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likes | 215 Views
綿羊. 五年一班 28 號李盈臻. 綿羊ㄉ種類. 羊有山羊、綿羊之分,但均屬於反芻科。山羊有鬚,蹄上沒有蹄腺,身上氣味強。骨骼與角之構造與綿羊亦有所不同。較靈活具獨立性,及防衛、搏鬥的能力。
E N D
綿羊 五年一班28號李盈臻
綿羊ㄉ種類 • 羊有山羊、綿羊之分,但均屬於反芻科。山羊有鬚,蹄上沒有蹄腺,身上氣味強。骨骼與角之構造與綿羊亦有所不同。較靈活具獨立性,及防衛、搏鬥的能力。 • 紐西蘭羅姆尼(New Zealand Romney)綿羊: 中大型綿羊供肉用和毛用。臉和腳也長毛。羅姆尼羊在英國又稱肯特羊﹐是19世紀中引用萊斯特公羊改良當地羊選育而成。羅姆尼羊較耐苦、抗病力強、既適應潮濕的低牧地,又能適應較寒冷的高原條件。紐西蘭飼養數量最多﹐約佔綿羊總頭數的45%。羅姆尼種綿羊的羊毛。屬長毛種羊毛,是製造粗絨線、長毛絨、毛絨呢等的優良原料。毛叢呈圓形結構﹐有較大的波形捲曲和較好的光澤﹐油汗含量較少,但與林肯羊毛和萊斯特羊毛相比,長度稍短,光澤略差,細度偏細。羊毛類別:長羊毛纖維直徑33-39微米毛叢長度125-175mm剪毛量4.5-6公斤
羊吃食物ㄉ份量 • 水的供給對肉羊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它是乳、肉羊所有生理代謝過程中不可缺乏的必需元素之一。雖然肉羊體內含水量會隨著肉羊品種、年齡、環境而有差異,可是一般而言,水佔整個肉羊體組織75%左右。 • 乳、肉羊體內組織所獲得的水大抵以飲水、飼料水及代謝水為主,而其中以飲水所獲得的水佔第一位。一頭成羊每天飲水量可以從4公升至12公升左右,而如果是泌乳成羊,每泌乳1公升便需要多飲2.5公升的水。影響乳、肉羊喝水的因素大抵為飼料種類,乳、肉羊運動量,環境與溫度以及日糧中蛋白質及鹽類含量。通常在飼養乳、肉羊的供水方面,還必須考慮水的品質,供應水必須是清潔、沒污染的水。如果羊農是以地下水為主要水源,建議必須將水送去檢驗,以防重金屬、農藥及硝酸鹽類之污染。而供水設備建議以飲水器較佳,置水桶於羊舍裡任其飲水者,必須常常清洗並消毒水桶,以防乳、肉羊口中的飼料掉至水桶中污染水質並造成細菌生長。水的缺乏會造成乳、肉羊採食量降低、生長緩慢、泌乳量下降等,故羊農不應以水之獲得較容易而忽略羊舍水的供給。
羊ㄉ分佈情形 • 綿羊、山羊的產地大多在東半球。澳洲是世界上綿羊最多的國家。每人平均有15隻羊。紐西蘭的比例更高,平均一人有二十隻。
羊ㄉ壽命 • 綿羊的壽命約13年。山羊壽命約10-14年。綿羊兩歲即可生殖,懷胎約五個月。一次生1-3隻。小羊生下後,眼睛就可睜開,幾小時後就可以跑跳走動。
羊ㄉ生活習性 • 綿羊會反芻食物,因此其4個獨立的胃可徹底消化所食禾草和其他牧草。牠們喜食矮而纖細的禾草或豆類植被,但亦食高而粗糙的食物。其取食植物的部位較牛更接近根處,因此必須注意勿在一特殊牧野上過度放牧。綿羊基本上為膽怯的動物,故喜成群吃草,且幾乎完全沒有抵禦掠食者的能力。一歲左右成熟,一歲半時多可生育;大部分一胎產一仔,偶亦產兩仔;羔羊約於4或5個月大後斷奶,開始吃草。野生種綿羊首席被馴養至少在西元前5000年時,其遺存已於中東、歐洲和中亞許多早期人類居住地點被發現。飼養綿羊的目的是取用其毛、奶和肉。成熟綿羊肉稱作mutton,羔羊肉稱作lamb。20世紀後期,全世界的綿羊估計超過10億隻。主要生產國為澳大利亞、紐西蘭、中國、印度、美國、南非、阿根廷和土耳其,這些國家擁有大面積的草原。 家綿羊與其野生祖先,以及家綿羊彼此間,在外貌、羊毛的量和質、顏色、大小、產奶量及其他特徵上均不相同。大部分家綿羊品種生產纖細羊毛,少數僅生產髮狀毛;野生綿羊則兼有兩種毛。數百個不同的綿羊品種已培育出,以適應緯度和海拔不同的環境條件,以及滿足人類對衣服和食物的需求。一般擁有纖細羊毛的綿毛品種,專用來生產羊毛,而擁有中、長羊毛或僅有髮狀毛的品種則供肉用;但兼產高品質羊毛與肉的雜交品種亦育出若干。於全世界逾200個綿羊品種中,多數僅在局部地區受到重視
羊ㄉ用途 • 主要生產羊毛、肉可食用、肝臟可入藥。綿羊經長期選種培育,選育成以毛用、肉用、裘用、革用為主,或以其中的兩者兼用為主的各個品種或品系。選育的結果不僅使原始綿羊或土種羊的異質毛改進為同質毛,每頭綿羊的年剪毛量也大為提高。由土種羊的每頭年剪毛量一般低於1公斤,而改良成到 4~10公斤。 綿羊品種估計至少有 500種以上。按尾型可分為 4類﹕1細短尾羊。尾細無明顯的脂肪沉積,如西藏羊、羅曼諾夫羊等。2細長尾羊。尾細,如新疆細毛羊、林肯羊等﹔3脂尾羊。脂肪在尾部積聚成墊狀﹐形狀和大小不一,如小尾寒羊、蒙古羊等。4肥臀羊。脂肪在臀部積聚成墊狀、尾椎數少、尾短、呈“ W”形﹐如哈薩克羊、吉薩爾羊等。
羊ㄉ起源 • 一般認為綿羊可能起源於4種不同的野生種:棲息於地中海沿岸的摩弗侖羊(Ovis musimon )、分布於亞洲中部和西南部的東方羊(Ovis orientalis )﹑野綿羊(盤羊或羱羊) (Ovis ammon )和蠻羊(Ovis orientalis vignei )。野生綿羊馴化為家畜始於約8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羊和羊毛從中亞細亞向地中海和世界其他地區傳播。經過長時期的選擇(動物)和淘汰,其外形和特性有了許多變化;並由於各地自然條件和經濟需要的差異而出現了不同的品種類型。18世紀以來,品種的發展尤為迅速。
羊ㄉ特徵 • 綿羊體軀豐滿、被毛綿密、頭短。公綿羊多有螺旋狀大角、母綿羊無角或角細小。顱骨上具淚窩、鼻骨較隆起。四蹄都有趾腺。公綿羊無羶氣。體重自數十公斤至百餘公斤不等。其構造和習性因具有多種特點而適於放牧﹔嘴尖、脣薄而靈活、利於採食短草、亦能採食粗硬的秸稈、樹枝;消化能力強;有的類型可在尾部、臀部和內臟器官周圍蓄積脂肪,以供冬春青飼料缺乏時消耗;仿傚性、合群性強,有跟隨領頭羊(通常是老母綿羊)集合成群的習性;放牧時好向高處採食,夜間亦喜睡於牧地高處。由於被毛的保溫和隔熱作用,能耐寒、耐熱﹔但在剪毛後不久,如天氣驟冷或受雨淋時易得病。一般喜乾燥而怕潮濕。性怯懦、少自衛能力、易受獸害。自然壽命約1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