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k likes | 1.76k Views
從自然生態學習網 看臺灣高山生態之美與保育. 許民陽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自然科學系. 一 、臺灣高山的形成與分布. (一)南澳造山運動 發生在距今七千萬年前左右,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將原來沉積在亞洲大陸邊緣由沙、泥、珊瑚礁、火山物質組成的沉積物抬升露出水面,成為在台灣島,造山運動產生的熱與壓力作用,使沉積岩與火山物質變質成現今在太魯閣所看到的各類片岩(矽質片岩、黑色片岩、綠色片岩)及大理岩。. (二)蓬萊造山運動
E N D
從自然生態學習網看臺灣高山生態之美與保育 許民陽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自然科學系
一、臺灣高山的形成與分布 (一)南澳造山運動 發生在距今七千萬年前左右,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將原來沉積在亞洲大陸邊緣由沙、泥、珊瑚礁、火山物質組成的沉積物抬升露出水面,成為在台灣島,造山運動產生的熱與壓力作用,使沉積岩與火山物質變質成現今在太魯閣所看到的各類片岩(矽質片岩、黑色片岩、綠色片岩)及大理岩。
(二)蓬萊造山運動 南澳造山運動後的六千多萬年,造山運動所隆起的山嶺經過長時間的外營力的風化、侵蝕及搬運,又逐漸夷為平地,也在古臺灣與大陸間堆積大量厚層的沈積物,但到了距今四至五百萬年前,歐亞板塊直接與菲律賓板塊接觸而碰撞,使得原來南澳造山運動產生的殘除陸塊及海底沈積物重新隆起,板塊接觸產生的強大壓力使地殼岩石抬升、褶皺、斷裂,並發生一系列的斷層,斷層的岩石沿斷層線疊積在一起,使地殼更加厚,隆起成高山,至今臺灣仍以每年5公厘的速度在抬升,使得臺灣擁有東南亞最高峰的玉山(3952公尺)。
臺灣100至1000公尺的低海拔山區,占全臺面積38%臺灣100至1000公尺的低海拔山區,占全臺面積38% • 1000至3000公尺的中海拔山區,占30% • 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地區占1% • 三者合計占69%,臺灣是一個以丘陵、山地為主的島嶼,又可分為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及海岸山脈。
(一)中央山脈 • 北起蘇澳,南至鵝鑾鼻,長達340公里。為臺灣最長的山脈,呈北北東至南南西走向。有「臺灣屋脊」之稱,所以又稱「脊樑山脈」。 • 著名的百岳高峰有秀姑巒山(3805公尺)、南湖大山(3742公尺)、中央尖山(3705公尺)、關山(3668公尺)、向陽山(3602公尺)、奇萊主山(3560公尺)、三叉山(3496公尺)、合歡山(3417公尺)、能高山(3262公尺) 。 • 據統計中央山脈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有180座,列名百岳者有69座,均為各山脈之冠。
合歡主峯(右) 東峯(左)
(二)雪山山脈 • 北起三貂角,南至台中縣東勢鎮,長約200公里,位中央山脈西北方,兩山脈隔著蘭陽溪及大甲溪為界。 • 著名的百岳高峰,有雪山山脈(3886公尺)、大劍山(3594公尺)、大雪山(3530公尺)、品田山(3524公尺)、大霸尖山(3492公尺)、佳陽山(3314公尺) 。 • 合計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有51座,列名百岳有19座。
(三)玉山山脈 • 北起八通關,南至六龜十八羅漢山附近,長約180公里,與中央山脈隔荖濃溪為界。 • 著名的百岳高峯都在玉山附近,如玉山主峯(3952公尺)、玉山東峯(3869公尺)、玉山北峯(3858公尺)、玉山南峯(3845公尺),另有東小南山(3711公尺)、南玉山(3383公尺)等。 • 3000公尺高山有23座,列名百岳有12座。
二、臺灣高山的地質景觀 (一)地層抬升 • 板塊的擠壓把海洋沈積物構成的地層抬升至近乎4000公尺的高度。 • 在雪山山脈-大霸尖山,見到淺海形成的波痕(ripple mark)。 • 玉山登山口至排雲山莊的步道及許多大峭壁都可發現許多生痕及波痕。 • 朱傚祖(1991)在玉山南峯西側稜線上發現貝類化石富集帶,並在玉山地區發現許多保存尚佳的沈積構造,如交錯層理、圓丘狀交錯層理、波成波痕,另發現chondrites及palaephycus等生痕化石。
(二)變質作用 • 造山運動的強烈擠壓,除了使海相地層抬升,所帶來的熱及壓力也使得岩層變質,臺灣的高山地區的地質,大部分由變質岩所構成。 • 例如玉山山塊和中央山脈主要由板岩和變質砂岩構成,雪山山脈以變質砂岩、硬頁岩及板岩為主。
1.劈理: • 變質岩礦物重新排列後,常言礦物較脆弱處裂開成光滑的斷裂面,稱為劈理 • 以板岩最發達,常沿劈理面裂開成光滑坡面,如合歡山昆陽停車場旁的板岩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