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4

第二十六章 昆虫的胚后发育

第二十六章 昆虫的胚后发育. 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并掌握孵化和变态的概念;掌握变态、 幼虫和 蛹的类型。 基本概念:生长与脱皮、龄与龄期;变态的概念;蛹化和羽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生长与脱皮,蛹的类型、发育过程,变态类型、幼虫类型,激素对蜕皮变态的作用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胚后发育 : 昆虫由卵中孵化出来,一直到羽化为成虫的整个发育过程,称为胚后发育。这个发育过程中的虫态统称为“幼期” 胚后发育的时间 : 多数昆虫的胚后发育期为数周或数月。 几天(有些蝇类)

jih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十六章 昆虫的胚后发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十六章 昆虫的胚后发育 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并掌握孵化和变态的概念;掌握变态、幼虫和蛹的类型。 基本概念:生长与脱皮、龄与龄期;变态的概念;蛹化和羽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生长与脱皮,蛹的类型、发育过程,变态类型、幼虫类型,激素对蜕皮变态的作用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2. 胚后发育:昆虫由卵中孵化出来,一直到羽化为成虫的整个发育过程,称为胚后发育。这个发育过程中的虫态统称为“幼期”胚后发育:昆虫由卵中孵化出来,一直到羽化为成虫的整个发育过程,称为胚后发育。这个发育过程中的虫态统称为“幼期” 胚后发育的时间: 多数昆虫的胚后发育期为数周或数月。 几天(有些蝇类) 长者4-5年(一些叩头虫、金龟子、天牛) 个别17年(如美洲的十七年蝉)

  3. 昆虫本身的遗传性。 外界环境:主要为温湿度 影响胚后发育长短的因子

  4. 一、孵化 昆虫在完成胚胎发育后破卵而出的过程,称为孵化。 多数昆虫完成胚胎发育后马上孵化,但也有不马上出卵的。如:舞毒蛾、天幕毛虫等。 孵化的方法 (1)体内某器官产生酶:蝗虫腹部第1附肢处 (2)特殊构造:具破卵器(多在头部呈刺状、脊状、 囊状等)。 (3)本身动作:用上颚咬破卵壳(鳞翅目、双翅目的口钩)。或吞食卵内的液体,消化道膨胀,借肌肉活动产生压力 。

  5. 一种竹节虫的孵化

  6. 顶开卵盖孵化后不久的蝽正在吞吸空气来伸展体壁顶开卵盖孵化后不久的蝽正在吞吸空气来伸展体壁

  7. 二、变态及其类型 昆虫在从幼期状态改变为成虫状态的胚后发育过程中,在形态上、生理机能上都有显著的改变,这种现象叫变态。

  8. 1. 增节变态: 特征:幼期和成虫期除个体大小和性器官发育程度的差别外,腹部体节的数目随脱皮而逐渐增多。初孵化时只有9节,最后增加到12节。 该变态类型是从多足纲演化来时,保留下来的一种原始变态类型。昆虫纲中只有原尾目属于这一类型。 变态类型

  9. 2.表变态 : 特征:幼期和成虫除体躯大小和性器官发育程度的差别外,在外形上无显著差异,腹部体节数目也相同,但成虫期还继续脱皮。 也是比较原始的变态类型。无翅亚纲中除原尾目外其余各目(弹尾目、双尾目、缨尾目)皆属此变态方式。

  10. 弹尾目

  11. 3.原变态: 特征:从幼期变为成虫要经过一个“亚成虫期”。亚成虫期是一个很短的虫期,有的不到1小时,有的一天左右,它在外形上与成虫一样,性器官及其它构造与成虫期无区别,所以亚成虫期的存在只能看作是成虫的继续蜕皮。 是表变态类演化到有翅昆虫时保留下来的原始特性。是无翅到有翅的过渡类型。亦较原始。仅见于蜉蝣目。

  12. 蜉蝣成虫 蜉蝣亚成虫

  13. 蜉蝣稚虫

  14. 特征:成虫的特征随着幼虫的生长发育而逐步显现。翅在幼虫的体外发育。特征:成虫的特征随着幼虫的生长发育而逐步显现。翅在幼虫的体外发育。 与原变态的主要区别: 成虫不再蜕皮 幼虫期属寡足形 经历三个虫期: 卵期→幼虫期→成虫期 不全变态是有翅亚纲中 较低等的昆虫所具有的。 4.不全变态

  15. ①渐变态: 幼虫期和成虫的形态和生活习性极为相似,所不同的是性器官和翅未发育完全。 幼虫期称为若虫。 如直翅目、半翅目、蜚蠊目等 。 不全变态 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6. 带 犀 猎 蝽

  17. ②半变态: 幼虫期和成虫的形态和习性皆不同,幼虫水生,成虫陆生。此类幼虫期称为“稚虫”。 如:蜻蜓目。

  18. 蜻蜓成虫 蜻蜓稚虫

  19. ③过渐变态(过渡变态): 若虫在转变为成虫前有一个不食不动的类似蛹期。 卵→若虫→拟蛹→成虫 如:缨翅目、同翅目的一部分(粉虱科、雄性介壳虫)。

  20. 朝鲜球坚蚧雌成虫 朝鲜球坚蚧雄成虫

  21. 特征: 成、幼虫形态、生活习性完全不同 幼虫体表无翅芽、翅在体内发育 幼虫无复眼、只具侧单眼 成、幼虫口器常常不一致。 经历4个虫期:卵→幼虫→蛹→成虫 5.全变态

  22. 舞毒蛾的全变态

  23. 复变态:在全变态类中,有些昆虫的幼虫各龄之间生活方式迥然不同,因比,相应地在体形、结构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差别,这种发育过种中的变化显得比一般全变态类昆虫更为复杂了,因此另称它为复变态。如:芫菁。复变态:在全变态类中,有些昆虫的幼虫各龄之间生活方式迥然不同,因比,相应地在体形、结构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差别,这种发育过种中的变化显得比一般全变态类昆虫更为复杂了,因此另称它为复变态。如:芫菁。 复变态

  24. 内翅部: 完全变态类的昆虫(有翅亚纲中较高等的各目),它们的翅都在幼虫期的体内发育,分类上归属内翅部。 外翅部: 原变态类和不全变态类的昆虫,由于它们的翅都在幼虫期的体外发育,所以在分类上把它们都归在有翅亚纲的外翅部。 内翅部、外翅部

  25. 不全变态类的昆虫变化小,是逐渐进行的。 全变类昆虫变化大,根本性改造发生在蛹期。 要经过如下两个过程来完成: 组织解离:不适用的幼虫器官或组织的破坏。 组织发生:成虫器官或组织的形成。 变态时的内部变化

  26. 三、幼虫期 特点:取食量大,体积急剧增大 生物学意义:积累营养,为发育为性成熟的成虫创造条件。

  27. 生长:幼虫孵化之后要进行取食,同时伴随身体体积和重量上的增加。 脱皮:昆虫自卵中孵出后,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定时间,要重新形成新表皮,而将旧表皮脱去,这种现象称为脱皮。脱下的旧表皮称为蜕。 1.生长与脱皮

  28. 脱皮

  29. 脱皮图

  30. 生长脱皮: 脱皮之后,昆虫依然保持幼虫状态,这种伴随着生长的脱皮,则称为生长脱皮。 变态脱皮 : 昆虫脱皮后,就变成了蛹或成虫,这样的脱皮并不伴随着生长,而是同变态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脱皮称变态脱皮。

  31. 脱 皮 次 数 有翅亚纲多在4-12次之间。 直翅目、鳞翅目常4-5次 极端的例子: 1次(双尾目的双尾虫和铗尾虫) 2次(蝇类) 15次(蜻蜓) 20多次(蜉蝣) 50-60次(衣鱼) 一种昆虫的脱皮次数: 两性不同(雌比雄多1-2次):衣鱼,蝗虫 营养条件:网衣蛾 正常4次 饥饿40多次 温度:菜粉蝶 14-15℃ 5次 15-20℃ 4次 22-27℃ 3次

  32. 虫龄: 刚从卵孵化出来到第一次脱皮以前的幼虫称第一龄幼虫;经第一次脱皮后的幼虫称为第二龄幼虫;余类推,这就是虫龄。 老熟幼虫 低龄幼虫 龄期: 相邻两次脱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称龄期。

  33. 推算龄期 种内同一龄幼虫个体间的体长常有所差异,但头壳宽度,一般变异很小,可以此作为识别虫龄的重要依据之一。Dyar(1890)曾对28种鳞翅目幼虫头壳宽度进行了逐龄测量,发现各龄间头壳宽度按一定几何级数增长,即各龄幼虫的头壳宽度之比为一常数,即:上一龄头壳宽/下一龄头壳宽=1.4, 戴氏律(Dyarfs Law),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在实践中仍有一定应用价值。可用于推知幼虫的龄期。

  34. 如大粉蝶:一龄幼虫头宽0.4mm,最后两龄1.8mm和3.0mm。则1.8:3.0=0.6以此推算:如大粉蝶:一龄幼虫头宽0.4mm,最后两龄1.8mm和3.0mm。则1.8:3.0=0.6以此推算: 四龄 3.0×0.6=1.8mm 三龄 1.8×0.6=1.08(1.1)mm 二龄 1.08×0.6=0.65(0.72)mm 一龄 0.65×0.6=0.39(0.4)mm

  35. 幼虫类型的分化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 ⑴胚胎发育中止于什么阶段:寡足期、多足期还是原足期? ⑵对食性及生活环境的适应所产生的变异,但这些变异都是在⑴基本类型的基础上产生的。 2.幼虫类型

  36. 幼虫类型 ⑴原型幼虫:指无翅亚纲增节变态和表变态的幼虫,幼虫腹部除外生殖器外还有附肢。(若虫) ⑵同型幼虫:渐变态类的昆虫,成、幼虫相似,幼虫只有生殖器官和翅发育不全。(若虫) ⑶亚同型幼虫:半变态昆虫因幼虫水生而出现了一些变异,就食性而言成、幼虫基本相同,因此同渐变态类的同型幼虫有很多相似处,故称为亚同型幼虫。(稚虫) ⑷过渡型幼虫:原变态的蜉蝣目昆虫,这类幼虫腹部具有附肢演变成的气管鳃(多足型的)。这类昆虫实质上还保留着一些无翅亚纲昆虫的特性,所以被称为过渡型幼虫或蜉型幼虫。(稚虫) ⑸异型幼虫:全变态类的幼虫,不论是外型还是内部构造,以至于生活环境、习性等,都同成虫有很大差异。所以全变态类的幼虫可统称为异型幼虫。

  37. ①原足型 胚胎发育早期孵化 (原足期) 2.幼虫类型 腹部附肢未发生或腹部 分节尚未完成 神经、呼吸系统、口器都发育不全 如:膜翅目内寄生昆虫 。

  38. ②多足型 腹部均有附肢 胚胎发育中期孵化 (多足期) 呼吸系统、口器发育完全 一般为植食性 如鳞翅目(腹足2-5对)、膜翅目叶蜂科(腹足6-8对)

  39. 棉铃虫幼虫 天蛾幼虫

  40. ③寡足型 胚胎发育晚期孵化 (寡足期) 腹部附肢消失(具有发达的胸足但无腹足)。 如鞘翅目、毛翅目幼虫

  41. 瓢虫幼虫 草蛉幼虫 (1)蛃型幼虫campodeiform larvae 又称衣鱼型,其幼虫为前口式,胸足很发达,行动迅速。大多数为捕食性昆虫。如步行虫、一些瓢虫、草蛉和蚁蛉的幼虫。

  42. 2)蛴螬型幼虫scarabaeiform larvae • 身体肥胖,C形,头部发达,如金龟子幼虫

  43. (3)蠕虫型幼虫(vermiform larvae): 幼虫体细长,略扁平,胸部和腹部粗细相仿,胸足较短。如叩头虫、拟步行虫等幼虫。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