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 likes | 672 Views
香港故事.香港情 之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E N D
香港故事.香港情 之 普及文化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甚麼是普及文化? 「文化」的定義,本來就是爭論的焦點。文化較廣義來說,是指「一時一地一社群共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而「普及文化」則是「廣泛在民間流傳,並且受到普遍歡迎的產品和生活方式」。 普及文化以一般大眾作為基礎,滲透在日常生活當中。亦由於這個原因,普及文化給予群眾的參與和主動性便更大。這是一種由群眾帶動的文化,也是一種生活層面的文化。因此普及文化可與時在地的反映當時的出社會面貌和一般人的思想。
娛樂 娛樂是其中一種見證香港文化發展的項目,其包 括音樂、電視和電影等。這一切都見證著香港娛 樂文化及人民喜好的轉變。
*音樂* 戰後的香港並沒有太多娛樂,港人工作之餘,多收聽當時的流行歌曲。 而在普及文化之中,流行音樂可說是最有感染力的。大部份人都曾有被樂聲和歌詞觸動而感到興奮或流淚的經驗。聽眾的意識形態直接或間接被歌詞影響著。
戰後時期 因中國內戰,很多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將故有生活文化引進香港,他們聽的是國語歌,所以當時以國語歌為主。 劉韻 顧媚
六十年代 自六十年代起,香港的轉口貿易蓬勃,西方文化湧進香港,甚至連收音機播放許多歐西流行曲,電視台亦提供外語節目。不少的香港人也追隨著潮流聽英文歌。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七十年代 流行歌直到這個時期才帶有多點本地色彩。許冠傑以西方流行曲換上切合香港「打工仔」心態的歌詞,例如「鬼馬雙星」及「半斤八兩」 ,用詼諧淺白的詞匯,為小市民訴說出心中的抑壓。 除此之外,七十年代中期,電視電影開始刮起一片粵語風。 為配合節目而創作的歌曲更掀起了粵語流行曲的熱潮,加速了本地創作的發展。
許冠傑 羅文
八十年代 在這時期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中文歌運動」,首次有機構(香港商業電台)設立專門播放中文(以粵語為主)流行曲的頻道,這次「中文歌運動」對本土流行曲產生重要的衝擊。本地的流行歌曲亦因此大行其道,不少本地歌手成為香港人心目中的天皇巨星。
Beyond 張國榮
梅艷芳 譚詠麟
*電視* 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啟播後,收 看電視便成為廣大市民的一種免費娛樂。 市民可以透過電視來接收來自本地或世界 各地的電視節目和資訊。
七十年代 這年代開始,電視機開始普及,成為香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電視成為了香港最重要的傳播媒介,以「普及文化」而言,電視的影響頗為深遠。電視劇在七十年代興起了熱潮,百集長劇造就了一班忠實電視迷。
七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獅子山下》 《狂潮》
逼上梁山(1977) 漩渦(1978)
香港粵語電視劇 (1976) 半生緣 (1976)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跟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觀眾開始有不同要求。 例如武俠片等。同時他們生活節奏加快,從前的 長劇已不合時宜。中篇劇於這時崛起,這種劇集的 種類很多,演員發揮機會也較多,令觀眾眼前一亮。
八十年代經典電視劇: 《千王之王》 《上海灘》 《神鵰俠侶》 ←主題曲
《網中人》 《小李飛刀》
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更多元化,開始提及不同階層人士,例如:醫生、警察......。另外,科技發展令某些劇集開始使用電腦特技作,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
經典電視劇: 《壹號皇庭》 《西遊記》
《刑事偵緝檔案》 《妙手仁心》
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有大量本地製作的電視劇出現,同 時亦增加了一些外購劇,多是來自海外,如中 國內地、韓國和日本等。而至今天,韓劇更成 為大眾茶餘飯後的一個熱門話題,而最近的例 子有「大長今」。由此可見,電視劇集對大眾 有深遠的影響。
經典電視劇: 《新楚留香》 《小寶與康熙》
《浪漫滿屋》 《大長金》
總結 電視節目不只是為香港市民提供娛樂的一種途徑,它反映不同年代觀眾的喜好,同時見證香港不同年代的文化發展。
*電影* 電影開始出現在香港時,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觀賞。 這是由於票價昂貴,只有富家子弟才可承擔。但隨時間變遷,現今大眾都可以觀賞電影了。
50-60年代 這段期間電影的語言多是以國語為主,因 為有大量內地人從中國大陸湧入,對國語 片需求大。
60年代 六十年代開始,開始有本地電影公 司成立,這令港產粵語片開始大行 其道,漸漸取代國語片,戲票的價 格開始平民化。這時期的電影,題 材大多圍繞港人的現實生活。
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子長活畫》、《好夫妻》等。這時期的電影有:《飛女正傳》、《李子長活畫》、《好夫妻》等。 《飛女正傳》
六十年代的紅星 謝賢 陳寶珠
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陳寶珠在電影中多數飾演工廠妹,這反映香港的經濟正轉型,工業開始發展工廠工作很多時由女性擔任。
七十年代 粵語的動作片、武打片及喜劇片成 為電影的主流,受歡迎的程度遠超 過外語片。 因為在50-60年代出生 的人從小開始學習粵語,他們較喜 歡本地題材。
《忠烈圖》(1975) 唐山大兄(1971)
李小龍的電影曾在香港及世界(包括美 國)掀起中國功夫片熱潮,及在香港中 國及外國帶起學習中國功夫熱 。
八十年代 至八十年代,外語片逐漸恢復流行。 卡通片也開始在銀幕上出現,也有一些紀錄片如《慘痛的戰爭》(1980)。
九十年代以後 九十年代,電影變得多元 化。本地及外語電影同樣 受到觀眾的喜愛。
《香港製造》 《鐵達尼號》
《職業特工隊》 《我的野蠻女友》
*報刊* 報刊是戰後一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它是香港 市民獲取最新消息的來源之一,也是最普遍的 讀物。早期,報刊種類較少,主要報導港聞要 事。現在的報刊,種類繁多,除了報導時事 還有馬經、地產、財經和娛樂新聞等。
漫畫 漫畫也是頗受大眾歡迎的讀物,在六、七十年代開始,興起了本地漫畫,主要是反映當時市民的心態。到了八十年代,本地漫畫開始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日本漫畫,熱潮至今仍未減退。
60年代 在這年代,畫公仔書(現稱為漫畫)﹐是只能混口飯吃的卑賤職業。 當時畫家生活普遍困難,更受社會歧視,黃玉郎就在這個漫畫亂世,投身入漫畫行業。
80年代黃玉郎作品 這十年為黃玉郎的巔峰期﹐也是漫畫界的黃金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