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新能源开发利用

新能源开发利用. 核能. 1897 从实验中发现了电子 1904 年提出原子无核的 “ 葡萄干 面包 ” 模型. 约瑟夫∙约翰∙汤姆逊 Joseph John Thomson ( 1856 - 1940 ) 英国物理学家 第三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 最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伟人. 阴极射线(蓝色线)通过电场(黄色)被偏转,通过荷质比的测定,发现了 电子 。. 欧内斯特 · 卢瑟福 Ernest Rutherford ( 1871 ~ 1937 ) 英国实验物理学家 第四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

jovita
Download Presentation

新能源开发利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新能源开发利用

  2. 核能

  3. 1897从实验中发现了电子 1904年提出原子无核的“葡萄干面包”模型 约瑟夫∙约翰∙汤姆逊 Joseph John Thomson(1856-1940) 英国物理学家 第三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 最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伟人 阴极射线(蓝色线)通过电场(黄色)被偏转,通过荷质比的测定,发现了电子。

  4. 欧内斯特·卢瑟福 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 英国实验物理学家 第四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 1909年卢瑟福指导汉斯·盖革(Hans Geiger)和恩斯特·马斯登(Ernest Marsden)通过α粒子轰击8.6×10-6cm厚的金属薄片的散射实验,以验证汤姆逊的“葡萄干面包”模型,但发射2万颗α粒子有一颗偏转了90度,甚至有直接反弹回来,证明“葡萄干面包”模型有缺陷,必定有一个直径很小的原子核。 卢瑟福1911年提出有核原子行星模型

  5. 1913年,波尔从实验事实出发,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波尔假设电子只能在原子内一些特定的轨道上运行,并且在这些轨道上运行时电子不辐射能量。1913年,波尔从实验事实出发,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波尔假设电子只能在原子内一些特定的轨道上运行,并且在这些轨道上运行时电子不辐射能量。 尼尔斯·玻尔 Niels Bohr(1885-1962) 丹麦物理学家 创建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

  6. 电子 质子 欧内斯特·卢瑟福 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 英国实验物理学家 第四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 氢原子 1914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氢原子,发现了氢的原子核中带正电的质子。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后的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发现有质子从氮原子核中被打出,而氮原子也变成了氧原子。这可能是人类第一次真正将一种元素变成另一种元素。

  7. 石蜡 James Chadwick(1891-1974) 1930年,玻特(M.Bothe)和贝克尔(H.Becker)用α粒子轰击铍原子核,发现有一种穿透本领十分惊人的射线射出来。当时人们猜想这种“铍射线”也是已知的γ射线。1931年,约里奥-居里夫妇重新研究了这种“铍射线”,用这种“铍射线”在轰击石蜡,结果发现这种射线能从石蜡中打出不少质子来,其行为完全不像γ射线,因为γ射线只能打出电子而不能打出质子来。消息传到英国,工作于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查德威克立刻意识到,这种射线很可能就是由中性粒子组成的,用云室测定这种粒子的质量,结果发现,这种粒子的质量和质子一样,而且不带电荷。他称这种粒子为“中子”。查德威克因发现中子的杰出贡献,获得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查德威克提出,在核中有一种极强的力,将所有的质子和中子束缚在一起。

  8. 原子结构 原子是有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直径大约只有1×10-8cm,原子核更小,约为10-13cm。原子核带正电,它周围是数目不等的带负电的电子。每个电子都在自己特定的轨道上绕着原子核运动。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质子所带正电荷的大小和电子所带负电荷的大小正好相等。质子的质量为1.007277原子质量单位,中子的质量为1.008665原子质量单位,而电子的质量仅为0.005486原子质量单位。原子中的中子数目有时会发生变化,含有不同中子数目的同一种元素的两个原子叫做同位素。

  9. 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1852~1908) 法国物理学家 玛丽·居里(1867.11.7~1934.7.4) 法国物理学家 皮埃尔·居里(1859~1906) 法国物理学家 从数学物理学家庞加莱得知伦琴X射线,激发探索产生原因的兴趣,1896年发现铀盐能放射出穿透力很强的,并能使照相底片感光的一种不可见的射线,但与X射线不同,是铀的自放射性。 居里夫妇进一步研究放射性,并发现沥青铀矿中的放射性比已测得的铀的放射性还要强,于是大胆假设沥青铀矿中存在一种比铀放射性强得多的未知元素。1898年居里夫妇分离出放射性元素钋,1902年 居里夫妇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又分离出放射性元素镭。 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共享物理诺贝尔奖,以表彰他们对放射性的研究成果。

  10. 欧内斯特·卢瑟福 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 英国实验物理学家 第四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 卢瑟福和助手索迪为揭示元素放射性本质,发现了镭衰变时放射出氦离子,射线就是带正电荷的氦离子流。1902年他们提出元素蜕变假说:放射性是由于原子本身分裂或蜕变为另一种元素的原子而引起的。他们根据放射性元素在自发地发射射线的同时,还不断地放出能量这一事实,提出了“原子能”的概念。 Frederick Soddy (1877一1956 )

  11. 重核裂变 Otto Hahn(1879~1968) 德国放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 Lise Meitner (1878~1968) 奥地利物理学家 1938年末,奥托·哈恩和另一位德国物理学家弗里茨·斯特拉斯曼合作,当他们用一种慢中子来轰击铀核时,竟出人意料地发生了一种异乎寻常的情况:反应不仅迅速强烈、释放出很高的能量,而且铀核分裂成为一些原子序数小得多的、更轻的物质成分。接着,梅特纳和弗里什提出用铀原子核分裂成两半的产物解释哈恩-斯特拉斯曼的实验结果,从而导致重核裂变的发现。这一人工核裂变的试验成功,开创了人类利用原子能的新纪元,奥托·哈恩也因此荣获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

  12. 核聚变 核聚变过程中质量亏损,产生能量

  13. 氢弹 原子弹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3~1955.4) 理论物理学家 1905年提出质能转换的理论

  14. 链式裂变反应 重核裂变时发出的中子引起其他核的裂变,可以使裂变不断进行下去。链式反应使核能的大规模利用成为可能。 理论计算表明,1克铀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燃烧3吨煤释放的能量,况且这么多的能量要在非常非常短的时问里集中释放出来,所以它具有十分强大的爆炸能力,其威力相当于20吨TNT炸药。

  15. 世界上第一座铀—石墨核反应堆 恩利克·费米 Enrica Fermi (1901-1954) 意大利出生的美籍物理学家   费米小组证明,铀核每次裂变产生的中子平均数可能是2,他们选择铀235和石墨作试验。在美国军方的支持下,开始了曼哈顿工程。这实际上是一座试验性的原子反应堆。  这一工程是1941年12月开始的,费米选了芝加哥大学的一座运动场的看台下的网球场作为试验区。他和一大批物理学家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了各种设计方案,他们认为,要实现自持的链式反应,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找到合适的减速剂,把快中子变为慢中子,才能有效地激发核裂变;重水(即D2O)虽然效果好,但不易制备,成本太高。  普通水(即H2O)也可以充当减速剂,但又减速太快,甚至还有很强的吸收效应,所以也不能用。费米建议用石墨。为此他和同事们做了大量实验,研究石墨的吸收中子和慢化中子的特性,另一问题是必须严格控制裂变反应的速率,使裂变既能不断进行,又不致引起爆炸。他们利用镉吸收中子的特性,把镉棒插入反应堆,通过调节镉棒深度,来控制裂变反应的速率。后来又想出把反应堆设计成立方点阵的方案,铀层和石墨层间隔地布置在方阵中。1942年12月1日,最后一层石墨和铀砖砌好,反应堆已达临界状态。次日上午,抽出控制用的镉棒,果然产生了自持的链式反应,当时得到的功率仅有0.5瓦。但这却是人类第一次实现了原子能的可控释放。从此人类开始了原子能利用的新纪元。

  16. 曼哈顿工程 玻尔 奥本海默 费因曼 费米 费米小组于1942年12月2日在芝加哥大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铀—石墨核反应堆 奥本海默领导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可以看作是整个曼哈顿工程的“总装车间” 美国在曼哈顿工程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前后耗时三年,总计花费超过20亿美元

  17. 原子弹投到长崎的落点 负责投掷原子弹的B29轰炸机 投向长崎的原子弹“胖子” 投向广岛的原子弹“小男孩”

  18. 核能的和平利用 原子弹爆炸 可控核裂变 核电反应堆

  19. 控制棒 燃料组件 压力容器 堆芯(活性区) • 功能 • 反应堆的心脏 • 产生自持链式核裂变反应 • 以热的形式释放裂变能 • 组成 • 核燃料组件:核燃料是由易裂变核素制成,通常还含有可转变核素 • 慢化剂:使中子慢化,仅热中子堆有 • 控制材料:控制中子数 • 控制棒组件 • 可燃毒物 • 可溶毒物 • 冷却剂:吸收热量 并带出堆芯

  20. 燃煤电厂 核电

  21. 核能发电原理

  22. 世界核电发展历程

  23. 实验示范阶段(1954-1965年) 1954-1965年间世界共有38个机组投入运行,属于早期原型反应堆,即“第一代”核电站。期间,1954年前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5MW实验性石墨沸水堆(见图);1956年英国建成45MW原型天然铀石墨气冷堆核电站;1957年美国建成60MW原型压水堆核电站;1962年法国建成60MW天然铀石墨气冷堆;1962年加拿大建成25MW天然铀重水堆核电站。 世界第一座核电站 前苏联奥布宁斯克核电站

  24. 高速发展阶段(1966-1980年) 1966-1980年间世界共有242个机组投入运行,属于“第二代”核电站。由于石油危机的影响以及被看好的核电经济性,核电得以高速发展。 期间,美国成批建造了500-1100MW的压水堆、沸水堆,并出口其他国家;前苏联建造了1000MW石墨堆和440MW、1000MW VVER型压水堆;日本、法国引进、消化了美国的压水堆、沸水堆技术;法国核电发电量增加了20.4倍,比例从3.7%增加到40%以上;日本核电发电量增加了21.8倍,比例从1.3%增加到20%。     法国PALUEL核电站

  25. 减缓发展阶段(1981-2000年) 1981-2000年间,由于1979年美国三哩岛以及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直接导致了世界核电的停滞,人们开始重新评估核电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为保证核电厂的安全,世界各国采取了增加更多安全设施、更严格审批制度等措施,以确保核电站的安全可靠。 美国三哩岛核电站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现场

  26. 核电技术发展

  27. 开始复苏阶段(21世纪以来) 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以及越来越严重的能源、环境危机,促使核电作为清洁能源的优势又重新显现,同时经过多年的技术发展,核电的安全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世界核电的发展开始进入复苏期,世界各国都制定了积极的核电发展规划。美国、欧洲、日本开发的先进轻水堆核电站,即“第三代”核电站取得重大进展,有的已投入商运或即将立项。 田湾核电站 岭澳核电站

  28. 世界各国核电发电比例 • • • • • • • • • • •

  29. 世界各国核电运行机组数量 美国 法国 日本 俄罗斯 韩国 英国 印度 加拿大 德国 乌克兰 中国大陆 其它

  30. 我国核电站发展 我国第一座核电站——浙江秦山核电站于1991年建成发电。

  31. 中国核电站分布

  32.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

  33. 你对核电的观点?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