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likes | 425 Views
第六节 差分放大电路. 前面提到了在多级放大电路中采用直接耦合存在着两个特殊问题,一是静态工作点的相互影响; 解决静态工作点的相互影响,可采用计算机精确计算根据结果进行调节。为了保证既能有效地传递信号,又能使每一级有合适的静态工作点。常用的办法之一是提高后级的发射极电位,如下图所示。. 二是零点漂移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采用差分式放大电路。. T2. 如上图所示为差动式放大电路,它由两个完全相同的单管共射极电路组成。差动式放大电路有两个输入端,两个输出端,要求电路对称,即 T 1 、 T 2 的特性相同,外接电阻对称相等,各元件的温度特性相同。.
E N D
第六节差分放大电路 前面提到了在多级放大电路中采用直接耦合存在着两个特殊问题,一是静态工作点的相互影响; 解决静态工作点的相互影响,可采用计算机精确计算根据结果进行调节。为了保证既能有效地传递信号,又能使每一级有合适的静态工作点。常用的办法之一是提高后级的发射极电位,如下图所示。
二是零点漂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采用差分式放大电路。 T2
如上图所示为差动式放大电路,它由两个完全相同的单管共射极电路组成。差动式放大电路有两个输入端,两个输出端,要求电路对称,即T1、T2的特性相同,外接电阻对称相等,各元件的温度特性相同。如上图所示为差动式放大电路,它由两个完全相同的单管共射极电路组成。差动式放大电路有两个输入端,两个输出端,要求电路对称,即T1、T2的特性相同,外接电阻对称相等,各元件的温度特性相同。 1.工作原理 静态时Ui1=Ui2=0。由于电路左右对称,输入信号为零时,IC1=IC2,UC1=UC2,则输出电压 Uo=ΔUO1-ΔUO2=0 当电源电压波动或温度变化时,两管集电极电流和集电极电位同时发生变化。输出电压仍然为零。可见,尽管各管的零漂存在,但输出电压为零,从而使得零漂得到抑制。
2. 信号输入 (1)差模输入。放大器的两个输入端分别输入大小相等极性相反的信号(即Ui1=-Ui2),这种输入方式称为差模输入。如下所示 差模输入信号 差模输出电压
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即差动式放大电路的差模电压放大倍数等于单管 共射极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 RE是一个共模负反馈,也就是说,当差模输入信号时,两个放大管的发射极电流将一个增加,另一个减小,二者之和总是保持不变,因此RE可看成短路。 在输入端加上差模输入信号时,一个三极管的集电极电位降低,另一个管子的集电极电位升高,故认为RL的中点电位保持不变。即在 处相当交流接地点。
其单边的微变等效电路为: RB βi b 差模电压放大倍数为:
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差模输入电阻为: 差模输出电阻为:
(1)共模输入。若两个输入信号电压 和 的大小相等、极性相同,即 ,这样的输入称为共模输入。如下图所示。 在共模输入信号作用下,对于完全对称的差分放大电路来说,显然两管的集电极电位变化相同,即 ,因而输出电压为: 可见,差分放大电路对共模信号没有放大能力,共模电压放大倍数为:
(3)比较输入 两个输入信号电压的大小和相对极性是任意的。是比较常见。 可认为是某个差模输入信号与某共模输入电压的组合,其中差模输入电压uid和共模输入电压uic的值分别为:
例如:比较输入信号为ui1=10mV,u12=-4mV,则 差模信号为:uid=ui1-ui2=10-(-4)=14mV 共模信号为: 对于差分放大电路来说,差模信号是有用信号,要求对差模信号有较大的放大倍数;而共模信号是干扰信号,因此对共模信号的放大倍数越小越好。对共模信号的放大倍数越小,就意味着零点漂移越小,抗共模干扰的能力越强。
4、共模抑制比 上面讨论的是理想情况,在一般情况下,电路不可能 绝对对称, 。 为了全面衡量差分放大电路放大差模信号和抑制共摸信号的能力,引入共模抑制比,以 表示。共模抑制比定 义为 与 之比的绝对值,即: 或用对数形式表示: 用对数形式表示的共模抑制比的单位为分贝(dB)。 显然,共模抑制比越大,表示电路放大差模信号和抑制共模信号 的能力越强。
5.差分放大电路的连接方式有: 由于差动式放大电路有两个输入端、两个输出端,所以信号的输入和输出有四种方式,这四种方式分别是双端输入双端输出、双端输入单端输出、单端输入双端输出、单端输入单端输出。根据不同需要可选择不同的输入、输出方式。分别如图下所示 :
(2)双端输入单端输出 从T1集电极输出时,Ad的表达式中才有负号;如果改为从T2的集电极单端输出,Ad为正值。
(3)单端输入单端输出 从T1集电极输出时,Ad的表达式中才有负号;如果改为从T2的集电极单端输出,Ad为正值。 R0=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