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k likes | 2.23k Views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选讲. 上节知识回顾. 在上古汉语中,人称代词具有三个特点: 1.没有性的区别,男女通用; (无 “ 他 ” 、 “ 她 ” 之别, “ 妳 ” 没出现) 2.没有尊卑上下的区别; (无 “ 您 ” , “ 朕 ” 在先秦为一般的第一人称代词) 3.没有数的区别,单复数同形。 (“们”未出现). 本 节 概 述. 1、虚词,古人称之为虚字、词、辞。 2、凡是虚字,往往都没有 “ 本字 ” ,写的人常爱随便写个声音差不多的字就行了,字与词的形体意义是分离的。一个字形可以代表意义、用法毫不互联的多个虚词。
E N D
上节知识回顾 • 在上古汉语中,人称代词具有三个特点: • 1.没有性的区别,男女通用; • (无“他”、“她”之别,“妳”没出现) • 2.没有尊卑上下的区别; • (无“您”,“朕”在先秦为一般的第一人称代词) • 3.没有数的区别,单复数同形。 • (“们”未出现)
本 节概 述 • 1、虚词,古人称之为虚字、词、辞。 • 2、凡是虚字,往往都没有“本字”,写的人常爱随便写个声音差不多的字就行了,字与词的形体意义是分离的。一个字形可以代表意义、用法毫不互联的多个虚词。 • 3、现代意义上,汉语词类划分为实词与虚词是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的首创。 • 马氏云:“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唯一助它字之态者曰虚字。”
4、现代语言学的观点:虚词指的是那些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词。4、现代语言学的观点:虚词指的是那些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词。 5、传统语言学的观点:虚词的范围要大得多,它不但包括今人也认为是虚词的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之类,而且还把今人不认为是虚词的代词、副词、叹词、象声词,甚至某些形容词、数词也看作是虚词。
古汉语虚词概说1、掌握古汉语虚词的作用绝对量:《古汉语虚词通释》收549个;【副364个,介77个,连85个,助70个,叹23个,代58个,助动23个,不定数3个】相对量:《韩非子》10.8万字,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虚词。 之——5248次,占1/80; 而——3096次,占1/35; 也——2940次,占1/37; 以——1897次,占1/57; 则——1349次,占1/80; 于——1290次,占1/84;……
2、古人遣词造句,虚词更重要。刘淇《助字辨略》序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盖以文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轾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且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讨论可阙如乎?”2、古人遣词造句,虚词更重要。刘淇《助字辨略》序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盖以文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轾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且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讨论可阙如乎?”
3、古汉语虚词的特点与研究特点之一:由少到多,来源不一 王世舜《尚书译注》说:“和《左传》《国语》不同,《尚书》不用或很少用‘也、乎、哉’一类的文言虚词,而这些文言虚词则是用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的。运用这些虚词,不仅可使语义明确,而且也可使句子琅琅上口,显得通顺流畅。《尚书》中不用或很少用这些文言虚词,所以显得非常拗口。” 如:
“古【者】我先后既【已】劳乃祖乃父,【则】汝共作我【之】畜民。【若】汝有戕则在乃心,【则】我先后【必】绥【于】乃祖乃父。【若是,则】乃祖乃父乃断弃汝,【而】不救乃【之】死。”“古【者】我先后既【已】劳乃祖乃父,【则】汝共作我【之】畜民。【若】汝有戕则在乃心,【则】我先后【必】绥【于】乃祖乃父。【若是,则】乃祖乃父乃断弃汝,【而】不救乃【之】死。”
虚词来源有三:一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如:乌,孝鸟也。——借为叹词。焉,焉鸟,出于江淮。——借为合音词,“于之”。而,頰毛也。——借为连词。则,等划物也。——借为连词。虚词来源有三:一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如:乌,孝鸟也。——借为叹词。焉,焉鸟,出于江淮。——借为合音词,“于之”。而,頰毛也。——借为连词。则,等划物也。——借为连词。
二是实词虚化。如:为,役作。——介词,替,给;益,水溢出。——副词,更加,越发。颇,头偏也。——副词,偏颇。本,植物下基。——原来,本来。二是实词虚化。如:为,役作。——介词,替,给;益,水溢出。——副词,更加,越发。颇,头偏也。——副词,偏颇。本,植物下基。——原来,本来。
三是通用假借。如:徒、只、但、特、独(仅独副词)若、汝、而、乃、尔(第二称代词)不、弗、毋、无、亡、勿(否定副词)何、曷、胡、害、阖(疑问代词)三是通用假借。如:徒、只、但、特、独(仅独副词)若、汝、而、乃、尔(第二称代词)不、弗、毋、无、亡、勿(否定副词)何、曷、胡、害、阖(疑问代词)
注意:在通用假借过程中,方言变异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中收集西周162器,列国164器,其中用“女(汝)”字137次;用“尔”字6次,只限于齐、晋之器,可见“尔”是方言词。注意:在通用假借过程中,方言变异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中收集西周162器,列国164器,其中用“女(汝)”字137次;用“尔”字6次,只限于齐、晋之器,可见“尔”是方言词。
特点之二:一词多类,一类多能。如:之(1)代词;(2)助词;(3)连词;以(1)介词;(2)连词;(3)助词;而(1)代词;(2)连词;(3)助词;所谓一类多能,指一个词在一类意义中,有多种含义。如:“而”当连词用,可分别表示“并列、转折、因果、假设、递进”等诸多关系。特点之二:一词多类,一类多能。如:之(1)代词;(2)助词;(3)连词;以(1)介词;(2)连词;(3)助词;而(1)代词;(2)连词;(3)助词;所谓一类多能,指一个词在一类意义中,有多种含义。如:“而”当连词用,可分别表示“并列、转折、因果、假设、递进”等诸多关系。
古汉语虚词的研究(一)、辞训式的研究;第一种,训诂方法。如:(1)“何则,何者,何也、是何也、是何、何哉、何以、何如、如之何、此皆文中自问之辞,所以引起下文来”(卢以纬《助语辞》)(2)“能不、能无、能勿、俱反问辞,见其不能也。”(袁仁林《虚字说》)(3)“《论语》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虽告之曰犹云若告之曰,亦假令之辞也。”(刘淇《助字辨略》)古汉语虚词的研究(一)、辞训式的研究;第一种,训诂方法。如:(1)“何则,何者,何也、是何也、是何、何哉、何以、何如、如之何、此皆文中自问之辞,所以引起下文来”(卢以纬《助语辞》)(2)“能不、能无、能勿、俱反问辞,见其不能也。”(袁仁林《虚字说》)(3)“《论语》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虽告之曰犹云若告之曰,亦假令之辞也。”(刘淇《助字辨略》)
这种方法源远流长。《墨子》:“或也者,不尽也。” “假者,今不然也。”《尔雅》:“朕、余、躬,身也” 。“粤、于、爰,曰也。”《说文》“乎、语之余也。”“兮、语所稽也。”“者,别事词也。” “宁、愿词也。”“乃、曳词之难也”“皆,俱词也。”……
第二种,语法的方法吕叔湘《文言虚字》;何乐士《古汉语虚词通释》第三种,虚词来源的研究韩峥嵘《古汉语虚词手册》第四种,历史比较的方法如:丁声树:释弗不;第二种,语法的方法吕叔湘《文言虚字》;何乐士《古汉语虚词通释》第三种,虚词来源的研究韩峥嵘《古汉语虚词手册》第四种,历史比较的方法如:丁声树:释弗不;
掌握古汉语虚词的方法第一、三定:定性【词性】、 定义【语法和词汇意义】、 定用【在句中的用途,翻译】第二,分析比较,舍同求异。第三,突出重点,解剖麻雀。【最常用的30~50个】
6、本章所讲虚词实际是传统语言学中的虚词。7、本章我们采用以字为纲的讲授方式。其目的,是为了便于将古汉语中使用频率高、语法作用复杂、意义比较虚灵的字(往往代表几个词或具有几种词性)集中在一处讲述,避免一字分散在几个章节中出现。6、本章所讲虚词实际是传统语言学中的虚词。7、本章我们采用以字为纲的讲授方式。其目的,是为了便于将古汉语中使用频率高、语法作用复杂、意义比较虚灵的字(往往代表几个词或具有几种词性)集中在一处讲述,避免一字分散在几个章节中出现。
第一讲 代词与“之、其、然”
会行走的 —“之”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小篆写作 • 甲骨文写作
“之”的本义 • 《说文解字》:“ ,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尔雅·释诂》:“之,往也。” • 本义:动词:到……地方去。
例 句 •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 •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 特点:宾语必须出现,以表明到的处所。
第一,从称代范围上来看,现代汉语中的“他”、“她”只能用来代人,“它”主要用来代物,而“之”的称代范围却宽泛得多。既可以用来代人,也可用来代物,甚至有时“之”所称代的内容一时都很难说得清楚。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第一,从称代范围上来看,现代汉语中的“他”、“她”只能用来代人,“它”主要用来代物,而“之”的称代范围却宽泛得多。既可以用来代人,也可用来代物,甚至有时“之”所称代的内容一时都很难说得清楚。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第二,从语法功能来看,“之”与现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也有不同。现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而“之”只能充当宾语或兼语,不能充当主语和定语。第二,从语法功能来看,“之”与现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也有不同。现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而“之”只能充当宾语或兼语,不能充当主语和定语。
第二,从语法功能来看,“之”与现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也有不同。现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而“之”只能充当宾语或兼语,不能充当主语和定语。第二,从语法功能来看,“之”与现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也有不同。现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而“之”只能充当宾语或兼语,不能充当主语和定语。
第三,“之”除可以充当第三人称代词以外,还可以充当第一、二人称代词。例如:第三,“之”除可以充当第三人称代词以外,还可以充当第一、二人称代词。例如: •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 例①中的“之”用作第一人称 • ②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宣公二年》) • 例②中的“之”用作第二人称。
“之”的结构助词用法 • 从西周金文和早期的典籍看,“之”的结构助词用法由指示代词用法虚化而来。在西周金文中,还没有助词“之”,定语往往直接加在中心语前面。 • “之”的结构助词用法可以分为以下六种情况:
“之”的结构助词用法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之”的结构助词用法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这类“之”,用在定语和它的中心语之间,一般可以译为“的”,有的可以不译。例如: •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之”的结构助词用法一注意的问题 • 1、当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一种修饰关系时,多是一种比况、形象的说法,而不是指这种事物本身,“之”不能简单地译成“的”。例如: • ①夫秦王有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纪》) • ②敢不努力以效龟蛇之诚?(《中山狼传》
“之”的结构助词用法——注意的问题 • 2、当两个名词之间是一种种与属、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时,“之”可不译或翻译成“这”、“这些”。例如: • ①辟病梅之馆以贮之。(《病梅馆记》) •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之”的结构助词用法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之”的结构助词用法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 这类“之”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它的补语之间,一般可译为“得”。例如: • ①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②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也?何兴之暴也!(《史记·项羽本纪》)
“之”的结构助词用法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之”的结构助词用法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 这类“之”字,用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动词或介词之间,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相当的词,译时应省去。例如: • ①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 ②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子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
“之”的结构助词用法四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中间“之”的结构助词用法四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中间 • 这类“之”字,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它使得主、谓两部分结合得更为紧密,从意念上表达一件事情、一种情况。这种主谓结构,在句中可充当主语或宾语等成分,有时也可构成一个分句,但需要有别的分句搭配在一起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例如: • ①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汤问》) • ②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左传·僖公四年》)
“之”的结构助词用法五用在主语和介宾词组之间,起强调介宾词组的作用“之”的结构助词用法五用在主语和介宾词组之间,起强调介宾词组的作用 •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孟子·滕文公》 • ②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墨子·公输》)
“之”的结构助词用法六用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定语后置的标志。“之”的结构助词用法六用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 ②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
“之”的音节助词用法 • 这类“之”字,一般用在不及物动词、时间词或形容词、副词之后,无实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译时应省去。例如: • ①顷之,烟炎张天。(《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 ②吾子勉之。(《左传·成公二年》)
注 意 • 古人名字常嵌“之”字以补足音节。如:介之推、佚之狐、烛之武、尹公之佗、孟之侧、公网之裘、管之鼻,公之鱼; • 女的有南之威,丽之姬,等。 • 清·陈仅《扪烛脞存》“古人声缓,多用语助,人名亦然。自汉以降,无此例矣。”
能力形成训练 • 1.作《师说》以贻之。 • 2.輮使之然也。 • 3.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5.宋何罪之有? • 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7.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 8.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9.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 10.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问题讨论:关于“之”的词性问题 一 • 关于用在偏正短语和主谓之间的“之”: • 1)介词: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黎锦熙的《比较文法》、王力的《古代汉语》都持这种观点。《马氏文通》云:“凡虚字用以连实字相关之义者曰介字。” • 2)连词: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词诠》;郭锡良《古代汉语》。 • 3)结构助词:这是语法学界目前通常的说法。王力《古汉语常识》、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杨伯峻《古汉语虚词》均采用此说。
问题讨论:关于“之”的词性问题二 • 关于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的“之”字: • 1)助词:通常的看法。 • 2)代词:王力《古代汉语》“用代词‘之’或‘是’复指提前的宾语是古代汉语变更语序的一种手段。即使被提前的宾语本身是代词,也并不排斥这种手段。”郭锡良《古代汉语》也持这种观点。 • 3)介词:《马氏文通》、《比较文法》都持这种观点。
问题讨论:关于“名+之+名”结构的语义关系问题讨论:关于“名+之+名”结构的语义关系 • 1)“之”为动词,充当谓语。如: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孟子·藤文公上》) • 2)“之”为结构助词,表示偏正关系。如:羔羊之皮。(《诗经·召南·羔羊》) • 小巧门:“之”作动词使用,其宾语必然为表示地点的名词。
拓展阅读 • 1、胡安良《词语漫笔》有 “之”字分解,对其动词、代词、助词的用法分辩较多。(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1) • 2、黎锦熙 《三百篇之‘之’》”,(《燕京学报》第8期 )
“其”的本义 • 小篆写作其 • 甲骨文写作 《说文》无解。 • 本义:“其”,本为名词,是“箕”的本字,本义是“簸箕”。
“其”的人称代词用法 • “其”作人称代词,和“之”一样,多表第三人称,但又不是典型的第三人称代词。“其”作人称代词,一般都需要有先行词。也就是说“其”所称代的那个名词或短语,一般都在前文出现过。和现代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比起来,“其”不论在称代范围上还是语法功能上,都有许多不同之处。
第一,“其”的称代范围比现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要宽泛,它可以代人、事、物。第一,“其”的称代范围比现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要宽泛,它可以代人、事、物。 • 第二,从语法功能上来看,“其”只能充当句子的定语或主谓结构、分句的主语,而不能充当宾语或独立句子的主语。
“之”、“其”人称代词用法的区别 • “之”、“其”人称代词用法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语法功能方面: • 1、同为第三人称代词,“之”只能充当宾语,不能充当定语和主语;而“其”只能充当定语和小主语,不能充当宾语。二者具有互补性。 • 2、“之”作人称代词可以活用作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代词,而“其”只可以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
“其”的人称代词用法一 •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充当定语,多是表示领属关系。一般可译为“他的”、“她的”、“它的”或者“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例如: •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聊斋·促织》) • ③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诸葛亮《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