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黃政傑 中州技術學院校長 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講座教授 臺灣教育評論學會理事長

大學課改 -老問題新方向. 黃政傑 中州技術學院校長 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講座教授 臺灣教育評論學會理事長. 大學課程的目標與策略. 兼顧德智體群美五育的目標 兼顧言身動制境的教育策略 大學還要五育五教? 這些是否為老生常談? 這些如何做得到?. 大學課程的三大基礎. 學生. 社會 (含產業). 學術. 三個導向的課程哲學. 重視學生的學生本位課程設計 重視知識的知識本位課程設計 重視社會的社會本位課程設計 社會本位是改造社會或適應社會 重視產業的工作導向課程設計 三者兼具的綜合導向課程設計. 大學課程四個面向. 空無 課程.

john
Download Presentation

黃政傑 中州技術學院校長 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講座教授 臺灣教育評論學會理事長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大學課改 -老問題新方向 黃政傑 中州技術學院校長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講座教授 臺灣教育評論學會理事長

  2. 大學課程的目標與策略 兼顧德智體群美五育的目標 兼顧言身動制境的教育策略 大學還要五育五教? 這些是否為老生常談? 這些如何做得到?

  3. 大學課程的三大基礎 學生 社會 (含產業) 學術

  4. 三個導向的課程哲學 重視學生的學生本位課程設計 重視知識的知識本位課程設計 重視社會的社會本位課程設計 社會本位是改造社會或適應社會 重視產業的工作導向課程設計 三者兼具的綜合導向課程設計

  5. 大學課程四個面向 空無 課程 該教而未教的課程 潛在 課程 身教、境教制教、動教 非正式 課程 校內外學習活動 正式 課程 畢業應修科目及學分數

  6. 課程架構 必修、限制選修、自由選修 校共同科目、院共同科目、系必修科目、選修科目、跨領域學程 專業科目、實習科目、專題設計 通識教育的實施 證照考試課程 雙主修、輔系

  7. 科目教學計畫 結果本位的科目教學計畫 目標、內容、活動、評鑑、時間、空間、材料等 科目要求、參考文獻及成績評核標準 整體性與互動性(循環互動與交插互動)、一致性 試驗回饋與改進的功能

  8. 正式課程架構的問題 • 畢業學分數及其它要求 • 共同、專業及選修三類課程的比例 • 共同課程、專業課程中必修的比例 • 選修課程的自由度有多大 • 通識教育該由誰負責 • 實驗、實作、實習課程所佔的比重 • 實習課程的整體規劃與實施

  9. 正式課程實施的問題 • 那個系開什麼課的決定 • 那位老師開那門課的決定 • 誰開必修課、誰開選修課的決定 • 學程開設的規劃、審查和實施 • 學生選課及學期修課限制 • 開新課的審查機制(審查到何程度) • 系所課程及學位學程、非學位學程的規劃、審查、修訂及改革

  10. 科目教學計畫的問題 • 團隊合作或個人自主的矛盾 • 學系課程方案的目標由科目達成 • 科目教學計畫在實際教學上的落實 • 科目教學成果與校系核心能力 • 科目之間的教學內容重疊或關聯 • 教師孤立教學與協同教學 • 教師教學需要協助和支持 • 科目評鑑的方法及意見蒐集回饋

  11. 學術基礎的問題 各大學對自我定位的迷惘 大學和教師自我定位與研究 知識價值與知識階級的問題 課程及教學設計的知識選擇、重複、連貫、更新等問題 學術孤立與科際整合問題 學術與生活和社會結合的問題 對各層認知目標的把握問題

  12. 大學的課改方向 其它 跨領域的知識、技能和情意等 專業必備的知識、技能和情意等 共同必備的知識、技能和情意等

  13. UNESCO的兩個報告 1996年的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主張四個教育支柱,要求教育應面對新世紀社會需求,培育下一代四個基本能力: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發展。 2003年的《開發寶藏:願景與策略2002-2007》一書,提出終身學習五大支柱,在前述外增加「學會改變」

  14. OECD2010教育統計報告 認為未來個人和雇主對教育系統的期望是:更有效回應社會與企業需求的變化,提供更高品質的學習環境,學生能在適當時間、地點習得適當技能、提供個人化的學習內容、時間、方式、入學條件、年紀鬆綁、入學方式多樣化、發展有效、公平且具學理依據的收費模式等方向。

  15. UNESCO和OECD的報告對大學課改的啟示

  16. 啟示 大學必須因應個人和社會需求 大學必須超越學術象牙塔 大學必須提供學生整全的教育 大學必須促進學生終生學習 大學必須提供彈性多元的學習機會 其它???

  17. 大學課程與學生的聯結

  18. 學生本位的教育 協助學生認識及探索自己 尊重學生的個性和方向 從學生的起點表現開始,教導其達到能力標準 必修減少,選修增加,強化選課自由與選課輔導 建置課程地圖、學習平台、教育人人成才 學生個個不同 人人都要成功 需要自由學習 需要適性學習

  19. 大學課程與產業的聯結

  20. 幫助學生邁向就業 就業 與生涯發展 探索、理解與選擇 課程教學 輔導與學習 學生 認識自己 學習機會的安排

  21. 知識+技能+其它 大學應認識到專業知識和技術不是選才的全部考量因素,其它個人特質和表現都很重要,包含健康身心、性格、品德、國際觀、溝通能力(語文及資訊素養)、解題能力、批判思考、創新能力、團隊合作、人際能力、積極向上、終身學習、挫折容忍、紀律責任、生活能力等。

  22. 產學合作教育 產業和大學互利、合作培育人才,包含教學、校外實習、產學合作、研究、教學、設備儀器、活動、論文指導、專題設計與製作、實習等。 打雜與專業實習 實習的規劃與指導 實習的成效和反省

  23. 連結學生和工作及生活的關係 由第一哩路、最後一哩到全旅程教育 協助學生認識自己,含經驗、能力、興趣、性向、志向等 幫助學生認識社會環境,包含社會變遷及產業發展需要 協助學生探索及選擇自己和未來生涯 協助學生進行實現目標的各種學習(含選課輔導、課業輔導、生活輔導等)

  24. 大學課程與社會的聯結

  25. 關懷社會的學習 大一服務學習課的安排,由校園而社區而國際 各科目課程的服務學習(專業導向) 國際志工活動,可當成一門課或活動 學生服務性社團的組織和活動 社會事件的關懷活動,如震災、海嘯、戰爭、核災等

  26. 提升學生因應社會變遷的能力 強化終生學習能力含學習方法和興趣 發展面對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供批判思考及創新開發的能力 促進團隊合作的精神和能力 各科課程教學兼顧過去、現在和未來 增進跨領域學習的互動、思考和行動 激勵參與正式課程之外的學習活動 鼓勵異質性的思考及獨特性的表現 增強國際學習能力含英語及第二外語

  27. 大學課程與國際的聯結

  28. 國際流動的學習 全球化社會,培養學生的流動力 英語及第二外語、外國文化和史地 服務學習、海外志工、國外參訪(高餐) 姐妹校交換生、國外遊學 安排海外實習(建築設計的教學)

  29. 課程教學怎麼改變 傳統教學只重知識和技術的教育需要徹底改變。以往重考試,重書本的知識和記憶背誦,以後要重學會了沒,會做了沒,做事的態度如何。在目標、課程、教學、學習評鑑及獎勵上都要一致地改變。 要學生怎麼表現就怎麼教 重視學和做的態度及情意

  30. 大學學系課程的其它連結 • 學系課程聯結於教育政策 • 學系課程聯結於其它大學相關學系 • 學系課程連結於升學及證照考試 • 學系課程連結於大學評鑑標準 • 學系課程聯結於大學核心能力 • 學系課程聯結於校訓及辦學理念 • 學系課程聯結於專業學會的標準

  31. 課程實施的規劃 改革的溝通、協調與宣導 教師進修之安排(知識、能力與價值) 校園及學術單位文化的改變 教材的設計或選用 設備、材料與空間之規劃 相關組織與規章之修訂

  32. 落實課程品保機制 成立學系學習與教學委員會 實施學系科目教學計畫審查制度 實施學系科目校外課程審查制度 實施學系師生科目課程討論制度 實施學生評鑑科目課程與教學制度 調查雇主及畢業生對課程的意見 實施相關學系專家課程諮詢制度 成立教師授課及教學負擔委員會

  33. 各科目學期成績評分問題 • 大學和學系訂定明確的成績評核標準 • 相對參照、標準參照或自我參照 • 各科目成績評核項目和比重 • 學期成績的評定:預評、修訂及決評 • 各科目學生成績的分佈比較 • 影響各科目教師評定成績的因素 • 學系委員會及主任的責任 • 成績送出與錯誤修正程序

  34. 光憑大學正式課程是不足的 透過非正式課程的各種活動參與和學習,及潛在課程的影響,才能造就優秀的人才

  35. 大學課改的範圍 從正式課程去改革 從非正式課程去改革 從潛在課程去改革 審視空無課程的意涵 改革必須要有整體性

  36. 大學課改的決策層級 教師、領域、學系、學院及學校層級的課程決策關係 由上而下、由下而上與上下互動 如何兼顧個別利益和整體利益 如何促進及掌握課程改革的時效 學生、校友及業界意見的注入 如何落實各層級課程改革

  37. 大學課改的影響因素 產業企業的意見、需求或批評 社會變遷的需求與因應 教育部或其它政府機關的要求 在學生和畢業生的意見 就業考試或升學考試的需求 專業學會的學術標準 其它大學系所的課程要求 大學評鑑外部委員或訪評意見

  38. 重視大學課改的研發 課改是必要的,改革宜有多方參與 課改先要了解課程實施情形及問題 課改方向以研究發展妥予評估規劃 研發過程又可溝通觀念建立共識 課程實施方式及配套亦宜研究規劃 評估個人、社會(含產業)及知識發展(含科技)的需求 重視研發成果的發表及著作的教學運用

  39. 結 語 • 大學課程需要改革才能與時俱進 • 改革需要規劃、實施、推廣和支持 • 大學課程改革的規劃和實施需要團隊合作、師生、業界及校友都很重要 • 課程方案及教學科目的評鑑是品質保證的重要方向

  40. 謝謝聆聽 敬請指教 jenqjye10@dragon.ccut.edu.tw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