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likes | 847 Views
肝性脑病. hepatic encephalopathy. 佳木斯大学基础 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 王淑秋. 本章重点内容. 肝性脑病. 概念 :继发于严重肝病的神经精神综合症 举例:. 发生机制或学说. 氨中毒学说. 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神经递质. 肝性脑病. GABA 学说. 目前新观点. 高血氨. 神经递质. 轻微性格、行为改变. 睡眠障碍 行为失常. 扑翼样震颤 Flapping tremor (aste‘rixis). 昏 睡、精 神 错 乱. 肝性昏迷 (hepatic coma). NH3. NH3.
E N D
肝性脑病 hepatic encephalopathy 佳木斯大学基础 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 王淑秋
本章重点内容 肝性脑病 概念:继发于严重肝病的神经精神综合症 举例: 发生机制或学说 氨中毒学说 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神经递质 肝性脑病 GABA学说 目前新观点 高血氨 神经递质
睡眠障碍 行为失常
扑翼样震颤 Flapping tremor (aste‘rixis)
NH3 NH3 NH3 氨中毒学说 ①上消化道出血-细菌分解蛋白-氨↑ ②肠黏膜水肿-肠功能↓-细菌生长-氨↑ ③肾功能↓-氮质血症-氨↑ ④肌肉产氨增加 产生↑ ①鸟氨酸循环底物缺失 ②ATP不足 ③肝内酶系统破坏 氨 氨 清除能力↓ 氨 肠道氨吸收↑↑ 昏迷 干扰能量代谢(糖的生物氧化作用) 对脑组织毒性作用 兴奋性递质↓ 抑制性递质↑ NH3于K+有竞争影响Na/K分布,抑制传导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磷酸果糖激酶 NAD NADH 乙酰辅酶A 丙酮酸 乳酸 + 草酰乙酸 胆碱 乙酰胆碱 琥珀酸 柠檬酸 ATP NAD NADH α-酮戊二酸 γ-氨基丁酸 NADH +NH3 NAD +NH3 谷氨酸 谷氨酰胺 ATP 高血氨的毒性作用: 1.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 丙酮酸氧化脱羧障碍 (-)丙酮酸脱羧酶 α-酮戊二酸减少 NADH减少 ATP消耗增加
NH3 NH3 NH3 ①上消化道出血-细菌分解蛋白-氨↑ ②肠黏膜水肿-肠功能↓-细菌生长-氨↑ ③肾功能↓-氮质血症-氨↑ ④肌肉产氨增加 氨中毒学说 产生↑ ①鸟氨酸循环底物缺失 ②ATP不足 ③肝内酶系统破坏 氨 氨 清除能力↓ 氨 肠道氨吸收↑↑ 昏迷 干扰能量代谢(糖的生物氧化作用) 对脑组织毒性作用 兴奋性递质↓ 抑制性递质↑ NH3于K+有竞争影响Na/K分布,抑制传导
高血氨的毒性作用: 1.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磷酸果糖激酶 NAD NADH 乙酰辅酶A 丙酮酸 乳酸 (-)丙酮酸脱羧酶 + 草酰乙酸 胆碱 乙酰胆碱 琥珀酸 柠檬酸 ATP NAD NADH α-酮戊二酸 γ-氨基丁酸 NADH +NH3 NAD +NH3 谷氨酸 谷氨酰胺 ATP
NH3 NH3 NH3 ①上消化道出血-细菌分解蛋白-氨↑ ②肠黏膜水肿-肠功能↓-细菌生长-氨↑ ③肾功能↓-氮质血症-氨↑ ④肌肉产氨增加 氨中毒学说 产生↑ ①鸟氨酸循环底物缺失 ②ATP不足 ③肝内酶系统破坏 氨 氨 清除能力↓ 氨 肠道氨吸收↑↑ 昏迷 干扰能量代谢(糖的生物氧化作用) 对脑组织毒性作用 兴奋性递质↓ 抑制性递质↑ NH3于K+有竞争影响Na/K分布,抑制传导
3.干扰神经细胞膜正常离子转运: Na+-K+ATP 酶 Na+ NH3 K+ NH3 神经细胞内缺K+ 神经细胞 K+ - _ - K+ 静息状态下,|Em| |Em-Et| 静息状态下,Em 兴奋性异常
皮层 昏迷 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神经冲动传递(-) 背景 1970年发现左旋多巴可以改善肝昏迷 脑干网状上行 激活系统 (激活大脑皮层) 多神经元交换、多突触 提出该假说 假性神经 递质堆积 HO 真性递质被竞争性取代 CHOHCH2NH3 CHOHCH2NH3 HO 去甲肾上腺素 苯乙醇胺(假) 肠道细菌+蛋白质—芳香族AA 肝功能差→中枢系统—羟化 结构相似
脑干网状结构是维持意识的基础 大脑皮质 次级神经元 间脑 神经递质 突触 脑干网状结构 上行神经冲动 多次更换神经元
CHOHCH2NH2 HO CHOHCH2NH2 HO 苯乙醇胺 phenylethanolamine 去甲肾上腺素 noradrenaline HO CHCH2NH2 CHOHCH2NH2 HO HO 羟苯乙醇胺 octopamine 多巴胺 dopamine
肝功能衰竭时,网状结构中的正常神经递质为假性神经递质所取代,致使神经冲动传递发生障碍肝功能衰竭时,网状结构中的正常神经递质为假性神经递质所取代,致使神经冲动传递发生障碍 次级神经元无法正常兴奋 次级神经元兴奋 假性神经递质竞争结合受体 真性神经递质 突触 突触 Hepatic failure Nomal
脑干网状结构与觉醒 维持与改变皮层的兴奋状态 2. 假性神经递质与肝性脑病 不同感觉上行纤维
氨基酸失衡学说 现象:发生肝性脑病者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为0.6-1.2(正常3-3.5)。 网状系统 昏迷 为什么? ★骨骼肌和脂肪对支链AA摄取、分解↑--支链AA↓ ★蛋白分解代谢↑--大量芳香族AA产生—芳香AA↑ ★肝功能差—芳香族AA转化糖受阻--芳香AA↑ 胰岛素/胰高素↓--分解代谢↑ 假性递质↑ 与支链AA竞争入血-脑屏障 问题: 1.去除假性递质仍昏迷、加入假性递质不发生昏迷; 2.给肝昏迷者输注BCAA,不好转 支链AA 芳香AA
肝功能障碍 • 门体侧支循环 中心论点 BCAA 胰岛素 BCAA/AAA AAA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抑制真性神经递质生成 促进假性神经递质生成 AAA竞争入脑增多
γ-氨基丁酸学说 目前,此学说尚建立在动物实验基础上 背景:1980年在家兔肝性脑病发现血GABA高。后发现动物和人患者GABA受体增多。 致病机制: 肠细菌合成GABA GABA↑ 肝清除能力↓ 血脑屏障 *突触后膜GABA受体↑并结合GABA↑ *细胞外Cl-离子内流—神经原超极化—中枢N系统抑制 昏迷
兴奋性下降 超极化状态 Cl- Cl- Cl- GABA Cl- 突触后神经元 突触前神经元 兴奋
其他神经毒质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 • 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复杂,研究尚不明确; • 基本倾向于上述四个致病机制; • 各个致病学说相互关联、促进或加重肝性脑病,特别是高血氨的致病性非常重要。
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假性递质↑ 促进脑内中性AA↑--假递质↑5-HT↑--真性递质受抑制 氨中毒学说 胰高血糖素↑--蛋白分解↑--AAA↑ St 对应地INS↑--肌肉脂肪摄取BCAA↑--血浆BCAA↓ 高血氨 血氨可以增强GABA的神经兴奋抑制性 共同点-氨 递质 GABA学说
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 • 神经毒质:蛋白代谢产物 • 诱因:缺氧、水电紊乱、酸碱失衡、使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强的因素、脑敏感性增强(镇静剂)
第四节 肝性功能性肾衰竭 肝肾综合征 (hepatorenal syndrome,HRS)
HRS 概 念 真性肝肾综合征(肝性肾功能衰竭) 假性肝肾综合征 肝硬化患者在失代偿期所发生的功能性肾功能衰竭(肝性功能性肾衰竭)及重症肝炎所伴随的急性肾小管坏死。 凡是同一病因→肝和肾同时受到损害的情况。
一、肝性肾功能衰竭的类型 肝性功能性肾衰竭 肝性器质性肾衰竭 特点:※多见于肝硬化晚期,暴发性肝炎少见; ※肾无器质性病变,肾血流量↓↓,GFR ↓ ,肾小管功能正常; ※临床表现:黄疸、肝脾肿大、低白蛋白血症、顽固性腹水,少尿、氮质血症,昏迷。 特点:※多见于急性肝功能衰竭;※主要病理变化是肾小管坏死;※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主要是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另外与重症肝病的大失血等因素有关。
二、肝性功能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一)肾血流动力学异常 (二)肾血管收缩
肝功能衰竭 门脉高压 腹水 胃肠出血利尿 腹腔放液 PGE2 ↓ TXA2↑ 内毒素 内脏血流↑ 激肽释放酶↓缓激肽↓ 血容量↓ 假性神经递质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兴奋性↑ 肾血流量↓ GFR ↓ 肾血管收缩 功能性肾衰竭 肝性功能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示意图
一、肝性脑病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针对血浆氨基酸失衡——氨基酸治疗 (二)针对血氨↑——降低血氨 (三)针对假性神经递质↑——左旋多巴 (四)预防诱因
二、肝性功能性肾衰竭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腹腔-颈静脉分流术 三、人工肝 透析 吸附 四、肝移植
本章重点 • 肝功能不全与肝衰竭的概念与区别 • 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 • 肝性腹水的形成机制 • 肝性功能性肾衰竭与器质性肾衰的概念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