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第十四讲 上海的教育

第十四讲 上海的教育. 一、古代上海的书院.

kacy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四讲 上海的教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四讲 上海的教育

  2. 一、古代上海的书院 上海中学的历史可追述到清同治四年(1865),当时为龙门书院,由巡道丁日昌创办。校舍初在今凝和路原也是园内的湛华堂。2年后(1867),巡道应宝时在今尚文路河南南路、原吾园旧址兴建新校舍,计有讲堂、楼廊、舍宇共40余间。书院周围有溪流环绕,植以桃柳,环境清幽。计耗银9600余两,据传由潮州一位中医师所捐建。书院礼聘名宿主讲,购置经史诗书供生员阅读。院规以朱子(朱熹)白鹿洞规为准,对肄业者发膏火费,以解后顾之忧。光绪二年(1876),巡道冯浚光,增筑学舍10间。三十一年(1905)改名苏松太道立龙门师范学校,添建楼房31幢,并将原二十二铺小学堂,改为附属小学堂,供师范生作实习用。1912年,改名为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7年,与在今陆家浜路迎勋路口的江苏省立商业学校合并成立江苏省立上海中学。1933年,上海中学在吴家巷占地约500亩的新校舍落成,上海中学即迁往新址至今。龙门书院旧址,于1935年建成了民居,名龙门村。现该村为近现代优秀建筑。 据史籍记载,上海自元建县(1291)至清末(1911)的620年中,登进士者计279名,平均每2年就出1名。上海可谓“人杰地灵”之地。从这里可反映出上海在当时的文教事业已是相当发达,而这些老上海著名书院的创建与发展,为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从中也可为研究我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变革史提供翔实的有意义的史料。

  3. 敬业中学原为敬业书院,初名申江书院,原址在今老城隍庙明代古园“豫园”之东,梧桐路之北,明代“一门三进士”的潘恩旧宅。其旧宅主堂“世春堂”,至今犹存。乾隆十三年(1748),改建为申江书院,作为举贡生童月课文会之所。三十五年(1770),巡道杨魁等予以重修,改名敬业书院(取“敬业乐群”之义)。1782年,增建后轩;1794年改建春风楼为敬业堂,增建穿堂、后斋及左右书室。敬业中学原为敬业书院,初名申江书院,原址在今老城隍庙明代古园“豫园”之东,梧桐路之北,明代“一门三进士”的潘恩旧宅。其旧宅主堂“世春堂”,至今犹存。乾隆十三年(1748),改建为申江书院,作为举贡生童月课文会之所。三十五年(1770),巡道杨魁等予以重修,改名敬业书院(取“敬业乐群”之义)。1782年,增建后轩;1794年改建春风楼为敬业堂,增建穿堂、后斋及左右书室。 书院以在使县中读书子弟研究举业,并旁及其他较实用的学术为宗旨,由官方延聘山长任指导,按时授课,发给津贴,成为沪上书院制度的开端。道光年间(1821—1850),两江总督陶澍视察敬业书院后,题写了“果行育德”匾额;江苏巡抚林则徐视察后,题写了“海滨邹鲁”匾额。书院名噪一时。同治元年(1812),书院迁至聚奎街旧学宫。1871年起,上海每年两届县试均在此书院举行。光绪年间(1902—1905)改为官立敬业学堂、小学堂。1929年改为上海特别市立敬业中学,2年后又改为上海市立敬业中学。1960年敬业中学由文庙路迁入新建的在尚文路的新校舍,今天又迁回在文庙路的新校舍,校门开在蓬莱路上。 敬业书院布局图

  4. 现已迁至南市永宁街的梅溪小学前身为梅溪书院,原名正蒙书院,院址在今蓬莱路河南南路口。光绪四年(1878)由张焕纶创办。其办学宗旨为“博求前贤幼仪,养正诸训,损益古今,参会中外,设为教约程式,试行于家塾”。书院参照中西课程,设置国文、舆地、经史、时务、格致、数学、诗歌等。为上海最早创设的现代教育。四年后(1882),得到巡道邵友濂嘉奖,并拨给基金,在原址扩建校舍。以地当梅溪旧址,改名梅溪书院。增设英、法文课,并注重体育,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参与社会治安活动。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学校的先驱。清末废科举后,于1902年正名为梅溪学堂。1912年后又改称梅溪小学校。1951年改名为蓬莱区第一中心学,1956年又改名为蓬莱路第一小学。今天,原梅溪书院旧址改为幼儿园,梅溪小学校。现已迁至南市永宁街的梅溪小学前身为梅溪书院,原名正蒙书院,院址在今蓬莱路河南南路口。光绪四年(1878)由张焕纶创办。其办学宗旨为“博求前贤幼仪,养正诸训,损益古今,参会中外,设为教约程式,试行于家塾”。书院参照中西课程,设置国文、舆地、经史、时务、格致、数学、诗歌等。为上海最早创设的现代教育。四年后(1882),得到巡道邵友濂嘉奖,并拨给基金,在原址扩建校舍。以地当梅溪旧址,改名梅溪书院。增设英、法文课,并注重体育,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参与社会治安活动。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学校的先驱。清末废科举后,于1902年正名为梅溪学堂。1912年后又改称梅溪小学校。1951年改名为蓬莱区第一中心学,1956年又改名为蓬莱路第一小学。今天,原梅溪书院旧址改为幼儿园,梅溪小学校。

  5. 二、近代教会学校 天主教、基督教在上海创办了大量的读经班、小学、中学和一些大学。在传教的同时,也传播了文明与科学。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由法国天主教会创设的徐汇公学,是教会创办的第一所中等学校,现名徐汇中学。现在东方商厦的土地也曾属于该校。

  6. 徐家汇的女塾

  7. 近代的教会学校创办可分三个时期: 一、从1847年至1880年,初始期,所办如徐汇公学、裨文女塾与清心书院,程度大体属于从小学到中学阶段。这些学校初创时,多阻力重重,富庶之家,多不屑将子女送入此类学校,学生多来自教民之家和贫苦人家。徐汇公学、清心书院最初的学生,都是难民和穷人子弟。尽管免费教学,但“召集生徒,诚非易事”。 二、从1881年至1891年,成型期。1881年,中西书院的创立,标志着上海教会学校一个新的阶段的到来。中西书院一改传统,从富有家庭招生。这反映教会学校已在上海社会立定脚跟,为上海社会所认可。中西书院尽管学费颇昂,申请人仍然远远多于拟招生数,这种情况,典型地反映了教会学校逐渐被上海社会认可的特点。 三、从1892年到1911年,提高期。1892年,一,圣约翰大学开始正规的大学课程,这不光是上海教会学校,也是整个上海进行大学教育的开始。二,中西女塾开学,这是一所专向富裕人家女子开放的贵族式的女学,学费昂贵,教育欧化,讲究高雅。这两件事的发生,标志着上海的教会教育向高层次发展。后来,圣约翰大学在美国注册,震旦大学在罗马注册,欧美式的高等教育在上海已立足。

  8. 名校举例 中西女塾是近代上海最著名的女子学校。发起人为林乐知,创办人为海淑德(Laura Haygood,1845-1900)。海淑德为美国南方妇女监理会女传教士,1884年应林乐知之约来沪,1890年创办此校,校址在汉口路西藏路口,海自任校长,1892年3月17日开学,最初学生7人,全部来自基督教家庭,以后逐年增多。学校英文名墨梯学校(McTyeire School),系纪念美国南方教会领袖、对中西女塾创办提供重大资助的墨梯主教。1900年海淑德在上海病逝,连吉生(Helen Richardson)继任校长。1899年、1907两次添建校舍。1912年开设特别班,招收已婚妇女。1917年迁忆定盘路新址,占地52亩,规模较前扩大许多。前6任校长均为美国人,1930年在国民政府立案,改名私立中西女子中学,以华人杨锡珍为校长,1936年起由薛正任校长。早期教材除了语文外均用英文教科书,学科中强调英文、算学、音乐、家政等,其家政教育在上海最为出名。学制10年,主要招收富家女子入学。1952年被人民政府接管,与圣玛利亚女子中学合并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9. 宋庆龄之母倪桂珍在裨文女中(右一) 裨文女塾创办于1850年,创办人为美国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夫人格兰德女士(Eliza Gillette),地址在西白云观(今方斜路),早期实行免费教育,1900年起每月向学生收学费5角。1910年、1927年、1937年曾三度扩建校舍。1952年由人民政府解办,改称上海市第九中学。

  10. 中西书院创办于1881年,创办人为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中国学者沈毓桂协助。校址有二处,一在法租界八仙桥林乐知住宅的对面,占地约5亩,为第一分院,时人称之为“林公馆”或“林华书院”;二在虹口吴淞路昆山路,占地1.5亩,为第二分院。林乐知任院长。课程初为半日中学,半日西学。学生先在分院学习2年,然后选升大院学4年,如愿深造还再学2年。1884年在第二分院隔壁设大学院,占地33亩,花银6万多两。原地产属于上海著名买办徐润,徐与林乐知素识,故售价尚属便宜。大书院内设课室楼、教员住宅、学生坐房、厨房等,凡数十间。中西书院内分西文馆、中文馆、格致馆、贸易馆和算学馆五部。课程有西方语言、数学、化学、天文、航海测量、万国公约、经济、地学、金石考古等。1896年至1906年由潘慎文任院长。大学院后改东吴大学,迁往苏州。第二分院改办为东吴大学第二附属中学,1915年再改为法科学校,称东吴大学法科,后成为东吴大学法学院。中西书院创办于1881年,创办人为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中国学者沈毓桂协助。校址有二处,一在法租界八仙桥林乐知住宅的对面,占地约5亩,为第一分院,时人称之为“林公馆”或“林华书院”;二在虹口吴淞路昆山路,占地1.5亩,为第二分院。林乐知任院长。课程初为半日中学,半日西学。学生先在分院学习2年,然后选升大院学4年,如愿深造还再学2年。1884年在第二分院隔壁设大学院,占地33亩,花银6万多两。原地产属于上海著名买办徐润,徐与林乐知素识,故售价尚属便宜。大书院内设课室楼、教员住宅、学生坐房、厨房等,凡数十间。中西书院内分西文馆、中文馆、格致馆、贸易馆和算学馆五部。课程有西方语言、数学、化学、天文、航海测量、万国公约、经济、地学、金石考古等。1896年至1906年由潘慎文任院长。大学院后改东吴大学,迁往苏州。第二分院改办为东吴大学第二附属中学,1915年再改为法科学校,称东吴大学法科,后成为东吴大学法学院。

  11. 震旦学院是罗马天主教会在上海设立的最高学府,1903年3月1日开学,创始人马相伯,受耶稣会资助。初名震旦学院,校址初设徐家汇土山湾北面,后迁法租界吕班路。开办时有学生24人,系蔡元培所介绍,不少人是原南洋公学学生。至1904年,学生已增加10倍。分设文学、致知(哲学)、象数、形性(理化、博物、地质等)等四科。学制视学生具体情况而定,通西文者2年毕业,不通西文者3年毕业。学生年龄不限。马相伯为院长。1905年,耶稣会派传教司铎南从周为教务长,全面干涉校务,尽改学校旧章,引起学生公愤,马相伯因而辞职,学生亦相率离校,另创新校,曰复旦公学,震旦因此停学。同年8月,重新开学,李问渔为校长,南从周为教务长,在罗马注册。学校遂为天主教完全控制。校设董事会,张謇、李平书等为董事。1908年,以韩绍康司铎为校长,定学制为6年,预科、本科各3年。民国年间,学制和课程设置屡有变更。以“爱天主、爱教会、爱教宗、爱天上的美善”为校训,充满了浓郁的宗教气息。1932年正式定名震旦大学。1952年被人民政府接收撤并。震旦学院是罗马天主教会在上海设立的最高学府,1903年3月1日开学,创始人马相伯,受耶稣会资助。初名震旦学院,校址初设徐家汇土山湾北面,后迁法租界吕班路。开办时有学生24人,系蔡元培所介绍,不少人是原南洋公学学生。至1904年,学生已增加10倍。分设文学、致知(哲学)、象数、形性(理化、博物、地质等)等四科。学制视学生具体情况而定,通西文者2年毕业,不通西文者3年毕业。学生年龄不限。马相伯为院长。1905年,耶稣会派传教司铎南从周为教务长,全面干涉校务,尽改学校旧章,引起学生公愤,马相伯因而辞职,学生亦相率离校,另创新校,曰复旦公学,震旦因此停学。同年8月,重新开学,李问渔为校长,南从周为教务长,在罗马注册。学校遂为天主教完全控制。校设董事会,张謇、李平书等为董事。1908年,以韩绍康司铎为校长,定学制为6年,预科、本科各3年。民国年间,学制和课程设置屡有变更。以“爱天主、爱教会、爱教宗、爱天上的美善”为校训,充满了浓郁的宗教气息。1932年正式定名震旦大学。1952年被人民政府接收撤并。

  12. 三、 上海名校的历史 “上海同文馆”是上海最早的高等院校。1863年,李鸿章委托上海知府冯桂芬代拟《奏请设立上海学馆》奏于清廷,得到清廷批准。“上海学习外国语言文学同文馆”由此设立,简称“上海同文馆”,地点在上海城内旧学宫后,敬业书院之左。同文馆于1864年3月正式开学,以培养外交、翻译、教育和科技人才为主。1867年易名为“上海广方言馆”,1869年移入江南机器制造局内。

  13. 1、南洋公学 1896年,津海关道、太常寺少卿盛宣怀筹款在徐家汇创办了南洋公学、隶属招商、电报两具。公学设立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四院,盛宣怀任督办。1899年,公学先后设立译书院、东文学堂,培养议员。译书院后来发展为我国近代出版业的先驱--商务印书馆。1904年改隶商部,翌年改名为商部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学校改隶邮传部,易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民国成立后,学校改隶交通部,并易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堂。1918年,学校增设铁路管理科。至此,一所由国人自己创办的近代工科大学终于屹立在浦江之滨。 南洋公学创始人盛宣怀

  14. 1922年的校门 1922年孙中山先生为南洋公学题词

  15. 2、卜舫济与圣约翰大学 圣约翰大学是近代上海最著名的教会大学,初为圣约翰书院,美国圣公会施约瑟主教(Bishop Samuel Schereschewsky,1831-1906)在1879年创办,系合并此前已有的培雅(1865年)、度恩(1866年)两学堂而成,校址在梵皇渡路(今万航渡路)。施为俄国籍犹太人,生长于美国,1859年来华,先在北京学汉语,然后在华北从事翻译与传教工作,1877年10月在美国受主教职,1878年10月重来中国。他认为在中国办一所美国式的大学是非常必要,于是开始了这方面的努力。他主持圣约翰的工作首尾4年,1883年因重风而辞职。此后,校务由颜永京等人主持。从1887年起,卜舫济(Francis Lister Hawks Pott,1864-1947)任校长,直至1930年,在任43年,成为对圣约翰影响最大的人。 1879年圣约翰校门

  16. 卜舫济为传教士和教会教育家。1864年出生于纽约圣公会教徒家庭,其祖父为美国圣公会著名牧师和官方史学家,父亲卜雅各是纽约著名圣经出版商和书商。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又获圣公会总神学院神学士学位。逐渐萌发了到中国传教的愿望。1886年卜舫济一从神学院毕业就踏上了前往中国的道路,11月18日抵达上海,开始了他在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传教生涯。为了尽快掌握华语和上海的习俗,他独自一人住进嘉定一户农家。1887年曾被圣公会临时派到圣约翰大学任教。1888年与圣公会上海圣玛利亚女校首任校长黄光彩的女儿黄素娥结婚。卜舫济为传教士和教会教育家。1864年出生于纽约圣公会教徒家庭,其祖父为美国圣公会著名牧师和官方史学家,父亲卜雅各是纽约著名圣经出版商和书商。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又获圣公会总神学院神学士学位。逐渐萌发了到中国传教的愿望。1886年卜舫济一从神学院毕业就踏上了前往中国的道路,11月18日抵达上海,开始了他在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传教生涯。为了尽快掌握华语和上海的习俗,他独自一人住进嘉定一户农家。1887年曾被圣公会临时派到圣约翰大学任教。1888年与圣公会上海圣玛利亚女校首任校长黄光彩的女儿黄素娥结婚。

  17. 1888年6月,年仅24岁的卜舫济出任圣约翰校长,到任后,提高圣约翰的入学标准,严格筛选入学新生,做到宁缺毋滥。他治校比较全面,关心校园环境整洁,要求学生严守纪律,注重培养师生感情,采取全盘美国化的英语训练方法,除国文外,所有课本一律采用英文课本,用英语进行教学,同学间交流也必须用英文,还必须学习西方的礼仪和习俗。大规模强化训练使圣约翰学生的英文水平居国内各学校之首。大力提倡自然科学,为圣约翰自然科学学科的发展多方活动,筹集了美金1.5万元和白银4000两,以兴建“格致楼”,内设物理、化学实验室,这在当时中国各大学中实属仅有。他还引进西方教育模式,把体育列为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他还致力于宗教课程的改革,使学校宗教课程和宗教活动从早期的必修课和必须参加的活动逐步改为选修课和学生自愿参加的活动。1888年6月,年仅24岁的卜舫济出任圣约翰校长,到任后,提高圣约翰的入学标准,严格筛选入学新生,做到宁缺毋滥。他治校比较全面,关心校园环境整洁,要求学生严守纪律,注重培养师生感情,采取全盘美国化的英语训练方法,除国文外,所有课本一律采用英文课本,用英语进行教学,同学间交流也必须用英文,还必须学习西方的礼仪和习俗。大规模强化训练使圣约翰学生的英文水平居国内各学校之首。大力提倡自然科学,为圣约翰自然科学学科的发展多方活动,筹集了美金1.5万元和白银4000两,以兴建“格致楼”,内设物理、化学实验室,这在当时中国各大学中实属仅有。他还引进西方教育模式,把体育列为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他还致力于宗教课程的改革,使学校宗教课程和宗教活动从早期的必修课和必须参加的活动逐步改为选修课和学生自愿参加的活动。 卜舫济在政治上主张“政教分离”(政治与教育分离),主张学生不应该过问政治,反对以学校为政治运动的发动中心,为此在约大校园中多次掀起干涉和压制学生爱国行动的事件。1941年卜舫济因年老辞去圣约翰大学校长职务,改任名誉校长。1947年逝世于上海。他主持校务52年,使圣约翰从一个受冷漠的洋学堂成为学蜚声中外的名校。 1952年,上海包括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在内的17所大学被停办。

  18. 3、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享誉海内外的全国重点大学。由马相伯创建于1905年,原名为复旦公学。“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光华大学的校名也取自该名句 马相伯

  19. 陈望道校长 陈望道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语言文学家和文学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本全译者。1952—1977年为复旦大学校长。 陈望道于1891年出生与浙江义乌。早年留学日本,先后在早稻田大学、东洋大学、中央大学学习,完成了法律、经济、物理、数学、哲学、文学等许多专业的学习,最后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获法学士学位。1916年回国,投身新文化运动。是年秋,受聘于浙江一师任语文教员,由于积极提倡新文化,改革国文教学而受到浙江封建势力的迫害,从而酿成了闻名全国的浙江一师流血事件。 1920年,他来到上海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同年5月至8月参与组织上海马列主义研究会----即共产主义小组,接着又发起组织共产党,参与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之后,他回到故乡,潜心翻译了《共产党宣言》。

  20. 复旦大学的三次合并 1、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华东法地区10余所高校的文、理相关系科并入,是年复旦不仅大大加强了基础学科的实力,也集中了江、浙、皖、沪地区一批优秀人才,如苏步青、陈建功、谈家桢等教授,均是在院系调整中进复旦的。 2、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国家在“七五”、“八五”、“九五”中,连年把复旦大学纳入重点建设之列,使复旦迅速由文、理两科发展成为包括人文、社会、自然、技术和管理科学的多学科综合大学。 3、2000年4月27日,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的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学科门类比过去更加齐全,综合实力比过去更增强,更具备向世界第一流大学迈进的必要条件。

  21. 4、其他名校 萧友梅1884年生,1905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了中国同盟会。1927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经萧友梅的奔走努力,在上海筹建国立音乐院,11月27日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职业的学府诞生。蔡元培兼任院长,萧友梅任教务出任,12月代理院长,1928年9月萧友梅被正式任命为国立音乐院院长。“九一八”后组织“抗日救国会”,萧友梅鼓励全校师生创作爱国歌曲并创作《军歌——为义勇军而作》。1938年萧友梅在《音乐月刊》上发表谈话,号召音乐家以音乐为抗战服务。萧友梅既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创始人,又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启蒙、奠基者。 图为抗日战争时期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临时校址

  22. 1912年11月,现代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国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开学,刘海粟任校长。首创男女同校,采用人体模特儿和旅行写生。1912年11月,现代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国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开学,刘海粟任校长。首创男女同校,采用人体模特儿和旅行写生。

  23. 中国公学于1906年创立,校址在虹口新靶子路。1905年,留日学生为抗议日本文部省的《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纷纷愤而回国,不出一月已达3000人。他们汇聚在上海,酝酿自办学校,以示独立,并继续学业。选出刘棣美为干事、姚洪业等为庶务员、于右任等为书记员。1906年4月正式开学,有学生260余人,分为7班,经费由各界人士捐助。不久因经费困难,姚洪业跳海自杀,引起社会关注。1907年,两江总督端方派候补四品京堂郑孝胥为监督,并每月拨银1000两作为开支。清政府在吴淞拨地二百余亩作为建筑基地,大清银行借银10万两作为建筑费。学校因此得以维持和发展。1912年以后,孙中山、黄兴等对此校相当支持。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校舍毁于日军炮火。此校是在民族主义高扬的氛围中创立的,学生又多有留学经历,程度较好,且来自全国各地,因此,其师生在日后中国各界崭露头角的颇为不少。宋跃如、于右任、马君武、沈翔云、熊克武、胡适等为其著者。

  24. 澄衷学堂创始人叶澄衷(1840-1899),原名成忠,浙江镇海人,早年失学,16岁到上海做搬运工人,几年后开店经商,创办工厂,渐成巨富。叶氏本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商海浮沉中,时时感受到没有文化的苦处,1898年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更激发了他输财兴学的念头。一天,他到张华浜一带去看地,拟办一缫丝厂,见一群儿童在河滩边争捕蝌蚪。时值虹潮初涨,他便劝儿童离滩作他嬉,谁知儿童们不但不听,而且破口大骂。他很有感慨,遂生兴办学校以教儿童的想法。澄衷学堂创始人叶澄衷(1840-1899),原名成忠,浙江镇海人,早年失学,16岁到上海做搬运工人,几年后开店经商,创办工厂,渐成巨富。叶氏本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商海浮沉中,时时感受到没有文化的苦处,1898年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更激发了他输财兴学的念头。一天,他到张华浜一带去看地,拟办一缫丝厂,见一群儿童在河滩边争捕蝌蚪。时值虹潮初涨,他便劝儿童离滩作他嬉,谁知儿童们不但不听,而且破口大骂。他很有感慨,遂生兴办学校以教儿童的想法。 1899年9月,叶澄衷捐虹口西华德路北张家湾土地24亩多,规银10万两,创立澄衷学堂。同年11月5日,叶澄衷逝世,遗嘱子孙支持办学,并将校务托给各位董事。他为学堂所留的联语,很能反映他兴学的心境:   予以幼孤,旅居申江,自伤老大无成,有类夜行思秉烛;   今为童蒙,特开讲舍,所望髫年志学,一般努力惜分阴。 抗日战争时期遭到日本军队的严重破坏。1949年以后被改为上海市第五十八中学。1985年恢复澄衷中学之名。

  25. 浦东中学设在在浦东六里桥南。1904年,在沪从事建筑业而致富的川沙人杨斯盛(1851-1908),在公共租界蔓盘路创立广明小学,1906年改为高等小学,并设广明师范传习所。1907年,杨在浦东购地四十余亩,建成校舍,将广明小学和师范传习所迁入,成立浦东中学。校舍左为小学,又为中学,当中是大礼堂,还有饭堂、风雨操场、大运动场,各种教学、运动设备齐全,在当时上海相当出名。学校延请上海著名士绅李平书、秦锡田、顾次英、黄炎培、陆家骥、张志鹤、孟乃钊等为校董,黄炎培为监督,张志鹤为教务长兼庶务长。1910年,黄炎培辞监督职,秦锡田继任。学校所聘教师也多为博学德高之士。杨斯盛为办此校花银10万两,去世前又捐银12万两作为学校基金。杨为贫苦出身,识字不多,但深知教育对于民族振兴的重要性。他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浦东中学成立以后,一直在上海享有盛名,在全国也很有名气,有“南浦东、北南开”之说,各地慕名而来就读的青年很多,日后有成就的不少,范文澜、钱昌照、王淦昌、潘序伦、罗尔刚、董纯才、胡也频、殷夫、卞之琳等均是,蒋经国、蒋纬国也是此校的学生。

  26. 四、黄炎培与职业教育 黄炎培的祖父黄典谟于清同治末光绪初(1874年前后)自南汇六灶瓦屑村迁址于此。丁丑光绪四年九月六日(1878年10月1日)黄炎培诞生于内宅楼东首。黄炎培字任之,别号抱一,1878年诞生于今上海市川沙县。父亲黄烽林是穷知识分子,曾设塾授徒,后随督抚吴大澄任秘书,母亲孟樾清是知书识礼,克勤克俭的贤德妇女。黄炎培14岁失母,17岁丧父,22岁中松江府试第一名秀才,25岁参加江南乡城,中举人。自此内史第成了沈、黄两代举人之家。黄炎培在内宅楼东首于1899年与王纠思女士结婚,在故居内生有3男1女,长子方刚、次子竞武、三子万里、长女黄路,1905年28岁时全家迁往上海。

  27. 黄炎培先生座右铭

  28. 黄炎培1917年发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中华职业学校和《教育与职业》杂志。他明确宣告:“职教社的唯一信仰,就是爱国、报国。” 在那样的社会里,职业教育是救不了中国的,原因是国难日益深重。于是黄炎培先生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郑重宣告:“本社以后应参加政治活动,以增实力;并与职业社会作实际之联络,以期合作。”从而进一步赋予了职业教育以救亡图存的使命。按照“大职教主义”,黄炎培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着手组织了“农村教育研究会”,在昆山、镇江、上海等地开办了农村改进实验区,并创办了评时论政的杂志《生活》周刊。“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他奋不顾身,全力以赴地投入抗战大业,步入政治舞台,形成一政治力量世称“职教派”,他在国民参政会中则是公认的“职教派”领袖。1939年,与其他三党三派领袖组织了“统一建国同志会” 。1941年三党三派领导人组成“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他被推选为“同盟”第一任中央主席。民盟支持中国共产党抗击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斗争,推动了民主运动。抗战胜利后,筹组了中国民主建国会。解放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副部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1965年因病逝世。

  29. 上海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发源地。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社办刊物《教育与职业》、《生活周刊》、《国讯》、《展望》;社办学校“中华职业学校”、“中华职业补习学校”、“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以及“比乐中学”,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中华职教社迁至北京,在上海建立了中华职教社上海分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华职业教育社上海分社于1982年重组并恢复活动。胡耀邦总书记作了“重放光彩”的批示。1993年5月,根据国家民政部规定登记注册,更名为“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上海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发源地。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社办刊物《教育与职业》、《生活周刊》、《国讯》、《展望》;社办学校“中华职业学校”、“中华职业补习学校”、“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以及“比乐中学”,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中华职教社迁至北京,在上海建立了中华职教社上海分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华职业教育社上海分社于1982年重组并恢复活动。胡耀邦总书记作了“重放光彩”的批示。1993年5月,根据国家民政部规定登记注册,更名为“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

  30. 五、陶行知与平民教育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国留学。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职,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推行平民教育。“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活动,创办晓庄师范。1930年4月,国民政府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为借口,武力封闭晓庄学校。陶行知受到通缉,被迫临时避难日本。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革新申报。1932年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1934年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抗日战争胜利后,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民主战士李公仆、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后,陶行知被列为黑名单上的第三名。他一面做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牺牲准备,一面继续坚持斗争,视死如归,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沿。终因“劳累过度,健康过亏,刺激过深”,于1946年7月25日患脑溢血逝世,享年55岁。

  31.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是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必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他在《什么是生活教育》一文中曾明确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教育的意义。”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相结合。由此,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把教育和生活熔为一炉。“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是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必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他在《什么是生活教育》一文中曾明确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教育的意义。”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相结合。由此,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把教育和生活熔为一炉。 “社会即学校”是联带于“生活即教育”而来的。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他的血脉是自然流通的”。他从普及人民大众的教育出发,提出“社会是大众惟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惟一的教育”。他曾拿鸟笼和鸟来比喻学校和教育,他说“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就如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能任意翱翔。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社会即是学校”。他对这样的学校曾有段形象的描绘:“这种学校是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 “教学做合一”

  32. 本讲参考资料: 熊月之:《上海通史·民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帝国主义在上海的教育侵略活动资料简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近代学制史资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实践活动: 2005年是上海师范大学成立50周年校庆。你了解上海师范教育的历史吗?参观校史陈列室,了解上海师范大学的历史。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