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likes | 478 Views
桃花源記的課文結構分析表. 瀚林. 前言 ( 文義教學 ) 資料來源:黃錦鋐 《 國文教學法 》. 文義教學的目的,是要求辨認文章的整體性。 分析歸納文章的義旨,不但是使學生了解課文意義的重要過程,也是訓練學生寫作最好的方式。 或許有人認為文章本無法度,是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後人所謂文章法度規矩,都是自己捏造出來的。但這些捏造的法度,對初學寫作的學生來說是有其必要的。 章學誠 《 文史通義.文理 》 : 歸氏震川,取史記之文,五色標誌,以示義法,今之通人,如聞其事,必竊笑之,余不能為歸氏解也。然為不知法度之人言,未嘗不可資以領悟。.
E N D
前言(文義教學)資料來源:黃錦鋐《國文教學法》前言(文義教學)資料來源:黃錦鋐《國文教學法》 • 文義教學的目的,是要求辨認文章的整體性。 • 分析歸納文章的義旨,不但是使學生了解課文意義的重要過程,也是訓練學生寫作最好的方式。 • 或許有人認為文章本無法度,是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後人所謂文章法度規矩,都是自己捏造出來的。但這些捏造的法度,對初學寫作的學生來說是有其必要的。 • 章學誠《文史通義.文理》: • 歸氏震川,取史記之文,五色標誌,以示義法,今之通人,如聞其事,必竊笑之,余不能為歸氏解也。然為不知法度之人言,未嘗不可資以領悟。
前言(文義教學)資料來源:黃錦鋐《國文教學法》前言(文義教學)資料來源:黃錦鋐《國文教學法》 • 文義教學的步驟: • 一、解釋題文 • 二、課文的本事和背景 • 三、處理課文文義的步驟
前言(文義教學)資料來源:黃錦鋐《國文教學法》前言(文義教學)資料來源:黃錦鋐《國文教學法》 • 四、闡發文義 • 即小以見大寫某人功業如何偉大,倒不如寫小事,以見出偉大的地方,這樣效果要強得多。 • 意在言外者所謂絃外之響,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 寄真義於喻託 • 借他事為映襯 • 蘊藏文義於典故之中 • 蘊藏文義於史實之中 • 蘊藏文義於語氣語感之中
前言(文義教學)資料來源:黃錦鋐《國文教學法》前言(文義教學)資料來源:黃錦鋐《國文教學法》 • 五、體會作者表達之技巧 • 表現熱烈的感情的 • 表現豐富的想像的 • 表現淵博的學識的 • 表現深刻的觀察力的
桃花源記的課文結構分析表 • 原文:(以下文字資料來源:http://ct4.ck.tp.edu.tw/yll/02/oldtext/o7/04.htm) •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 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 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 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佁然自 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 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 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 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 無問津者。
桃花源記的課文結構分析表 • 大意: • (一)自「晉太元中」至「從口入」 記敘漁人無意間尋得桃花源入口。 • (二)自「初極狹」至「不足為外人道」 描寫桃花源裏的人事景物。 • (三)自「既出得其船」至「後遂無問津者」 記敘漁人再尋桃花源,終不可得。 • 主旨:抒寫追求自由安樂社會的困難。(篇外) • 文體:形式為應用文(序:詩序);內容為記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