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第四章 汉乐府民歌

第四章 汉乐府民歌. 第四章 汉 乐 府 民 歌. 第一节 乐府涵义的演变 和乐 府民歌的采集. 第二节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 与文学成就. 第一节 乐府涵义的演变和乐府民歌的采集. 一、“乐府”涵义的演变 1 、 原为音乐机构的名称,负责收集创作乐曲,训练乐工等; 2 、 指乐府收集、保留下来的谱过曲的、能够配乐演唱的诗词,为作品名称; 3 、 后来指仿照乐府格式、采用乐府旧题而作的诗词,不都用于演唱,也用于吟诵了;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章 汉乐府民歌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汉乐府民歌 第四章 汉 乐 府 民 歌 第一节 乐府涵义的演变 和乐府民歌的采集 第二节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 与文学成就

  2. 第一节 乐府涵义的演变和乐府民歌的采集 一、“乐府”涵义的演变 1 、 原为音乐机构的名称,负责收集创作乐曲,训练乐工等; 2、 指乐府收集、保留下来的谱过曲的、能够配乐演唱的诗词,为作品名称; 3、 后来指仿照乐府格式、采用乐府旧题而作的诗词,不都用于演唱,也用于吟诵了; 4、 唐代新乐府运动中指按照乐府诗的某些特点写作的诗,又称“新乐府”或“系乐府”。 5、 宋元后又用作为词、曲的别称。

  3. 二、 乐府民歌的采集 ★ 《汉书·艺文志》载当时收集的西汉乐府民歌有138首,但留存不多,现存大多为东汉乐府搜集的作品。 ★ 《乐府诗集》(南宋·郭茂倩)中包含汉乐府诗的有四类: “郊庙歌辞”:为文人制作的朝廷典礼乐章; “相和歌辞”:多为江南楚地的民间歌辞; “鼓吹曲辞”:是北方民族的乐曲,用于军乐; “杂曲歌辞”:指声调已经失传,无所归属的乐曲的歌辞。

  4. 第二节 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第一类 揭露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灾难和痛苦。 ◊《战城南》:为汉《铙歌》十八曲之一, 属“鼓吹曲辞”。 主题:诅咒战争 艺术特色:想象丰富,人禽对话独具匠心;句式自由,杂言,整散句间出;善于渲染各种气氛;场面转换利落,跳跃性很大。

  5. 战 城 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6. ※描写战争的残酷性 “去年战,桑干源; 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熄,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李白《战城南》

  7. ◆ 第二类 反映劳动人民的穷困生活及对阶级压迫的反抗 ◊ 《东门行》 描写一个城市贫民因为家庭生活濒临绝境被迫奋起反抗的过程。 全诗不足八十字,描写了人物的生活处境、心情神态及对话,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同类诗歌有《妇病行》、《孤儿行》等。

  8. 东 门 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上用沧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9. ◆ 第三类 反映男女爱情和被压迫妇女的命运 ▲ 《有所思》 ♠是一首真挚热烈的情诗。采用自述口吻,描写人物情感变化细腻、深刻; ♠运用比兴,以物寄怀; ♠表现手法灵活多变; ♠ 采用重复的形容来加重语气,感情色彩更加浓重。

  10. 有 所 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狶!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11. ▲ 《上 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可看为《有所思》的续篇,为一女子的爱情誓言,表现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采用“博喻”修辞手法 ,罗列五种极其反常的自然界现象,把主人公的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二言开头,五言结尾,中间三、四、五、六杂言,音节短促,语气连贯紧迫,充分表现出主人公感情的热烈。

  12. ▲ 《江 南》(相和歌辞·相和曲)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13. 《江南》图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今人刘旦宅作

  14. ※《江南》 赏析(三种说法) ♥ “劳动愉悦说” (朱东润本) ♥ “爱情隐喻说” --“鱼戏莲”图 ① “鱼”为情爱的隐语,以鱼的多子象征配偶的繁殖功能,可见古人对生殖的崇拜。 “民歌中,隐语的例子很多,以鱼代替配偶或情侣的隐语,不过是其中之一”。(闻一多《说鱼》) “鱼喻男,莲喻女,说鱼与莲戏,实等于说男与女戏。”(同上)

  15. ※《江南》 赏析 ♥ “爱情隐喻说” --“鱼戏莲”图 “古人常以莲象征爱情,以鱼喻女性。”(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莲与怜(爱人)同音,鱼与吾音近,即从四面八方与恋人戏谑之意。” (吉川幸次郎《中国文学史》

  16. ※《江南》 赏析 ⊙ 《诗经》中也多以鱼喻配偶,如《国风·召南·和彼秾nong矣》以钓鱼暗写男女求爱;《周南·汝坟》、《齐风·敝笱gou》即以鱼喻伉俪之思。 ⊙ 汉乐府中,还有《饮马长城窟》、《白头吟》等诗中的鱼与男女之情存在着象征性的联系。 ⊙ 南朝乐府中例子极多,如《娇女诗》: “蹀躞越桥上,河水东西流。 上有神仙圣,下有西流鱼。 行不独自去,三三两两俱。”

  17. ♥ “爱情隐喻说” --“鱼戏莲”图 ② “莲”在古代常象征爱情: ⊙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便以莲(荷)寄托对爱人的情思; ⊙ 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 《乐府诗集·读曲歌 89》第4、71首均以莲谐“怜”,暗含有关情爱的隐微内涵。

  18. ♥ “爱情隐喻说” --“鱼戏莲”图 ③、理论:原始作品中的形象所积淀的某种内涵往往使这一形象带上确定的语义性质,从而使之在文学史上成为经典性意义形象 ,即“原型”。 前代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后代文人对前代作品的继承过程也就是“原型”承传的过程。如: ∮ “柳”--感伤别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诗·小雅·采薇》 其他如中国文学中“梅、兰、松柏、蝴蝶、月亮、渔夫”,外国文学中的“方舟、橄榄枝”等意象都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了特定的内涵,成为经典的“原型”。

  19. ♥ “向往自由说” --“鱼戏”图 ⊙ “鱼”是自由的象征,满足了人对自由的向往。(王富仁《鱼,自由的象征》) 前二句为兴起,构成了鱼戏的美的背景和鱼戏的明确的方位感。 几个方位词排比使用,加强了读者对鱼的自由性的感觉,鱼没有任何固定方向的限制,没有客观强制性力量的迫使,没有主观的目的性的制约。 对鱼戏的敷衍铺排的表现方式造成动态感,与鱼的自由、活泼的形态感统一在一起。

  20. ♥《诗经》中的爱情诗歌 ♥《木瓜》(卫风):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 《静女》(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骚首踟蹰。 静女其娈(貌美),贻我彤管。彤管有炜(光明),说懌(喜欢)女美。… ♥ 《溱洧》(郑风)写的是三月会的盛况和青年男女嬉笑、欢快的场面。

  21. ▲ 《陌上桑》(相和歌辞·相和曲) ☆ 《陌上桑》母题: 产生于《诗经·魏风·十亩之间》的“桑间濮上”。 ☆ 更富于浪漫性与诙谐性: ♠ “罗敷之美”--“海伦之美”(《伊利亚特》) ♠ “丈夫之美”--“使君之丑” ☆ 以夫妻关系的伦理爱否定邂逅的浪漫爱,顺应正统道德观,满足普通人的“好美”心理。 ☺比较:《陌上桑》与《廊桥遗梦》

  22. ▲ 《孔 雀 东 南 飞》 1、 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重要标志。与《木兰诗》、《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2、 内容提要 3、 社会主题 4、 人物形象: 刘兰芝:勤劳、美丽、善良、坚毅、极其自尊、高 度自信; 焦仲卿:善良、孝顺,但受封建礼教影响深,缺乏独立意识,极其懦弱、无能;

  23. 诗意图1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24. 诗意图2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25. 诗意图3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26. 诗意图4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27. 诗意图5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今人 肖玉田作

  28. 诗意图6 上堂谢阿母,母听去不止。

  29. 诗意图7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30. 诗意图8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31. ▲ 《孔 雀 东 南 飞》 ◊ 关于“焦母”的解读 ① 东方文化中的“母子一体”现象: ♂ 马斯洛的“爱与归属”理论:两性间最本质层次的需求即占有与归属,爱到极点即为归属。 人总要通过各种方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人格,因此便不断受到来自社会的各种力量的挫败。 在古代东方,女性爱情普遍受到压抑,无法张扬,于是将爱的力量注入儿子身上,而这种爱一般都伴随着对其自由意志、独立人格的剥夺。

  32. ◊ 关于“焦母”的解读 ② 弗洛伊德式的分析 : “俄狄浦斯情结”的倒置,将压抑在潜意识深处的力比多“从一个对象改道注入另一对象,寻找一种替代。 这是源自潜意识层面的不自觉的、无法摆脱的性嫉妒。 ● 中外文学中“焦母”式的女人还有许多: 曹七巧(《金锁记》)、汪文宣母(《寒夜》)、 焦大星母(《原野》)、孟樵母(《我是一片云》); 卡巴诺娃(《大雷雨》)、约娜(《一生》)、莫莱尔太太(《儿子与情人》)等等。

  33. ▲ 对《孔雀东南飞》主题的重构 ※ 主题:人的生与死 、人的命运 在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中,记录、再造了焦刘夫妇的悲剧故事。 ⒈ 焦刘的无爱婚姻 刘自遣的话语(积愤、自己的价值、对焦的失望);焦的懦弱、自欺欺人(同情、安慰、为己辩护);分别场面(同舟共济的感情、焦的愧疚);刘许婚后的最后相见及自杀(对人生的绝望、报复、懦弱灵魂的最后挣扎、对自己的谴责)。

  34. ※ 主题:人的生与死 、人的命运 ⑴ 刘的死并不主要为殉夫情,而为保卫自己的生命尊严而死,以死抗议无爱的人间。 焦的死也不主要为殉妻情,而是为证明自我的存在,找回自己的独立意志和价值。 ⑵ 本诗表现出对两性爱情关系的向往,说明传统的封建礼教总是以维护家庭婚姻的和谐美满为自己的职责,但真正造成婚姻的不幸和家庭解体的,恰恰是封建礼教制度本身,焦刘的悲剧即是例证。 人格的独立自由—平等的爱情—幸福的婚姻

  35. ☆《孔雀东南飞》的艺术风格 Ⅰ、语言风格: 语言朴素但极其符合人物的微细心理变化和其独特表现形式,如刘的话语总有几种解读方式,常用赞扬的语汇表达对对方的不满,用顺从的方式表示异义,以尊敬的言词表示蔑视… Ⅱ、长诗总体为写实,但铺排描写及结尾却颇富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 ☻ 此诗的艺术成就极高,被称为“长诗之圣”(王世贞《艺苑后言》)、“古今第一首长诗”(沈德潜《古诗源》)。

  36. 第三节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艺术成就 ⑴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如《东门行》、《妇病行》等,在后代逐渐形成中国诗歌的一种显著特色:反映民生疾苦; ⑵ 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具有“缘事而发” 的特色;写作技巧很成熟,出现了第三人称叙述,“歌、行”体分类影响了后代叙事诗等。

  37.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艺术成就 ⑶ 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接受了楚文化传统的熏陶,又在更广泛的方面和更强烈的程度上表现出来,即“感于哀乐”的特色。 ⑷ 面对生命短促,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的愿望。 《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蒿里》: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38. ⑷ 另一类诗强调了努力奋发向上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还有一类诗则提倡“及时行乐”: 《怨歌行》:当须荡中情,游心恣所欲。 《西门行》: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以虚幻的形式把乐生愿望表现出来的是一些游仙诗,如《艳歌》、《上陵》等。

  39. ⑸ 表现了生动活泼的想象力 如《战城南》、《上邪》、《薤露》等诗。 “其造语之精,用意之奇,有出于《三百》、楚骚之外者。奇则异想天开,巧则神工鬼斧。” --陈本礼《汉诗统笺》 ⑹ 使用了新诗型:杂言体和五言体 ♠ 杂言体:完全自由灵活,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一篇中句式变化很大,具有特殊的美感和艺术表现上生动的特点。到唐代发展成为“歌行体”,独具一格。

  40. ⑹ 新诗型: ♠ 五言体: 适应了社会语言的发展。便于把单音词和双音词组合起来,寓变化于整齐之中,并扩大了诗歌内容的含量。 五言诗发展的过程是同汉代文人诗相互影响、作用而形成的,(如《古诗十九首》全部为较成熟的五言诗。)并逐渐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最主要的形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