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 likes | 717 Views
由 《 聊齋. 小 翠 》 看蒲松齡的小說藝術. 化材一甲 第六組 組長: 吳秀萱( 44 ) 組員:曾山智美( 11 ) 黃鈺雯( 19 ) 熊婧安( 34 ) 徐珮雯( 38 ) 張詰苡( 42 ). 目次. 前言 ………………………….. 吳秀萱 背景整理 …………………….. 熊婧安 . 黃鈺雯 1. 文人 V.S. 士人 2. 志怪小說的時代背景 3. 蒲松齡與聊齋 和其他事 物的關聯 ………….. 徐珮雯 . 張詰苡 1. 小說 中的虛構 性 2. 以 「人物」為主軸的 小說
E N D
由《聊齋.小翠》看蒲松齡的小說藝術 化材一甲 第六組 組長:吳秀萱(44) 組員:曾山智美(11) 黃鈺雯(19) 熊婧安(34) 徐珮雯(38) 張詰苡(42)
目次 前言 …………………………..吳秀萱 背景整理 ……………………..熊婧安.黃鈺雯 1.文人V.S.士人 2.志怪小說的時代背景 3.蒲松齡與聊齋 和其他事物的關聯 …………..徐珮雯.張詰苡 1.小說中的虛構性 2.以「人物」為主軸的小說 3.聊齋中的女性形象 4.與佛教的關聯 5.異史氏曰之意
篇章分析與介紹 ……………..曾山智美 1.虛構情節 2.諷諭官場的險惡及勾心鬥角 3.人類的現實與見利忘義 4.小翠的善良純真 5.夫妻間的深刻情感 6.人生如夢幻泡影 7.諷刺人只重視外在美貌 8.從整篇文章看出 • 聊齋中的價值內涵 …………..吳秀萱 1.寄託之言 2.什麼寄託呢?科舉腐敗、官場黑暗、人心妖情 • 結語 …………………………..吳秀萱
前言 • 相信大家多多少少有看過《聊齋誌異》裡的一些篇章,知道《聊齋誌異》是一本志怪小說,但它的寓意大家都清楚嗎? • 因此,我們將透過幾個篇章帶大家了解蒲松齡以及《聊齋誌異》之間的相關連性,以及其背後深刻的意涵。 • 使讀者在閱讀《聊齋誌異》這部作品時,更能從中體會經典閱讀的意義與價值。
中國傳統文人與士人的比較 報告者:黃鈺雯 熊婧安
春秋戰國至明清讀書人的變遷 《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 讀書人多強調學習策論、官場進退應對之禮,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 春秋戰國 科舉高中者便進入官場成為領導階級的『士人』,學習國事、朝政。 明末清初 科舉失利者便從事著作、抄書等『文人』產業,加速文學在庶民間的發展。他們滲透於各個社會角落,活動其間,牽引、動搖整體社會的發展。→蒲松齡屬於此一分類。
更進一步說明:明清時期士人與文人差異 1.藉由科舉提升社會地位,延續書香門第。 2.為官為政,成為領導階級。 3.研讀四書五經等聖賢書籍。 1.仕途之路受挫轉而走入民間,發展文化產業。 2.人數眾多。 3.接近庶民,為 百姓與仕紳間的橋梁。 士人 文人
志怪小說的時空背景 魏晉南北朝: 隨筆而記的志怪小說,單篇不連貫。 唐代: 佛、道教盛行發展,加入宗教元素。 明清: 科舉受挫的文人將理想寄託在架空的神話世界。
時代變遷下的灑脫文人 從字裡行間 看見他的真、他的情 『介紹蒲松齡與聊齋之間的關聯性』
蒲松齡與聊齋的關聯性 卻因科舉失利轉而走入文人世界:創作《聊齋誌異》 作者出生傳統書香世家,一生以追求功名榮耀為目標。 Why?
蒲松齡與聊齋的關聯性 一個以士人家世為傲者 →一生追求功名 →又怎麼會去製作文人文化 結論: 並非傳統文人為謀生而做。 而是藉由《聊齋》表達有所寄託之言: 1.藉文字說明自我理想 2.寄託其對人生、官場、人世的評論 《聊齋》為一部『士人所創作的文人之書』
從書序看見本書緣起 1.「才非干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聞則命筆,遂以成篇。」 1.創作起源來自於鄉野故事。 2.並非單就聽聞紀錄,而是以鄉野題材改編成自己的有所寄託之言。 1.集腋為裘,妄讀《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 1.《聊齋》乃一寄託之言,表達作者對社會,對人性的批判。 2.表達自己的不平之鳴,希望達到如《離騷》的以文寄託情感。
聊齋中的藝術特色 小說中的虛構性……………張詰苡 以「人物」為主軸的小說…張詰苡 聊齋中的女性形象…………徐珮雯 與佛教的關聯………………徐珮雯 異史氏曰之意………………徐珮雯
小說創作重要特點—虛構 • 小說演變發展史 漢代以前 魏晉南北朝 唐代以後 雜拼起來的閒言碎語 志人志怪小說 始見於唐傳奇中的虛構手法 有神話傳說,有野史雜記,甚至也有講養生之術的書,真實地記錄非官方、接近庶民大眾的思想,反映社會樣貌與時代精神。 所記故事有真實之人的歷史,也有鬼神靈怪,比如志怪小說《搜神記》編寫者乾寶“考先志於載籍,收遺逸於當時”,實錄的性質與歷史記載不加區別。 和魏晉小說大量引入史書相比,唐傳奇小說開始不再垂青於史學家,表明了小說與史書的區別並以其自身特點獨立出來,恢復其它虛構的本來面目。
虛構對小說的影響 虛構手法的引入為中國古典小說的重要轉折點。小說之所以不同於歷史書籍,就在於它是對生活真實的提煉,它是對歷史材料的加工,它有作者審美理想的滲入--這即是「虛構」。事實上也正是虛構性的出現,才使小說真正具有了自身的品格而獨立。
虛構手法 • 擺脫實錄傳統,即真人真事的局限 • 表現在對真人真事的加工方面 • 把現實中的真實僅僅作為一種導引,整篇作品由導引而生髮開去進行虛構 • 完全憑空構想,“欲以構想之幻目見”,“時時示人以出於造作,不求見信”
聊齋中的虛構性 以鬼神花狐為寄託,是為便於避免清出嚴酷的文網以利於表現自己的理想,並發洩其對社會深刻的針砭。另一方面,利用神鬼妖狐的情深及知恩來對比現實社會中人性的醜陋。巧妙的運用虛構手法來諷刺現實,使看似平凡的的志怪小說,背後其寓有深刻的寄託 。
人物傳記 人物塑造是在實際生活中,透過小說家豐富的人生閱歷、細膩的心思、入微的觀察,以及巧妙的筆觸著墨,方能塑造出刻畫入微、撼動人心的角色形象。 承襲史記的筆法,聊齋也以人物為中心,大多以女性為主角,期望衝破這個長期罩在女性身上的封建樊籠,給予女性深刻的同情。
聊齋中的人物角色 蒲松齡用他的生花之筆,塑造了一個人鬼狐妖的藝術世界。在小說中,我們看到了一批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他們或癡情、或狂妄、或熱烈,他們或為花妖狐媚、或為少年書生。而在諸多人物形像中以女性人物形象尤為特點出眾。 鬼狐仙怪 • 花孤子、紅玉、綠衣女、宦娘、黃英、十娘 • 顏氏、細侯、仇大娘、商三官、張氏婦、俠女 巾幗奇人 才子書生 • 張鴻漸、賀生、王子安
女性地位 • 中國歷史中女性地位的轉變 盛唐時期 宋代 傳統社會 明清 社會風氣開放及胡漢的融合 理學的提倡,以理約束女子的自由 男主女從、 男外女內 出現「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
蒲松齡筆下的女性 • 在明清時代,因禮教束縛的影響,女性大多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因此蒲松齡對女性深感同情,因為女性在當時根本沒自由,所以在蒲松齡筆下的女性大都具有以下四個特色。
女性形象 小說中 現實中 追尋自我理想的精神 具有堅毅不拔的勇氣 彰顯知恩圖報的性情 展現才德雙全的智慧 三從四德,從一而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無才便是德
聊齋中的女性形象 • 《聊齋誌異》完全顛覆了中國古代小說作家傳統“狐狸精”形象的定義,在這裡“狐狸精”不再是面目猙獰、吃人喝血的可怕妖怪,而變成了美麗、善良、智慧的代名詞,更可貴的是作品寫出了女性要求享有獨立和平等的意識,敢於對千百年來男尊女卑的封建傳統大聲說“不”的精神,這無疑是對男權世界的有力衝擊和瓦解。
與佛教的關聯性 • 在中國社會中,善惡報應是鞏固社會秩序、維持社會關係、影響社會行為且普遍流傳在民間的一種道德信念。 • 古往今來是一個因果的循環,種善因得善果是一定的道理。 • 佛法講究因果關係,佛在大乘經上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來源,是一念真心所現的。
與佛教的關聯性 • 小說對世道人心的教化,往往比聖賢的教誨還更讓人接受。 • 前人也多認為蒲松齡創作的意涵是以談奇述異來宣洩心中的孤憤,表面談狐說鬼,實則諷刺社會黑暗。另一方面,透過瀰漫全書的佛教思想,蒲松齡創作的另一意涵也展現出來了,即:教誡世人,匡扶民俗,勸善懲惡,婆心救世,曲筆為文。佛法常言:「萬法皆空,因果不空。」蒲松齡藉由故事中的因果探討,達到明瞭宇宙人生真實智慧的目的。
異史氏曰之意 • 《史記》仿先秦典籍中的「君子曰」創「太史公曰」,是為我國史書論贊體例的起始 。 • 文學作品中,最早也只見於《楚辭》某些篇章所附的「亂曰」。 • 「異史氏曰」必與其寫作的動機及目的有關,包括了諸如評論、感想、歸納、類比等功能,還可顯示作者淵博的歷史文化知識,並對當時的社會現狀有洞若觀火的了解與掌握。
王太常與狐狸相遇 狐狸以身相許的報恩 將危機化為轉機的報恩行為 自私自利的公婆逼走小翠 被誤為殺人的神奇救人方式 元豐與小翠緣分已盡而分開
虛構情節 • 給諫歸,果抗疏揭王不軌,袞冕作據。上驚驗之,其旒冕乃粱䕸心所製,袍則敗布黃袱也。 • 以衾蒙之。少時,無聲,啟視,已絕。方紛譟間,一婢告曰:「公子呻矣!」食頃,汗已,忽開目四顧,遍視家人,似不相識,曰:「我今回憶往昔,都如夢寐,何也?」夫人以其言語不癡,大異之。攜參其父,屢試之,果不癡。大喜,如獲異寶。
諷諭官場的險惡及勾心鬥角 • 逾歲,首相免,適有以私函致公者,誤投給諫。給諫大喜,先託善公者往假萬金,公拒之。 • 給諫歸,果抗疏揭王不軌,袞冕作據。 • 年餘,公為給諫之黨奏劾免官,小有罣誤。舊有廣西中丞所贈玉瓶,價累千金,將出以賄當路。
人類的現實與見利忘義 • 與夫人操杖往。女已知之,闔扉任其詬厲。公怒,斧其門。女在內含笑而告之曰:「翁無煩怒!有新婦在,刀鋸斧鉞,婦自受之,必不令貽害雙親。翁若此,是欲殺婦以滅口耶?」公乃止。 • 舊有廣西中丞所贈玉瓶,價累千金,將出以賄當路。女愛而把玩之,失手墮碎,慙而自投。公夫婦方以免官不快,聞之,怒,交口呵罵。
異史氏曰:「一狐也,以無心之德,而猶思所報;而身受再造之福者,顧失聲於破甑,何其鄙哉!」異史氏曰:「一狐也,以無心之德,而猶思所報;而身受再造之福者,顧失聲於破甑,何其鄙哉!」
小翠的善良純真 • 夫人見之,怒甚,呼女詬罵。女倚几弄帶,不懼,亦不言。夫人無奈之,因杖其子。元豐大號,女始色變,屈膝乞宥。 • 謂公子曰:「昔在家時,阿翁謂妾抵死不作繭。今親老君孤,妾實不能產,恐誤君宗嗣。請娶婦於家,旦晚侍奉公姑,君往來於兩間,亦無所不便。」
夫妻間的深刻情感 • 盛氣而出,追之已杳。公爽然自失,而悔無及矣。公子入室,睹其賸粉遺鉤,慟哭欲死;寢食不甘,日就羸悴。公大憂,急為膠續以解之,而公子不樂。惟求良工畫翠小像,日夜澆禱其下,幾二年。 • 謂公子曰:「昔在家時,阿翁謂妾抵死不作繭。今親老君孤,妾實不能產,恐誤君宗嗣。請娶婦於家,旦晚侍奉公姑,君往來於兩間,亦無所不便。」 • 異史氏曰:「月缺重圓,從容而去,始知仙人之情,亦更深於流俗也!」
人生如夢幻泡影 元豐純真癡傻、蒙蔽未開的狀態下 處於美好的夢幻世界,不須分辨善惡回歸孟子所說的人性本善 元豐死而復生後從蒙蔽未開恢復到世故聰明 恢復世俗眼光,看待事物只重視外表
諷刺人只重視外在美貌 • 諸戚聞拾得貧家兒作新婦,共笑姍之;見女皆驚,羣議始息。 • 女每勸公子別婚,公子不從。後年餘,女眉目音聲,漸與曩異,出像質之,迥若兩人。大怪之。女曰:「視妾今日,何如疇昔美?」公子曰:「今日美則美,然較昔則似不如。」女曰:「意妾老矣!」公子曰:「二十餘歲,何得速老。」女笑而焚圖,救之已燼。
從整篇文章看出 • 虛構筆法 • 佛教思想 • 小翠的赤子之心 • 小翠的忍氣吞聲、溫柔婉約、天真浪漫、聰明才智 • 人的愚痴,只重視事物表面 • 妖比人更有情有義
寄託之言 • 《聊齋自誌》說:「集腋成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 • 說明蒲松齡對《聊齋誌異》是有所寄託的
科舉腐敗 • 一般考科舉是為了替百姓服務,創造安居樂業的生活,但在蒲松齡的時代,大多士人是為了追求功名利祿才考科舉的,再加上蒲松齡他一直落榜和長期在窮苦的環境下生活,體會在民間生活的痛苦,因此將這份心酸寄託於聊齋裡。
官場黑暗 • 從《小翠》的王太常要賄賂官員來看,蒲松齡筆下的官員們大多是貪官虐吏,他藉由聊齋這本書諷刺明末清初那時候的貪官汙吏,並針對封建制度寫出了醜陋的那一面。
人心妖情 • 在蒲松齡筆下,女主角大多是狐、妖、鬼等等,但她們卻比人更有一顆純真的心,諷刺世俗的人們不如妖,只懂得一昧地追求名利,注重外在的地位,而不看重人的良性。
結語 • 《聊齋誌異》是蒲松齡以其才人之筆、無窮之思寫出的精心傑作,他透過「人、妖、狐、仙」的醜陋面孔或可親善良的對比讓我們更了解當時現實社會的黑暗與理想世界中的差異,並藉由古奧淳雅的文筆表達個人的理想與愛憎,在當時的清代更顯得他的用心及意志。
資料來源 • 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23391 • http://www.nexoncn.com/read/92e888167922197fdb568fba.html • http://studentclub.tku.edu.tw/~tkuwl/teacher4/002.pdf • http://ir.nou.edu.tw/dspace/bitstream/987654321/963/1/ • http://hk.chiculture.net/0422/html/c15/0422c15.html • http://www.eywedu.com/wenxuejiaoyu/wxjy2006/wxjy20061406.html •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9076/5/12021105.pdf由 張雅文 著作 - 2006 • 圖片由google提供
資料來源 • http://liaozhai.weebly.com/2356732736.html • http://www.sidneyluo.net/e/e6/288.htm •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3601/2004/08/15/342@266793.htm • http://edu.ocac.gov.tw/culture/chinese/culturechinese/vod12html/vod12_09.htm • http://big5.hwjyw.com/zhwh/ctwh/zgwx/gdwx/200712/t20071213_10220.shtml • http://zorawsh.myweb.hinet.net/china_navose.html •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11304043 • http://web2.tcssh.tc.edu.tw/school/guowenke/books/zgwxs/Tong4c.cfm.htm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B0%8F%E8%AF%B4 • http://content.edu.tw/senior/chinese/ks_rs/content/chinese/novel/most.htm
資料來源 •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45782/13093688.htm?fr=aladdin • http://www.chiculture.net/ • http://blog.udn.com/ChenBoDa/2659779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1%8A%E9%BD%8B%E5%BF%97%E7%95%B0 • http://www.yiyuanyi.org/guoxue/200904/6905.html • idv.sinica.edu.tw/hssbasic/hss2010.files/papers/CS003 • http://web2.tcssh.tc.edu.tw/school/guowenke/books/wenxueshi/ch8_17.htm • http://www.docin.com/p-428927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