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k likes | 1.49k Views
體育教材教法. 蔡明志 教授 992 教育學院體育學系體學組(三)課程. 授課老師 蔡明志 簡介. 現職: 1. 輔仁大學體育學系(所)教授 2. 大專跆拳道學刊總編輯 學歷: 1. 中國文化大學教練研究所理學碩士 2. 上海體育學院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 經歷: 1 . 世界跆拳道聯盟( WTF )大學委員 2 . 歷任奧運、亞運、世大運、東亞運、世錦 賽、世界盃、世大賽、亞洲盃等教練、 總教練。 3 . 跆拳道奧運會、亞運會選訓委員。 授課課程: 碩士班:運動選材學 學士班:運動學習與訓練策略、體育教材教法、跆
E N D
體育教材教法 蔡明志 教授 992教育學院體育學系體學組(三)課程
授課老師 蔡明志 簡介 現職:1.輔仁大學體育學系(所)教授 2.大專跆拳道學刊總編輯 學歷:1.中國文化大學教練研究所理學碩士 2.上海體育學院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 經歷:1.世界跆拳道聯盟(WTF)大學委員 2.歷任奧運、亞運、世大運、東亞運、世錦 賽、世界盃、世大賽、亞洲盃等教練、 總教練。 3.跆拳道奧運會、亞運會選訓委員。 授課課程: 碩士班:運動選材學 學士班:運動學習與訓練策略、體育教材教法、跆 拳道專長課、跆拳道專論、防身術、桌 球、一般體育課。 國光獎章:體委會國光體育獎章金質4座、銀質4 座、銅質1座。 專業證照:跆拳道國際級教練 99年度教育部學校體育運動教練獎。 94年體育會精英獎入圍最佳教練將。 93年台北縣體育人物誌傑出教練獎。
1 2 6 學校體育 教學活動設計 3 7 體育教管理 結語 4 運動技能學習 5 訂定教學計畫 授課內容 緒論
期中測驗(筆試或報告)20% 分組教學實習觀摩(實作)20% 期末測驗(筆試或報告)30% 出席率20% 學習精神10% 成績評分
教學實作分組 田 徑:吳素婷、李品儒、鄭育婷、簡剛弘、方治硯、蔣翊誠 籃 球:李日景、沈亞倫、方嘉聖、呂維鈞、賀雨農、石騏瑋、蔡宜諳 排 球:鄭家宇、邱繼威、陳建翰、黃柏元 跆拳道:陳威凱、李建譯 羽 球:謝柏榆、李志勛、陳俊孝、蔡乙豪、徐啟哲 桌 球:林劭瑜、丁潔如、孫郁翔、邱佩芬、葉雲棠、張瑞麟、陳敏雯 游 泳:簡佑蓉、黃士源、徐智偉、魯紀賢、周邦譯、陳雅淳、羅中、 李巧然、陳思華、傅一成、張博鈞、吳宗成、邱泰榮、陳柏翰、 蔡其錩、曾增鑲、劉緯綸、林廷勳、蘇俞州、施柏全 棒壘球:黃俊堯、李昱德、郭哲維、陳威志、魏琦樺、曾郡儀、 楊馨蘋、林曉彤、林倍菁 網 球:林佩萱、高鈺、曾獻墩、林家逸、林雲哲、陳均、林軒如
授課參考資料 推薦用書: • 林貴福(2000)。國小體育科教材教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 王文生、王欽若、譚兆風、胡振鋒(2000)。體育教學論 體育方法學 中學體育教材教法。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劉有德等(2008)。運動技能學習。臺北市:禾楓書局有限公司出版。 授課內容主要資料來源: • 蔡明志(1997-2011)。學位論文、專書及發表論文與訓練實務彙編(52篇)。 • 中國體育學會、香港體育學會(2000)。體育科學詞典。香港:高等教育出版社。 • 徐本力(1990)。運動訓練學。山東省:山東教育出版社。 • 徐本力(1988)。體育控制論。成都市:四川教育出版社。 • 謝長宏(2009)。策略精論系統暨動態觀點。新竹市:交大出版社。 • 馬啟偉、張力為(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 李志誠(主編)、馮煒權、過家興、駱勤方(副主編)(1994)。教練訓練指南。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 馬啟偉、陳小容、李安格、吳中量、黃輔周(1995)。競技體育創新原理。北京市: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 田麥久主編(2008)。競技參賽理論文集。北京市:北京體育大學科研處。 • 許樹淵(1988)。運動技術教學法。臺北市:偉彬體育研究社。 • 其他:藍海策略(黃秀媛譯)、運動訓練理論與方法(張博夫譯)...
體育(physical education)的定義是利用身體活動幫助個人獲得技術、體能、知識與態度的教育歷程,並達到理想發展與完善的境界。因此,體育是促進不同年齡層與不同能力者獲致生命力的方式,它與遊戲(play)、比賽(game)及競技(sport)的概念上有所不同。 壹、緒論 林貴福(2000)
遊戲、比賽及競技的定義 遊戲 (play) 是在一個自由組合的方式下,經由參與而獲得自我獎勵的歷程,強調喜愉。 是經由策略、技術與機會而判定結果的方式。 比賽 (game) 競技 (sport) 是一種有組織與遵循規則而進行的身體活動,標準化規則能促使個人在完全公平的條件下進行競爭,競技提供有意義的機會證明個人能力,並且挑戰個人的極限(Siedentop,1998)。 林貴福(2000)
一、體育發展 二、體育領域 三、體育政策 四、體育問題 學校體育學校的體育課程旨在教導兒童與青少年成就適應未來生活的能力。就是國際教育潮流的現勢,體育的發展已超越傳統的範疇,而邁入非學校的情境,是一種滿足各年齡層均可獲得成就的歷程。 林貴福(2000)
一、體育發展 • 從學校到社區、家庭、職場、商場及醫療環境,都應該提供人們參與的機會。尤其是社區的休閒活動,提供不同年齡層與能力的人一個相當廣泛的體育活動;公司行號提供員工健康促進計畫、體適能課程、心臟復健、營養諮詢,以及職業的安全;學校的體育計畫應著重在終身參與身體活動,而在學期間應學習不同身體活動所需的技能、認知與態度。 • 現階段健康目標,強調健康促進以及疾病預防。衛生署、教育部及體委會擬定的健康促進計畫,在在反應出身體活動將為21世紀的主流。
1 (一)專業(Profession) 2 (二)教育訓練 3 3 (三)輔助課程 4 4 (四)特殊與統整 5 (五)體育領域的新名詞 二、體育領域 林貴福(2000)
三、體育政策 • 教育部體育司於78年初開始,分層召開有關改革體育的會議,徵詢體育界各階層對革新我國體育的卓見,作為全國體育開會時討論之依據。內容有基本方針及計畫項目為: • (一)健全體育行政組織。 • (二)發展全民體育。 • (三)加強培養優秀運動選手和教練。 • (四)加強學校體育學術及運動科學研究。 • (五)培養體育專業人才。 • (六)充實運動項目場地。 • (七)建立運動競賽制度。 • (八)加強國際體育交流。 • (九)加強學校體育教學活動。 • (十)推展學生衛生保健。
四、體育問題 (一)運動目標不明確。 (二)目標發展不均衡。 (三)學校體育課程不健全。 (四)運動競賽制度不健全。 1.比賽項目任意膨脹。2.挖角歪風盛行。 3.承辦比賽過度鋪張。4.過度重視金錢獎勵。 (五)學生運動的困擾。 1.學業成績低落。2.為了獎金失去一切。 3.過度(早)訓練。 (六)學校與社會的銜接。 (七)單項委員會的功能。 (八)缺乏專業制度。 (九)長期集訓的省思。 (十)理論與實務的配合。
貳、體育教學 一、師資培育 二、教學目標 三、課程取向 四、教學概念 林貴福(2000)
一、師資培育 • (一)國民小學體育教師培育 • (二)國中與高中體育教師培育 • (三)大學(專)體育教師培育
二、教學目標 (一)適應能力 (二)動態生活 (三)人際互動 (四)運動安全 (五)健康潛能
B A C D E 2.動態生活 1.適應能力 3.人際互動 教學目標 4.運動安全 5.健康潛能
體育學系學士班各組教學目標 以培養各級學校體育教師、體育運動指導員、體育運動推廣人員及運動科學研究人員為主要方向,除延續傳統體育課 程之目標外,更將透過各學科領域科目內容之加強及增進與術科之密切配合等方式,發展出學、術並重,文武兼修之課程特色。 體學組 以培育優秀運動選手、各級學校運動教練和運動指導員為方向。以學生既有的運動能力為根基,強化其對專長運動的領略和精熟,以及自我潛能的開發,並充實其體育教學與運動指導、訓練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競技組 以健康相關知識,以及運動健康事業經營學理和實務經驗的教學為主軸,以培養健康生活指導規劃人員、運動健康事業經營人員、以及運動健康學理與制度研發人員為重點。除加強學生對於身體活動與健康之相關性的認知外,將培養其透過身體活動以促進人類健康過程中,組織決策、任務執行、成果改進與活動推展的各種學識技能。 運管組
體育學系碩士班各組教學目標 致力於培養專業體育運動經營管理人才,期藉由科學管理學理與實務之學習和應用,提昇體育運動產業、組織、團體之經營管理效能,有效運用人力與物力,俾利體育運動事業之發展,並積極推廣全民運動,促進國人生活福祉 。 碩士班 運管組 以強化現有體育運動相關事業從業人員之運動科學知識為重點,以增進對體育學理之應用能力為目標,除強調運動科學研究方法之訓練外,亦重視解決職場中所面對問題之知能的提昇。 碩士班 體學組
三、課程取向 (一)成就個人體適能水準 (二)發展多樣化運動技能 (三)了解技能及體能相關知識 (四)體育計畫著重學習領域
四、教學概念 (一)面對問題 1.體育新課程內容與學生適性發展的關係? 2.教師的動態教學能力與達成教學目標的關性? 3.體育教學效果與生活適應能力的關係? 4.學生、教師、行政與家長間的互動關係? (二)教學期望 1.學生特質 2.教師素質 3.行政配合 4.家長期望
參、體育教學管理 一、教學內容管理 二、教學過程管理 三、教學效果管理 四、未來體育教學 林貴福(2000)
一、教學內容管理 (一)設定目標 (二)教材選配 (三)教師安排 (四)教學方法 (五)場地器材管理 (六)班級管理
二、教學過程管理 (一)規劃教學目標 (二)組織教學內容 (三)領導師生參與 (四)控制教學品質
三、教學效果管理 (一)提升教學品質 (二)充實教學資源 (三)改變教學型態 (四)培育優良教師
四、未來體育教學 (一)體育教師科任制(國民小學) (二)簡化教學項目 (三)重視安全教育
(一)體育教師科任制(國民小學) 合格的體育師資是掌握成功體育教學的首要條件, 所謂合格的體育教師,至少必須包括下列要件: 1.能計畫教學過程,並能確實執行準備、執行和分析等教學三步驟,提升教學品質。 2.熱誠、耐心與敬業,願意主動學習與觀摩教學,時時改善教學和自我成長。 3.能走出學校,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善用教學設備,適應不同環境變化教學,並懂得分組教學的技巧。 4.具備研究精神,具體分析教學過程,研究教材內容,用心安排教學度,不斷修正教學方式,配合實際需要持續探索有關課程、教法及評量……問題,以及加強教師的專業能力。 5.幫助學生自我學習,運用錄影帶與教學媒體,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滿足需求,改善現階段體育教學的缺失。
教學三步驟 1.準備 2.執行 3.分析
(二)簡化教學項目 1.配合學生身心發展 2.興趣選項的實施
(三)重視安全教育 1.強調運動能力的培養 2.結合其他活動的教學 3.重視多數人的教育
肆、運動技能學習 一、何謂運動學習 二、何謂運動技能 三、運動技能形成的原理 四、運動技能學習的三個發展階段 五、運動學習的影響因素
一、運動學習 • 學習:個體經練習或經驗後,致使其行為產生較為持久改變的歷程或結果。按此定義,個體行為改變的歷程(學習中)是學習,個體行為改變的結果(學習到)也是學習(張香興,1989,p.372)。 • 運動學習:是一門探討人類技巧性動作,如何經由練習或經驗而產生較為持久改變結果的學術領域。(盧俊宏,2008。) • 運動學習:是運動心理學大家庭裡的一個次領域,是在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之外,與運動控制和運動發展三者合組為運動行為學。(洪聰敏,2008。)
二、運動技能 • 按照一定的技術要求,完成某種動作的能力,稱為動作技能。正確掌握運動技能是獲得鍛煉身體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證,是取得運動優異成績的前提。 • 運動技能的形成與一系列複雜的心理、生理活動有關。 • 心理因素諸如動機、興趣、個性、語言、思維、人際交往等都能影響運動技能的形成。 • 在生理方面,按蘇聯生理學家巴甫洛夫(H.H. Habsjiob)的”條件反射學說理論,運動技能與一般簡單的動作條件反射不同,它是在本能和簡單運動條件反射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更複雜的、連鎖的、本體感受性的條件反射。這一過程可分為:泛化過程(粗略掌握階段)、分化過程(改進階段)、鞏固過程(提高階段)和自動化過程(形成技巧階段)。
三、動作技能形成原理 第四階段 靈活多變的技巧的形成及運用階段 第三階段 熟練和逐步形成動力定型階段 第二階段 提高與完善運動技能階段 第一階段 學習和逐步掌握運動技術,形成運動技能階段。
四、運動技能學習的三個發展階段 (一)語言認知階段 (三)自動化階段 (二)肌動階段
(一)語言認知階段 • 學習者先決定學甚麼和對應的學習目標,教練員或教師的指示、示範、影像片段及其他語言信息等,在這階段都顯得非常重要。這時的進度會很快速和明顯,但動作仍會顯得生硬和欠連貫。部分學員會經常自言自語,以言語來引導自己做出動作。由於這種活動要用上很大的專注力,令學習者難以同時處理其他信息(如策略和姿勢)。
(二)肌動階段 • 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學習者會進入下一個學習階段,也就是肌動階段。這時會替要做的動作建立起特定的肌動程式,動作也漸趨穩定,預測能力和時間的判斷都會有所進步,自言自語的舉動亦逐漸減少,但表現上的增進會比語言認知階段略慢。肌動階段的持續期一般較語言認知階段長,但每個階段的實際持續時間要按不同的運動項目而有所出入。
(三)自動化階段 • 經過不斷的重複練習,學習者最終會進入自動化階段,需要投放在動作上的專注力也可以減少,更多的精神可以被放在策略和姿勢上。由於技能已達至一定的水平,所以進步也相對地顯得更緩慢。
五、運動學習的影響因素 練習 注意力 回饋 個別 差異 影響學習的因素 測量 協調 方法 變異性
伍、訂定教學計畫 • 為使體育課能帶給學生健康活潑與快樂生活,每位體育老師在體育教學中必須發揮其專業精神,評估體育的功能,針對社會變遷中的學生需求,更新教材內容,並顧及新鮮、樂趣、健康與技術等特性來吸引學生主動地喜歡運動,則教學計畫的訂定是首要的工作。 一、教學及計畫的意義 二、教學進度 三、教學計畫內涵的理論基礎 四、教學計畫的範圍 五、訂定教學計畫的歷程 六、擬定教學計畫的原則 七、研訂教學計畫的步驟 八、教師努力的方向
一、教學及計畫的意義 • 葉憲清教授認為教學是教與學兩種行為構成的, • 「教」的行為包括刺激、暗示、言教、身教、輔導、鼓勵、矯正、感化、陶冶、訓練等作用在內;有 的是學校裡有計畫進行,有的是學校以外的場所自然而然的進行;「學」的行為包括注意、閱讀、聆聽、書寫、計算、模仿、練習、反應、參與、欣賞、探求、觀察、討論、操作等等的表現在內,無論是家庭、學校、自然環境等場所中都在進行。 • 「教」乃是教師的主要任務,教師的地位與職責代替學生的父母和家長的身分,執行教導學生的專門工作;「學」及是學生的主要任務,學生的地位與職責,代表未來成熟或求學身分,接受社會遺產和文化精華,以發展潛在的才能。故教學是教師經由詳細的計畫和設計,運用適當的技術和方法,以指導、鼓勵及激發學生自動學習,以獲得生活上所必需的知識、技能、習慣和理想的一種工作或活動。 • 計畫的意義乃是指事先決定做什麼及如何去做,它包括了選定目標、制定政策、方案及程序,以達成目標。 • 教學與計畫結合而成教學計畫,其意義是為了達成預期教學目標,有關教學前教學活動具體實施策略和計謀(葉憲清,1986)。
二、教學進度 • 擬定教學進度是教師的責任,教學進度的擬定,應注意下列四個步驟: (一)教師必須事先研究本學科的教學目標、教材 大綱、學生程度及需要。 (二)依據教學目標,教材大綱及預定的教材份 量,用學習單元組織法,加以組織,使每一 個單元有一個中心工作。 (三)按照學習的難易度,配合學校行事歷,把學 習單元加以排列。 (四)依據本學期的週數及每週教學時數,把學習 單元分配於各週之內,編成一份教學進度。
三、教學計畫內涵的理論基礎 (一)布魯納古典認知論: (二)奧素柏認知論 (三)蓋聶學習層次論 (四)葛雷塞折衷的個別化教學論
(一)布魯納古典認知論 • 布魯納(Bruner, 1966)認為一個理想的教學應注重個別學習環境的精細分析、實驗與檢討,因此他提出四項重要教學內涵: 1.學習的預備狀態。 2.教材結構分析。 3.學習進程的順序。 4.增強的形式和時機。
(二)奧素柏認知論 • 奧素柏(Ausubel, 1978)認為教學理論的建立在學習理論上,包括認知結構、有意義的學習、接受學習和前導架構。其對教學模式有如下的建議: 1.考量學生的「學習準備度」 2.呈現「前導架構」 3.以「漸進分化」的原則,組織和呈現教材 4.辨別異同,以促進「統整融合」
(三)蓋聶學習層次論 • 蓋聶(Gagne, 1977)認為一個有計畫的教學必須採用科學化的設計原理,他主張教學設計,應包括下列四項: 1.確認學習目標的重要性,並強調應以行為目標的形式來敘述。 2.進行教學設計,應以學習階層及任務分析為依據。 3.擬定教學活動或設計學習階段時,應注重學習者的內在條件及學習的外在情境,以獲得最佳的學習結果。 4.決定評量的方式、標準及工具,以評量學生的表現,並實施教學評鑑。
(四)葛雷塞折衷的個別化教學論 • 葛雷塞(Glaser, 1977)認為在教育上,設計的意義在於改變現存的狀況,根據決定理論管理科學以及人工設計學等找出最有效的法則,以決定課程單元的教學活動。他又認為最有效的法則必須依賴對法則中所包含的必要元素的本質及對各元素之間相互關係之研究。他提出設計教學的四個必要元素為: 1.分析預期能力表現的目標。 2.診斷學習前的狀態。 3.設計促進教學的程序或條件。 4.評量學習的結果。
四、教學計畫的範圍 (一)體育教學計畫之解釋 (二)以長程、短程及師生計畫分類 (三)Yinger參與觀察法
(一)體育教學計畫之解釋 1.體育教學進度 (1)教材系統化的教學進度 (2)教師和運動設施為主的教學進度 依教學時間分類,則區分為學期教學進度、 學年教學進度、三學年教學進度等三種。 2.體育教學教案 3.按內容區分計畫 (1)教學進度計畫。 (2)教學過程計畫 (3)教學組識計畫。 (4)場地設施之準備計畫 (5)課表編排計畫
(二)以長程、短程及師生計畫分類 1.長程的教學計畫:指學年或學期教學計畫,又稱為「教學進度」。 2.短程的教學計畫:是指一個學習單元為範圍,也有一節課為範圍。又稱之為「教案」。 3.師生計畫:因為教學不只是教師的工作,也是學生享有的權利,師生透過座談、交流、溝通可使教學效果更易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