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 likes | 714 Views
中医舌、脉象的辨识与临床应用. 张国铎. 舌 诊. 一、舌的形态结构. 舌背:舌面 丝状乳头:与舌苔形成关系密切。 菌状乳头:与舌质颜色关系密切。 轮廓乳头、叶状乳头:与味觉有关 舌底:舌质. 二、舌诊原理. 舌与脏腑的生理结构 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 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足厥阴肝经络舌本 足少阴肾经挟舌本 舌与脏腑的生理功能 心开窍于舌 舌为脾之外候。苔由脾胃之气熏蒸而成。 肾精上潮于舌 肝主疏泄,推动气机运行 肺气通于口,肺朝百脉. 二、舌诊原理. 舌面分属脏腑 舌尖属心、肺 舌中属脾、胃 舌边属肝、胆 舌根属肾.
E N D
中医舌、脉象的辨识与临床应用 张国铎
一、舌的形态结构 • 舌背:舌面 • 丝状乳头:与舌苔形成关系密切。 • 菌状乳头:与舌质颜色关系密切。 • 轮廓乳头、叶状乳头:与味觉有关 • 舌底:舌质
二、舌诊原理 • 舌与脏腑的生理结构 • 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 • 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 足厥阴肝经络舌本 • 足少阴肾经挟舌本 • 舌与脏腑的生理功能 • 心开窍于舌 • 舌为脾之外候。苔由脾胃之气熏蒸而成。 • 肾精上潮于舌 • 肝主疏泄,推动气机运行 • 肺气通于口,肺朝百脉
二、舌诊原理 • 舌面分属脏腑 • 舌尖属心、肺 • 舌中属脾、胃 • 舌边属肝、胆 • 舌根属肾
三、舌诊的主要内容 舌神 舌色 舌 质 舌形 舌 象 舌态 苔色 舌 苔 苔质
三、舌诊的主要内容 舌神---舌质荣润 舌色---颜色淡红 舌形---大小适中 舌态---柔软灵活 舌质 常舌 苔色---白 苔质---薄而均匀,有根 舌苔
三、舌诊的主要内容 • 望舌质 • 舌色: 主要有淡白、淡红、红、绛、紫、青六种
淡红舌 表现:舌色淡红,白中透红 意义:见于正常人 病情较轻 机理:气血调和 气血轻度损伤
淡白色 淡白而瘦薄 气血两虚 意义 虚 寒 证 淡白而胖嫩 机理:舌络失充 表现:较正常浅淡 或全无血色
红舌 实热证---鲜红而苔黄厚燥 意义 阴虚证---鲜红而少苔、无苔 鉴别要点:舌苔的厚薄 机理:血络充盈 表现:鲜红色称红舌
绛舌 外感热病 ------热入营血 意义 内伤杂病 ------阴虚火旺 鉴别:疾病的类别 表现: 较红色更深 病机:血络充盈
寒证---- 淡紫、青紫而滑润 热证---- 红紫、绛紫而干枯 紫舌 意义 鉴别:舌苔的润燥 病机:血行不畅 表现:较绛更深为紫
青舌 全舌青滑润---寒凝血瘀 舌边瘀点、瘀斑---瘀血 意义 病机:寒凝血瘀 表现:缺少血色,如水牛色
老嫩舌 • 老舌: 表现:纹理粗糙,坚敛苍老 意义:主实证 病机:邪气壅滞 • 嫩舌 表现:纹理细腻,浮胖娇嫩 意义:主虚证 病机:寒湿内生
胖瘦舌 • 胖大舌 表现: 体宽大而厚,伸舌满口 主病: 脾肾阳虚——舌形胖大,舌质淡嫩 脾胃湿热 舌红胖大,苔黄腻 痰饮郁热 病机: 血络充盈
胖瘦舌 • 舌肿胀 表现:舌体胖大,盈口满嘴,不能闭口 主病: 心脾积热——舌鲜红肿胀 舌体血管瘤——舌青紫而肿胀 病机:血络充盈
胖瘦舌 • 舌瘦薄 表现:舌体瘦小而薄 意义:气血两虚---舌色淡白 阴虚火旺---舌红绛而干, 少苔无苔 病机:血络失充
点刺舌 表现:突起于舌面的红色或紫红色星点 主病:脏腑热极,气血壅滞
裂纹舌 • 表现:舌面出现多少不等,深浅不一的裂纹, 裂纹表面无苔,有苔者为苔裂,中心一条沟裂,为舌苔分界线 • 意义: 热盛伤津——舌红苔黄干有裂纹 阴液亏虚——舌红绛苔少而有裂纹 血虚不润——舌淡白而有裂纹 脾虚湿侵——舌淡白胖嫩而有裂纹 先天性——生来就有,无不适感
齿痕舌 表现:舌体边缘有牙齿压迫痕迹 意义:脾虚,水湿内盛 寒湿壅盛——舌淡胖大而边有齿痕 脾气虚——舌淡红而边有齿痕 湿热痰浊——舌红肿胀而边有齿痕 先天性——舌淡红嫩有轻微齿痕
三、舌诊的主要内容 • 望舌态 • 主要有:强硬、痿软、歪斜、颤动、吐弄、短缩。
三、舌诊的主要内容 • 望舌苔 • 苔色主要有:白、黄、灰黑 • 苔质主要有:厚薄、润燥、腻腐、剥落
白苔 舌象:舌苔颜色呈白色 主病:表证——舌苔薄白 寒(湿)证——舌苔白厚湿润
黄苔 舌象:舌苔颜色呈黄色 主病:里证、热证 (浅黄热轻、 深黄热重、 焦黄热极)
灰黑苔 舌象:舌苔颜色呈浅黑(灰)色或黑色。 主病:里寒证——舌淡胖嫩苔灰黑 里热证——舌红绛苔焦黑
厚薄 舌象:透过舌苔可隐隐见到舌质者称为薄苔; 透过舌苔不能见到舌质者为厚苔。 主病:薄苔主表证;厚苔主里证(痰饮水湿等)。
润燥 舌象:舌苔干湿适中为润; 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者为滑苔 舌苔干燥无津者为燥苔。 主病:润苔见于正常人。 滑苔主阳虚、津液内停; 燥苔主津液大伤(热盛、吐泻等)
腐腻 舌象:苔质粒大疏松,揩之可去者为腐苔; 苔质细腻致密,揩之不去者为腻苔 主病:湿浊、痰饮、食积
剥落苔 舌象:舌苔部分或全部剥落。 主病:胃气亏虚——舌淡苔剥 阴津枯竭——舌红绛苔剥
三、舌诊的主要内容 • 舌诊的临床意义: • 判断正气的盛衰 • 分辨病位的深浅 • 区别病邪的性质 • 推断病势的进退
一、脉诊原理 •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 心脏搏动 • 脉管的输缩,是维持血液正常运行的条件 • 心阴心阳的协调 • 心阳—心搏加强,心率加快,气血加快,精神兴奋。 • 心阴—心搏减弱,心率减慢,精神宁静、抑制 • 心阴、心阳调和,脉象从容和缓,均匀有力 •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 气主推动,固摄,能调节心搏的强弱和节律。 • 血液运载气行,营养心气,故气血与脉象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一、脉诊原理 • 肺 • 肺主气,司呼吸:呼吸运动与脉率密切有关 • 肺朝百脉,肺气贯心脉,与脉形密切相关 • 肺气对脉率、脉形都有影响。 • 脾胃 • 脾主运化水谷,化生精微,生成气血 • 脾主统血,能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 • 脉中胃气与脾胃运化功能密切相关 • 肝 • 肝藏血,能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 肝主疏泄,能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 肾 • 肾藏精,为元气之根,维持脉象有根,尺脉沉取有力
二、诊脉部位 • 寸口诊脉: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 的搏动形象,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的一种诊法。 • 寸口部位: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定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 三部九候:寸、关、尺为三部; 浮、中、沉为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四、诊脉方法 • 选指 • 选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指目。 • 手指指端平齐,手指略成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度左右,使手指紧贴脉搏。 • 指目按脊,指目对准脉脊,便于体会脉象。 • 指目: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处与指甲二角之间的部位。触觉灵敏,便于推移。 • 诊脉时三指不宜平按或垂直。 • 中指定关,食指定寸,无名指定尺
四、诊脉方法 • 运指 • 举法:轻按脉搏,又叫浮取。 • 按法:重按至筋骨,又叫沉取;用力适中,按至肌肉,叫中取。 • 寻法:寻找之意。 手指从轻到重,从重到轻。 左右推寻。 寸、关、尺三部指指交替,细细寻找。 • 总按:三指同时用力诊脉。 体会形态、脉位、脉力。 • 单按:一个手指诊一部分脉象。 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形态。
四、诊脉方法 • 时间 • 清晨(平息)未起床,未进食为最佳。 脉的变化与气血运行,饮食,运动,情绪有关。 • 选择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 • 体位 • 病人正坐或仰卧。 • 平臂(与心脏同一水平)直腕,仰掌。 • 不宜侧卧位,下手臂受压或上手臂扭转;手臂过高过低。
四、诊脉方法 • 平息: • 医生诊脉时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以医生呼息计算病人脉率。 • 意义:凭医生呼吸计算脉搏次数。 医生每分钟呼吸16—18次,正常人脉搏72—80次/分。 医生思想集中,专一。在诊脉时,最好不参入问诊。 • 五十动: • 诊脉时间不少于50次脉跳时间,每手不少于1分钟,两手3分钟左右。 • 意义:提醒医者态度认真,了解脉搏节律。
五、正常脉象 • 平脉: • 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相当于72~80次/分; • 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 • 尺脉沉取有力 • 称为有胃、有神、有根
六、常见病脉 • 浮脉、沉脉 • 迟脉、数脉 • 虚脉、实脉 • 洪脉、细脉 • 长脉、短脉 • 滑脉、涩脉 • 弦脉、紧脉 • 结脉、代脉、促脉
六、常见病脉 • 浮脉 • 脉象:轻按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动部位浅表,如水漂木。 • 意义: 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 主虚阳外越:阳气虚衰,虚阳浮越,脉浮无根 主常人:瘦人脉浮,夏日阳气升浮,可见浮脉。
六、常见病脉 • 沉脉 • 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 意义: 主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主常人:肥胖人,冬季脉收藏
六、常见病脉 • 迟脉 • 脉象:脉来缓慢,一息不足4至(不及60次/分)。 • 意义: 主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主邪热结聚(里实证)。脉迟而有力,伴腹满便秘,胃肠实热。 主常人:运动员,入睡时。
六、常见病脉 • 数脉 • 脉象:脉来急促,一息5—6至(90—130次/分) • 意义: 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主虚证:脉数无力或细数,主虚热 气血不足:心气虚,心血虚,推动无力 脉浮大虚数,数而无力,按之空豁为虚阳外浮 主常人:儿童一息6次(110次/分) 婴儿一息7次(120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