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 likes | 739 Views
心衰 基本知识 心血管内科 朱婉红. 主要内容. 1 、概念 2 、心衰病因及诱因 3 、左心衰、右心衰的临床特征 4 、心功能分级 4 、慢性心衰的基本治疗 5 、急性左心衰的急救 6 、心衰病人日常管理. 了解心衰. 慢性心衰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严重 ! 慢性心衰 : 比大多数癌症危害更大 !. 累计生存率. 女性. 男性. 乳房癌 心梗 肠癌 子宫癌 心衰 肺癌. 心梗 膀胱癌 前列腺癌 肠癌 心衰 肺癌. 随访时间(月). 随访时间(月).
E N D
主要内容 1、概念 2、心衰病因及诱因 3、左心衰、右心衰的临床特征 4、心功能分级 4、慢性心衰的基本治疗 5、急性左心衰的急救 6、心衰病人日常管理
慢性心衰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严重 ! 慢性心衰: 比大多数癌症危害更大! 累计生存率 女性 男性 乳房癌 心梗 肠癌 子宫癌 心衰 肺癌 心梗 膀胱癌 前列腺癌 肠癌 心衰 肺癌 随访时间(月) 随访时间(月) Stewart et al. Eur J Heart Failure 2001, 3(3): 315-
慢性心衰: 比大多数癌症危害更大! •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 胡大一:“心力衰竭存活5年的患者不到一半,如果做个比喻,仅次于肺癌,最恶性的疾病,比其他癌症更恶性。”
心力衰竭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临床综合征 各种原因所致心脏疾病发展到晚期时难以避免的结局 是指在血管功能正常和循环血容量正常的条件下,心脏不能将从静脉流回心脏的血液充分排出,由于心排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全身组织的需要,而引起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表现 概 念
病因 • 心肌损害 • 缺血性心肌损害:如冠心病 最多见 • 弥漫性心肌损害:心肌炎、心肌病 • 代谢性心肌损害:糖尿病性、脚气病性心肌病等
病因 • 负荷过重 • 前负荷过重: (1)瓣膜返流性疾病; (2)心内外分流性疾病; (3)全身性容量增多性疾病如甲亢、贫血 • 后负荷过重 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 瓣狭窄等
过度体劳及 情绪激动 2.诱因 感染 心律失常 诱因 妊娠与分娩 治疗不当 其他 血容量增加
按发展速度分 临床类型 按发生部位分 按有无舒缩功 能的障碍
心 脏 结 构
心力衰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左/右心室排出量↓ 左/右心室内存留血↑ 心室舒张末压↑ 体/肺静脉郁血 体/肺毛细管渗出——水肿
左心衰 动脉阻力↑或心肌收缩力↓ 左心排出量↓——左室/房淤血,压力↑ 肺静脉淤血 肺毛细管淤血——渗出 肺间质水肿——憋气、干罗音 水肿液漏入肺泡——湿罗音 紫绀、憋气、端坐呼吸 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 二尖瓣关闭不全
临床表现 1. 症状 • 肺淤血:进行性劳力性呼吸困难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端坐呼吸 急性肺水肿 • 咳嗽、咳痰、咯血 • 心输出量: 疲劳、乏力、神志异常 • 少尿、肾功能损害
2. 体征: 原心脏病体征 心界扩大 HR 奔马律 P2 两肺底湿啰音、哮鸣音
右心衰 肺气肿或纤维化\肺水肿 肺动脉压力↑ 右心排出量↓ 右室/房淤血,压力↑ 静脉淤血,压力↑ —渗出\水肿 颈静脉充盈-怒张 皮肤黏膜水肿加重、肝大、腹水 常见于肺动脉高压、慢阻肺、先心
临床表现 1. 症状 体循环淤血的表现:纳差、恶心、呕吐、腹胀、上腹胀痛、黄疸、夜尿增多 2. 体征 颈静脉充盈 肝脏肿大 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水肿:下肢、全身、胸水、腹水 紫绀:周围性 颈静脉怒张 下肢凹陷性水肿
全心衰 左心排出量↓—肺静脉淤血—肺毛细管淤血—肺间质水肿—水肿液漏入肺泡 肺动脉淤血—右心排出量↓ 肺水肿一度↓,其后重新↑ 右室/房淤血,压力↑ 静脉淤血,压力↑ 皮肤黏膜水肿、肝大、腹水、胸腔积液
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 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 • Ⅰ级: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和心绞痛; • Ⅱ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收到轻度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和心绞痛。 • Ⅲ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时既引起上述症状。 • 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HF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心力衰竭的现代治疗 目标: • 改善症状 • 提高生活质量 • 延长寿命
治疗要点 1.病因和诱因的治疗 2.减轻心脏负荷 (1)休息、合理安排活动 (2)饮食
治疗要点 3. 标准药物治疗 (1)利尿剂 (2)神经内分泌抑制剂 (3)正性肌力药
利尿剂 • 机制:降低心脏前负荷 • 临床应用:合理使用利尿剂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 (1)唯一能够最充分控制心衰的液体潴留 (2)能更快的缓解心衰症状 (3)适当使用利尿剂是其它药物治疗的基础,但不能单独用于心力衰竭C期的治疗 • 原则:长期小剂量维持 • 不良反应: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钠等)、神经内分泌激活 、低血压、氮质血症
心力衰竭——神经体液的代偿和失代偿 细胞因子或血管活性因子活性异常 交感神经激活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 代偿 水、钠潴留 血管收缩 过度氧化 血管紧张素Ⅱ 儿茶酚胺 毒性作用 失代偿 心肌耗氧量增加 心肌氧供应降低 水肿 肺瘀血 心肌细胞功能 障碍和坏死 心肌细胞凋亡 治疗目标 心肌重塑 血流动力学异常 心衰症状体征加重 功能恶化 疾病进展
神经内分泌抑制剂 (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1)作用: ①扩血管 ②抑制醛固酮 ③抑制交感兴奋性 ④改善心室及血管重构
神经内分泌抑制剂 • (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 临床应用:心衰治疗的基石 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适用于心功能A(多种危险因素)BCD期 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通常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 一般不与保钾利尿剂和钾盐合用 咳嗽不能耐受可停用ACEI,换用ARB • 副作用:低血压、高钾、BUN、咳嗽、血管性水肿 • 禁忌证:CRF (肌酐>225μmol/L) 、妊娠、 高钾(>5.5mmol/L)、双侧肾动脉狭窄
神经内分泌抑制剂 (2)β受体阻滞剂 1)作用:①减慢心率,心肌耗氧↓ ②冠脉血流 ↑ 梗死面积↓ ③抑制交感兴奋性 ④改善心室及血管重构
神经内分泌抑制剂 (2)β受体阻滞剂 临床应用:由禁忌证变为适应证 可减轻心衰症状,降低住院率,降低死亡率 适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Ⅱ-Ⅳ级,病情稳定 由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症状的改善常在2~3月后 靶剂量:清晨静息心率达55~60次/分 • 副作用:心动过缓、低血压、心功能恶化 • 禁忌证:支气管痉挛性疾病、心动过缓、二度及以上房 室传导阻滞 • 临床试验证实有效的-阻滞剂: 美托洛尔,比索洛尔(1选择性) 卡维地洛(β、α受体阻滞剂)
正性肌力药 洋地黄类 非洋地黄类: 多巴胺:兴奋、和多巴胺受体,疗效与剂量有关,小剂量强心,较大剂量升压 多巴酚丁胺:作用于受体 米力农: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短期应用于顽固性心功能不全,由于可以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现在已基本淘汰
正性肌力药物--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 主要用于AHF伴有低血压、尿少时
正性肌力药物--洋地黄 机制--抑制Na+-K+-ATPase,Na+-Ca++交换增加,强心 兴奋迷走神经减慢心率、负性传导 适应证—急慢性心功能不全,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心脏扩大 心脏扩大伴房颤者最佳 可改善症状,但不能降低死亡率 禁忌证---预激合并房颤,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 缓慢性心律失常、二尖瓣狭窄呈窦性心律,明显低钾 血症 肺源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洋地黄效果差,易于中毒
洋地黄类药物常用制剂和用法 应用注意事项:个体化原则 以下情况减量:肾功能不全;老年患者;甲减;低钾; 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肺心病;药物合用
洋地黄类药物毒性反应及处理 毒性反应 消化系统症状:纳差、恶心、呕吐 新出现的心律失常:频发室早二联律、非阵发性交界性 心动过速、传导阻滞 神经系统表现:黄视、绿视等 毒性反应的处理 早期诊断及时停药是治疗的关键
心衰治疗新进展 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脏移植
正常心脏左右心室同时起搏,然而30%的 心衰右室先起搏,然后左室起搏, 导致心脏工作效率下降
再同步化治疗 心脏起搏器再同步化治疗 ——三腔起搏器 适应证: • 接受理想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的心脏不同步患者 (QRS间期>120ms)
双心室起搏电极放置位置 右房电极 冠状窦电极 右室电极
急性左心衰的急救 病因: 急性心肌收缩力: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肌炎 急性容量负荷过重:输液过多过快、腱索断裂、乳头肌功能不全 其他:高血压心脏病血压急剧升高,原有心脏病基础上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或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
急性左心衰 临床表现 肺水肿:端坐呼吸、恐惧、濒死感、大汗、咳粉红色泡沫痰 心动过速、奔马律、两肺底湿啰音
治疗 • 高流量吸氧:酒精抗泡沫 • 减少静脉回流:坐位、两腿下垂 • 镇静:吗啡、地西泮(安定) • 利尿:静脉速尿 • 血管扩张剂:硝普钠、硝酸甘油 • 强心甙:西地兰 • 氨茶碱、皮质激素 • 机械通气:CPAP、NIPPV、气管插管
心衰护理 • 床边护理:短期 • 日常管理:长期,更为重要
床边护理 • 吸氧 • 监护 • 用药 • 卧位 • 控制液体 • 安全 • 防压疮
护理评估 • 病史: • 心衰的病因诱因 • 病程发展经过 • 用药情况 • 心理-社会状况 • 身体评估: • 症状 • 体征 一般状态(发绀、体位) • 心肺:啰音、心脏大小、心率、奔马律 • 血压、尿量、氧饱和度 • 其他:颈静脉充盈、肝大、水肿、胸腹水 • 相关检查:X线、心超、电解质、血气分析
日常管理 管理模式 以社区护士为主导的心衰康复中心 以病人及家庭成员为对象 以教育为手段 以家庭社会支持系统为保障体系 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为目的
教育内容 • 药物:了解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正确服法 避免突然停药 • 自我评估:心功能等级、尿量、体重、心率及有 无心衰症状 • 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心态 • 伴发疾病治疗 • 避免诱因 • 照顾者:提供日常生活帮助 • 社区康复:定期检查、评估、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