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桃花源記的課文結構分析表

桃花源記的課文結構分析表. 瀚林. 前言 ( 文義教學 ) 資料來源:黃錦鋐 《 國文教學法 》. 文義教學的目的,是要求辨認文章的整體性。 分析歸納文章的義旨,不但是使學生了解課文意義的重要過程,也是訓練學生寫作最好的方式。 或許有人認為文章本無法度,是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後人所謂文章法度規矩,都是自己捏造出來的。但這些捏造的法度,對初學寫作的學生來說是有其必要的。 章學誠 《 文史通義.文理 》 : 歸氏震川,取史記之文,五色標誌,以示義法,今之通人,如聞其事,必竊笑之,余不能為歸氏解也。然為不知法度之人言,未嘗不可資以領悟。.

Download Presentation

桃花源記的課文結構分析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桃花源記的課文結構分析表

  2. 瀚林

  3. 前言(文義教學)資料來源:黃錦鋐《國文教學法》前言(文義教學)資料來源:黃錦鋐《國文教學法》 • 文義教學的目的,是要求辨認文章的整體性。 • 分析歸納文章的義旨,不但是使學生了解課文意義的重要過程,也是訓練學生寫作最好的方式。 • 或許有人認為文章本無法度,是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後人所謂文章法度規矩,都是自己捏造出來的。但這些捏造的法度,對初學寫作的學生來說是有其必要的。 • 章學誠《文史通義.文理》: • 歸氏震川,取史記之文,五色標誌,以示義法,今之通人,如聞其事,必竊笑之,余不能為歸氏解也。然為不知法度之人言,未嘗不可資以領悟。

  4. 前言(文義教學)資料來源:黃錦鋐《國文教學法》前言(文義教學)資料來源:黃錦鋐《國文教學法》 • 文義教學的步驟: • 一、解釋題文 • 二、課文的本事和背景 • 三、處理課文文義的步驟

  5. 前言(文義教學)資料來源:黃錦鋐《國文教學法》前言(文義教學)資料來源:黃錦鋐《國文教學法》 • 四、闡發文義 • 即小以見大寫某人功業如何偉大,倒不如寫小事,以見出偉大的地方,這樣效果要強得多。 • 意在言外者所謂絃外之響,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 寄真義於喻託 • 借他事為映襯 • 蘊藏文義於典故之中 • 蘊藏文義於史實之中 • 蘊藏文義於語氣語感之中

  6. 前言(文義教學)資料來源:黃錦鋐《國文教學法》前言(文義教學)資料來源:黃錦鋐《國文教學法》 • 五、體會作者表達之技巧 • 表現熱烈的感情的 • 表現豐富的想像的 • 表現淵博的學識的 • 表現深刻的觀察力的

  7. 桃花源記的課文結構分析表 • 原文:(以下文字資料來源:http://ct4.ck.tp.edu.tw/yll/02/oldtext/o7/04.htm) •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 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 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 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佁然自 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 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 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 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 無問津者。

  8. 桃花源記的課文結構分析表 • 大意: • (一)自「晉太元中」至「從口入」 記敘漁人無意間尋得桃花源入口。 • (二)自「初極狹」至「不足為外人道」 描寫桃花源裏的人事景物。 • (三)自「既出得其船」至「後遂無問津者」 記敘漁人再尋桃花源,終不可得。 • 主旨:抒寫追求自由安樂社會的困難。(篇外) • 文體:形式為應用文(序:詩序);內容為記敘文。

  9. 南一

  10. 三民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