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1

登革熱簡介

登革熱簡介. 登革熱在台灣又名斷骨熱、天狗熱、斑痧 1779 首先有描述登革熱病例之資料 1780 年美國費城發生流行 1869 年命名為登革熱 (Dengue fever) 1906 年發現埃及斑蚊是媒介昆蟲 1907 年證實病原體是病毒 1911-1931 年陸續證實白線斑蚊也是媒介. 台灣早年的流行情形. 年代 指標病例 流行地區 侵襲率 1870 大流行 1887 大流行

jun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登革熱簡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登革熱簡介

  2. 登革熱在台灣又名斷骨熱、天狗熱、斑痧 • 1779首先有描述登革熱病例之資料 • 1780年美國費城發生流行 • 1869年命名為登革熱(Dengue fever) • 1906年發現埃及斑蚊是媒介昆蟲 • 1907年證實病原體是病毒 • 1911-1931年陸續證實白線斑蚊也是媒介

  3. 台灣早年的流行情形 • 年代 指標病例 流行地區 侵襲率 • 1870 大流行 • 1887 大流行 • 1901-1902 台灣南部 大流行 • 1915-1916 高雄 全島性 25-50% • 1922 澎湖 澎湖 20-30% • 1927 高雄 台灣南部 小流行 • 1931 高雄 全島性 大流行 • 1942-1943 高雄 全島性 80% • 1981 屏東 琉球鄉 80%

  4. 登革熱病例增加原因: (一)全球平均氣溫上昇 (二)國際(特別是東南亞)登革熱疫情激增 (三)國際旅遊頻繁 (四)境外移入病例大增

  5. 登革熱症狀 • 發燒 • 紅疹 • 骨頭酸痛 • 皮膚癢 • 其他

  6. 登革熱病例(紅疹)

  7. 登革熱病例(紅疹)

  8. 登革熱感染途徑 人感染病毒約3-14天 (通常5-8天)潛伏期 健康人 開始生病 帶毒斑蚊終身帶病毒至死方休 病毒在蚊體內大量增殖8-12天後可傳給人 發病前一天至第五天為病毒血症期

  9. 登革熱病媒蚊

  10. 白線斑蚊

  11. 那些地方可能感染登革熱 • 東南亞國家:泰國、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寮國等 • 中國:海南島、廣東、廣西、福建 • 中南美洲:巴西、古巴、玻利維亞等 • 台灣流行地區

  12. 登革熱的檢驗 • 病毒分離 • 聚合鏈反應 • IgM酵素免疫分析 • 血球凝集抑制試驗(HI) • 蝕斑減少中合試驗(PRNT)

  13. 如何防治登革熱 • 認識登革熱症狀 • 發病時立即就醫通報 • 平時做好病媒蚊孳生源清除工作 • 防止病媒蚊生生長發育 • 流行時配合防疫單位消滅病媒蚊

  14. 為何要清除孳生源 • 清除孳生源是登革熱最基本有效的方法 • 實驗證明1000隻病媒蚊噴藥殺死999隻,2個月後就會恢復原有密度 • 沒有孳生源就沒有病媒蚊

  15. 傳染病防治法第二十三條 傳染病發生或有發生之虞時,地方主管機關應督 導撲滅蚊、蠅、蚤、蝨、鼠、蟑螂及其他病媒。 前項病媒孳生源之公、私場所,其所有人、管理 人或使用人應依地方主管機關通知或公告,主動 清除之。 傳染病防治法二十八條 傳染病發生時,地方主管機關人員應會同有關機 關人員、村(里)、鄰長,進入公、私場所或運輸 工具從事防疫工作。公、私場所或運輸工具之所 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對於前項防疫工作,不得 拒絕、歸避或妨礙。

  16. 登革熱病媒蚊幼蟲孳生源 • 人工容器:花瓶、水桶、水缸、 • 花盆底盤、冰箱底盤、廢輪胎等 • 天然容器:樹洞、竹筒等

  17. 孳生源的來源 • 種花、種菜、養水生植物 • 儲水 • 觀賞(噴水池) • 不良習慣任意棄置容器 • 天然容器

  18. 花瓶處理原則 • 每星期換水一次並將內壁刷洗乾淨 • 以保麗龍顆粒放置水面 • 放小石頭或膠質物 • 改用泥土種植 • 投放殺蟲劑或抑制蚊蟲生長物質

  19. 殺幼蟲方法 • 清除孳生源 • 投置亞培松 • 投置蘇力菌 • 投置昆蟲生長調節劑 • 養魚

  20. 登革熱病媒蚊成蟲防治 • 空間噴灑 ULV噴灑 熱(冷)霧噴灑

  21. 噴藥的目的 • 當發現登革熱病例時,附近應有帶病毒的病媒蚊成蟲存在,必需儘速將其消滅,才不致感染其他的人,所以噴藥速度要快,且要針對帶病毒成蟲可能存在的地方噴藥,噴出的殺蟲劑更需形成能夠長期漂浮於空中的細顆粒,才能達到殺滅成蟲的效果。為防止噴藥後才羽化的成蟲叮咬病人,又成為帶病毒的病媒蚊,應在第一次噴藥後的第七天再噴一次藥,才能確實杜絕登革熱流行。

  22. 噴藥地點 • 病患住所。 • 病患工作地點。 • 病患經常活動地點。 • 其他可能感染的地點。

  23. 噴藥範圍 • 登革熱病媒蚊主要活動範圍約為五十公尺,所以噴藥範為以五十公尺為原則。 • 病媒蚊棲息場所,以一、二樓為主,噴藥也以此為範圍。 • 高樓層則增加上、下樓層。 • 噴藥須採空間噴灑。 • 拒絕戶、不在戶、空屋均需設法完成噴藥。

  24. 登革熱防治需要大家的參與 沒積水器,就沒有病媒蚊孳生源 成功大學學務處衛保組關心你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