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 — 语用推理认知能力的定位 河南大学 徐盛桓 05-7-26

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 — 语用推理认知能力的定位 河南大学 徐盛桓 05-7-26. 认知科学的主要目标是要了解人类的知识系统,包括其习得、心理运作及其在大脑的体现;认知语用学则是对同语言运用有关的语用知识系统进行的认知研究;相应地,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就是要研究人类大脑中同含意推导有关的知识系统的习得、心理运作及其在大脑的体现。本文以新格氏理论作为个案,对语用推理过程从认知的视角进行考察;对语用推理能力从认知的视角进行定位。.

Download Presentation

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 — 语用推理认知能力的定位 河南大学 徐盛桓 05-7-26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语用推理认知能力的定位河南大学 徐盛桓05-7-26

  2. 认知科学的主要目标是要了解人类的知识系统,包括其习得、心理运作及其在大脑的体现;认知语用学则是对同语言运用有关的语用知识系统进行的认知研究;相应地,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就是要研究人类大脑中同含意推导有关的知识系统的习得、心理运作及其在大脑的体现。本文以新格氏理论作为个案,对语用推理过程从认知的视角进行考察;对语用推理能力从认知的视角进行定位。认知科学的主要目标是要了解人类的知识系统,包括其习得、心理运作及其在大脑的体现;认知语用学则是对同语言运用有关的语用知识系统进行的认知研究;相应地,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就是要研究人类大脑中同含意推导有关的知识系统的习得、心理运作及其在大脑的体现。本文以新格氏理论作为个案,对语用推理过程从认知的视角进行考察;对语用推理能力从认知的视角进行定位。

  3. 语用推理作涉及推理主体的认知能力。推理的认知能力表现为由一组涉及推理运作的原则所支配的知识系统,这个系统又表现为能体现这些原则的表征加工机制。我们以这种认识对语用推理可能涉及的知识系统及其表征加工机制进行一些考察。

  4. 以Lakoff、Langacker等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学派认为,“语言能力不是自主的认知能力”,“语言知识的表征同其他概念结构的表征基本上是一样的”。戴浩一也说,语言运作的机制包括:要利用人类的一般心智能力;离不开人类感知的范畴化;表达必定精简,而解读则要尽可能推知更多的信息;要运用从经验世界抽象出来的逻辑知识等。据此我们假设,大脑中同语用推理有关的知识系统所涉及的推理运作的原则,概而言之,可能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同语言交际的认知先设有关的抽象知识系统及其相关的原则,同范畴化有关的抽象知识系统及其相关的原则、同感知的完型趋向律有关的抽象识系统及其相关的原则和同逻辑运作有关的抽象知识系统及其相关的原则。以Lakoff、Langacker等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学派认为,“语言能力不是自主的认知能力”,“语言知识的表征同其他概念结构的表征基本上是一样的”。戴浩一也说,语言运作的机制包括:要利用人类的一般心智能力;离不开人类感知的范畴化;表达必定精简,而解读则要尽可能推知更多的信息;要运用从经验世界抽象出来的逻辑知识等。据此我们假设,大脑中同语用推理有关的知识系统所涉及的推理运作的原则,概而言之,可能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同语言交际的认知先设有关的抽象知识系统及其相关的原则,同范畴化有关的抽象知识系统及其相关的原则、同感知的完型趋向律有关的抽象识系统及其相关的原则和同逻辑运作有关的抽象知识系统及其相关的原则。

  5. 首先,同语言交际认知先设有关的抽象知识系统及其相关的原则,这就是话语中涉及的事物和事件之间的关系,必定优先贴近常规关系。首先,同语言交际认知先设有关的抽象知识系统及其相关的原则,这就是话语中涉及的事物和事件之间的关系,必定优先贴近常规关系。

  6. 其次,常规关系的把握,离不开范畴化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大脑里有为范畴化原则所支配的抽象知识系统。例如要对自然界、社会上、人际间的规律、知识、规约作出带有主观化的认识并进而把握为常规范型,要依靠一般的心智能力进行范畴化,这从上一节对常规范型的说明可以看出。其次,常规关系的把握,离不开范畴化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大脑里有为范畴化原则所支配的抽象知识系统。例如要对自然界、社会上、人际间的规律、知识、规约作出带有主观化的认识并进而把握为常规范型,要依靠一般的心智能力进行范畴化,这从上一节对常规范型的说明可以看出。

  7. 再次,将常规关系应用到推理上来,要依靠同“完型”有关的抽象知识系统及其相关的原则能力。在语用推理中,要用常规关系的具体内容补足和/或阐释有“缺省”的显性表述,以使这个显性表述成为一个相对完备的表达。换句话说,语用推理的实际操作过程主要就是对话语进行补足和/或阐释。那么,为什么要补足和阐释?为什么能补足和阐释?这一切都同人们感知外界事物的一种重要的心理特征有关:在条件允许下总是会利用过去的经验使有关的感知场趋向于“完型”。对人类这一重要的心理特征的发现,是格式塔心理(Gestalt psychology)的重要贡献;Talmy在他于1988年发表的两篇论文和2000年出版的Towards a Cognitive Semantics中,将Gestalt心理学关于人类感知的规律引进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把这种心理特征看成是人类重要的认知能力,而Langacker所做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将Talmy的研究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

  8. 格式塔心理学把这一心理特征概括为“完型趋向律”(Law of Pragnänz),大意是:当有机体接触到一个不完整的感知场时,这个有机体就会以一种“可预见”的方式把这个场“看成”是有秩序的。所谓“可预见”的方式,指的是“以过去的经验为依据”沿“好”的完型方向改变这样的方式;但这只是一种心理活动,“改变”并不涉及物理环境的改变,改变的只是有机体如何“看”这个物理环境。“好”的完型的特性是正常的、简单的、稳定的[26]。这就是说,人类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包括对语言表达的感知,总是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力趋感知为一个“好”的“完型”。正是人类感知外界事物总是自觉不自觉遵循“完型趋向律”,使受话人总是要对并且能对话语进行补足和阐释,使话语“改变”为一个“好”的完型。

  9. 补足和阐释的运作,是同人们的完型能力联系在一起的。上面我们曾提到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型趋向律,而“同完型趋向律有关的共有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是相互关联的,但其中有两项同补足和阐释的心理运作特别密切相关:相邻原则(proximity principle)和相似原则(similarity principle)。相邻原则说,相邻的事物倾向于成为一个整体;相似原则说,相似的事物倾向于成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说,在人们的心理空间中,识解为相邻或相似的事物,都分别倾向于感知为一个完型。

  10. 那么,什么是补足和阐释?根据戴浩一的说法:人类运用语言“表达必定精简”,而当受话人感知了“表达必定精简”的话语时,“解读则要尽可能推知更多的信息”。受话人解读要尽可能推知更多的信息,就要依靠补足和阐释,即将话语中没有明说的“隐性表述”加以补足或将它阐释明白。这是人类优化思维在语言运用中的体现。“隐性表述和常规关系的利用,是同人的优化思维联系在一起的。语言中运用隐性表述,是在人类童年时期的原始语言最初形成时就已形成的传统。隐性表述的运用是语言优化运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当时人类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一切行动总是要力求以最少的付出换取最大的收获。这一行为取向内化为意识,就发展成为思维的取向,这就是优化思维。那么,什么是补足和阐释?根据戴浩一的说法:人类运用语言“表达必定精简”,而当受话人感知了“表达必定精简”的话语时,“解读则要尽可能推知更多的信息”。受话人解读要尽可能推知更多的信息,就要依靠补足和阐释,即将话语中没有明说的“隐性表述”加以补足或将它阐释明白。这是人类优化思维在语言运用中的体现。“隐性表述和常规关系的利用,是同人的优化思维联系在一起的。语言中运用隐性表述,是在人类童年时期的原始语言最初形成时就已形成的传统。隐性表述的运用是语言优化运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当时人类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一切行动总是要力求以最少的付出换取最大的收获。这一行为取向内化为意识,就发展成为思维的取向,这就是优化思维。

  11. 在优化思维的主导和制约下,语言运用也力求优化。在当时的情况下,优化主要方式是用最少语言手段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以少寓多,以简驭繁:可以意会的就略而不提,可用已有的手段来喻指新的内容就少创造新的手段,这就是运用隐性表述,或者说是利用常规关系。这样,就逐渐造就了语言中利用常规关系来隐含隐性表述的机制”。表达时,“可以意会的就略而不提,可用已有的手段来喻指新的内容就少创造新的手段”;理解时,对前者涉及的手段就是补足,对后者涉及的手段就是阐释。在优化思维的主导和制约下,语言运用也力求优化。在当时的情况下,优化主要方式是用最少语言手段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以少寓多,以简驭繁:可以意会的就略而不提,可用已有的手段来喻指新的内容就少创造新的手段,这就是运用隐性表述,或者说是利用常规关系。这样,就逐渐造就了语言中利用常规关系来隐含隐性表述的机制”。表达时,“可以意会的就略而不提,可用已有的手段来喻指新的内容就少创造新的手段”;理解时,对前者涉及的手段就是补足,对后者涉及的手段就是阐释。

  12. 补足和阐释的运作,是同人们的完型能力联系在一起的。上面我们曾提到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型趋向律,而“同完型趋向律有关的共有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是相互关联的,但其中有两项同补足和阐释的心理运作特别密切相关:相邻原则(proximity principle)和相似原则(similarity principle)。相邻原则说,相邻的事物倾向于成为一个整体;相似原则说,相似的事物倾向于成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说,在人们的心理空间中,识解为相邻或相似的事物,都分别倾向于感知为一个完型。下面以“倒绷孩儿”为例作一说明。“绷”就是包扎;“倒绷孩儿”就是把刚出生的婴孩包扎倒了。它是据《事文类聚前集》记载的一段轶事概括出来的一个成语。

  13. 假设某人对另一个人说:“张教授亲自动手做试验,不会闹出个‘倒绷孩儿’吧?”;又假设这时听话人是第一次听到这一说法,只能揣摩说话人这一说法的意图,亦即含意。显然,对于听话人来说,“不会闹出个‘倒绷孩儿’”,是一个“不完整的感知场”;他要以一种“可预见”的方式,亦即以他过去的经验为依据,沿“好”的完型方向,把这以话语补足为一个“正常的、简单的、稳定的”相对完备的表达。再假设听话人知道《事文类聚前集》有云:“苗振第四人及第,……,晏相曰:‘宜稍温习。’振曰,‘岂有三十年为老娘(指接生婆)而倒绷孩儿者乎!’既试,果不中。公笑曰,‘苗君竟倒绷孩儿矣!’”,他听到话语里有“倒绷孩儿”,就会“以[其]过去的经验(即大脑记忆中所储存的有关语句)为依据”,将同“倒绷孩儿”相邻的话语“三十年为老娘(指接生婆)而[倒绷孩儿]”结成一个完型,亦即补充为相对完整的表达。假设某人对另一个人说:“张教授亲自动手做试验,不会闹出个‘倒绷孩儿’吧?”;又假设这时听话人是第一次听到这一说法,只能揣摩说话人这一说法的意图,亦即含意。显然,对于听话人来说,“不会闹出个‘倒绷孩儿’”,是一个“不完整的感知场”;他要以一种“可预见”的方式,亦即以他过去的经验为依据,沿“好”的完型方向,把这以话语补足为一个“正常的、简单的、稳定的”相对完备的表达。再假设听话人知道《事文类聚前集》有云:“苗振第四人及第,……,晏相曰:‘宜稍温习。’振曰,‘岂有三十年为老娘(指接生婆)而倒绷孩儿者乎!’既试,果不中。公笑曰,‘苗君竟倒绷孩儿矣!’”,他听到话语里有“倒绷孩儿”,就会“以[其]过去的经验(即大脑记忆中所储存的有关语句)为依据”,将同“倒绷孩儿”相邻的话语“三十年为老娘(指接生婆)而[倒绷孩儿]”结成一个完型,亦即补充为相对完整的表达。

  14. 这个过程,就是话语理解过程中的“补足”。应该指出,大脑记忆中所储存的“过去的经验”,除了有确切的文字所表述的话语以外,还可能有知识、信念、规约、惯例等,以及当时表达的上下文,都可能被调用来作为补足的“材料”,例如:“夜深了,她坐在帐篷里,在大腿上给妈妈写信”,至少可补足为“……在(放在)大腿上(的信纸上)给妈妈写信”;这是因为按常规来说“信”一般是写在“纸”上的“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沿溪行,……。便舍[离开]船,从口入。”(《桃花源记》)后文的“离船”可以将前文的‘沿溪行’补足为“划着船沿溪行”;另外,从“离船”到“进入山洞口”之间至少有多少环节,这是人们按常识可以补上的,例如至少要补足为“便舍船(上岸),(用例如绳子一类的东西把船系在岸边的某一固定物上),(然后,)(找可以走路的地方,)(朝山洞口走去,)(到了洞口),从(洞)口入”。这个过程,就是话语理解过程中的“补足”。应该指出,大脑记忆中所储存的“过去的经验”,除了有确切的文字所表述的话语以外,还可能有知识、信念、规约、惯例等,以及当时表达的上下文,都可能被调用来作为补足的“材料”,例如:“夜深了,她坐在帐篷里,在大腿上给妈妈写信”,至少可补足为“……在(放在)大腿上(的信纸上)给妈妈写信”;这是因为按常规来说“信”一般是写在“纸”上的“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沿溪行,……。便舍[离开]船,从口入。”(《桃花源记》)后文的“离船”可以将前文的‘沿溪行’补足为“划着船沿溪行”;另外,从“离船”到“进入山洞口”之间至少有多少环节,这是人们按常识可以补上的,例如至少要补足为“便舍船(上岸),(用例如绳子一类的东西把船系在岸边的某一固定物上),(然后,)(找可以走路的地方,)(朝山洞口走去,)(到了洞口),从(洞)口入”。

  15. 我们再回到“倒绷孩儿”上来。有些表达,例如“在大腿上写信”补足为“在(放在)大腿上(的信纸上)写信”,意思就表达清楚了。但“倒绷孩儿”补足为如上文所言,还不一定能把意思表达清楚:表面上看,做实验同“绷孩儿”鲜有关系!这时还要求助于阐释:当了三十年的接生婆可用以喻“老手”;竟然把接生下来的婴儿倒过来包扎可用以喻“不应有的疏忽大意误了事”。得到这样的理解,就是阐释。之所以可以这样来比喻,是因为‘有三十年经验这样老练的接生婆竟然把接生下来的婴儿倒过来包扎’这一事件的特征,看来正是‘老手失误’的特征;或者说这两者有相似性。从原来的故事来看,自以为是科场老手的苗君考试不第,就像是当了三十年的老娘把接生下来的婴儿倒过来包扎,二者也有相似性。受话人经过进行这样的补足和阐释,对“倒绷孩儿”有了了解以后,将“张教授亲自动手做试验,不会闹出个‘倒绷孩儿’吧?”同“老娘”或“苗君”的情况再作相比,就得以理解了。我们再回到“倒绷孩儿”上来。有些表达,例如“在大腿上写信”补足为“在(放在)大腿上(的信纸上)写信”,意思就表达清楚了。但“倒绷孩儿”补足为如上文所言,还不一定能把意思表达清楚:表面上看,做实验同“绷孩儿”鲜有关系!这时还要求助于阐释:当了三十年的接生婆可用以喻“老手”;竟然把接生下来的婴儿倒过来包扎可用以喻“不应有的疏忽大意误了事”。得到这样的理解,就是阐释。之所以可以这样来比喻,是因为‘有三十年经验这样老练的接生婆竟然把接生下来的婴儿倒过来包扎’这一事件的特征,看来正是‘老手失误’的特征;或者说这两者有相似性。从原来的故事来看,自以为是科场老手的苗君考试不第,就像是当了三十年的老娘把接生下来的婴儿倒过来包扎,二者也有相似性。受话人经过进行这样的补足和阐释,对“倒绷孩儿”有了了解以后,将“张教授亲自动手做试验,不会闹出个‘倒绷孩儿’吧?”同“老娘”或“苗君”的情况再作相比,就得以理解了。

  16. 相邻关系和相似关系是人们认识事物间关系的两个极为重要的维度。作为一种抽象,任何事物之间的关系,无不具有[相邻±]和[相似±]这两种关系。根据“完型趋向律”的相邻、相似原则,越是被感知为相邻的事物,越有可能被识解为一个整体,这就是“补足”的认知基础;越是被感知为相似的事物,也越有可能被识解为一个整体,这就是“阐释”的认知基础。再进一步说,这里所说的补足和阐释,其认知的本质特征,同认知语言学所讲的转喻(metonymy) 和隐喻(metaphor) 的认知特征是相通的;或者可以说,这里其实就是转喻和隐喻在起作用。“补足”就是以话语里提及的部分转指全体,“阐释”就是以话语里提及的部分隐喻其他。这个过程,还会牵涉到完型趋向律的其他一些原则。

  17. 最后是同逻辑运作有关的抽象知识系统及其相关的原则。这里包括推理的一般知识系统、缺省推理的知识系统。最后是同逻辑运作有关的抽象知识系统及其相关的原则。这里包括推理的一般知识系统、缺省推理的知识系统。 人们的逻辑思维活动包括判断、推理、论证等;其中,推理是至为基本的。一般地说,推理指从若干命题作为前提得到另一个命题作为结论的认识活动。人们思想认识的表达,许多时候都是自觉或不自觉推理活动的结果。例如有人看看天之后说“现在不会下雨”,就可能经历如下推理: 大前提:如果有民谚云“有雨四边亮,无雨顶上光” 小前提:现在是“顶上光” 结 论:目前不会下雨 这就是((p→q)∧p) →q。推理有多种形式,例如一般的演绎推理、缺省推理等。进行语用推理涉及这两种推理。

  18. 首先大脑里要有一般推理的抽象知识系统。语用推理是“推理”,是因为话语的显性表述同有关的常规关系所形成的陈述充当两个命题作为前提,通过补足和阐释推出一个命题作为结论,这就是含意;简单地说就是,听到一句话语 U以后要推导出说话人想要蕴涵的意思 I,即要意识到,这是要实施((U→I)∧U)→I 的推理过程。

  19. 其次,这里实施的是作为缺省推理的合情推理。单调的“形式逻辑的推理规则实现的是可靠的演绎推理”;语用推理涉及的是缺省推理,说得更确切些,是非单调逻辑缺省推理中的合情推理。之所以说是“合情”,是因为缺省推理并不一定“可靠”,有不确定性,可能被取消,这一“含意”只可能看成在当时当地也许是合情合理的。其次,这里实施的是作为缺省推理的合情推理。单调的“形式逻辑的推理规则实现的是可靠的演绎推理”;语用推理涉及的是缺省推理,说得更确切些,是非单调逻辑缺省推理中的合情推理。之所以说是“合情”,是因为缺省推理并不一定“可靠”,有不确定性,可能被取消,这一“含意”只可能看成在当时当地也许是合情合理的。

  20. 合情推理通常以下式表示: ζ :η --------- θ ζ是前设,是已知的情况,在含意推理中就是U,这一前设蕴含了一些概率不一的“常规”知识;η是可能支持或否定某些常规知识(stereotypical relation)的“理由”,实际上可表示为η1∨η2∨η3∨η4…;η?同ζ的相交就得到作为结论的θ。据此可建构语用合情推理推导式如下

  21. U(Xi): SR1(Xi) … SRn(Xi) Cir‖:-------------------------------------------------- I (Xi) (Xi)= X1, X2, …,Xm。这个推导式可读如:在 语境Cir底下,对于话语U(X1)有SR1的支持而没有发现SR1,2,3 …的否定,则有可能据此推导出含意I (X1)。

  22. 更为一般地,语用合情推理的知识系统△可构建如下:1.合情推理的知识系统⊿由推导规则集D 构成:2.⊿D 3. 对于语用合情推理的规则U(Xi): SR1(Xi) … SRn(Xi)Cir‖:----------------------------- ∈ D,I (Xi) 如果U(Xi)∈⊿,且 ~(SR(Xi) ⊿),则SR(Xi) ≈ I (Xi)

  23. 这里要重申的是,我们这样说明,并不是认为进行语用推理的人先要学会这些逻辑推导式;相反,这些逻辑推导式是对能体现人们进行语用推理的逻辑能力的模拟,这样的逻辑能力作为语用推理认知能力的一部分,也是体现为由具有某些特征的原则所支配的知识系统。正如上文所说,对这些原则的掌握,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下意识的、无意识的,在进行相关的认知活动时,都会根据这样的原则进行认知加工。这样的加工能力,就是认知能力。这里要重申的是,我们这样说明,并不是认为进行语用推理的人先要学会这些逻辑推导式;相反,这些逻辑推导式是对能体现人们进行语用推理的逻辑能力的模拟,这样的逻辑能力作为语用推理认知能力的一部分,也是体现为由具有某些特征的原则所支配的知识系统。正如上文所说,对这些原则的掌握,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下意识的、无意识的,在进行相关的认知活动时,都会根据这样的原则进行认知加工。这样的加工能力,就是认知能力。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