建,寺院园林已经兴起,形成了一座座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国精舍”,为禅宗园林的生成奠定了基础。
3.古代禅宗园林的历史变迁 3.2 寺院园林的兴起 3.2.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寺院园林 •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佛教兴盛,佛寺建设大量增加。随着佛寺的大量兴建,相应地出现了寺院园林这一新的园林类型。由于南北朝盛行“舍宅为寺”,新建的寺院也没有统一的布局和形制,寺院园林从属于寺院,起着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作用,同时,寺院也是人们公共活动的场所,人们在寺院参加宗教活动、观看文娱表演,同时游览园林,欣赏美景。 • 此外,僧侣开始在人烟罕迹的山野中建立修行的道场,栖息山林。寺院开始向自然山水转移,逐渐融入到山水风景之中,与佛经记载的僧侣在深山中修行的事迹相契合,在布局和形态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3.古代禅宗园林的历史变迁 3.2 寺院园林的兴起 3.2.3 隋唐时期的寺院园林 • 佛教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广泛传播,到唐代形成了繁盛的局面,此时,寺院园林的重点完全转向了自然山水的环境,自然风景式的寺院园林形态成为了当时寺院的主导形态。这一时期,形成了“四大名山”以及“佛门四绝”。“四大名山”即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既是佛教胜地,又是优美的自然风景区。“佛门四绝”即台州国清寺、齐州灵岩寺、润州栖霞寺及荆州玉泉寺,也都兼具园林胜景之美。 • 僧人怀海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合一的劳作制度,规定寺院僧众,无论职位高低,都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以求生活的自给。因此,禅院拥有附属的农场或菜田。
3.古代禅宗园林的历史变迁 3.3 宋代禅宗园林 • 随着南宋的迁都,临安(今杭州)成为全国的禅宗中心,禅宗彻底完成了中国化。此外,“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在宋代,通过文字而得以推广繁荣,出现了大量的禅宗文献、语录、禅诗、禅句,使得禅宗因为文字而得以弘扬流传。 • 文人士大夫通过禅诗参与到参禅中来,成为与禅僧、禅宗园林关系密切的重要社会成分,禅学影响了许多文人,他们往往擅长书画、诗词和造园,这些文人又通过改变了的审美意识作用于禅宗园林,出现了禅宗文人园林。 曾为禅寺的狮子林
3.古代禅宗园林的历史变迁 3.3 宋代禅宗园林 • 禅宗园林,在宋代走向顶峰,达到了成熟繁荣的局面。禅宗园林在整个宋代园林、建筑水平高度发达的背景下,营建技术和造园手法已相当完善,并在模式上逐渐走向精致、细密,甚至僵化。忧郁、婉约的文人风气以及病态的审美价值的出现,渐渐阻碍了禅宗园林的发展。再历经元、明、清,禅宗园林,乃至寺院园林,无非是宋代禅宗文人园林模式下的翻版和改良。 杭州灵隐寺
3.古代禅宗园林的历史变迁 3.4 日本中世禅宗园林 3.4.1 传入初始 •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民族一直在吸收中国文化与科技的同时,发展着自己的文化。中世时期(镰仓、南北朝、室町)的日本,禅风劲吹。从中国宋代传入日本的禅宗,主张观照自性,专修禅定,摒弃繁琐的宗教仪式,与日本民族性格一拍即合,疾风劲草般地影响了日本文化。日本的一位禅学思想家说过:“在某种程度上,禅造就了日本的性格,禅也表现了日本的性格。” • 在建筑方面,一座座具有典型南宋风格的禅寺应运而生,如:建仁寺、东福寺、万福寺。在造园方面,以梦窗疏石为代表,一系列池泉式的禅宗庭园得以建造,并出现了早期的枯山水原型,如西芳寺庭园、天龙寺庭园。 • 惠能六祖后的禅宗,“一花开五叶”,形成临济、曹洞、沩仰、法眼、云门五个派系。这五个派系,秉承禅宗的心法,仅因修行和教授方法有所区别而不同。传入日本的禅宗,以临济和曹洞最盛,由于受到这两个派系的影响,因而在禅宗园林中更多地表达对自然观照、枯寂纯净的意境。
3.古代禅宗园林的历史变迁 3.4 日本中世禅宗园林 3.4.2 禅宗园林形式的转变 • 中世的禅僧造园家,开始更多的关注园林带来的精神上的感悟,而不仅是视觉上的美学感受。禅宗园林的使用方式逐渐从游览向观赏转变,风景形式从以池泉为主的风景园向以枯山水为主的冥想园转变,对风景的欣赏从诗境、画境向内心的禅境、意境转变。 • 园林使用者主要通过在禅寺建筑中静坐并欣赏外部景观,从而获得美的感受,并产生感悟与启发。伴随着这种形式的园林的出现,枯山水、石庭、苔庭、篱庭等独特的造园风格应运而生。 • 与南宋时期的禅意文人园林相比,日本朝着一种“神化”的方向发展,其园林处处体现着禅的韵味和佛的要义,而在中国,南宋的禅宗园林则朝着“儒化”的方向走下去,儒禅合流。 • 禅宗园林在日本园林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于前,它是净土园、神殿园与神秘园的继承与发展;于后,它是室町时期武士园与茶庭的前身。禅宗园林的成熟,奠定了江户时代的园林、乃至近代传统风格园林的基本风貌。
3.古代禅宗园林的历史变迁 3.4 日本中世禅宗园林 3.4.3 成熟时期 • 日本禅宗园林,从中世以后开始,其造园手法和意匠手法逐渐走向成熟,而后再继续发展,便是熟练运用、有章有法地按部就班。在枯山水成熟时期,园林营造法式很多,光在置石原则上,就有各种固定的模式。最复杂而且固定的石组是佛菩萨石,其中有50余块景石参与搭配。每个石块都被赋予一定佛教意义的名称,如弥陀三尊、大日三尊、释迦三尊、观音等。许多禅寺都有茶庭,亦体现了这种固定模式影响下看似矛盾的规则:茶庭强调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简素的情趣,园内石景很少,洗手钵,供客人净手、漱口之用,石灯则是夜间的照明用具,同时也作为园内惟一的小品。如此简练的环境中,茶道的规矩却是繁琐而循规蹈矩的,茶事的名目不一、茶具种类繁多、其“四规七则”无不在强调着一样东西――规矩。规矩,在禅宗园林中变得十分重要,置石的摆放、植物的修建、砂砾的耕犁,都要求处理得一丝不苟,与中国传统园林相比,其有法无式的造园风格反显得轻松、自然。
3.古代禅宗园林的历史变迁 3.4 日本中世禅宗园林 日本园林年表
4. 禅宗对日本造园的影响 4. 禅宗对日本造园的影响 4.1 禅宗对日本古代绘画的影响 • 镰仓初期至中期,大量传入日本的中国水墨画对日本园林产生了巨大影响。兰溪道隆赴日传道,为中国禅僧游化日本之始。他将宋代画风带到日本,对日本园林的变革起到推动作用。 • 水墨画于镰仓时代传入日本后,经过日本南北朝的消化,在室町中期终于被日本人所掌握。庭园的美学理论基础在于绘画,造园之兴衰、演变与绘画同轨。 • 最先掌握中国水墨画技法的是日本禅僧。禅宗对日本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当时吸收和传播禅宗文化主导力量是禅僧,他们不光是绘画高手,许多禅僧更是造园专家。
4. 禅宗对日本造园的影响 4.1 禅宗对日本古代绘画的影响 4.1.1 日本水墨画创始人――如拙 • 禅宗高度推祟水墨画或山水画,因为它使人和自然保持精神上的联系。从13世纪传入日本的宋元美术主体――水墨画,起先仅在禅家寺院传播着。早期寺院僧侣常取禅家趣旨,把绘画当作精神上的一种消遣,其中不少人成为熟练的专业画家,称为僧画家。他们不仅画山水,还用中文写诗唱和,在画上留出空白,供友人题诗写词。于是,这种诗画轴的艺术形式开始风行了。最先确立日本水墨山水画的是如拙,为相国寺禅僧。
4. 禅宗对日本造园的影响 4.1 禅宗对日本古代绘画的影响 4.1.1 日本水墨画创始人――如拙 • 他所作的《瓢鲇图》,风格近似我国南宋马远、夏圭,带有一角式章法。当时马、夏山水在日本特别受到尊崇。这幅《瓢鲇图》以象征手法描绘一个老渔翁,试用木瓢去捕一条鲇鱼。这是一则寓言,内容上它表达禅宗一公案,以渲染玄奥的禅理;形式上则运引中国马远、梁楷的构图与减笔法,展示清淡雅逸的水墨风格。 山径春行图(马远) 瓢鲇图(如拙)
4. 禅宗对日本造园的影响 4.1 禅宗对日本古代绘画的影响 4.1.2 日本水墨画产生变革――周文 • 如拙擅工人物、山水、花鸟,他的嫡传弟子是画僧天章周文,他又是一位水墨画的绘画高手。15世纪的日本在前代足利义满将军统治的基础上,迎来了北山文化时代,水墨画也形成稳定的样式。其中水墨山水画尤其形成强大的潮流,它作为日本最早的风景画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时候周文统领了这股潮流。周文的画欠缺严密的结构和表现的力度,但成功抒发了幽远的情趣,具有他人所不及的高雅格调。这一幅《蜀山图》,全画气韵空灵,烟雨浩茫,江心漂浮一叶小舟,显得很孤寂。体现了画家崇尚禅宗的时代理想。 蜀山图(周文)
4. 禅宗对日本造园的影响 4.1 禅宗对日本古代绘画的影响 4.1.3 开创日本水墨画新天地――雪舟 • 十五世纪末足利义政的东山文化时代,室町水墨画派系分明,画家辈出,而达空前兴隆。但室町水墨画陷入师法宋元,跳不出派系窠臼的局限,唯有雪舟浪迹天涯,独来独往;远离中央,坚守在野,反而创出颇具本土特质的日本式水墨山水。雪舟被美术史家誉为日本水墨画真正最有代表性的大师。雪舟曾是周文的门徒,他取号雪舟,自诩如雪般纯净,像浮舟一样自在。雪舟画风兼备众体,泛学我国自唐宋至元明画家如李唐、马远、夏圭、梁楷、牧溪、钱选、李在等人的画风。从中国到日本,一辈子旅行不断,过着居无定所的禅僧生活,为的便是接触自然,饱肥画囊;作品《秋冬山水图》一冬景用柔和的画风亲切地表现了日本的风土。 秋冬山水图-冬景(雪舟)
4. 禅宗对日本造园的影响 4.2 日本禅宗园林实例分析 4.2.1 镰仓――南北朝时代 • 自从镰仓时代荣西、道元把禅宗引入日本以来,禅宗受到武士阶层的普遍推崇,更因此得到幕府的特别保护,“禅宗”在日本逐渐流行,一度成为日本文化的主流。受禅宗文化和水墨画的影响,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禅宗庭园,园中局部出现枯山水景观。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
4. 禅宗对日本造园的影响 4.2 日本禅宗园林实例分析 4.2.1 镰仓――南北朝时代 1)西芳寺庭园 a. 西芳寺历史沿革 • 西芳寺是在奈良时代所创建的佛教寺院,作为净土宗寺院保存至日本中世。直至中世南北朝时代,由禅僧造园家梦窗疏石在原寺院的基址上修建、扩建,并通过设计加入了禅的意味。他在设计中提出:“对山水,常觉醒,利修行”,认为营造合适的禅寺环境,能促进修行和开悟。 • 随后,西芳寺受到战乱的破坏并已经修建。长期荒废的庭园和残枝古树,为各种青苔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阴湿环境。厚厚的青苔逐渐长满全寺,犹如绿色的绒毯,共有120余种,因此西芳寺又名“苔寺”。 • 西芳寺饱经沧桑,全寺长满苔藓的园林环境与梦窗国师当时的设计思想相距甚远,但这样的巧合又恰恰成为了禅宗美学的众多表现中的一个出色的例子。庭园中宁静而幽闭的自然环境,很好的体现了禅的思想。因此,在后来的枯山水营造中,材料除了岩石和沙砾以外,还会使用到苔藓。
4. 禅宗对日本造园的影响 4.2 日本禅宗园林实例分析 4.2.1 镰仓――南北朝时代 • 如今,西芳寺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现在属于禅宗临济禅派的寺院。西芳寺平时并不对外公开参观,参观必须提前预约和申请。入园观赏的程序基本如下:申请批准后,参观者还须经过寺里的僧人审核,审查通过后,方可入园。我国著名的日本园林专家路秉杰先生,也是“三顾西芳”才如愿以偿。审查结束后,参观者需要经过一道特殊的程序――临摹金刚经。参观者每人发予笔墨纸砚。经过这一道道的程序后,便可发以特制的参观用鞋,在僧人的引导下进行参观,限时四十五分钟。 • 人们可以从申请入园观赏的程序中品味这所古刹的不变的禅风和用意:庭院狭小,意境深远,以避免人多而失去观赏的意趣;昂贵的门票,以阻隔只是闲游之人;描红金刚经,以静化己心,酝酿意境;特制用鞋,以避免践踏楚楚可怜的青苔;限制时间,以凝练观赏者的思绪。如此之限制,符合造园者的初衷,达到通过赏园而获得精神上洗涤的作用。
4. 禅宗对日本造园的影响 4.2 日本禅宗园林实例分析 4.2.1 镰仓――南北朝时代 b. 西芳寺庭园 • 西芳寺占地2.5公顷,北面倚靠一片林丘,依势而上,周围是茂密的森林。满园的各种苔藓,与低矮的岩石、小灌木、零星散落的树桩一同,组成覆盖地面的景致。头顶参天的古木,为阴湿的环境提供了永久的遮蔽。园内乔木的自由式种植使得人的水平视线能透过树干而延伸,以增加景深。全园的基本色调为绿色,只有在园林南部有少数枫树,以秋季的色调与常绿背景形成对比。园中大部分的树木并没有像中世以后的禅宗园林那样对枝叶进行修剪,而是任其自由生长。 总平面图
4. 禅宗对日本造园的影响 剖面图 自由式种植的乔木
4. 禅宗对日本造园的影响 4.2 日本禅宗园林实例分析 4.2.1 镰仓――南北朝时代 • 庭园布局分上下两段(北部和南部),下段为净土式的池泉山水结构,上段庭园为具有浓厚禅的意味的枯山水的早期风格。 • 园林的下段(南部),由一个自由式的水池和林岛组成。庭园通过一个象征性的门分隔上、下段两部分风格迥异的园林,以区别过去的净土园风格和后世禅宗园林风格。上段(北部)园林以枯山水为主要特征。造园者从庭园周围的山上采来岩石,营建出一条由岩石组群构成的“瀑布”,这便是枯山水中典型的做法之一:尽管瀑布中无水,但依照瀑布的形状以及按照瀑布完整的尺寸来营建,人们很容易能联想到奔腾的流水和磅礴的瀑布。庭园上段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没有种植类似枫树的亮调植物,统一的暗绿色调与 “干涸”的瀑布形成了和谐的风景。 • 西芳寺中干涸瀑布的使用,作为一种抽象的造景手法和 技术,在后世被广泛地使用在禅宗园林中。在中世的禅 宗园林中,岩石组的数量和尺寸都相应的减少。
下段(南部)自由式水池和林岛 岩石、苔藓和矮灌木铺地 园中石桥 色调明亮的枫树 4. 禅宗对日本造园的影响
4. 禅宗对日本造园的影响 上段(北部)的干涸瀑布 连接上下两段的门 最北部竹林景观 园中建筑
4. 禅宗对日本造园的影响 4.2 日本禅宗园林实例分析 4.2.1 镰仓――南北朝时代 2)天龙寺方丈庭园 • 天龙寺方丈庭园是典型的禅宗庭园,庭园内没有对神佛祭祀的直接表现,而是用实体象征神佛,例如把瀑布当作神佛。枯瀑石组依地势高低落差,分成三段式,全体称为须弥山石。日本庭园三大石组包括鹤、龟、蓬莱石组、瀑布石组。庭园中有南北朝梦窗国师作的曹源池庭园。曹源池名称来源于:因六祖慧能在曹溪弘扬佛法大兴南禅,所以取名曹源池。曹源池的正面有三尊石、鲤鱼石、龙门瀑。把石组比喻成鲤鱼石和龙门瀑,亦说明禅修过程中的艰辛。此园亦将岚山借入园中,巧于因借得体。
4. 禅宗对日本造园的影响 4.2 日本禅宗园林实例分析 4.2.2 室町时代 • 室町时代,能乐、狂言、连歌、香道、歌舞伎、插花、茶道等至今被日本引以为荣的传统文化形式纷纷诞生,这是日本文化史上的黄金时期。造园也兴盛起来,禅宗园的构成和表现趋于抽象化,组合着的石块模拟成佛像,白砂表示流动着的水。在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禅宗庭园中,树木、岩石等常常是寥寥数笔却蕴涵着极深寓意,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这样的园林纯粹是一种“精神园林”。
4. 禅宗对日本造园的影响 4.2 日本禅宗园林实例分析 4.2.2 室町时代 1)龙安寺庭园 a. 龙安寺历史沿革 • 关于龙安寺的最早记录可追溯到公元983年。龙安寺曾毁于应仁之乱(1466-1477),据记载,龙安寺于1488年已形成现在基址上的规模,在这一时期,有许多类似的庭园出现,但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龙安寺庭园。庭园的营建思想来自两方面,一为中国和日本的古代小型园林;二为在南宋影响下倍受日本禅僧推崇的水墨画。但庭园最原始的形式仍有争议,有部分日本专家指出庭园中曾有乔木和其它植物,而在后世才被造园家所简化。 • 在二十世纪以前,仍然很少人知道龙安寺,直到1975年,大不列颠伊丽莎白女皇二世访问了龙安寺,它的名声才在世界范围内提升。如今,龙安寺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寺内的石庭被日本和西方的风景园林专家认为是日本最出色的风景园林作品之一。
4. 禅宗对日本造园的影响 4.2 日本禅宗园林实例分析 4.2.2 室町时代 b. 龙安寺庭园 • 龙安寺庭园中最著名的是它的石庭,一个平面布局为矩形的庭园,东西长25米,南北宽10米。15块(最初为9块)岩石被分为五组,配置于庭园中,石组周围是细心耕犁过的白砂。置石的组合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无论从任何角度观看石庭,都有一块石头看不见。这种布局是典型的枯山水庭园。除了岩石基底处植有苔藓之外,没有任何的水和植物。石庭三面为围墙,一面为连接方丈(主殿)的出挑走廊,游客可以在此或冥想或赏景,修心养性。
4. 禅宗对日本造园的影响 4.2 日本禅宗园林实例分析 4.2.2 室町时代 • 关于石庭布局象征的解释有许多。白砂中的石组有的被描述成大海中的岛屿,或是漫过云海的崇山峻岭,又或是母老虎带着小老虎过河。不管这组风景在人们的脑海中是怎样的景象,它都像禅宗的水墨画一样,在狭小的空间中留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让观赏者进行无尽的遐想、体悟。
4. 禅宗对日本造园的影响 4.2 日本禅宗园林实例分析 4.2.2 室町时代 • 龙安寺除了以其石庭闻名外,还有先于石庭五个世纪建成的镜容池(建于公元12世纪),在池的北侧栽有数不清的樱花。此地仍然保存有几座平安时代的古墓以及建于17世纪的一座茶室,茶室前有一块非常著名的石制水盆,上面呈十字刻有四个汉字,与中间的口字形的水曹,组成了另外一组汉字:吾唯足知。这是一句在禅门偈语,中文的语序是“吾唯知足”,意即“我只知道满足”。
4. 禅宗对日本造园的影响 4.2 日本禅宗园林实例分析 4.2.2 室町时代 • 龙安寺庭园在所有的日本园林中最符合沉思之园的特质。除了受过训练的园丁偶尔携带犁耙在上面工作,没有人允许走在其表面上,观察者甚至不能够绕园漫步,而只是静止的坐在那里沉思。
4. 禅宗对日本造园的影响 4.2 日本禅宗园林实例分析 4.2.2 室町时代 2)大德寺大仙院庭园 • 大仙院东北角庭园被誉为水墨画庭园,面积仅有99M2,由古岳宗亘禅师作庭。受中国南宋时期山水画的影响深刻,从书院的西南方山岳石组开始,塑造瀑布流入东北方的大海景色。大仙院石组以两块石为中心,右边为观音石,左边为不动石,龙门瀑在山谷间湍急流动,流经石桥后渐渐缓慢,经过鹤岛后,旁边有达摩石,到廊桥止。廊桥边有一船型石头,白砂象征大海。船石意味往来蓬莱仙岛的宝船。庭园另一边包含龟岛、坐禅石、佛磐石、独醒石等以体现禅理。 舟石 水墨画般龙门瀑景观 龟石组 鹤石组
4. 禅宗对日本造园的影响 4.3 日本茶道、茶庭中的禅宗思想 4.3.1 日本茶道、茶庭的产生 • 镰仓时代,禅师荣西不仅将临济禅宗带回日本,还将中国茶种和饮茶文化带回了日本,为日本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所著的《吃茶养生记》就是日本的第一本《茶经》。15世纪末,村田珠光创立了具有禅理的茶道。最后由千利休集大成,将茶与禅结合,确立了正宗茶道。 • 茶庭,形成于桃山时代,最初是作为一个小巧而独特区域用来引导通向茶室的路径。不久以后,茶道逐渐被认为需要单独的建筑空间,于是与住所分离的“茶室”产生,而茶庭也相伴而生。茶室就是举行茶道的场所,茶庭就是茶室所在的庭园。在千利休的影响下,茶室设计开始变得简朴:一般只开一扇窗,刚刚允许足够的光线而不会有使人分心的景观进入,还有一个进出必须的门口。茶庭好像是为了补偿茶室的这种严肃气氛,被精心设计成世俗化的空间,为了进行茶室中的茶道做好心理准备。
4. 禅宗对日本造园的影响 4.3 日本茶道、茶庭中的禅宗思想 4.3.2 茶道、茶庭中禅宗思想的体现 • 茶庭的出现,使造园家的角色发生了替换――茶室主人代替了禅僧,但茶道精神无疑是禅宗文化的世俗化表现。饮茶成为艺术是在室町时代,至桃山时代禅宗精神通过千利休创立的茶道融合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茶道追求素朴,反对浮华,崇尚自由,茶道以“和、敬、清、寂”为宗旨,很好地体现了禅宗思想。 • 清――清朗洁净之意,闪着露珠的小径,长满青苔的石头,空气中弥漫着绿色植物的清香;酷似茅庐的建筑里不经雕饰的木柱,以及空荡荡的室内都体现了禅宗美学对多余修饰的严格排除。日本建筑强调清晰直线条的做法源于禅宗思想认为曲线有“色”的意味,简朴直接同时也是优雅和纯洁的暗示,这样的环境,禅宗思想认为可使人保持高雅庄重的特殊品质。 • 寂――空寂、闲寂之意。即反映了那种不经雕琢的质朴美,又反映了禅宗本源深山古寺的孤寂和荒芜。它意味着许多内容,领会的程度却取决于修练的程度。
5. 日本古代禅宗园林营建特点 5. 日本古代禅宗园林营建特点 5.1 造园特色 5.1.1 心景交融 • 心景交融,是禅宗园林的一大特色,造园的禅僧带着一颗虔诚的心进行造园,所营造出来的纯净的园林景观,印证了修行人的佛心,为禅者提供了优美的修行环境。禅宗教义中着重于内心自我的解脱,尤其注重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小事中得到启示,从大自然的陶冶欣赏中获得超悟。 • 禅寺是僧人修行和生活的道场,园林也成为禅寺重要的部分。禅寺中的园林,不能仅为了闲游玩赏,而是要首先考虑如何为日常修行服务。因此,禅寺庭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砂一石等,都是出于自然的流露,而自然而然的纯净状态,正是禅的精神。
5. 日本古代禅宗园林营建特点 5.1 造园特色 5.1.2 质朴无华 • 朴素,是禅门修行的又一特点,生活节俭、勤勉励行,是禅僧一贯奉行的作风。古代的禅寺生活,一日一餐,过午不食,仅以满足生命之用,而不多贪,多食则影响修行,禅僧还需要入田劳作。历代禅门僧人,为了修行,都以勤勉节俭为准则。禅僧的这种朴素精进的作风和纯净清雅的情操,在禅宗园林里得到了体现。 • 为了表达禅意,造园僧人通常选用朴素的材料,如沉积岩、火山岩、白砂、河卵石、原色木材、苔藓、竹子等,而极少使用式样繁多而华丽的材料,植物上也不追求名贵,以当地的材料和乡土植物为造园主要素材。在禅宗园林中,空间序列疏密有致而不零碎;铺砖纹样朴实而不花哨;植物造景层次明朗而不繁杂;材料选用朴素灵活而不奢华。
5. 日本古代禅宗园林营建特点 5.1 造园特色 5.1.3 抽象之境 • 禅宗园林的意境,在于反映禅宗的思想特点,契合禅的教义。不着相、不着境,视万物为空,是禅门参修的要点。过于具象的实物在园林中出现,容易让人产生对实相的执著而干扰修行。因此,园林意境的营造多以抽象、象征等手法代替具象的追求。亭廊内没有雕龙画凤的装饰,园林中没有端坐威仪的佛像。一池白砂,可以是汪洋,也可以是内心世界;一块拙石,可以是海岛,也可以是芸芸众生;用用木犁耙出来的纹理,可以是海洋中泛起的涟漪,也可以是内心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