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 likes | 778 Views
鴻海發展史. 陳鍾誠. 鴻海發展年表. 1974 鴻海塑膠 1975 電視用高壓陽極帽組 鴻海工業 ( 資本額 50 萬 ) 1978 塑膠模具製造開發部 ( 資本額 600 萬 ) 1981 開發連接器產品 鴻海精密 ( 資本額 1600 萬 ) 1983 電腦連接器 1985 Foxconn ( 資本額 1 億 ) 1986 土城虎耀廠 1988 ( 營業額 10 億 ) 1992 AMP 告鴻海 1993 成立法務部門 1993 大陸昆山廠 1995 ( 營業額 100 億 )
E N D
鴻海發展史 陳鍾誠
鴻海發展年表 • 1974 鴻海塑膠 • 1975 電視用高壓陽極帽組 鴻海工業 (資本額50萬) • 1978 塑膠模具製造開發部 (資本額600萬) • 1981 開發連接器產品 鴻海精密 (資本額1600萬) • 1983 電腦連接器 1985 Foxconn (資本額1億) • 1986 土城虎耀廠 1988 (營業額10億) • 1992 AMP 告鴻海 1993 成立法務部門 • 1993 大陸昆山廠 1995 (營業額100億) • 1996 機殼事業群,1997電鍍事業部 1998 (營業額500億) • 1998 蘇格蘭據點1999 愛爾蘭廠 2001 (營業額1000億) • 2000 鳳凰計劃(光通訊) 2003 群創光電 … • 2002捷克廠 2003 匈牙利廠 (營業額3000億) • 2004 購併國碁電子、頂浦研發中心,與英群(光碟機)結盟
創業 • 1974 年,24歲的郭台銘在台北縣建設局登記成立了『鴻海塑膠企業有限公司』 • 大家湊足了 30 萬台幣,其中郭台銘拿出來的 10 萬元,還是他母親郭初永真標會得來的。 • 鴻海成立時,正逢全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機,原料價格大幅上揚,景氣蕭條,經營甚為困難。 • 第二年、合夥的朋友決定撒手不幹,但郭台銘不服氣就這樣垮了,又和岳父借了70萬,硬是把工廠頂了下來,也重新登記更名為『鴻海工業有限公司』。
初期 • 回顧鴻海創業初期,每個月出貨的塑膠成品加工值約4 萬元,全年營業額是 50 萬元,當時十五名員工是擠在租來的 25坪廠房裡工作。 • 1976年鴻海遷至板橋廠房,主要從事『電視用高壓陽極帽組件』的加工製造,當時黑白電視還是主流,鴻海生產零件用的主要模具,大都是委外,因為鴻海自己沒有工廠。 • 所以、郭台銘為了準時交貨,常跑到三重堤防旁大大小小的模具工廠,拜託師父幫她們趕工。 • 但郭台銘也發現,在師徒製的模具行業中,景氣好了,人們就自己開業,人才流動既快,品質又不穩定,小廠林立,每個人都想當老闆,而不是技術深厚的模具師,鴻海未來要成長,絕對不能依賴這些人。
磨練 (1) • 1977年,資本額成長到兩百萬,郭台銘盤算著要開始投資模具機器,蓋一間屬於自己的模具廠。 • 當時製造業開始起飛,原料很缺,許多工廠老闆乾脆囤積牟利 (地價半年間上漲三倍)。 • 但郭台銘還是決定用資金蓋了模具廠,機器來了,卻裝不起來,大家相對無言。 • 自己投資模具廠,不但經營得很辛苦,成本又比別人高,當時鴻海許多同仁提議:『我們到外面買反而便宜,為甚麼一定要自己做』。 • 但郭台銘看中的是獨立成長的機會,他不只一次和員工強調,一天不累積自己的模具技術,便一天要受制於人。
磨練 (2) • 不過要累積自己的技術,不只是面對成本的壓力,還要面對整個模具產業的陋習。 • 台大機械系畢業第二年就加入鴻海,目前仍是鴻海總工程師的陳一飛指出:過去模具業主要都是靠老師父的經驗傳承,生產流程並沒有標準化,當鴻海希望有經驗的員工把技術公開時,便遭到集體請辭的抵制,但陳一飛不肯妥協,乾脆一律聘請外面剛畢業的新人,全部從新教起。 • 雖然郭台銘不斷向同仁強調,這是一個對的方向,但是背負著沉重的經營壓力和長時間的探索,有時不免覺得徬徨,『特別是創業的那幾年,每年年底的時候,我都會想,我的決定是正確的嗎』,郭台銘說。
成長 • 但也因為有了自己的塑膠模具機器,讓郭台銘有能力和更大的公司合作,也更積極投入 OEM 塑膠精密零組件。 • 1979年,鴻海和大同公司合作開發彩色電視用『反馳變壓器』的『高壓線框組』。 • 鴻海的第一條標準生產線在板橋中山路的廠房建立起來,雖然外界的原料和土地一年一年飛漲,但鴻海也逐步成長,郭台銘漸漸對自己產生信心,郭台銘承認:『一直到四年以後,我才敢說自己是對的』。
困難 • 1980年、營收不穩定,隨客戶生意起起伏伏。 • 當時方國建在美國最大遊戲機廠商 Atari 公司擔任採購業務,郭台名一直想跳過代理商直接供貨給 Atari,但要冒著得罪代理商的危險。 • 郭台銘與方國建聯絡,聲稱如果可以打破中間代理屏障,讓他直接與 Atari 做生意,他還有秘密武器,可以把成本一舉下降到『嚇死人』的地步。
進步 • 方國建在自傳『海闊天空』中描述,郭台銘一方面年輕氣盛不怕挑戰強權,一方面我也很好奇他要如何去『嚇死人』,因此就答應他搞這場革命,… • 約好了有一天,他神秘兮兮地帶我們到他的板橋廠二樓,展示一台圓形機器,是利用震動來推動螺旋軌道上的頂針,並調整為同一方向,然後再落入塑膠連接器的針槽裡面,可以省掉人工一根一根插件的費用,大幅降低成本。 • 從人工走向自動化,1982 年,鴻海終於買下自己的廠房,佔地 730 坪,包含『沖壓廠』、『模具製造廠』、『電鍍廠』、『插座接頭零件裝配廠』、『D型電腦連接裝配廠』、『倉庫』及『餐廳』等。
再成長 • 1981 年,IBM推出第一台個人電腦,此外、當時電動盛行,使鴻海營運大好,員工擴增到300人,資本額從1982 年的 1600 萬,一下增加到 1983 年的 4600 萬元,成長了三倍。 • 1983 年,鴻海開發出電腦用連接器,使鴻海開始與電腦廠建立關係,也使鴻海進入 PC 領域。 • PC 起飛,鴻海進入每年成長 20% 的階段。『我們看見老闆賺了錢,並沒有放進自己的口袋,又全部投入來買機器』經理甘克儉說。
投資 • 1984 年,鴻海為了建立電鍍單位,直接從美國引進自動連接線選擇性鍍金設備和電鍍檢驗設備,花了 1000萬台幣,是營業額的 1/10.
到海外 • 1985 年,創立 FoxConn 品牌,郭台銘第一次前往美國爭取電信客戶訂單,在紐約落地,已是星期五中午,對方開始提前度週末,他只好找一家最便宜的旅館住下,『當時既沒錢又沒車,我只好一天吃一頓,一頓兩個漢堡連吃三天』郭台銘回憶。 • 好不容易等到星期一上班時間,然而對方的採購人員要開一整天的會,直到星期二下午,郭台銘終於見到了採購人員,但是見面的時間整整只花了十分鐘,對方給了他兩張藍圖,兩個樣品,說『你先照著做吧』。 • 但是這次旅行,卻是奠基國際市場的第一步,『我在美國汽車旅館內,把未來鴻海進攻國外市場的策略徹底想了一遍,因為餓的人腦筋特別清楚』郭台銘語重心長的說。
壯大 (1) • 1985 年,PC 產業壯大,鴻海以五億六千萬的營收,正式進入天下雜誌台灣一千大的排行。 • 此時、主要客戶為宏碁、台達電、光寶等國內廠商。 • 1986 年,將資本額從 7700 萬增加到1億三千萬,又成長一倍,首度買下土城工業區1萬一千六百坪的土地,也就是日後的『虎躍廠』。 • 成立對日工作小組,引進國外技術 • 引進瑞士連續高速沖床機 • 成立資訊中心 • 1987 年,資本額1 億八千萬,投資 1 億台幣,買下 48 部第四代電腦自動化伺服塑膠射出成型機,成立自動化研究部門,專研『連接器前段加工』,『 Cable 測試與去皮』等自動化工程。 • 產值增加 1.6倍
壯大 (2) • 1988年,員工 1000 人,營業額 10億台幣,宣布 5 年計劃,要邁向全球連接器廠的前二十名,深釧廠開幕。 • 購入 CAD/CAM 系統 • 1989 年,公布 22 職等的晉升管道,稱為『職前系統前程規劃制度』。 • 天下雜誌 1000 大排名 294. (資本額 4.6 億) • 1989年,資本額 4 億六千萬,在美國設立公司,卻被媒體懷疑是『假華僑、真避稅』。 • 1991 年 6 月18日,以一票險勝,在投審會通過,以 42 元掛牌上市,剛好碰到波斯灣戰爭,石油禁運,還好上市成功,否則將資金不足,無法撐過。
1992 : AMP 告鴻海 • 案由 • AMP 告鴻海,鴻海的電腦用金屬卡扣,侵犯到 AMP 的專利。 • 1991年鴻海上市,當時 AMP 與 Molex 是連接器的兩大廠,AMP 告鴻海,當時鴻海很小,產品種類又少,一打官司就是生死存亡,連過年的時候都在打官司 (前鴻海法務長周延鵬) 。 • 背景 • 337法案:美國關稅法第 337條 • 涉及智慧財產權侵權的訴訟,如果循337條,需在1年內做出裁決。 • 解法 • 三路進軍、一面打官司,一面改變產品設計,一面調整市場策略。 • 官司長期抗戰,改變設計以塑膠取代金屬,以迴避該專利,並取得新的智慧財產權,然後以塑膠產品為中心,進行設計、製造、銷售與市場規劃。 • 尾聲 • 1993 成立法務部門 • 幾年後、 AMP 被泰科並購,期下一百多位專利律師全數譴散。 • 鴻海開始不斷告連接器小廠,將其一一告倒。 • 目前鴻海的法務人員共有三百多個
飛躍 (1) • 1993 大陸昆山廠 1995 (營業額100億) • 轉投資立衛、龍華等電子公司 • 1994 爭取到蘋果電腦 iMac的機殼訂單。 • 1995 虎躍廠第三期 • 1996 機殼事業群,1997電鍍事業部 1998 (營業額500億) • 進入準系統產業 • 投資鴻揚創投、轉投資矽豐
飛躍 (2) • 1995-1999 : 從 LG 手上搶下蘋果的一半訂單。 • 1997 成立熱傳事業處、環工電鍍技術發展事業部、材料測試實驗中心 • 資本額 51.18億 • 1998 蘇格蘭據點1999 愛爾蘭廠 2001 (營業額1000億) • 進入美國商業週刊科技 100 大排名 • 成立高民電磁干擾及散熱實驗室、開發 AS-P6、FS68123、FH0232等產品。 • 資本額 73.46億
飛躍 (3) • 1999 • 海外幕資、發行 GDR ,設立愛爾蘭廠 • 1995-99 : 為 Compaq 做了 600 萬台電腦機構,成為 Compaq 九大供應商之一。 • Sony Vaio 的機殼也是鴻海的產品 • 2000 • 資本額 145.29億 • 發行海外可轉債 3.45 億美元 • 鳳凰計劃(光通訊) 2003 群創光電 …
飛躍 (4) • 2001 • 資本額 176.87億 • 成為台灣第一大民間製造公司 • P4 Socket 478 領先全球量產 • 2002 • 4月,搶下蘋果 Q37 (64位元伺服器) 訂單。 • 捷克廠成立 • 成為中國最大出口公司 • 跨入通路與主機板
2002 年進軍主機板 • 鴻海 v.s 華碩 • 只要郭台銘一踏入這個行業,這個行業就完了。 • 在垂直整合的過程當中,零組件需要很多的測試 • 我有了主機板,再跨進整機測試就會更穩建。 • 2003 華碩 2850萬片,鴻海 2000萬片。 • 2004 華碩 3900萬片,鴻海 2700萬片。
飛躍 (5) • 2003 • 成立匈牙利廠 • 資本額 251.91 億、營業額3000億 • 發行海外可轉債 4.5 億美元 • 群創光電新廠動土 • 投資山西太原科技工業區 10億美元、佈局鋁美合金 • 2004 • 頂浦研發中心 • 與英群(光碟機)結盟
接下來… • 進軍筆記型電腦:購併志合電腦 • 進軍汽車用電子零件領域 • 郭台銘宣布 2008 年要退休 • 連他老婆生前都說不相信
辛酸 (1) • 創業初期,每天早上六點多出門,晚上一兩點才回家,怕吵到家人,於是夫妻分房睡 • 有一天晚上他不解的問太太,為神麼小孩每天晚上哭的這麼厲害,當時不願打擾郭台銘創業的郭太太說,因為你已經三個月都沒有拿錢回來了,小孩的奶粉換成米湯,結果到晚上就哇哇大哭,才知道小孩喝米湯吃不飽。 • 有一次金融界因為我到大陸投資,要抽我銀根,郭台銘雖一再解釋,但沒有用,他索性只留下交通銀行,其他轉向外商銀行,但也因此發現,原來外商銀行服務好,又專業。
辛酸 (2) • 不過郭台銘也承認,銀行對企業經營越現實,越能鞭策企業成長,增加競爭力,讓企業慣於面對困境。 • 首先、由於中小企業資源不多,所以很難申請到銀行貸款。 • 郭台銘還記得最早銀行給他的支票,是一次發十張,用完沒問題再發,而郭台銘最長對外界講的笑話是,當年還有票據法,鴻海之所以設在土城,是因為離當時專門關票據犯的土城看守所很近,萬一他因為鴻海退票被抓去關,不只家人探監方便,他也可以順便交代公司業務。
辛酸 (3) • 當時鴻海股票的背後,密密麻麻的都是背書轉讓的簽名。 • 交通銀行1981年成立了中小企業服務處,為鴻海提供了極大的助力。 • 有一次、新加坡的勞工部長特別向他請教台灣政府做了甚麼,郭台銘說:我們政府甚麼都沒做,所以讓我們有蟑螂一樣的生存能力。
核心營業項目 • 早期核心 • 模具業(機殼)、連接器(Socket)、 • 1996 深釧 • 準系統組裝 (CPU、DRAM、HDD、CD-ROM、CARDS)。 • 2002 主機板 • 結果、精英的填海計畫,最後被海淹沒。 • 直到現在,鴻海與華碩的纏鬥尚未結束。
核心技術 • 模具 • B2B2C • 連接器介面科技 • 表面黏著生產線製造技術 • 無線技術 • 熱傳、散熱機構材料 • 奈米級精密加工技術應用 • 光學薄膜加工技術
企業經營特色 • 負責任的文化 • 軍事化管理 • 強勢靈活的行銷 • 逆向整合的策略 • 專利訴訟文化
負責任的文化 • 信任、機會、培育、福利待遇 • 喜歡用沒有退路的人 • 人材、人才、人財 • 鴻海人從沒被打敗過,都是自己打敗自己 • 公司內部求好心切的壓力,反而是許多人無法承受之重,這也是鴻海主管常見的去職原因。
軍事化管理 • 置身大陸深釧的龍華廠,就可以感受到陸軍官校的氣氛,廠房中央的足球場,只見新進人員五人一排高喊口號,訓練出操,鴻海在蘇格蘭、捷克設廠時,連外國幹部也加入受訓的行列,軍訓課程包含了踢正步,三十分鐘軍姿站立等。 • 在大陸廠一個一千多人的單位,大約每週要做三次早會,每次約四百人參加,分參次進行。 • 一般來說,台幹每兩個月可以休息八天,足可回台灣一趟,『但是我們幾乎都會進公司繼續上班』一名台幹進一步分析外派大陸的壓力,『我們只能一直往前衝,因為台灣已經沒有我們的位子了』。 • 富士康在深釧龍華廠,光是鴻富錦,就佔地 1400 畝,工人三萬名,是全球最大的個人電腦組裝基地,2000年時,從大陸的出口額高達 20億美元,佔該年大陸電子產品出口額的4%(2002年增至43.8億美元)。
強勢靈活的行銷 • 銷售人員的七大職責 • 選對客戶並建立分類制度 • 建立良好的上中下層關係 • 找到新產品開發機會 • 競爭對手分析 • 搶奪訂單並配合客戶交貨 • 忠實傳真 • 應收帳款
逆向整合的策略 • 逆向整合 • 順向整合:與協力廠商整合。 • 逆向整合:與客戶整合。 • 案例: • 原先做連接器,賣給主機板廠,現在開始做主機板 • 原先做機殼,賣給 PC 廠,現在開始做準系統,直接出貨 • 原先做手機機殼,賣給手機廠,現在自己做手機
逆向整合的策略 • 順向整合:與協力廠商整合。 • 逆向整合:與客戶整合。
關於經營者(1) • 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和你週遭的人,就決定了自我的格局,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看得比較長遠,空間就比較寬廣,也就不會對得失看太重了。 • 不為物慾、不以己悲。 • 一個企業的創業者,一定要具備不受外界干擾的傻勁。 • 一家公司一輩子是改善不完的,經營者必須要有繼續經營的執著觀念。
關於經營者(2) • 1. 創業者一定要有堅強的毅力 2. 創業者一定要具備往前衝的傻勁 3. 一定要有智慧、而不是只有聰明而已 • 給他一個競爭的環境,讓他在工作中訓練,挫折中教育,競爭中思考。 • 兔子不會願意一天跑十五個小時的,而作烏龜的,一定要懂得不要吵醒兔子。 • 忠誠等於穩定,格局等於成長。 • 所謂的顧問,就是你的錶借他用,然後在問他現在幾點。
關於經營者(3) • E=SAP • Execution= Speed + Accuracy + Precision • 發展的根本,建立在隨時應變的執行能力。 • 領導的 1. 第一要務是決策,2. 要獨裁為公,3. 是一場實踐與實驗的戰爭。 • 1. 前瞻、務實、效率。而民主是最沒有效率的方式。 • 2. 和大家講完了為甚麼這麼做,講完後就做決定。 • 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設備、一流客戶。
關於經營者(4) • 成功組織的 know how ,不只在於人才,還在於組織內部資源的轉移,甚麼人該動,甚麼人不該動。 • 愛心、信心、決心。 • 群力、同心、致功。 • 主管每天要做甚麼: • 定策略、建組織、布人力、置系統。 • 企業陷入困境的原因、 • 一是遠離客戶、二是遠離員工。
關於員工(1) • 計畫不如變化,變化不如一通電話。 • 真正的英雄早就死在沙場上了,而不是回來領獎章的人 • 人材、人才、人財 • 選才、育才、用才、留才
關於員工(2) • 沒有管理、只有責任 • 簽字、就是牽制 • 失敗並不可怕、怕的是重複同樣的失敗。 • 人沒有天生的窮命與賤命,只有你是用甚麼樣的心態來磨練自己 • 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關於創新與科技 • 抄、研究、創造、發明。 • 所有的專利訴訟,都是為了搶市場 • 走出實驗室,就沒有高科技,只有執行的記律。 • 打專利官司是高科技公司的象徵。 • 技術內就是涵,理論依據、實驗驗證與推廣應用價值。 • 技術研發就是,產品設計、製程設計、材料創新。 • 成功的科技公司,在技的發展、而不在科的發展。
關於行銷 (1) • 今天景氣來的快去的快,重要的是景氣來時,自己競爭力在不在,能不能抓住。 • 速度快的人賺錢,速度慢的人賣庫存 • 從製造地到發貨倉,對客戶沒收錢的那一段。 • 從發貨倉到客戶倉,對客戶收錢的那一段。
關於行銷 (2) • 讓我們搶救水深火熱的客戶吧。 • 我們只是努力,要還給客戶一個公道。 • 我們比客戶自己更關心他。 • 做生意的道理,人理、物理、事理。 • 從小訂單做好,客戶就會慢慢把訂單交給你 • 品質、就是顧客願意花兩倍的價錢購買,而且還很高興。
關於生管 • 零件只要停留十五分鐘,就要設庫管制 • 庫存品只能以半價計算,直接反映在該單位的營運績效上。
關於產業 • 像 IC 設計公司每年賺兩個資本額,但是、景氣如果變差,顧客會讓她們賺這麼久嗎。 • 台灣產業結構仍然在調整,過去習慣賺錢的公司,現在就比較難適應了。 • 高利潤造成大家習慣做決策的品質不是那麼仔細,等到外在環境一變化,企業文化一直維持在高利潤的心態,將來公司整個文化都很難改。 • 一個行業一定要有人進來,有人退出、才算健康。 • ?? 郭老闆進來,ASUS 退出。
關於態度 (1) • 失敗的人找理由,成功的人找方法。 • 你我看法不同沒關係,但是要有相同的價值觀。 • 天下沒有完美的辦法,但總有更好的辦法。 • 別人愈認為不可能的事,我就愈想去挑戰。 • 成功是一名很差勁的導師,他給你的是無知與膽識;他不能給你的是下一次成功所必需具備的經驗與智慧。
關於態度 (2) • 我不知道如何才能成功,但我們可以像蟑螂一樣的生存下來。 • 有困難才有機會,有挑戰才有創新。 • 努力、努力、再努力。不為物欲,不為虛名,享受工作,享受挑戰。 • 從工作中學習,學習後工作。做比說重要,習比學有效。 • 不懂就要問,想保住面子的人,最後連裡子也會輸掉。
關於態度 (3) • 我不會為了得到一樣東西,不會為了錢,而覺得喜悅。賺錢、是達成目標的方式,我是為了達成目標而喜悅。如果達不到目標,我就再努力,所以、我不會患得患失,因為、我看的是目標,而不是錢,不會沒有賺到錢就自亂陣腳。 • 當你的人生繼續走下去,就會發現做生意是一條不歸路,
2000年11月,鴻海內部刊物『鴻橋』中,郭台銘的談話整理2000年11月,鴻海內部刊物『鴻橋』中,郭台銘的談話整理 -- 科技時代的人性尋根。 關於人性 (1) • 每次我視察流水線,看到生產線同仁揮汗如雨的緊張場面,總是趕到人在機器和流程面前的渺小,創業期間,我也利用很多機會趨兵趕量,許多同仁連夜奮戰的疲憊情狀在我心頭揮之不去,人們在告別了『月兒彎彎、我娘績紗』的古典浪漫工作坊式的工業後,卻進不到面對新科技和新機器的不自由之中… • 競爭已不單單是一種企業行為,他已成為國家、企業與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其中殘酷程度空前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