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500 Views
第四章. 第一節 宗教改革. 學習重點 1. 宗教改革的原因。 2.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 3. 基督教(新教)的出現。 4. 天主教(舊教)的改革。 5. 宗教戰爭的經過。 6. 宗教改革的影響。. 宗教改革運動. ( 一 ) 背景: 複雜 1. 宗教 上: A. 中古後期教會危機不斷(政教權力的衝突) B. 俗世王權介入並主導教皇的選舉 →教皇聲望跌落 ( 14th 初 — 巴比倫之囚)
E N D
第四章 第一節 宗教改革
學習重點 • 1.宗教改革的原因。 • 2.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 • 3.基督教(新教)的出現。 • 4.天主教(舊教)的改革。 • 5.宗教戰爭的經過。 • 6.宗教改革的影響。
宗教改革運動 (一)背景:複雜 1.宗教上:A.中古後期教會危機不斷(政教權力的衝突)B.俗世王權介入並主導教皇的選舉 →教皇聲望跌落 (14th初—巴比倫之囚) (14th末—亞威農教廷VS羅馬教會—大分裂)C.教士素質低落→信徒不滿 (販售贖罪券、徵收十一稅、買賣聖職) 2.思想上:受文藝復興人文思想影響學者主張回復使徒時代儉樸精神(如英國衛克利夫、捷克胡斯、義大利布魯諾)
宗教改革運動 3.文化上:A.方言興起B.印刷術的推廣(谷騰堡活字印刷術) 4.政治上:A.各國政府欲主導教會 (國家興起後,主權觀念高漲) B.世俗君主覬覦龐大教產
(二)馬丁路德與新教(1517A.D) 1.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A.神學理論基礎:「唯信得救(因信稱義)」-閱讀《新約‧羅馬人書》人的得救 乃基於對神的信仰和神的恩賜B.攻擊教會弊端:1517年10月於威登堡教 堂發表〈九十五條論綱〉-痛批教廷販賣贖罪券 2.建立「路德派」教會:獲北德諸侯支持(日耳曼) 3.北傳:北德→北歐(丹麥、瑞典)
宗教改革者群像 一群宗教改革者正在 討論宗教問題。 喀爾文 馬丁路德 亨利八世 十九世紀初期作品
「九十五條論綱」 • 1.背景: • 1517 年,教宗利奧十世以修繕教廷的聖彼得大教堂為藉口,諭令出賣「大赦」,說是有罪的人,只要花錢買了「大赦」,死後靈魂就可以升入天堂。為了增加銷售量,大赦教士宣傳說;「錢幣落入錢櫃底響叮噹,靈魂瞬間脫離煉獄升天堂。」(見《論綱》第27條),說什麼「多買大赦不僅可以預先豁免今後犯的罪行,而且可以替已死的人買大赦,好讓死者的靈魂儘快脫離煉獄、升入天堂。」這樣大赦無形中就成了犯罪通行證。
路德張貼《九十五條論綱》 • 2.路德張貼《九十五條論綱》 • 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在柏林威登堡教堂大門張貼《九十五條論網》(拉丁文),反對販賣大赦,公開挑戰教會的權威,要求對有關大赦功效問題公開討論。雖無人來與他辯論,然這篇短文卻不翼而飛,成為宗教改革運動的導火線。 • 《九十五條論綱》中,其大部分用語直接引用德國美因茨大主教布蘭登堡(Albrecht von Brandenburg)和大赦教士的宣講。
路德張貼《九十五條論綱》 • 內容要義為: • 1.沒有大赦的基督徒,只要真心悔改,也能完全脫離懲罰和罪債。 • 2.基督和教會的一切恩惠都是上帝賜與的,即使沒有大赦,虔誠的基督徒一樣可以享有。 • 3.明濟窮人或貸款給缺乏的人,而不是把錢用來購買大赦,才能得到上帝的赦免。 • 4.只有跟從上帝歷經痛苦、死亡,才能進入天堂,要基督徒遠離那些販賣大赦者。
1521年伏姆斯會議圖 馬丁路德 查理五世
1521年伏姆斯會議 • 1521 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在伏姆斯召開會議,駁斥路德之說。 • 教宗雖已下達異端裁定,腓特烈卻堅持路德該有申辯的機會,查理也認爲自己必須介入這件事件,乃於1521年召開伏姆斯會議。在君王面前,路德仍然拒絕撤回他的理論。皇帝於是下令拘押路德,腓特烈卻把路德藏匿在瓦特貝革;著名的德文《新約聖經》就是在這時翻譯完成的。
馬丁路德翻譯的《聖經》 西元1533年由馬丁路 德翻譯的日耳曼文版 《聖經》出版,有利 於新教的推廣。
喀爾文 (三) 新教的擴散 1.新教派:A.路德教派B.茲文格里教派 C.喀爾文教派D.英國國教派 2.新教派共通理念A.重信仰輕善功(對上帝有信心即可得救) B.奉《聖經》為最高權威-否定教宗權威C.宗教個人主義-毋須透過教會(透過聖經)D.崇拜方式簡單-教堂簡樸
茲文格里 • 1.茲文格里的宗教改革主張: 1519年,瑞士蘇黎世 • (1)否認教士握有教徒所沒有的施行奇蹟力量,不過他覺得在好牧師帶領下,也能喚起社會良心與宗教情操。 • (2)反對教士獨身、齋期、苦修、懺悔、販售大赦等,認為崇拜使徒使用薰香、燭光、圖像皆屬迷信。 • (3)反對教堂使用音樂,認為音樂是私人休閒,非上帝所需。 • (4)廢除教會儀式,而用幾乎不裝飾的教堂來證道讀經。
茲文格里 • (5)注重奧古斯丁的預定得救說。 • (6)解釋聖餐禮的餅與酒僅象徵血與肉,而非耶穌的血與肉在餅與酒中。 • 2.茲文格里的主張與路德有許多不同之處: • (1)採取更樸素的祈禱方式,取消唱聖歌、聖詩、聖樂及聖餐禮等崇拜儀式。 • (2)路德認為基督在聖餐禮進行時,會「親自降臨」,酒與餅之中含有耶穌的血和肉;茲文格里則認為,聖餐禮只是一種讓信徒堅定信仰的儀式,酒與餅只具象徵意義。
喀爾文教派 • 創立:法人喀爾文-1540瑞士日內瓦 • 特色:A.教會自治-選出牧師與信徒組成 「長老會」B.比較嚴肅-著重長篇證道 • 具國際性- 歐洲各地都有信徒A.法-休京拉派(Huguenots)B.荷-改革教會(Dutch Reformed Church)C.英-長老會(Presbytery)
喀爾文 • 法國人喀爾文因法國禁止宗教改革活動,而流亡瑞士。1541年,他出任日內瓦首席牧師,即形成了以日內瓦為中心的喀爾文教派。 • 喀爾文著《基督教的要義》,指出人得救與否,完全是神預先設定;人無法藉由其他努力如善功、善行和懺悔,改變自己的命運,此即「上帝預選論」(仍須盡本分)
喀爾文 • 他建立神權政治的措施包括: (1)禁止跳舞、玩牌、看戲;安息日只能禱告不能工作或遊樂;任何人皆不得未經謝恩而飲食。 (2)姦淫、巫術、異端與褻瀆神皆屬大罪。 (3)不准有比他更激烈的說法存在。 (4)創建日內瓦大學。提倡勤儉教育 (5)教會可借錢他人,並取合理利息,受到工商業者歡迎 (世人可以以世俗的成就榮耀上帝) (6)派遣受過嚴格訓練的牧師至各地傳教。
英國國教派 • 創立:英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因婚姻問題與教廷決裂 • 特色:A.政教合一-英王成為英 國教會領袖 (1534年『王權至上法』) B.比較保守-教義與教儀 上改變不大
(四)羅馬教會的革新 1.起因:對抗改革 2.始自:保羅三世1530年代 3.措施:A.提高教士素質B.革新教會組織 4.目的:重建人們對羅馬教會的信心, 以奪回失去的傳統 5.最具聲望:西班牙「耶穌會」 羅耀拉
耶穌會 • 創立:西班牙人羅耀拉 (以學術研究為基礎,以教育為改革教會之方) • 會士素質:A.學術淵博B.信仰堅定 • 貢獻:把基督教傳布到海外各地-隨者葡萄牙和西班牙商船,到新大陸(美洲)與東方傳教 如:沙勿略→日本 利瑪竇→中國
從宗教戰爭到宗教寬容 1.德意志A.初-教會南北分裂 a.北德邦國-路德派b.南德諸邦-羅馬教會B.1520年代-引發戰爭a.1555年簽《奧古斯堡和約》 b.正式承認路德派的合法地位
2. 法 國A.喀爾文教派勢力日益強大-於法國西部、南部B.1560年代初-爆發宗教內戰(三亨利之戰)a.長達30年→變成王位爭奪戰b.波旁家族亨利四世(Henry IV)取得王位(a)本為新教領袖→宣布改信天主教(天主教為國教)(b)1598年頒南特詔令寬容新教徒→化解長期宗教對立
3. 三十年戰爭(1618~1648)A.背景:複雜a.原本-為德意志邦國的宗教內戰 (波希米亞VS神聖羅馬帝國) b.後期-西歐國家紛紛加入 舊教:奧地利、西班牙、日耳曼地區→羅馬教皇支持 新教:法國、丹麥、瑞典、荷蘭、英國等國 B.背後目的:各國為自身利益而戰C.戰後簽《西發利亞和約》
西發利亞和會圖 • 1648年10月24日,參戰各國的使節代表齊集在日耳曼明斯特巿政廳召開「西發利亞和會」,並簽訂議定書,結束了三十年戰爭。 • 三十年戰爭期間,戰況慘烈,各國深深感受到如何維持國際均勢,避免戰爭,成為新的課題。 • 此外,根據各國所簽訂的《西發利亞和約》,除使神聖羅馬帝國形同瓦解外,也進一步促成新教的合法化和歐洲列國的獨立性。
三十年戰爭(1618~1648) D.影響:a.加深德意志的分裂(主戰場在日耳曼使其經濟殘破) 結束歐洲一統帝國的理想→形成列國並立b.法國成為歐洲強權國家-打敗西班牙c.培養出宗教寬容精神(結束一統教會的理想) →宗教分歧d.近代國際關係的發展(產生現代外交觀念) 如:主權平等、政治獨立、談判交涉、締盟等方式
三十年戰爭的場面 近世歐洲最大的一場宗教戰爭,幾乎所有歐洲國家都捲入
1648年《西發利亞和約》確認儀式 泰爾博赫繪
三十年宗教戰爭後的歐洲景況 經過這一場激烈的宗教戰爭,人們終於願意放棄宗教 偏見,以較寬容的心看待不同宗教信仰
近代國際關係的發展 • 肯定主權平等原則-《西發利亞和約》 • 以「均勢」來「制衡」強權 • 以和平對話取代軍事對抗 • 發展出「外交制度」A.派設「常駐大使」B.設立「外交部」 • 刺激「國際法」的成長
格勞秀斯(Hugo Grotius) • 荷蘭學者 • 1625年著有《戰爭與和平法律論》-1.國際間應制訂法律 2.規範戰時應救濟傷患、善待戰俘及非戰鬥人員等問題 3.為國際法的起源 • 理論:A.所有國家都是主權國家B.國際法就是主權國家間的法律-其 權威源自「自然法」
早期的職業外交官 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出現一批 職業外交官。 圖為法國大使形象,由日耳曼 畫家小霍爾班所繪
(五)宗教改革的影響 1.信仰上:打破宗教一統的局面→多元、寬容 2.社會經濟上:新教助長資本主義的發展A.馬丁路德-倡導職業神聖B.喀爾文-努力工作累積財富以榮耀上帝 3.政治上:新教助長民族意識,國君藉機加強對教會的控制→有助近代民族國家的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