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5

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论. 寂天菩萨造. 第 19 课. 第 50 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大恩传承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 百千万劫难遭遇 , 我今见闻得受持 , 愿解如来真实义 . 为度化天边一切众生 ,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 摄功德宝经释 • 正入般若密意之善说. 承接缘起句. 真正论义. 解说主要道般若. 解说其余五度. 经名句义. 译礼. 依照直叙空性之理而解释. 论义. 末义. 所修之道. 宣说道之果. 劝勉听法. 以如是宣说之必要结尾. 所说法之自性. 依照间接宣说道现观而解释.

joylyn
Download Presentation

入菩萨行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入菩萨行论 寂天菩萨造 第19课 第50课

  2.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大恩传承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天边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3. 摄功德宝经释•正入般若密意之善说 承接缘起句 真正论义 解说主要道般若 解说其余五度 经名句义 译礼 依照直叙空性之理而解释 论义 末义 所修之道 宣说道之果 劝勉听法 以如是宣说之必要结尾 所说法之自性 依照间接宣说道现观而解释

  4. 摄功德宝经释•正入般若密意之善说 精进,梵语“毗梨耶”,“毗”义为殊胜或最胜,“梨耶”义为加行(或精勤),能于殊胜的出世间善法加行故,亦名胜加行。 解说其余五度 宣说禅定度 宣说精进度 宣说安忍度 宣说戒律度 宣说布施度 “于一切资粮善法中,精进为最殊胜。” 为什么?

  5. 答:依靠精进随后能获得诸善法资粮,若无精进则不能获得任何白法或善法,资粮的多少依赖于精进的大小,因为依彼而获得故。答:依靠精进随后能获得诸善法资粮,若无精进则不能获得任何白法或善法,资粮的多少依赖于精进的大小,因为依彼而获得故。 若问:禅定与智慧能降伏烦恼,为何彼等不是最殊胜? 答:虽然如是,但若未生精进则彼等亦不能产生,故一切善法之因是精进,由此角度故说是最殊胜。

  6. 若发起精进则即生后世能得殊胜现量的安乐 • 即便世间平凡众生也为遣除疾病与贫穷等发起精进,结果现世便能得益。 • 对世间十善精进,能获得于三有界中享受人天悦意的安乐; • 对四禅及无色界定精进,能获得并非彻底清净具足可变之四禅四无色天中受生;

  7. 若发起精进则即生后世能得殊胜现量的安乐 • 对四谛与缘起义精进,则能超越萨迦耶见获得声缘涅槃的解脱; • 于大乘正法精进,则能获得殊胜菩提正觉果位。 精进现得胜乐住,及世出世诸成就,精进能得三有财,精进能得善清净,精进度越萨迦耶,精进得佛妙菩提。 ——《大乘庄严经论》

  8. 功德皆随精进行, 福慧二种资粮因。 ——《入中论》

  9. 摄功德宝经释•正入般若密意之善说 解说其余五度 不怯懦而精进 以三轮清净方式精进 教诫精进他利 宣说禅定度 宣说精进度 宣说安忍度 宣说戒律度 宣说布施度

  10. 摄功德宝经释•正入般若密意之善说 为余有情心清净,勤行精进波罗蜜, 如取水仆受主制,勇士随从众生行。 略说 广解 虽作损害亦不舍精勤他利 恒常精进他利之理 比喻 意义 教诫精进他利 利益众生即精进 责骂抑或常殴打,女仆于主不顶撞, 思量彼将杀害我,怀极恐惧受其压。 为菩提入大菩提,当如众生之奴仆, 依此成佛圆功德,草木失火焚烧彼。

  11. 教诫精进他利--略说 为了有补特伽罗(按《入中论》等论典所讲,补特伽罗、众生、数取趣是一个意思。)名称的所有其余有情 为余有情心清净,勤行精进波罗蜜, 如取水仆受主制,勇士随从众生行。 梵语,译为数取趣、人、众生,指轮回转生的主体而言。 数度往返五趣轮回,乃为外道十六知见之一,即“我”之异名。

  12. 教诫精进他利--略说 为余有情心清净,勤行精进波罗蜜, 如取水仆受主制,勇士随从众生行。 自私之心垢得以清净 从发心上要有三种精进 ①擐甲精进 ②加行精进 ③不满精进 利益众生的精进就是大乘的精进,也是六度中的精进波罗蜜多

  13. 擐甲精进 “擐”是穿,“甲”是铠甲。“铠甲”是比喻具有强大势力的意乐,“穿”是比喻从心中引发。穿上菩萨大势力意乐之铠甲,不畏种种难行,即“擐甲精进”,也即弘誓精进。 按照自己所发誓愿那样,对善法如理发起精进,是恒时精进,即如理安住于道之精进。 加行精进 不满精进 不以少少的精进得到的少少修行境界为满足,精进行持于上上善法功德。

  14. 大乘由具七种大义,故名为大乘: 所缘大、修行大、智慧大、精进大、善巧大、果德大、事业大 利益众生是大乘的精进 大乘的精进 菩萨历经三大阿僧祇成办自他二利,并且勇猛精进、毫不疲厌 在三生或七生短暂时间中以自己获得解脱为目的 小乘的精进

  15. 教诫精进他利--略说 然后再以两种精进加行 ——恭敬精进加行和 恒常精进加行行持精进波罗蜜多 为余有情心清净,勤行精进波罗蜜, 如取水仆受主制,勇士随从众生行。 如《大乘庄严经论》所言,精进的本体有两种分类:恭敬精进、加行精进。 擐甲精进 具有这两种加行就能利益自己和他人,而这就是精进的本体。 加行精进

  16. 教诫精进他利--略说 为余有情心清净,勤行精进波罗蜜, 如取水仆受主制,勇士随从众生行。 比如取水的仆人们身不由己受主人控制 • 如果要帮助众生,对众生也要有恭敬心和欢喜心。

  17. 教诫精进他利--略说 为余有情心清净,勤行精进波罗蜜, 如取水仆受主制,勇士随从众生行。 同样,菩萨勇士们受一切众生主宰而行或者随众生而行。 • 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勇士也要随顺众生、尊重承事众生、令众生欢喜。 • 所谓精进波罗蜜多,就是要放下自己的架子或傲慢心,而一心一意地帮助众生。

  18. 出定后,他知道自己头发里有蛋,就想:如果身体移动或站起来,它们的母亲就不可能接近,为了这些生命我还要很长时间继续入定。于是他又继续入定,直至小鸟飞走后才起座。出定后,他知道自己头发里有蛋,就想:如果身体移动或站起来,它们的母亲就不可能接近,为了这些生命我还要很长时间继续入定。于是他又继续入定,直至小鸟飞走后才起座。 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作螺髻仙人,他常行出入息断的第四禅定。有一次他在一个地方入定,很多飞禽认为这是一棵树,并把顶髻当作树叶而在里面做巢下蛋。 螺髻仙人的故事 大乘的禅定、精进

  19. 公案启示 2、同理,对哪些上师该依止需要分清——若上师相续中真正具有菩提心或大圆满的无二境界,该上师就是殊胜的。 1、需分清佛法的主次问题——智悲双运是最主要的。因此,对发大乘心者来讲,哪怕是利益众生的微小之事,也要认真行持,只有这样才能圆满菩提之道。 4、利益众生最主要,利益自己是次要的。 3、需分清修行的主次问题——以闻思修行放在主要位置,其他佛教的行为,诸如敲锣打鼓、吟诵(包括梵呗)等,则应放在次要地位。

  20. 为余有情心清净,勤行精进波罗蜜, 如取水仆受主制,勇士随从众生行。 本颂重点

  21. 云何菩萨修行精进? 精进若为自利、他利及二俱利,如是精进,则能庄严菩提之道。 ——《发菩提心论》

  22. 若欲为众生,修行菩萨行,速成无上道,精进最第一。若欲为众生,修行菩萨行,速成无上道,精进最第一。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23. 为余有情心清净,勤行精进波罗蜜, 如取水仆受主制,勇士随从众生行。 本颂重点 通过比喻说明,菩萨勇士放下自己的架子或傲慢心,而一心一意地帮助众生,这就是大乘的精进波罗蜜多。

  24. 为余有情心清净,勤行精进波罗蜜, 如取水仆受主制,勇士随从众生行。 本颂重点 何为大乘的精进波罗蜜多?

  25. 《大智度论》 问:对任何善法精勤,都应称为精进波罗蜜多,为何只有菩萨的精进称为波罗蜜多?

  26. 《大智度论》 答: 1)波罗蜜多是“到彼岸”的名称,世间、声闻、辟支佛的精进都不具足“到彼岸”的体相,因此不叫波罗蜜多。

  27. 《大智度论》 答: 2)声闻们行精进时不具大慈大悲,舍弃众生,不寻求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以及无碍解脱、无量身、无量光明、无量音声、无量戒定慧等佛功德法,因此彼等的精进不叫波罗蜜多。

  28. 《大智度论》 答: 3)菩萨永无止息地精进,一心寻求佛道,这样修行称为精进波罗蜜多。

  29. 《大智度论》 答: 4)菩萨精进不为财富、地位、势力,不为身体,不为生天,不为作轮王、梵天、帝释等天王,也不为一己求涅槃,唯一为了成佛、利益众生,具有这些不共特征的缘故,而称为菩萨精进波罗蜜多。

  30. 《大智度论》 答: 5)又菩萨精进修一切善法时,都是以大悲为上首,就像独子病重时,慈父一心一意寻找医药为孩子治疗。菩萨的精进也以慈悲为上首,救拔一切众生之苦,心中不暂舍弃。

  31. 《大智度论》 答: 6)又菩萨的精进以通达实相的智慧摄持,行持六波罗蜜多,称为菩萨精进波罗蜜。

  32. 摄功德宝经释•正入般若密意之善说 为余有情心清净,勤行精进波罗蜜, 如取水仆受主制,勇士随从众生行。 恭敬精进加行 略说 广解 虽作损害亦不舍精勤他利 恒常精进他利之理 教诫精进他利 恒常精进加行

  33. 摄功德宝经释•正入般若密意之善说 为余有情心清净,勤行精进波罗蜜, 如取水仆受主制,勇士随从众生行。 比喻 意义 略说 广解 虽作损害亦不舍精勤他利 恒常精进他利之理 教诫精进他利 责骂抑或常殴打,女仆于主不顶撞, 思量彼将杀害我,怀极恐惧受其压。 为菩提入大菩提,当如众生之奴仆, 依此成佛圆功德,草木失火焚烧彼。

  34. 虽作损害亦不舍精勤他利——比喻 责骂抑或常殴打,女仆于主不顶撞, 思量彼将杀害我,怀极恐惧受其压。 那个女仆由于从属于主人而不顶撞,即便主人再怎样大发雷霆,女仆对他不仅不心怀嗔恨 即便主人口出恶语进行责骂或者常常殴打 于是,怀着极其恐惧的心理,对主人言听计从,受他的压迫。 而且想到如果得罪了他,他会杀死我的

  35. 摄功德宝经释•正入般若密意之善说 为余有情心清净,勤行精进波罗蜜, 如取水仆受主制,勇士随从众生行。 略说 广解 虽作损害亦不舍精勤他利 恒常精进他利之理 比喻 意义 教诫精进他利 责骂抑或常殴打,女仆于主不顶撞, 思量彼将杀害我,怀极恐惧受其压。 为菩提入大菩提,当如众生之奴仆, 依此成佛圆功德,草木失火焚烧彼。

  36. 为什么菩萨遭受损害还能精勤他利,并具足恭敬呢?为什么菩萨遭受损害还能精勤他利,并具足恭敬呢? 答:为菩提入大菩提, 依此成佛圆功德, 草木失火焚烧彼。

  37. 虽作损害亦不舍精勤他利——意义 为菩提入大菩提,当如众生之奴仆, 依此成佛圆功德,草木失火焚烧彼。 (正如刚刚讲的比喻一样,)为了无上菩提而步入大菩提之道的诸位菩萨 (擐甲精进) 役自如下仆,勤谋众人利。 • 为了一切众生最终获得圆满菩提的果位,一心一意当众生仆人 • 每天精勤谋化众生的利益 寂天菩萨

  38. 虽作损害亦不舍精勤他利——意义 为菩提入大菩提,当如众生之奴仆, 依此成佛圆功德,草木失火焚烧彼。 应当像一切众生的奴仆一样 • 不论种姓高贵、年龄老少、性格好坏,凡是众生都把他当作佛菩萨 • 不舍弃恶劣众生,以悲悯心来摄受 • 把自己当作最下等、最低劣的仆人 愿我交往何人时,视己较众皆卑下, 诚心诚意又真挚,尊重他人献爱心。 朗日塘巴尊者

  39. 虽作损害亦不舍精勤他利——意义 为菩提入大菩提,当如众生之奴仆, 依此成佛圆功德,草木失火焚烧彼。 其原因是:依靠以大悲心摄受这一切众生,我将获得菩提并圆满所有功德,(为此要顾及其面、随顺其心而实行,就像女仆一样行事。)

  40. 愿我以胜如意宝,饶益他众之利乐, 时时刻刻倍珍爱,轮回一切诸有情。 ——《修心八颂》 视众生 为如意宝 1 2 六度依众生而 得圆满成就。 成佛的根本—— 菩提心 也是源于众生。

  41. 1 六度依众生而 得圆满成就。 至尊唯为成熟众, 修行刹土圆满度, 失菩提德波罗蜜, 不求转生无色界。 般若摄颂

  42. 六度依众生而得圆满成就。 1 以前三度为例说明 因为有众生 财施 应时来乞者,非行布施障, 布施 法施 无畏施 因为有众生 持戒 断除伤害众生 何为戒律度?断除害他之心。 因为有众生 无害忍不生,怨敌生忍福, 忍辱 耐怨害忍

  43. 2 成佛的根本——菩提心也是源于众生 •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 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 若无众生,一切菩萨, 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44. 利害出生故, 如是分析已, 彼等一刹那, 岂贪自利益。 ——《菩提心释》

  45. 虽作损害亦不舍精勤他利——意义 为菩提入大菩提,当如众生之奴仆, 依此成佛圆功德,草木失火焚烧彼。 如果对众生嗔恨,那么就如同草木失火会把草木本身焚烧一样,自己的嗔心之火会自我焚毁而葬送、灭绝菩提道的性命。 • 不尊重众生、不恭敬有情的人,最终必将毁坏自己而葬送菩提道的珍贵性命。 敬佛不敬众,岂有此言教。 时时刻刻倍珍爱,轮回一切诸有情。 寂天菩萨 朗日塘巴尊者

  46. 责骂抑或常殴打 • 女仆于主不顶撞 比喻 喻义 • 依此成佛圆功德 • 为菩提入大菩提 • 草木失火焚烧彼 • 众生 • 女仆 • 思量彼将杀害我 • 主人 在修道过程中一定要利益众生,这是最根本的问题,也是精进的主体。

  47. 有一吉祥宝王子需要度化,在八万四千发心菩萨中,谁能在八万四千年中不生起厌倦之心,一心一意劝其发心?有一吉祥宝王子需要度化,在八万四千发心菩萨中,谁能在八万四千年中不生起厌倦之心,一心一意劝其发心? 净现如来 世尊,我愿于八万四千年中远离一切快乐享受、不生厌烦心、承担一切痛苦与不悦意言词,前往吉祥宝处劝其学佛。 如来言毕即用筹码开始点将,但八万四千人中竟无一人愿意接受。如来三次以筹码唤人,但均无人愿意领取。

  48. 精进力于是就前往王子宫殿,当他坐于门外后,众人见之马上即开始用种种污言恶语对其加以伤害。有人还扬起灰尘向他抛洒,兼以拳脚、木棒、粪便痛击。精进力于是就前往王子宫殿,当他坐于门外后,众人见之马上即开始用种种污言恶语对其加以伤害。有人还扬起灰尘向他抛洒,兼以拳脚、木棒、粪便痛击。 一千年过去了, 他没有退转心志…… 进入大门时,又开始遭受众人诋毁、谴责、辱骂、殴打,但他依然未生嗔恨。 一呆又是一万年……

  49. 精进力又依次进入第三门,至此,七万年时光已悄悄流逝。精进力又依次进入第三门,至此,七万年时光已悄悄流逝。 接下来,精进力再继续往里深入,过得第六门,又入第七门,此时已过八万四千年时间。 精进力又开始进入王子宫殿二门,至其离开时,已于其中度过两万年难捱岁月……

  50. 如来说过财富无常,王位生命亦都如草上露珠一样无常消逝。你应趋入菩提道,并劝化你能调伏之众生亦趋入佛法。如来说过财富无常,王位生命亦都如草上露珠一样无常消逝。你应趋入菩提道,并劝化你能调伏之众生亦趋入佛法。 真希望你能断除我慢烦恼,立即前往净现如来座前,以精进心对世间众生生起悲心。若不如此行事,你未来定会生后悔心。 我根本不为饮食、衣物等财物而来,我以清净心欲劝你学道,故而才奔赴此地。 如来出世稀有难得,你却一直贪著世间妙欲不拜见如来,这才真正令人痛惜。 吉祥宝王子终于开口对他说道:“比丘尊者,你欲何求尽管提出,我尽量满足。”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