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0 likes | 1.51k Views
《 聊斋志异 》 主讲人:文珍. 第一节 蒲松龄的生平、创作与 《 聊斋志异 》 的成书 第二节 《 聊斋志异 》 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 聊斋志异 》 的叙事模式与艺术特色 第四节 《 聊斋志异 》 的影响. 教学要点: ( 1 )了解中国文言小说的源头、成型、发展的两座高峰; ( 2 )了解 《 聊斋志异 》 的丰富的题材类别与思想内容; ( 3 )充分认识 《 聊斋志异 》 的艺术成就。. 文言文小说的发展. 1. 酝酿期:先秦两汉时期 → 2. 雏形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
E N D
第一节 蒲松龄的生平、创作与《聊斋志异》的成书 • 第二节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 第三节 《聊斋志异》的叙事模式与艺术特色 • 第四节《聊斋志异》的影响
教学要点: • (1)了解中国文言小说的源头、成型、发展的两座高峰; • (2)了解《聊斋志异》的丰富的题材类别与思想内容; • (3)充分认识《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文言文小说的发展 • 1.酝酿期:先秦两汉时期 → • 2.雏形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 • 3.成熟期:唐代 “唐传奇” ,这也是文言文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黄金期。 → • 4. 伏休期:宋、元、明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言文小说数量巨大但质量不高,代表作品有宋代的《太平广记》、明代的《剪灯新话》等。→ • 5.再盛期;清代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代表,著名的作品还有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形成文言文小说创作的第二个黄金期。
宋、元、明时期 文言文小说 • 《太平广记》李昉﹑扈蒙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全书500卷﹐目录10卷﹐是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全书按题材分为92类﹐又分150馀细目。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最大﹐如神仙55卷﹐女仙15卷﹐报应33卷﹐神25卷﹐鬼40卷﹐可见其取材重点所在。此书基本上是一部按类编纂的古代小说总集。 • 浦江清先生曾说:“九七八年《太平广记》的结集,可以作为小说史上的分水岭。” • 《宋代文言小说研究 》赵章超 ,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宋代文言文小说 • 宋初的志怪,有徐铉的《稽神录》、其婿吴淑(947—1002)的《江淮异人录》等,传奇则有乐史(930—1007)的《绿珠传》、《杨太真外传》等。北宋的志怪有张君房《乘异记》、张师正《括异志》、聂田《祖异志》、秦再思《洛中纪异》、毕仲询《幕府燕闲录》等,大抵仍循着徐铉、吴淑的路子。 • 传奇,如收入刘斧(生活于宋仁宗、神宗、哲宗三朝 )《青琐高议》的张实传奇《流红记》;有如作者无考 的《大业拾遗记》、《隋炀帝海山记》、《炀帝开河记》、《隋炀帝迷楼记》。均写隋炀帝故事,
南宋和元代的文言小说 • 南宋的志怪小说有郭彖《睽车志》、洪迈《夷坚志》、沈某的《鬼董》等。《睽车志》多谈报应,文字亦芜杂。《夷坚志》则使宋代志怪的面貌有了较重大的变化。 • 洪迈(1123—1202)《夷坚志》卷帙浩繁,计初志二百卷,支志、三志各一百卷,四志二十卷,凡四百二十卷,每志又各以天干分为十编(甲至癸),唯四志只有甲、乙二编。今仅存一百八十卷及后人辑集的《夷坚志补》三十五卷、《再补》一卷。
《夷坚志》较之以前的志怪具有如下特点: • 一、篇幅加长,情节也较前复杂。如《夷坚志补》卷八《王朝议》、卷十一《满少卿》,皆在九百字左右,字数已远远超过《离魂记》等短篇传奇。《王朝议》写沈将仕被骗的过程,委曲周至;《满少卿》写满少卿与焦氏女由合至离及少卿最终被杀,亦曲折有致。
二、题材扩大。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以前的志怪小说都具有非人间的力量所能产生的事物或行为,但《夷坚志》中却引入了一些纯粹人间的故事。如《夷坚志补》卷八《李将仕》、《临安武将》、《吴约知县》分别写三个利用女色诈财的骗局,就都毫无神怪色彩。二、题材扩大。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以前的志怪小说都具有非人间的力量所能产生的事物或行为,但《夷坚志》中却引入了一些纯粹人间的故事。如《夷坚志补》卷八《李将仕》、《临安武将》、《吴约知县》分别写三个利用女色诈财的骗局,就都毫无神怪色彩。 • 另一方面,在《夷坚志》中出现了若干市井民众的生活。如《夷坚志补》卷七《丰乐楼》中的沈一、卷十一《满少卿》中的焦氏父女等等,其身份就均为市井民众。而且,他们的言行和思想感情,也在不同程度上显示出市井民众的特色。
三、描写较前详细,且引入若干口语。这在以前的志怪小说中也是难以看到的。三、描写较前详细,且引入若干口语。这在以前的志怪小说中也是难以看到的。 • 如《吴约知县》写吴约欲与一妇人私通,入其内室,恰值其丈夫回来,妇人教他伏于床下,其夫“索汤濯足,置盆于(床)前,且洗且浇,须臾间水流满地。吴衣裳济楚,虑为所污,数展转移避,窸窣有声”,终于被其夫发现。这过程就写得颇细。 • 后者如《夷坚》支戊卷五《刘元八郎》中的“世上却有如此好人,真是可重”、“两三日服事你,如何略不陈谢?且与我十万贯”、“我自无饭吃,那得闲钱”之类,都是突出的例子。当然,这些在《夷坚志》中也只是局部的现象,但较之以前的志怪小说显然是一种进步。
四、注重趣味性。《夷坚志》中的有些作品固然勉强可说其意存惩劝或发抒自己的感慨,但有的却看不出有什么政治、伦理目的。四、注重趣味性。《夷坚志》中的有些作品固然勉强可说其意存惩劝或发抒自己的感慨,但有的却看不出有什么政治、伦理目的。 • 如《夷坚》甲志卷四《吴小员外》、支甲卷六《西湖女子》和丁志卷十五的《张客奇遇》,都写及人鬼相恋。 • 第一篇中与鬼相恋者差点被祟而死,把鬼铲除后始得康复;第二篇中的女鬼相当可爱,其鬼气虽对恋人的身体有损,但她教他服药后就康复了;第三篇中与鬼相恋的张客则毫未受害。所以,作者写这一切,既不是主张人鬼相恋,更不是反对人鬼相恋,而只是为了好玩,他并不希望从中总结出什么教训——也没有教训可以总结。——这并不意味着书中各篇皆无寓意,只是有不少作品确仅从趣味性出发。
南宋的传奇散见于《云斋广录》、《摭青杂说》、罗烨《醉翁谈录》及《说郛》等书。但《醉录谈录》中的有些传奇,可能已是元代的作品了。
元代出现了文言小说的杰作《娇红记》 • 作者署名不可据。明初李昌祺撰《剪灯余话》所收传奇《贾云华还魂记》写元末至正年间事,其男主人公房中已藏有《娇红记》,并出现了《娇红记》男、女主人公的姓名。 • 可知,它在元末当已流行。 • 书生申纯至其舅父王通判处作客,见其表妹娇娘美艳非常,心生爱慕,而娇娘对他也很倾心。相处日久,彼此互诉情愫,终至私通。申生回家,由其父亲出面,请媒人至王家求亲。王通判以法令禁止表兄妹结婚为理由,坚决不许;其实,当时这法令形同虚设。这使申纯与娇娘都很痛苦,申生借故再至舅父处作客,与娇娘愈益缱绻。其后申纯考取进士,王通判也同意二人结合,但帅府的公子得知娇娘美丽,前来求亲,王通判又把娇娘许给了他。两人知事已无望,娇娘遂绝食,不久死去;申生亦自缢而亡。
在我国小说史上,《娇红记》是一部很值得重视的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创作的新的进展。 首先,《娇红记》不仅歌颂了青年男女的坚贞的爱情,而且写出了这种爱情的被扼杀。 • 其次,《娇红记》在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方面,不但比它以前的任何小说都要深切、细腻。 • 《娇红记》所写的事件虽较单纯,但由于描写的深细,全书竟达五万余字,而且除个别地方(如申纯遇鬼的一段)外,并无支蔓之病,这在我国小说史上也是空前的。
明代前期的文言短篇小说 • 在明代前期文学全面衰退的情况下,文言短篇小说方面则有些作品仍能承继元末文学的精神,并且有若干新的发展,成为中国小说史上值得注意的环节。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瞿佑的《剪灯新话》,另有李昌祺的《剪灯余话》等。
宋元文言小说的新发展,有两点最为突出: 一是出现了部分反映市井民众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感情的作品,一是在描写爱情故事时,往往更为重视双方的感情真挚与否,而忽视传统礼教规定。这两个特点在《剪灯新话》中表现得更为鲜明,有几篇小说则是两者的结合。 • 在文言小说中,爱情故事历来是最重要的一个分支。以前的这类小说主要以士人为中心,女性一方有些出身于与之相似的家庭,而更多的是妓女、婢女一类人物,她们都是围绕着士人的生活而存在的。《剪灯新话》中写市民阶层青年男女的爱情的作品与上述一类作品相比,不仅在题材上是一种扩大,所表现的生活情调也更带有世俗化的色彩。
在文体方面,《剪灯新话》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议论的减少,在正文二十篇中,带有议论的仅有两篇。在文体方面,《剪灯新话》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议论的减少,在正文二十篇中,带有议论的仅有两篇。 • 在语言风格方面,《剪灯新话》仍存在好用骈俪、多引诗词的缺陷,但它的叙述已经完全是浅近的文言,极少看到史传式的精炼与浓缩。这些特点,对于文言小说摆脱史传的影响而更具小说的特征,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剪灯余话》为李昌祺仿《剪灯新话》之作,有永乐十八年自序。据此序,原本与《新话》相同,为四卷二十篇,附录一篇,今传本为五卷二十二篇。其内容与一般特点亦与《新话》相似。《剪灯新话》和《余话》作为元末文学的遗响在明前期的文学中具有独特的面目,但在当时缺乏与之相呼应的创作,它们的影响要到明中后期才得到发挥。两书中有不少故事,被明后期的白话小说和戏剧所吸收。《剪灯余话》为李昌祺仿《剪灯新话》之作,有永乐十八年自序。据此序,原本与《新话》相同,为四卷二十篇,附录一篇,今传本为五卷二十二篇。其内容与一般特点亦与《新话》相似。《剪灯新话》和《余话》作为元末文学的遗响在明前期的文学中具有独特的面目,但在当时缺乏与之相呼应的创作,它们的影响要到明中后期才得到发挥。两书中有不少故事,被明后期的白话小说和戏剧所吸收。
明后期的文言短篇小说 • 在明后期的文言小说中,出现了一些相当优秀的作品,宋懋澄(1570—1622)《九籥集》中所收的《负情侬传》和《九籥别集》中所收的《珠衫》是典型的代表。 《负情侬传》写浙东李生恋京师名妓杜十娘,后资财穷匮,为鸨母所逐。十娘以为李生真情可托,共同筹资令其代为赎身,两人乘舟南归。途中遇一新安盐商,因慕十娘姿色,欲以千金易之。李生恐穷乏携妓而归,不能见容于父,意有所动。十娘探知其意,伪允之,明日过舟,当众取妆台中所暗藏无数珍异宝物抛入江中,怒斥盐商与李生,投江而死。后来冯梦龙将此改编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收入《警世通言》,在情节和人物性格方面几乎未作任何改动。
明中期以来,与通俗小说中神魔小说的流行相应,文言小说中也多记鬼怪灵异故事。此风至晚明愈盛。如朱孟震所著《河上楮谈》、《汾上续谈》、《浣水续谈》、《游宦余谈》,记载了作者游历各地时所听说的种种奇异传闻,那种好奇的个性,颇有点和蒲松龄相似。明中期以来,与通俗小说中神魔小说的流行相应,文言小说中也多记鬼怪灵异故事。此风至晚明愈盛。如朱孟震所著《河上楮谈》、《汾上续谈》、《浣水续谈》、《游宦余谈》,记载了作者游历各地时所听说的种种奇异传闻,那种好奇的个性,颇有点和蒲松龄相似。
《汾上续谈》中《褫亭虎》一则,述书生崔奇古夜宿土地祠,有虎入食酒肉,“醉脱其皮,枕而卧,嫣然美女子也”。崔匿梁上,伺其睡熟,投虎皮于井。虎不能变回原形,遂与崔结成夫妇,生一子一女。后此虎妇人取得皮化虎而去,崔携子女追寻至虎谷口,见群虎相聚。“生且惧且怒,挈子女投之,虎复为女形,携子女与生为夫妇如昔”。这种富于人情味的怪异故事,也颇有《聊斋志异》的风味。另外像“碧山卧樵”所纂《幽怪诗谭》,也汇集了不少花精树妖的故事。《汾上续谈》中《褫亭虎》一则,述书生崔奇古夜宿土地祠,有虎入食酒肉,“醉脱其皮,枕而卧,嫣然美女子也”。崔匿梁上,伺其睡熟,投虎皮于井。虎不能变回原形,遂与崔结成夫妇,生一子一女。后此虎妇人取得皮化虎而去,崔携子女追寻至虎谷口,见群虎相聚。“生且惧且怒,挈子女投之,虎复为女形,携子女与生为夫妇如昔”。这种富于人情味的怪异故事,也颇有《聊斋志异》的风味。另外像“碧山卧樵”所纂《幽怪诗谭》,也汇集了不少花精树妖的故事。
至于在一般笔记类著作中夹有这种成分的,更是不胜枚举。至于在一般笔记类著作中夹有这种成分的,更是不胜枚举。 • 总之,《聊斋志异》正是晚明至清初这一风气中的产物,而不是什么突然出现的东西。
传奇小说史 • 薛洪勣 • 浙江古籍出版社 • 1998年1月
石麟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2005-11-1
传奇小说是从先秦两汉史传文学蘖变而来,由“杂传”和“志怪”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极具文学性的文言小说形式。作为一篇传奇小说作品,它必须尽量多地具备下列条件:其一,作者是自觉的而非无意的;其二,内容是完整的而非片段的;其三,结构是曲折的而非平直的;其四,人物是鲜活的而非干瘪的;其五,语言是清丽的而非朴拙的;其六,细节是虚构的而非真实的;其七,篇幅是宏大的而非短小的。越是充分具备上述条件者,越可被视为标准的传奇小说作品。当然,如果具备上述条件的一多半的作品,也可基本上算作传奇小说。本书所谓传奇小说,即以此数条为衡量标准。传奇小说是从先秦两汉史传文学蘖变而来,由“杂传”和“志怪”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极具文学性的文言小说形式。作为一篇传奇小说作品,它必须尽量多地具备下列条件:其一,作者是自觉的而非无意的;其二,内容是完整的而非片段的;其三,结构是曲折的而非平直的;其四,人物是鲜活的而非干瘪的;其五,语言是清丽的而非朴拙的;其六,细节是虚构的而非真实的;其七,篇幅是宏大的而非短小的。越是充分具备上述条件者,越可被视为标准的传奇小说作品。当然,如果具备上述条件的一多半的作品,也可基本上算作传奇小说。本书所谓传奇小说,即以此数条为衡量标准。
李军钧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07-1-1 • 书以历史发展为线索,梳理了“传奇小说文体渊源”、“唐五代传奇小说文体”、“宋代传奇小说文体”和“元明清传奇小说文体”的发展演变轨迹,并以唐宋传奇小说为中心,揭示了传奇小说文体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态势。
陈国军 • 天津古籍出版社 • 2006-1-1
《聊斋志异》 • 姑妄言之姑听之, • 豆棚瓜架雨如丝。 • 料应厌作人间语, • 爱听秋坟鬼唱时。 • 渔洋老人题 聊斋书屋
第一节 蒲松龄生平和创作 •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自号柳泉居士。明崇祯十三年(1640),出生于山东省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蒲松龄的家族,在当地也是书香门第,明代万历年间,淄川全县八个廪膳生,蒲家即占六个,成一时佳话。曾祖是秀才,叔祖玉田公是进士,更是每为蒲氏家族称道。父亲蒲槃,自幼曾攻举子业,乡里颇称博学洽闻,然科场失意,加上家境困难,遂无意仕进,转而经商。积二十馀年,家资颇饶。时值明清易代之际,战乱频仍,家道随即衰落。蒲松龄兄弟四人,排行第三,最是聪敏勤奋,父亲寄予厚望。十一岁随父读书,十九岁第一次应童子试,便以县、府、院三试第一进学。主持院试的是当时著名诗人施闰章,他十分欣赏蒲松龄的才学,有“观书如月,运笔如风,(观之)有掉臂游行之乐”的批语。蒲松龄当时年未若冠,自是春风得意。
然而,在以后的科举考试中,却屡困场屋,四十四岁时,才补一个廪膳生。等到他援例而成岁贡生,已经是年逾七十的老人了。又五年,蒲松龄在一生的坎坷中与世长辞,是年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然而,在以后的科举考试中,却屡困场屋,四十四岁时,才补一个廪膳生。等到他援例而成岁贡生,已经是年逾七十的老人了。又五年,蒲松龄在一生的坎坷中与世长辞,是年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 • 蒲松龄十八岁时,与刘氏结婚。七、八年后,与兄弟分家,只得薄地二十亩,宅外场屋(供收种贮存农具粮草的简易房屋)三间。蒲松龄虽然锐意功名,然而生齿日繁,时遭灾欠,生计颇难维持,于是只好或坐馆缙绅之家,或应幕官府帮办,以贴补家用。
《学究自嘲》 • 墨染一身黑,风吹胡子黄。 • 但有一线路,不做孩子王。 • 《闹馆》 • 万般惟有读书好,教书先生不值钱! • 《绰然堂会食赋》 • “脱一瞬兮他顾,旋回首兮净光” • 陆游《秋日郊居》 • 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 • 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著面看人。
蒲松龄三十一岁时,曾应同乡江苏宝应县令孙蕙之邀,南游作了一年幕僚。这是他一生唯一的外出远游,对他后来一生,应当是有所影响的。他原与孙蕙年相若、道相似,尚属相得。但一为府中之主,一为幕中之僚,地位悬殊,蒲松龄似还不能适应官场陋习;加上离家过远,遂一年而返。蒲松龄三十一岁时,曾应同乡江苏宝应县令孙蕙之邀,南游作了一年幕僚。这是他一生唯一的外出远游,对他后来一生,应当是有所影响的。他原与孙蕙年相若、道相似,尚属相得。但一为府中之主,一为幕中之僚,地位悬殊,蒲松龄似还不能适应官场陋习;加上离家过远,遂一年而返。 • 期间接到家书而写的《感愤》一诗,颇能反映出他当时心态: • 漫向风尘试壮游,天涯浪迹一孤舟。 • 新闻总入狐鬼史,斗酒难销磊块愁。 • 尚有孙阳怜瘦骨,欲从玄石葬荒丘。 • 北邙芳草年年绿,碧血青磷恨不休。
由于毕家显赫的地位以及蒲松龄的才学及其被毕家的尊重,蒲松龄也因此而扩大他的交游。他结识有王士禛、高珩、朱湘等,甚至做过山东按察使喻成龙的座上客。王士禛官至刑部尚书,创神韵一派,为一代文宗。王士禛是毕际有的内侄,蒲松龄因与王士禛有订交之缘。由于毕家显赫的地位以及蒲松龄的才学及其被毕家的尊重,蒲松龄也因此而扩大他的交游。他结识有王士禛、高珩、朱湘等,甚至做过山东按察使喻成龙的座上客。王士禛官至刑部尚书,创神韵一派,为一代文宗。王士禛是毕际有的内侄,蒲松龄因与王士禛有订交之缘。 • 蒲王结识之第二年,王士禛有《戏书蒲生<聊斋志异>卷后》七绝一首: •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 王士禛似乎十分了解蒲松龄的孤愤之意,用了“料应厌作人间语”一语。
蒲松龄接到王士禛题诗,十分感慨,多次题诗,其中唱和之诗是:蒲松龄接到王士禛题诗,十分感慨,多次题诗,其中唱和之诗是: • 《志异》书成共笑之,布袍箫索鬓如丝。 • 十年颇得黄州意,冷雨寒灯夜话时。 • 然而,与王士禛的结识并未改变蒲松龄的命运,蒲松龄命中注定着他将“布袍箫索”一世,“冷雨寒灯”长夜的!
蒲松龄的这种身世地位,使他一直徘徊于两种社会之间:蒲松龄的这种身世地位,使他一直徘徊于两种社会之间: • 一方面,他虽非农家子,但身居农村,家境贫寒,一度曾是穷困大众中的一员,经受过生活的困苦和科举失意的折磨,也受过催租吏的逼迫、恫吓; • 另一方面,他长期与科举中人交往,特别是在官宦人家坐馆,经常接触到当时的缙绅名流、地方官员,以能文赢得他们的青睐,待之以礼。 • 这种身世地位便规定了蒲松龄一生的文学生涯,也是摇摆于文士的雅文学与民众的俗文学之间。 • 蒲松龄科场蹭蹬使他体验了科举弊端,在《聊斋》中写出生动的应试士子形象。
30多年农村教书生涯,使其有研习学问、搜集民间传说、写作聊斋故事的机会。 一年幕僚生活使他在南方开阔眼界,有机会接触社会各层,为塑造官僚豪绅和女性形象打下重要基础。 他生长于农村,幼年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会唱俗曲,还会自撰新词,著有通俗俚曲十四种和一些俚俗普及读物。 蒲松龄自谓“喜人谈鬼”、“雅爱搜神”,从青年时起便热衷于记述奇闻异事、狐鬼故事,开始了《聊斋志异》的写作。
康熙三年(1664),蒲松龄才二十五岁,他的好友张笃庆《和留仙诗》有云:“司空博物本风流,涪水神刀不可求。”魏晋时期的记有神怪故事的《博物志》的作者张华官至司空,故这里将蒲松龄与张华相比,表明其时已经开始了小说的创作。康熙三年(1664),蒲松龄才二十五岁,他的好友张笃庆《和留仙诗》有云:“司空博物本风流,涪水神刀不可求。”魏晋时期的记有神怪故事的《博物志》的作者张华官至司空,故这里将蒲松龄与张华相比,表明其时已经开始了小说的创作。 • 在三十一岁的康熙九年,他在赴孙蕙的幕府途中,有诗“途中寂寞姑言鬼,舟上招摇意欲仙”, 又如上引“新闻总入狐鬼史”等,说明他时时处处在作搜集、讲述、准备而创作。这自然为孙蕙所尽知。
当然,从今见的集子里发现很多是康熙十八年即坐馆毕家以后以后创作的。当然,从今见的集子里发现很多是康熙十八年即坐馆毕家以后以后创作的。 • 这说明了两点,一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的创作几乎是始终其一生的;二是蒲松龄的小说创作应当是影响他的科举仕途的。假如他果真听从张笃庆、孙蕙等的劝说,“敛才”而专攻科举,凭其才学当不是一件难事,对他说或许是一件幸事;但那将失去今存面貌的《聊斋志异》这部煌煌巨著,对中国人民说来,对文学史说来,将是最大的不幸!
2、蒲松龄创作 : 据同邑文人张元(清雍正三年)所撰《柳泉蒲先生墓表》载,聊斋著作有:《文集》四卷,《诗集》六卷,《志异》八卷;还有碑阴所附:“杂著”五册(《省身 语录》、《怀刑录》、《历字文》、《日用俗字》、《农桑经》各一册),“戏”三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通俗俚曲”十四种 (《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魔殃》、《寒森曲》、《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各一册,《禳妒 咒》、《富贵神仙曲》后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各二册)。另外还有墓碑未载的部分编选与辑录作品等。由于古人习惯于在自己的诗文等作品前冠以室名,因而蒲松龄的著作分别称为:《聊斋志异》、《聊斋诗集》、《聊斋文集》、《聊斋杂著》、《聊斋俚曲》、《聊斋戏》等。
3、《聊斋》版本: 手稿本:残存4卷237篇。 铸雪斋抄本:实存474篇。 青柯亭本:凡16卷431篇。乾隆31年刊刻。 “三会本”: 张友鹤会校、会注、会评本,共12卷,491篇,中华书局, 1962年, 聊斋志异(全校会注集评),任笃行辑校,齐鲁书 ,2006
《聊斋志异》中故事的来源,一部分是前代小说或笔记的改编,一部分采自当时社会传闻或直录友人笔记者,一部分是作者自己虚构的狐鬼花妖故事。《聊斋志异》中故事的来源,一部分是前代小说或笔记的改编,一部分采自当时社会传闻或直录友人笔记者,一部分是作者自己虚构的狐鬼花妖故事。 • 《聊斋志异》中近五百篇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为短篇小说体,主要采用史传文学及唐人传奇的体制,以人物生平遭遇为中心,篇幅较长,有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一为散记特写体,不以记人而以记事为主,多描绘一个场面或记述某些事件,情节简单,篇幅适中;一为随笔寓言体,保留魏晋“残丛小语”的形式,多为偶记琐闻,写法也是粗成梗概,篇幅短小。在这三类体裁中,作品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短篇小说体,书中的一些名篇几乎都是这一体裁,足以代表《聊斋志异》的文学成就,体现了出于六朝志怪和唐人传奇而胜于六朝志怪和唐人传奇的创作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