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 likes | 1.04k Views
第十二章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学习提示. 重点与难点. 教学内容. 学习提示. 本章与其他章节的关系 是,对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下并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阐述和分析。 本章要达到的教学效果 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经济发展成就及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有清醒的认识。 本章的主要内容 包括: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和深化,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中国经济的前景和面临的挑战。. 学习重点和难点. 本章学习重点 是中国国际经济地位提高的表现及其意义。
E N D
第十二章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学习提示 重点与难点 教学内容
学习提示 • 本章与其他章节的关系是,对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下并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阐述和分析。 • 本章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经济发展成就及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有清醒的认识。 •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和深化,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中国经济的前景和面临的挑战。
学习重点和难点 • 本章学习重点是中国国际经济地位提高的表现及其意义。 • 难点是中国经济的前景。中国经济能否持续稳步向前发展,取决于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如受资源能源的制约问题、人民币面临巨大升值压力问题、“三农”问题、二元结构突出问题、人口压力过大及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等,因此,对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压力和困难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对中国经济前景绝不能盲目乐观。
第十二章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 第二节 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和深化 第三节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 第四节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任务
第一节 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 • 一、改革前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 1.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 • 2.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 • 二、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 • 1.市场化取向改革的进程 • 2.市场化取向改革的进展 • 3.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基本经验与未来改革的方向
一、改革前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 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一五”计划时期开始逐步形成的。这种体制的形成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历史原因,也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弊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不可能重走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经典道路,耐心等待自然经济的缓慢瓦解和现代市场经济的自发形成,而是必须借助国家力量集中调配资源,迅速完成原始积累和工业化,为生产力的发展打下物质基础。
1.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 • (1)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和前苏联模式的影响。 • (2)赶超型的战略的内在需求。 • (3)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历史背景。
2.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 • 一是有利于迅速动员和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用国家有限的经济力量保证重点项目的建设和满足国防需要。 • 二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调整国民经济结构,集中发展基础工业和新兴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改变生产力布局。这对于所有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病 • (1)国家权利过分集中,政企职责不分,企业难以成为经济主体。 • (2)条块分割、部门垄断、地区封锁,国民经济缺乏横向联系。 • (3)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 (4)否定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二、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 •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始于1978年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以后伴随着整个经济改革的推进已经走过了20余年的曲折历程。20余年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效果是显著的。
1.市场化取向改革的进程 • 第一阶段(1978年—1984年):这是市场化的起始阶段或者说初期阶段。 • 第二阶段(1985年--1991年):这是市场化的展开阶段。 • 第三阶段(1992年---现在):这是市场化的深化阶段。
2.市场化取向改革的进展 •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 (3)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基本形成。 • (4)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 (5)收入分配领域改革逐步深入。
3.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基本经验与未来改革的方向3.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基本经验与未来改革的方向 •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方式 • 一种是激进的方式,如俄罗斯和东欧一些国家采取的“休克疗法”,在短时期内直接从计划体制强行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 • 一种是渐进的过渡方式,即在计划体制基本保持不动的情况下,通过在旧体制之外引入市场因素来发展新体制,逐步对旧体制进行渗透、替代,最终过渡到市场经济新体制。
中国整个渐进改革的过程具有三个特点 • 第一,中国的渐进改革采取了从体制外的创新到体制内的改革、从局部改革到整体性改革、从低成本改革到高成本改革的推进方法,采取这种做法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降低改革的成本,使改革的进程可持续; • 第二,在整个渐进改革的进程中,由于新旧体制并存,所以,中国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里实行“双轨体制”,借以达到平衡各方利益、减少改革阻力、争取改革的合法性之目的; • 第三,在渐进改革中,中国始终坚持从创新到规范、再到制度化的原则。
20多年来,我们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改革之路,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改革已经取得的进展与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 •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探索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还迫切需要深入研究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仍很繁重,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体制性障碍;现代产权制度不健全。
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 • 土地和资本等要素市场发育滞后,服务领域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还不合理,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
在宏观调控体系方面, • 在宏观调控体系方面,计划、财政、金融、投资等宏观管理制度和方式还不健全,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履艰难。
在收入分配方面, • 调节分配的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继续拉大,矛盾突出。
在社会事业领域, •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任务还相当艰巨。这些都说明,深化体制改革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特别是体制转换中难以完全避免的种种新问题和矛盾复杂纷呈的局面,也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和改变。
第二节 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和深化 • 一、外贸体制改革及其成效 • 二、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增长及结构的提升 • 三、积极加入或倡导建立国际经济组织
中国将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定位为基本国策。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中国的国情决定的。社会主义不论是作为一种科学的先进的思想体系,还是作为一种超越于资本主义的先进的社会制度,其本质特征之一是开放性。中国将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定位为基本国策。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中国的国情决定的。社会主义不论是作为一种科学的先进的思想体系,还是作为一种超越于资本主义的先进的社会制度,其本质特征之一是开放性。
一、外贸体制改革及其成效 • 对外贸易是国与国间经济交往、经济合作和经济分工的基本渠道和手段,也是衡量经济开放和经济国际化程度的重要尺度。 • 1978年以前,我国的外贸体制以产品经济为背景、以单一计划经济为基础、由国家垄断经营。 •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指引下,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日益深入。 • 1979年,中央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外贸特殊政策和灵活的措施,揭开了外贸体制改革的序幕。之后,相继扩大了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的对外贸易自主权。
到1979的10月,外贸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包括下放外贸经营权,弱化集中管理;改革单一指令性计划管理模式,实行指导性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批准有条件的生产企业自营进出口业务;运用价格、汇率、税收、关税、出口信贷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建立健全的外汇调剂市场;取消出口补贴,实行自负盈亏。到1979的10月,外贸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包括下放外贸经营权,弱化集中管理;改革单一指令性计划管理模式,实行指导性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批准有条件的生产企业自营进出口业务;运用价格、汇率、税收、关税、出口信贷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建立健全的外汇调剂市场;取消出口补贴,实行自负盈亏。 • 在上述一系列改革的基础之上,1994年7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1997年3月又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使对外贸易体制逐步走上了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规范化的轨道,为对外贸易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增长速度惊人(参见表12—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增长速度惊人(参见表12—1)。 • 1978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仅为206.4亿美元,1988年跃上千亿美元大关,2001年更是增加到了5098亿美元,增长了24倍。这个速度不仅高于同期的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也比世界贸易年均增长速度高出8个百分点。2002年达到6207亿美元。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位次由1978年的32位,到1997年进入了前10名,到2004年更是上升到了第3位。
表12-1 20年来中国商品进出口总额及增长情况 单位:亿美元、%
1.利用外资 2.对外投资 二、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增长及结构的提升
1.利用外资 • 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从资源禀赋来说,中国是个劳动力丰裕、资本短缺的国家,资本短缺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瓶颈”。因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将引进外资作为最为主要的经济政策之一。从197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以来,先后制定了500多项利用外资的法律法规,与40多个国家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与50多个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随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我国的投资环境得到了更大改善。外商投资的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外资来源国家和地区持续增加。资金、技术密集的大型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增加较多,平均单项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在沿海地区外商投资迅速增长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有了较快增长。
我国除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外,还积极利用外国间接投资,在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以及国际证券投资等方面获得了很大进展。 1981年,世界银行向中国提供第一笔贷款,用于支持中国的大学发展项目。迄今为止,世界银行共向中国提供贷款近350亿美元,支持了234个项目,其中有110多个项目还在实施,中国的贷款总额在世界银行各借款国中名列第一。截至1998年,中国借用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出口信贷、外国银行商业贷款、对外发行债券等,协议金额达1302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1271.3亿美元。这些资金多用于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上,在发展和改善我国能源、交通、通讯、教育、科研、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对外投资 • 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我国也注意了发展对外投资。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不断发展,截至2004年底,5163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448亿美元。这些境外投资设厂加工装配项目的建成,带动了我国与东道国双边贸易的发展。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有林业、渔业、石油化工、冶金、轻工、电子、机电、房地产、交通运输、建筑工程等行业。但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和加工制造业。我国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拉丁美洲和中欧,而亚洲地区则集中在东盟、南亚和中亚。我国海外投资的独资企业绝大多数分布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
表12-2 1991-2004年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和对外直接投资额比较 单位:亿美元
三、积极加入或倡导建立国际经济组织 • 国际组织的大发展是当代国际关系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上世纪初国际组织还寥寥无几,影响甚微,而到上世纪末,世界各类国际组织已达2万余个,这些组织将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纵横交错地联络在一起,在当代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各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相互依存和相互沟通的重要形式和渠道。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同世界各国的密切交往与合作。中国自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以后,积极地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加入的国际组织日益增多,目前已达500多个。
1.恢复和增强在世界三大经贸组织中的地位 2.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并积极推动其健康发展 3.倡导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4.倡导和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5.参加亚欧合作会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被称为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被称为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 •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我国自1980年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地位以来,在这两个组织中的地位日益提高。1980年基金组织通过决议,将中国在基金组织中的份额从5.5亿特别提款权增加到18亿特别提款权。在此基础上,中国在基金组织中获得了单独选区的地位,从而有权选举自己的执行董事。中国在世界银行的股本和执行董事席位问题也同样获得了解决。2001年2月5日中国再次成功地实现增资,在该组织中的份额从46.872亿特别提款权增加到63.692亿特别提款权,在基金组织中的份额从1980年时的第16位上升为第8位,占总份额的3%,成为该组织的净债权国。中国恢复在基金组织的地位后,与基金组织进行了良好的合作,并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关贸总协定及世界贸易组织。 •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新中国长期未能恢复创始国地位。1984年1月18日,中国才正式成为关贸总协定下属的国际纺织品贸易协定的成员;1986年,中国政府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地位;1993年2、5、9月,中国问题工作组会议在继续审议中国经贸体制的同时,开始讨论中国恢复议定书的框架,然而直到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成立时,中国复关谈判仍没有最后完成。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1997年在日内瓦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组的4次会议,并在会议前后与30多个世贸组织成员进行了双边市场准入磋商。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达成协议,中国完成了加入WTO的关键一步。此后,各主要世贸成员相继与中国达成协议。2001年12月11日,WTO多哈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WTO议定书》,正式接纳中国成为WTO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