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likes | 634 Views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五章 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 广东工业大学社会科学部朱静君编写. 1. 第五章 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及社会本质. 第二节 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 的辩证性. 第三节 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2.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及社会本质. 一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二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 一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三个因素。. 社会意识.
E N D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五章 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 广东工业大学社会科学部朱静君编写 1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及社会本质 第二节 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 的辩证性 第三节 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2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及社会本质 一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二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
一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三个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观念反映。 4
一是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大部分社会科学。一是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大部分社会科学。 社会意识的基本类型 二是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不具有阶级性,如各种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中的某些管理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5
2 对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又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所以它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决定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决定 6
唯物史观认为: •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首先,从社会意识的产生看,其根源在于社会存在的需要。 其次,从社会意识的内容看,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再次,从社会意识的发展看,社会存在推动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7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先进的社会意识 反动的社会意识 8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19世纪中叶的欧洲 落后于 经济状况: 德国 法国 落后于 英国 先进于 德国 法国 先进于 英国 社会意识: 9
第三,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 赫拉克利特 黑格尔 马克思 辩证法的发展过程 10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哲学 政治法律思想 艺术 宗教 道德 11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促进作用 质的方面 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程度深浅 量的方面 范围大小 时间久暂 12
二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自然主义的历史观……是片面的,它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 13
1 实践构成社会本质的原因 ——实践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生产实践 回 归 决 定 影响 社会生活 社会关系 14
2 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创造物质资料的实践 创立社会关系的实践 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精神生活 观念结构 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15
创造物质资料的实践 ——形成对自然界的认识 建立经济生活
创立社会关系的实践 ——形成对社会关系的认识 建立政治生活,认识和把握社会政治结构
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 ——建立精神生活 认识和把握社会观念结构
3 实践构成了人类整个社会有机体的基础。 生产力 社会有机体 实践 生产关系 (生产劳动) 上层建筑 20
4 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社会关系(变化) 社会结构(变化) 实践(变化) 社会生活(变化) 21
第二节 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性 一 劳动是连接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纽带 二 劳动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的决定作用 三 劳动是理解人类历史之谜的钥匙 22
人自然的对立 相互区别,相互限制 相互对抗和冲突 (一) 劳动使人类与自然界相分离
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人与自然的统一 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二) 劳动又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联系
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 劳动作为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说明了人与自然的本源关系,又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根本区别
(三)人类劳动与动物的活动的本质区别: • (1) 人类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生产劳动 • (2)人类劳动具有社会性,在一定的社会关系 • 中劳动 • (3)人类劳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 (4)人类劳动具有历史的连续性
人类制造劳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 人类在劳动中建立社会关系 人类的劳动有目的和计划 人类劳动有历史继承性
二 劳动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中的决定作用 1 劳动使猿手变成了人手 2 劳动促使了语言的产生 3 劳动逐步把猿群改造为人类社会 29
劳动促使类人猿发生质变 身体机能变化(手与脚分工) 语言产生(猿脑转变为人脑) 猿群变为人类社会(社会关系的建立)
三 劳动是理解人类历史之谜的钥匙 1 劳动是人和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2 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31
▲ 总之,生产劳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一部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生产劳动发展史。劳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重要的观点。 32
第三节 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一 地理环境及其作用 • 人口因素及其作用 三 生产方式及其作用
地理环境即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地理环境即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一 地理环境的社会作用 1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 地理环境影响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布局 3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起加速或者延缓作用
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建立科学的环境保护观念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建立科学的环境保护观念 历史上人类对地理环境的看法有科学的成分,也有 错误的认识和做法。 中国古代有人自然面前无所作为的宿命论,也有夸 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人类面临的环境五大危机 空气污染 水源危机 森林锐减 物种减少 臭氧变薄
二 人口因素及其作用 构成人类社会有生命的个体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素质和人口的繁衍等。 分析:计划生育为什么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世界人口增长有什么共性?
人口因素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相互作用 • 1 人口因素是构成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 • 2 人口素质对社会发展影响巨大 • 3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 核酸 DNA 38
三 生产方式的社会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前提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生产方式影响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的作用的发挥
全章结束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