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likes | 262 Views
第三节 当代文化与教育 一、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 文化 ” 一词源于拉丁文, 指与自然物相对的人类的创造物 。(或:指受到人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东西) 学术界一般将文化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 广义的文化 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 ● 狭义的文化 是指社会的 精神文化 ,即社会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这里所讲的文化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因为这种文化与教育关系更为直接,即它需要通过教育而获得。. (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E N D
第三节 当代文化与教育 一、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指与自然物相对的人类的创造物。(或:指受到人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东西) 学术界一般将文化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 广义的文化 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 狭义的文化 是指社会的 精神文化,即社会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这里所讲的文化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因为这种文化与教育关系更为直接,即它需要通过教育而获得。
(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水平影响教育的需求。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文化水平越高,对受教育的需求程度也越高。(家庭也一样)在文化高度发展的社会里,其教育也必然发达。 2.文化意识影响教育的政策。同是在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大工业意识的国家便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对其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日本和德国便是典型例证。(这两个国家二战后迅速发展原因在于重视教育)相反,一贯以保守、传统著称的英国,便把社会的发展归功于政治制度的作用,因而不太重视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国民素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结果导致后来的社会进展比较缓慢。(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成为二流国家) 3.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我国历史上的“学而优则仕”、儒家思想(“四书”、“五经”)等。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 1.传承和选择文化 ●传承文化。人类社会的延续必须通过文化的传递,教育就是文化传递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 ●选择文化。人类迄今已经积累了一个浩大无比的文化宝库。如何处理一个人掌握文化容量有限和人类文化浩大无比的关系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生有涯而学无涯)教育需要对文化进行科学的选择。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标准: 一是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文化。 二是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基本文化。现代教育的重心已逐渐从大量授受知识转移到帮助人们从浩瀚文化海洋中获取最基本的要素以及学习文化的基本方法。(即要学会学习)
2.吸收和融合文化 传承和选择文化主要是指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而吸收和融合文化主要是指对外国先进文化的学习和借鉴。 在吸收和融合外国先进文化的时候,一定要与本国的文化有机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否则会形成文化冲击,甚至破坏本国文化。(我们批判全盘“西化”的原因正在于此) 教育吸收和融合先进文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教育的 交流 活动(如互派留学生、互派教师进行考察、讲学和研究等)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吸收、相互影响。(1978年在华留学生仅为1236人,2008年达到22.35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170多倍。) 二是教育通过本身对不同文化的 学习,吸收各民族的文化精华。如学习外国的科技、历史、语言、政治、哲学、宗教等。
2011年来华留学生人数首次突破29万人 按洲别统计,来自亚洲的留学生人数占首位,计187871名,占全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64.21%;欧洲为47271名,占16.15%;美洲为32333名,占11.05%;非洲为20744名,占7.09%;大洋洲为4392名,占1.50%。 按国别统计,来华留学生人数名列前10位的国家是韩国62442人,美国23292人,日本17961人,泰国14145人,越南13549人,俄罗斯13340人,印度尼西亚10957人,印度9370人,巴基斯坦8516人和哈萨克斯坦8287人。超过5000名的国家还有法国(7592名)、蒙古(7112名)和德国(5451名)。 按留学生类别统计,学历生118837名,占来华生总人数的40.61%。其中专科生和本科生88461人,占学历生总数74.44%;硕士研究生23453人,占19.74%;博士研究生6923人,占5.83%。非学历生173774名,占来华总人数的59.39%。
3.创造和更新文化 教育创造和更新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教育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教育通过培养创造性人才直接从事文化创造活动。 第二,教育可以通过创造新的文化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作为实施教育的机构,学校可以直接创造出新的文化,包括新的思想和新的成果。高等教育在这方面的作用尤其突出,现代很多科研成果都是高校完成或参与完成的。(当代诺贝尔奖及我国大部重要科研奖的获得者大部分是大学教师)
二、学校文化 《教育大辞典》:学校文化,亦称“校园文化”,指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是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的体现。体现在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亦称隐性课程)两方面。显性课程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规范等。潜在课程指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心理气氛等,其中学校的风气、文化生活、人际关系和心理气氛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 但也有人认为学校文化不同于校园文化,且越来越多的人主张用“学校文化”代替“校园文化”这个概念。理由是“校园”一词中包含更多的是指一种空间维度内的区域或者说是一种场所,而“学校”更多指向的是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的组织机构。“校园”只是“学校”的组成部分之一,即学校文化包括校园文化。学校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区域文化;学校文化:组织文化)
学校文化问题参考文献 1.孙鹤娟主编.学校文化管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石鸥主编.学校文化学引论.气象出版社,1995. 3.杨全印等著.学校文化研究——对一所中学的学校文化透视.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赵中建主编.学校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郑金洲编著.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葛金国主编.校园文化建设导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7.王帮虎主编.校园文化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8.俞国良编著.学校文化新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9.陶然主编.学校文化管理新思维.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 10.季苹主编.学校文化自我诊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外国著名大学校训 哈佛大学: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 让真理与你为友(简本) 麻省理工学院: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哥伦比亚大学: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 普林斯顿大学: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斯坦福大学: 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 芝加哥大学: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 耶鲁大学:真理和光明 西点军校:职责、荣誉、国家 剑桥大学: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 牛津大学:主照亮我 柏林洪堡大学: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出自马克思) 早稻田大学:学问独立,培养模范国民
国内部分大学校训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北京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较权威、较正式版.源自《中庸》) 爱国、进步、科学、民主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浙江大学: 求是 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厦门大学: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武汉大学: 自强、宏毅、求是、拓新 复旦大学: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南京大学: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南开大学: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华东师范大学: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华中师范大学:求实创新、立德树人 江西师范大学:静思笃行,持中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