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7

第 9 章 抗过敏药及抗溃疡药

第 9 章 抗过敏药及抗溃疡药. 过敏. 过敏性疾病. 2005 年世界变态反应组织 (WAO) 公布了对 30 个国家进行的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 在这些国家的 12 亿总人口中 ,22%(2 亿 5 千万人 ) 患有过敏性疾病。 美国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约为 20 %~ 40 %,已成为美国第六大慢性疾病。 欧洲季节性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在欧洲的发病率约为 10 %~ 20 % 英国 1/3 的人在一生的某个时期会发生过敏反应, 1/5 的人患有花粉症; 1/5 的学龄儿童受到哮喘的困扰; 1/6 的儿童得过与过敏反应有关的皮肤病,特别是湿疹。

jett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9 章 抗过敏药及抗溃疡药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9章 抗过敏药及抗溃疡药

  2. 过敏

  3. 过敏性疾病 2005年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公布了对30个国家进行的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在这些国家的12亿总人口中,22%(2亿5千万人)患有过敏性疾病。 美国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约为20%~40%,已成为美国第六大慢性疾病。 欧洲季节性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在欧洲的发病率约为10%~20% 英国1/3的人在一生的某个时期会发生过敏反应,1/5的人患有花粉症;1/5的学龄儿童受到哮喘的困扰;1/6的儿童得过与过敏反应有关的皮肤病,特别是湿疹。 在15年内,全球患过敏疾病的人数将占人口的1/2。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该类疾病列为“21世纪重点研究和预防的疾病”。

  4. 2005年,WHO将每年的7月8日定为世界过敏性疾病日,旨在通过增强全民对过敏性疾病的认识,共同来预防过敏反应及过敏性哮喘。2005年,WHO将每年的7月8日定为世界过敏性疾病日,旨在通过增强全民对过敏性疾病的认识,共同来预防过敏反应及过敏性哮喘。

  5. 过敏反应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人体接触过敏原时所发生的异常反应。

  6. 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外源性过敏原与肥大细胞和粒细胞生的抗体免疫球蛋白E(IgE)结合,改变细胞膜功能,释放出组胺和其他过敏介质如白三烯、缓激肽、5-羟色胺(5-HT)等,组胺进而与组胺受体(H1)作用,产生一系列过敏反应。 效应: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平滑肌痉挛,临床上表现出寻麻疹、水肿、哮喘、血压下降和过敏性休克。

  7. 组胺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多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内,为自身活性物质,在动物体内,组胺的合成是经组胺酸脱羧酶脱羧而得,通常与肝素蛋白络合而存储于肥大细胞和血液的嗜碱性粒细胞中。组胺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多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内,为自身活性物质,在动物体内,组胺的合成是经组胺酸脱羧酶脱羧而得,通常与肝素蛋白络合而存储于肥大细胞和血液的嗜碱性粒细胞中。

  8. 组胺受体 • H1受体,主要分布在支气管、胃肠道平滑肌 组胺激动H1受体使皮肤、粘膜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发生局部红肿、痒,同时使支气管平滑肌、胃肠道和子宫平滑肌兴奋,导致呼吸困难 • H2受体,主要分布在胃、十二指肠细胞壁 组胺激动H2受体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加 • H3受体,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 参与血压、心率和体温的控制 • H4受体,存在于小肠、脾和免疫细胞

  9. 9.1 抗过敏药 H1受体拮抗剂 组胺 H1受体 过敏反应 肥粒 大细 细胞 胞 磷脂酶 抗原 IgE 其它过敏介质 抗过敏药主要是通过拮抗组胺与H1受体结合来产生抗过敏作用。——H1受体拮抗剂

  10. 药理作用 H1受体拮抗剂的阻断作用 • 对抗组胺引起的平滑肌痉挛性收缩的作用 • 对抗组胺引起的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限性水肿作用。 • 对H2受体兴奋所致的胃酸分泌无影响。 临床应用 1. 变态反应性疾病 防止荨麻疹、变应性鼻炎、可减轻症状。阻止LTs、5-HT等的释放。 2. 晕动病、呕吐 用于晕动病、及妊娠、药物所致的呕吐 3. 镇静催眠 苯海拉明、异丙嗪可用治疗失眠。

  11. H1受体拮抗剂的研究 设计思想 从组胺的化学结构出发,H1受体拮抗剂应当具有: 与受体结合但没有内在活性的较大的头部 可以与受体结合的带有氨基的侧链

  12. H1受体拮抗剂的的发展 193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合成的第一个有缓解哮喘作用的药物。 哌罗克生 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已有几十种H1受体拮抗剂用于临床。

  13. H1-receptor blockers 第一代:镇静性抗组胺药1937年~ 80年代 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等 特点:受体特异性差,中枢神经活性较强

  14. H1-receptor blockers 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NSA) 80年代以后 特非那定、阿司咪唑、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特点:H1受体选择性高,无镇静作用,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较少;可导致各种心律失常,致死性心律失常。 第三代:非索非那定、左旋西替利嗪 特点:无镇静、嗜睡等副作用;心脏毒性小

  15. H1受体拮抗剂的化学结构类型 • 乙二胺类(X=N) • 氨基醚类(X=CHO) • 丙胺类(X=CH) • 哌嗪类 • 三环类 • 哌啶类

  16. 1、乙二胺类 1943年,第一个用于临床的乙二胺类H1受体拮抗剂是芬苯扎胺。两个叔氮原子,两个芳环分别为苯环和苄基。

  17. 乙二胺的两个N处于杂环中,依然有效 特点:刺激性小,作为耳、眼、鼻的过敏

  18. 2、氨基醚类(X=CHO) 苯海拉明能竞争性阻断H1受体而产生抗组胺作用, 但其中枢抑制作用显著,因此常与具有中枢兴奋作 用的嘌呤衍生物(8-氯茶碱)结合成盐。

  19. 结构修饰 1、苯环对位引入取代基 可阻止其在体内的代谢,而使作用加强。

  20. 2、吡啶代替苯环 选择性增强

  21. 3、氨基置于环中 活性大于苯海拉明

  22. 盐酸苯海拉明 性质: • 溶液呈弱酸性 • 苯海拉明纯品对光稳定 • 在碱性溶液中稳定,酸性条件下易被水解,生成二苯甲醇(不溶于水)和β-二甲氨基乙醇,水溶液混浊。 • 被过氧化氢氧化,生成二苯甲酮,苄醇,苯甲酸及酚类物质 • 与过氧化氢和三氯化铁反应,生成2,3,5,6-四氯对苯醌,再水解得到2,5-二氯-3,5-二羟基对苯醌—共轭,紫外吸收 • 叔胺,与生物碱试剂反应 用途:苯海拉明为氨基醚类H1受体拮抗剂。用作抗过敏药。也用于晕动病的治疗。 与8-氯氨茶碱成盐,得茶苯海明

  23. 3、丙胺类(X=CH)

  24. 马来酸氯苯那敏 又名扑尔敏 化学名: N,N-二甲基-γ-(4-氯苯基)-2-吡啶丙胺顺丁二烯二酸盐 性质:     • 味苦,与其它酸成盐可改善味觉 • 手性碳原子,S(+)=2(+),急性毒性低。 90R(-)=(+),药用(+) • 吸收迅速,排泄缓慢,作用持久 用途: 马来酸氯苯那敏为丙胺类H1受体拮抗剂。用作抗过敏药,副作用小,适用于小儿。副作用为嗜睡,口渴和多尿等。

  25. 4、三环类

  26. 当X=N ,Y=S时,为吩噻嗪类

  27. 当N被CH=CH替代

  28. 5、哌嗪类 1987年,比利时的UCB公司以Zyrtec(仙特敏)为商品名将西替利嗪盐酸盐首次上市,高效、低毒、长效,成为哌嗪类中的代表性药物,无中枢作用。原因,该类药物的质子化倾向,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29. 6、哌啶类(为目前非镇静性抗组胺药物的主要类型)6、哌啶类(为目前非镇静性抗组胺药物的主要类型)

  30. H1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 结构通式 • Ar1和Ar2为苯环或芳杂环,芳杂环上可以有甲基或卤原子取代。两个芳杂环也可以再次通过一个硫原子或两个碳原子键合后,成为三环类抗过敏药物。 • X=N(乙二胺类)、O(氨基醚类)、或 C(丙胺类)

  31. H1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 3. n通常为2,芳环与叔氮原子距离为0.5~0.6 nm 4. 两个芳杂环不共平面时才具有较大活性。 乙二胺类: 0.48-0.6nm 哌嗪类: 0.56-0.58nm 丙胺、氨基醚类:0.6-0.68nm 吩噻嗪类: 0.48-0.56nm

  32. H1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 5. 大多数H1受体拮抗剂具有旋光和几何异构体。不同异构体之间的活性和毒副作用都有差异: • 手性中心近芳环端:右旋体活性高 • 手性中心近氨基端:差别不大 • 几何异构体:反式(E)活性比顺式(Z)大 氯苯那敏,S-构型的右旋体 的活性是消旋体的2倍,R- 构型的左旋体是消旋体的1/90。

  33. 9.2 抗溃疡药   消化性溃疡是常见和多发的疾病 之一。曾有人估计在一般人口中,约 有5-10% 在其一生中某一时期,患过 胃或十二指肠溃疡。

  34. 胃溃疡的原因 • 消化性溃疡是由胃液的消化作用而引起的胃黏膜损伤。 胃酸分泌过多 胃黏膜的抵抗力下降 激活H2受体 激活质子泵

  35. 抑制攻击因子的药物 抗酸药 抑制胃酸分泌药 抗微生物药物 加强保护因子的药物 粘膜保护药

  36. 一.抗酸药

  37. 抗酸药的特点: • 抗酸剂来中和胃酸,这些抗酸剂主要是三硅酸镁、氢氧化铝、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 要达到真正中和胃酸的目的,需要的剂量非常大。 例如,对于胃溃疡病人要使其胃液pH值保持在4.0左右,按计算每天约需要60g的碳酸氢钠才能中和胃内不断分泌的盐酸以保持所需pH值。

  38. 碳酸氢钠:增加钠、碱负担,胃胀,嗳气 碳 酸 钙:便泌、高钙血症、乳碱中和症 氧 化 镁:腹泻 氢氧化铝:便泌、防碍磷的吸收

  39. 二.抑制胃酸分泌药 抗胆碱能药物,如哌仑西平 H2 受体拮抗剂 质子泵抑制剂

  40. 三.粘膜保护药 枸椽酸铋钾 硫酸铝

  41. 四.抗微生物药物 长期以来,医学界认为,胃内几乎是无菌的。 自1982年发现幽门寄生的螺杆菌后,找到了一个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大多数慢性十二指肠及胃溃疡的病因,根除该菌可治疗消化性溃疡。

  42. 阿莫西林、庆大霉素、普洛施

  43. 1、组胺(H2)受体拮抗剂   在40年代,人们就知道内源性组胺涉及变态反应,损伤胃分泌的生理调节。

  44. 组胺的研究(一): • 早在1920年,人们发现在狗身上注射组胺能刺激胃酸的分泌,进一步研究表明组胺参与胃酸分泌的生理过程。 • 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抗组胺药物,只能用来治疗过敏性疾病,不能抑制动物的胃酸分泌。即现在的H1受体拮抗剂。

  45. 组胺的研究(二) 1964年,以药物学家Black博士为首的研究小组,开始了H2受体拮抗剂的研究工作。并信心十足的要从中得到抑制胃酸分泌的抗胃溃疡的药物。

  46. 改变部分 保留部分

  47. 在最初四年研究得到的200多个组胺衍生物中,发现了有抗H2受体作用的N 脒基组胺,证实了原设想。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