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436 Views
期中复习要点. 制 作:钱 莺. 观看本 PPT ,请先按动放映按钮,尤其是在复习第六单元时尤为重要。 打开 PPT 后,左下方有个按钮 左键点下开始播放。 放映时要看下一屏,可用鼠标中间的滚轮滚动,或者按键盘上的上下左右键中的向右箭头。 中途如果要退出,可按键盘上的 Esc 键。. 第一单元 —— 除法. 易错点: 除法的验算有 2 种情况 没有余数: 除数 × 商 = 被除数 有 余 数: 除数 × 商 + 余数 = 被除数 一般有余数除法的变式练习比较容易错。. ……. ……. 1. 7 0.
E N D
期中复习要点 制 作:钱 莺
观看本PPT,请先按动放映按钮,尤其是在复习第六单元时尤为重要。观看本PPT,请先按动放映按钮,尤其是在复习第六单元时尤为重要。 打开PPT后,左下方有个按钮 左键点下开始播放。 放映时要看下一屏,可用鼠标中间的滚轮滚动,或者按键盘上的上下左右键中的向右箭头。 中途如果要退出,可按键盘上的Esc 键。
第一单元——除法 易错点:除法的验算有2种情况 没有余数: 除数×商=被除数 有 余 数: 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一般有余数除法的变式练习比较容易错。 …… …… 1 7 0 2 4 3 4 4 3 7 1 2 4 5 4 有序列举是一种学习的好习惯, 应重视培养,不应追求唯一。 4 6 5 4 7 6 4 8 7 4 9 8 只要符合余数比除数小,都合适。 5 0 9
练习: ( )÷10=9……( ),被除数最大是几?最小是几? 6( )÷8=( )……( ),余数最大是( ),这时的被除数是( )。 35÷( )=11…… 2
购物问题常用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2、对于“你发现了什么”,开始学会用简练的语言描述: 1、三年级开始要逐步用数量关系式来表述题意。 总价不变,单价越高,买的本数越少; 单价越低,买的本数越多。 孩子在描述时,经常会缺少前提,应学会完整准确地表述。
多2本 多2本,因此多付8角,8角就是2本的总价。 男孩 女孩 画线段图是帮助孩子理解的好办法,更直观,便于理解,应培养。 多付8角
1、租船问题应先考虑安排船只,要做到有序。通过筛选,只有4种方案正好坐满。1、租船问题应先考虑安排船只,要做到有序。通过筛选,只有4种方案正好坐满。 2、再计算金额。 3、《亲近数学》P7 上对如何思考做了比较细致的介绍,请参看。
第二单元——认数 易错点:读数:汉字书写 写数:阿拉伯数字 数的组成中,( )个( ),前一个括号表示个数,一般用阿拉伯数字,后面表示计数单位,一般用汉字。 按规律数数时,首先得看清规律,找准相差数,对于困难的地方可适当借助竖式计算。
应考虑2种情况: 两 边: 同一边: ?米 3000米 5000米 女孩家 男孩家 少年宫 ?米 男孩家 女孩家 少年宫
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孩子往往会忽略相同的数。应有序列出所有的可能。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孩子往往会忽略相同的数。应有序列出所有的可能。 7123>7□17 (0、1)
第三单元——千克和克 易错点:常用的质量单位有三个:千克、克(已学)、吨(未学) 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重的物品用千克,孩子有这种意识,但对于数字大的物品,很多孩子会选“克”做单位。 如汽车的载重量是5000( ) 5000克=5千克 相当于5小袋大米,10袋盐,因此不可能。 5000千克=5吨 这种换算没学过,孩子对吨没感觉,因此老错。 这里应用排除法,不可能是克,所以选择千克。
1号杯是半杯水,300克里包含了一半水和杯子的重量.1号杯是半杯水,300克里包含了一半水和杯子的重量. 一半水:300-240=60(克) 3号杯是满杯,正好是1号水的2倍,杯子不变。 所有水:60×2=120(克) 易错点:孩子直接300×2,把300克当成了1号杯里水的重量,忽略了杯子。 2号杯里的水在60~120克之间,因此在80克左右。
此题适合使用抵消法。 2个菠萝 = 6个苹果 1个菠萝 = 3个苹果 因此他们之间是3倍的关系。
第四单元——加和减 易错点: 80-34=54,个位0-4不够,有些孩子会倒过来减。 52+43=96,个位2+3,有些孩子还存在做乘的现象。 主要原因是孩子习惯于笔算方法,而口算方法相对来说,对于记忆的要求高些,必须记住第一次计算的结果再计算,有些孩子有困难。 正确的口算方法: 80 - 34 = 46 加法也一样,分2次加。 30 4 50
易错点:有些孩子往往只看条件忽略问题。只列42-15=27(张)易错点:有些孩子往往只看条件忽略问题。只列42-15=27(张) 根据问题思考数量关系很重要。 两种画法只需会其中一种。多15应画成实线,少15应画成虚线。 对于两步计算应用题,孩子必须达到的要求是: 会根据题意把线段图画完整,如这题: 42张 42张 女孩 男孩 女孩 男孩 少15张 多15张 ?张 ?张
14棵 14棵 白兔 灰兔 白兔 灰兔 ?棵 ?棵 画灰兔时一定要做到每段必须和白兔的一样长,不能随意画。 并要标出问题。
会画线段图,可以帮助孩子解决很多看似很难的问题,比如这题:会画线段图,可以帮助孩子解决很多看似很难的问题,比如这题: 从线段图中,很明显的看出大的27岁就是3倍也就是3份,因此1份就是:27÷3=9(岁),也就是小芳的年龄。 ?岁 小芳 妈妈 大27岁 4-1=3(份) 小芳:27÷3=9(岁) 妈妈:9×4=36(岁) ?岁 算式前写上标注是种好习惯,应培养。
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 易错点:本单元涉及2种记时法: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 12时记时法中数字最大是12,因此在记时的时候一定要加上”凌晨、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深夜“这样一些词加以区分。 24时记时法中数字最大是24,期中1~12为第一圈,超过12是第二圈,以12为分界线区分上午和下午,因此前面不需要写”上午“之类的词。 2种记时法前12个小时数字一样,后12小时在互换时只要加上12或者减去12就可以了。注意12时记时法一定要标明时段。
易错点:计算2个时刻之间的经过时间是孩子最难掌握的一个内容。一般采用”数“的方法。易错点:计算2个时刻之间的经过时间是孩子最难掌握的一个内容。一般采用”数“的方法。 比如:8:45~15:00 9:45 10:45 11:45 12:45 13:45 14:45数到不能数为止,14:45~15:00孩子们都能很快算出相差15分,前面数了6次,因此是6小时15分。 列成式子:15时 - 8时45分 = 6小时15分 结束时间 - 开始时间 = 经过时间 相应计算:开始时间 + 经过时间 = 结束时间 结束时间 - 经过时间 = 开始时间 相关练习:补充习题P.44/3
计算经过时间最难的是跨天的计算,如睡觉问题:计算经过时间最难的是跨天的计算,如睡觉问题: 小明21:00睡觉,次日早晨6:00起床,他一共睡了多少时间? 计算时应分成2段: 当日:21:00~24:00 24时 - 21时 = 3小时 次日:0:00 ~ 6:00 是6小时,因此:3 + 6 = 9(小时) 练习册P.35/1 南京到北京的时间为: 当日21:00~次日8:30 当日:21:00~24:00 24时 - 21时 = 3小时 次日:0:00 ~ 8:30是8小时30分,因此: 3小时 + 8小时30分 = 11小时30分
看懂表格是关键。 北京到济南:6:00~10:50 10时50分 - 6时 = 4小时50分 停靠济南站:10:50~11:00 11时 - 10时50分 = 10分 济南到徐州:11:00~14:10 14时10分 - 11时 = 3小时10分 停靠徐州:14:10~14:20 14时20分 - 14时10分 = 10分 徐州到南京:14:20~18:00 18时 - 14时20分 = 3小时40分 停靠南京:18:00~18:10 18时10分 - 18时 = 10分 南京到上海:18:10~21:00 21时 - 18时10分 = 2小时50分 练习:(一定要孩子会看会找出相关时刻。) 北京到徐州:6:00~14:00 北京到南京:6:00~18:00 北京到上海:6:00~21:00 济南到南京:11:00~18:00 济南到上海:11:00~21:00 徐州到上海:14:20~21:00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易错点:通常把长方形长边叫做长,短边叫做宽。 个别孩子做题时会弄反。 除了常规计算外,一般练习或者考试时考3个点:移、折、拼。 40mm 移,可以让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的长方形,孩子容易计算。 A 50mm
移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6+2) ×2 =8 ×2 =16(厘米) 16+1+1=18(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4+3) ×2 =7 ×2 =14(厘米)
3+2=5(厘米) 3厘米 6厘米 2厘米 (10+5)×2=30(厘米) 6+4=10(厘米) 4厘米
2×2=4(厘米) 2×4=8(厘米) 8 + 4=12(厘米) 12×2=24(厘米) 移一移,可以化曲为直,使复杂的图形变成简单的图形,方便孩子利用已有的计算方法直接算出周长。 前提是:移动,不会影响边的长度,也就不会影响周长的长度。
折 练习册P42/6 在一张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中,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6 24 10 6 学会在图中画一画,并把要求的这部分画上阴影,标上相关数据,是减少错误的好办法。 6 6 6×4=24(厘米) 6
剪(和折类似) 练习册P.41/5 将边长是20厘米的正方形硬纸板,剪成同样大的4个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易错点:如果没图,很多孩子会根据数据用20÷4=5(厘米),这就是画图的好处。 10 20 10 10 通过画图,孩子很明显地看出,长宽都是平均分成了2段,因此是20÷2=10(厘米) 20 10 标上数据,正方形周长;10×4=40(厘米)
相关练习:补充习题P.49/4 5 小华有一张长22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纸,剪出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周长是多少? 把一张边长18厘米的正方形纸剪成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9 18 22 15 9 9 18 15 15 9 15 9×4=36(厘米) 15×4=60(厘米) 一画(图),二标(数据),三算,对于图形知识,要重点培养习惯。 相关练习:练习册P.43/6 补充习题P.52/5
把一块长方形木板的长截去2分米,剩下木板的周长是36分米。原来木板的周长是多少分米?把一块长方形木板的长截去2分米,剩下木板的周长是36分米。原来木板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剩下部分周长是36分米 2 36+2+2=40(厘米) 2
拼 拼有2种:一种是用小棒拼成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另一种是用若干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如:补充习题P.52/2 用16根1厘米长的小棒围成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并算出周长。 小棒围出的是周长,因此,这题只要用周长÷2=1长1宽的和 16 ÷ 2 = 8(厘米) 长 + 宽 = 1长1宽的和 ( 7 )+( 1 )= 8(厘米) ( 6 )+( 2 )= 8(厘米) ( 5 )+( 3 )= 8(厘米) ( 4 )+( 4 )= 8(厘米) 通过计算后再来画图,就容易多了,前三种为长方形,第四种为正方形。 画完后一定要标上相关数据,并算出周长。 相关练习:书P.67/7 练习册P42/5 补充习题P51/4
又如:将16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或者大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格式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又如:将16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或者大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格式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 可以排成一排 16 周长最长 1 (16+1) ×2=34(厘米) 也可以排成2排 8 (8+2) ×2=20(厘米) 2 4 还可以排成4排 周长最短 4 ×4=16(厘米) 4 相关练习: 书P.65/6
3厘米 12厘米 6厘米 6厘米 把两块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拼起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算一算所拼成的图形的周长。 3厘米 3厘米 6厘米 6厘米 它们周长相等吗?为什么?
好孩子是哪里来的?好孩子是在我们双方不断配合下,在逐步培养各种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良好的作业态度中形成的。希望以上的一点复习建议会对您的孩子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