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573 Views
第十三章 氮族元素. —— 本章要求. 六 氮的含氧化合物. 氮的氧化物有很多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是 NO 和 NO 2 , 它们分别是亚硝酸和硝酸的酸酐 。 (一)氧化物: 1 一氧化氮—— NO 结构: NO 分子中共有15个 e , 价电子11个,称为“奇电子化合物”。其特性如下: —— “顺磁性;一般无论气态、液态均有颜色;易形成双聚体 。” 但 NO 例外, 它气态无色,液、固态时显蓝色,固态时有少量松弛双聚体 。. 一氧化氮的制备和特性. 制备:实验室 ——
E N D
第十三章 氮族元素 —— 本章要求
六 氮的含氧化合物 • 氮的氧化物有很多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是 NO 和 NO2 ,它们分别是亚硝酸和硝酸的酸酐 。 • (一)氧化物: 1 一氧化氮——NO • 结构:NO分子中共有15个e,价电子11个,称为“奇电子化合物”。其特性如下: • —— “顺磁性;一般无论气态、液态均有颜色;易形成双聚体 。” • 但NO例外,它气态无色,液、固态时显蓝色,固态时有少量松弛双聚体 。
一氧化氮的制备和特性 • 制备:实验室 —— • 3Cu + 8HNO3(稀) = 3Cu(NO3) + NO+ 4H2O • 特性:(1)氮处于中间氧化态,具有氧化 还原性 ; (2)易形成亚硝酰离子 —— NO+有孤 e 对, 可与很多金属形成亚硝酰配合物 。 • 例:FeSO4 + NO = [Fe(NO)]SO4棕色环实验 • 用于检验 Fe2+、NO3- 。
2 二氧化氮 —— NO2 • 二氧化氮价电子17个是“奇电子化合物”。 • 结构:分子中有两条键,键长118.8pm, • 键角1340; 一个 3 中心 3 电子键 。 • 制备: 2NO + O2 = 2NO2 • Cu + HNO3(浓) = Cu(NO3)2 + NO2 + 2H2O • 性质:(1)符合“奇电子化合物”特性: • 气、液态均为棕色,低温易聚合为无色的N2O4 ;(2)溶于冷水歧化,溶于热水利于生成HNO3 ; (3)强氧化性,其氧化性>HNO3;(4)具有毒性,可用碱吸收 。
(二)氮的含氧酸及盐 • (1)亚硝酸及其盐: • HNO2主要性质: • [1]弱酸性:Ka = 5 10 -4 • [2]不稳定—极不稳定,仅存在于冷的稀溶液中,且易歧化分解 。 • 3HNO2 = HNO3 + 2NO + H2O-----冷水 • 2HNO2(g) = NO + NO2 + H2O-----气态 • [3]氧化还原性—氧化性为主: 作还原剂,氧化产物总是NO3-;作氧化剂,还原产物有NO、N2O、NH2OH、N2、NH3------ 。
亚硝酸盐的性质 • [1] 易溶于水,除AgNO3微溶,水溶液稳定. • [2] 热稳定性高,特别是碱金属、碱土金属的此类盐 。 • [3] 有毒是致癌物质 。 • [4] 具有氧化还原性:酸介质-主要氧化性, • 碱介质-主要还原性。 • [5] 有很好的配位作用—NO2-中 O 原子和N原子上都有孤 e 对 。
2 硝酸及其盐 • 制备:工业上用“氨催化氧化法”。 • 实验室:第一、二步反应式如下—— • NaNO3 + H2SO4 = NaHSO4 + HNO3 产率低 • NaHSO4+H2SO4= Na2SO4+HNO3 (7730K) • ——该温度已分解。 • 结构:硝酸由 NO3- 和 H+构成,硝酸根是平面 三角形结构,酸根中有 3个键,一个 4 中心 6 电子大 键 。
硝 酸 的 结 构 • HNO3——也是平面型结构,N原子杂化方式与酸根中相同,仅多了1个H+,多增加的H+破坏了NO3-的稳定结构,所以HNO3不稳定,易挥发,浓度越大越不稳定 。 而硝酸盐则稳定,一般不具氧化性 。(结构对称)
硝 酸 的 性 质 • 物理性质: • 重要化学性质:强酸性、强氧化性、强腐蚀性,不稳定性,硝化作用 。 • 1 不稳定性 —— 由结构决定,见光、受热分解:4HNO3 = 4NO2 + O2 + H2O浓度越大,温度越高,分解越快。 • 所以 —— 要用棕色瓶装 。
硝 酸 的 性 质 • 2 强氧化性 —— 是硝酸最突出的性质, • 并且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 因为氮处于最高氧化态,且HNO3易分解放出氧化性 NO2 和 NO ,所以显强氧化性 . • (1)能氧化很多非金属: • 将C、S、P、I2等氧化成含氧酸或氧化物,本身被还原为 NO 或 NO2 。 • (2)几乎可以氧化所有金属—情况较复杂 • 注意:Al、Cr、Fe等能溶于稀HNO3 ,在冷、浓HNO3中发生“钝化”而不溶 。
硝酸与其它物质反应的特点 • 第一:硝酸作为氧化剂,可能被还原为下述一系列氮化物 。例如: • HNO3 NO2、HNO2、NO、N2O、N2、NH2OH、N2H4、NH3、NH4+ 。 • 第二:硝酸与金属反应,其产物主要取决于酸的浓度、金属活泼性和反应的温度 。 • 不活泼金属例:Cu、Ag、Hg、Bi等与浓HNO3反应主要生成NO2; • 与稀HNO3反应主要生成NO 。
活泼金属与硝酸的反应 • 活泼金属例如 : Zn、Mg、Fe等 • 与浓HNO3反应主要生成NO2, • 与稀HNO3反应主要生成N2O或铵盐, • 很活泼金属与冷的极稀HNO3反应—— • 氧化性:NO3- < H+ 所以还原产物是H2 。 • 例:Zn+4HNO3浓 = Zn(NO3)2+NO2+2H2O • 4Zn + 10HNO3稀 = 4Zn(NO3)2 +N2O+5H2O • 4Zn+10HNO3极稀 = 4Zn(NO3)2+NH4NO3+ 3H2O • Mg + 2HNO3 极稀-冷 = Mg(NO3)2 + H2
硝酸与其它物质反应的特点第三 • 第三,同一金属与硝酸反应,酸越稀则还原越彻底 (氮的氧化数降低越多 ). • 例如: • 前述锌与不同浓度硝酸的反应 。
硝化作用—— 指硝酸以硝基 (-NO2)取代有机化合物分子中一个或几个H原子的过程 。 例如: 硝酸与苯作用形成硝基苯 。 注意: 有的金属不能被硝酸氧化,但可溶于王水,例如:金和铂 。因为王水中不仅含硝酸、氯单质等强氧化剂,还有高浓度的氯离子, 可与金属形成配离子而使金属溶解 。 3 硝 化 作 用
4 硝 酸 盐 • 硝酸盐多数为无色易溶于水的晶体,水溶液无氧化性。 固体硝酸盐常温下较稳定,但高温时会分解放出氧气而显氧化性。 • 注意: 硝酸盐热分解的产物决定于盐的阳离子,也可以说分三步 —— • 第一步:正盐(加热) 亚硝酸盐 + O2 • 碱、碱土金属硝酸盐按此分解,因其亚硝酸盐稳定。 • 例:2NaNO3 = 2NaNO2 + O2 (加热)
亚硝酸盐热分解第二、三步 • 第二步:亚硝酸盐 氧化物 + NO2 + O2 • 金属活动顺序表中 Mg ~ Cu 间金属的硝酸盐分解至第二步,因其氧化物稳定 。 • 例:2Pb(NO3) = 2PbO + 4NO2 + O2 • 第三步:氧化物 金属单质 + NO2 + O2 • Cu以后的硝酸盐分解至第三步,因其亚硝酸盐和氧化物均不稳定 。 • 例如: 2AgNO3 = 2Ag + 2NO2 + O2
第三节 磷及其化合物 • 一 单质: • 1 制备 — 工业:电炉 T > 1773K • 磷矿石+石英砂+焦碳 磷蒸汽通人冷水 • 即得白磷单质 • 2 存在:常以磷酸盐存在 —Ca3(PO4)2 等 地壳中丰度0.11%,比氮多3.7倍 ; • 人体里约有1公斤磷,存在于骨骼等器官中。
3 显著特点:有多种同素异性体 • 磷有多种同素异性体: • 白磷 —黄磷、红磷 — 赤磷、黑磷和紫磷。 • 常见的是白磷和红磷,一定条件下可转化: • 白磷隔绝空气加热 红磷隔绝空气冷却 • 4 结构特点及性质 • 经测定,白磷固、液、气态分子均为 P4 正四面体“张力分子”。 分子中磷不发生杂化,每个磷与另3个磷的P轨道形成3条 键,键角〈 P 轨道夹角 ,所以称张力分子。 • 红磷详细结构不知, 一般认为是长链结构。
磷 的 性 质 • 白 磷: • 很活泼,见光变黄,故又称黄磷;在暗处发光,加热才反应,易被硝酸氧化成磷酸,空气中能自燃,氧充足燃烧得P4O10, 所以要在水中保存 ; • 与冷浓硝酸反应得磷酸,热浓碱中歧化放出 PH3,黄磷具强还原性,能将金、银、铜等从溶液中还原出来。黄磷剧毒 ,CuSO4可作为解毒剂 。
红 磷 的 性 质 • 红磷不活泼,在氯气中加热才反应,易被硝酸氧化成磷酸,易潮解 ; • 与氯酸钾摩擦即着火,甚至爆炸 。
二 磷 化 氢 • 磷化氢 (PH3)—— 又称膦,是磷的重要氢化物 。 • 制备:由磷化钙水解;碘化膦与碱反应或由单质磷在酸、碱环境歧化得到。 • 结构: 为三角锥形,磷没有杂化,以3条P轨道分别与 3 个 H 形成 3 条 键 ,剩下的孤电子对有比 NH3 强的配位能力 。 因为电负性:P 〈 N 所以 PH3 与 NH3 性质有很多差别 。
三 磷的含氧化合物 • (一)氧化物 • 1 P2O3 ——实际是P4O6,习惯上称 三氧化二磷,P2O3为最简式 。P4O6 分子中磷没有发生杂化,是 H3PO3 的酸酐。 • 性质: (1)强毒性; • (2)与水反应成酸: • 与冷水 P4O6 + 6H2O = 4H3PO3 • 与热水作用发生强烈歧化: • P4O6 + 6H2O = 3H3PO4 + PH3
2 五氧化二磷 —— P2O5 • P2O5实际是P4O10,但习惯称五氧化二磷,P2O5 为最简式 。 • P4 + 5 O2(O2充足燃烧) P4O10 • P4O10分子中P也没发生杂化,可视为P4O6分子中每个P原子还剩下的一对 • 孤电子分别结合一个O原子而形成 。 • 重要性质:(1)与水反应很激烈,依水量不同形成+5氧化态的多种含氧酸。 • 所以P4O10又称磷酸酐 。
(2) P2O5 具有强吸水性 • 由(1)可见 • P4O10对水有很 • 强亲和力,吸湿性强,易潮解,是一种最好的干燥剂,可使很多化合物脱水 。
(二)磷的含氧酸及其盐 • 1 概述:磷有六种重要的含氧酸—分为: • 简单磷酸:正磷酸——H3PO4 • 亚磷酸——H3PO3 • 次磷酸——H3PO2 • 多磷酸: 氧化数均为+5,包括 —— • 焦磷酸 —— H4P2O7 • 三磷酸 —— H5P3O10 • 偏磷酸 —— (HPO3)n
磷含氧酸的规律 • (1)多磷酸都是由正磷酸经强热脱水得到的:(多酸均由氧键连接形成) • 2个正磷酸(473~573-H2O) 焦磷酸 • 3个正磷酸(> 573-2H2O) 三磷酸 • —— 以上两种是链状结构 。 • 4个正磷酸(强热-4H2O) 四偏磷酸 • n个正磷酸(强热-nH2O) n偏磷酸 • —— 以上为环状结构 。
多酸也可称缩合酸 • 缩合酸——由单酸发生缩合作用得到的酸。 • 缩合作用 —— 即由几个单酸分子脱水后,以氧键连接成多酸的作用 。 • 因正磷酸具有缩合性, • 故多磷酸称为缩合酸。
(2)磷(+5)氧化态的酸及盐其基本结构单元都是P—O四面体 ,其中P都采取SP3杂化 。 特 点 • 正磷酸—H3PO4: 3个键 1个三重键 • 焦磷酸—H4P2O7: 2个P-O四面体共用1个 • O原子的链状结构 。 • 三磷酸H5P3O10: 3个P-O四面体共用 2个O原子形成的链状结构 。 • 四偏磷酸( HPO3)4: 4个P-O四面体共用4个O原子的环状结构 。
(3)焦、正、亚、次磷酸分别为 四元、三元、二元、一元酸 • 焦磷酸:分子中有4个羟基,离解4个H+, • 所以是四元酸 。通常有几个羟基就电离几个 H+ 而成为几元酸 .( H4P2O7) • 正磷酸:有 3个羟基,是三元酸—H3PO4 • 亚磷酸:有 2个羟基,是二元酸—H3PO3 • 次磷酸:有 1个羟基,是一元酸H3PO2 • 可 见:几元酸不是取决于 H+ 离子数,而 • 是决定于羟基数,与结构有关 。
2 正 磷 酸 及 其 盐 • 磷酸 — 主要性质: • (1)酸性:中强三元酸; • (2)无挥发性、无氧化性; • (3)脱水性—可缩合为各种多酸; • (4)有很强的配位能力(容易形成配合物)。 • 磷酸能形成三种磷酸盐,性质各异。
磷酸盐的性质 • (1)溶解性:正盐、一氢盐大多数不溶 于水,仅钾、钠、铵盐易溶,二氢盐易溶。 • (2)溶液酸碱性: • 符合盐类水解规律 。 • (3)热稳定性: • 正盐 —— 不易分解 ; • 酸式盐 —— 加热即分解 。
3 焦磷酸及盐 • 主要性质: • (1)酸性:四元酸,酸性强于正磷酸。 • 酸性通常: 多酸 > 单酸 • (2)与AgNO3生成白色沉淀—— • 可鉴定P2O74 - • (3)水解:在水中逐渐水解成正磷酸。 • H4P2O7 + H2O == 2H3PO4
亚磷酸主要性质 (1)酸性: 二元中强酸; (2)强还原性: 亚磷酸和其盐在水溶液中都是强还原剂 。 次磷酸主要性质: (1)酸性: 一元中强酸; (2)强还原性: 次磷酸及盐都是强还原剂 。 4 亚磷酸 5 次磷酸
四 磷的卤化物 • 制备:磷可以直接与卤素化合, 形成 PX3 和 PX5 两类卤化物 。 • 从标准生成热数据可见: • PX3 ~ PCl3 放出的热量最多,易形成,所以最稳定 。 • PX5 ~ PCl5 放出的热量最多,易形成,所以最稳定 。 • 磷的卤化物中 PCl3、Cl5 最重要 ,主要用于有机合成 。
第四节 砷、锑、铋 • 1 掌握砷、锑、铋单质及主要化合物的性质; • 2 熟悉砷、锑、铋重要化合物的化学式和俗名。 • 例:砷的化合物 — 砒霜 ~ As2O3剧毒;雄黄 ~ As4S4;雌黄 ~ As2S3 . • 注意:锑的反常特性 — 冷涨热缩; NaBiO3的强氧化性 — • BiO3- + Mn2+ MnO4- + Bi3+ +H2O 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