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376 Views
2008 届高中毕业班语文冲刺阶段复习研讨会. 漳州市普教室 李都明. 总体想法. 一、研究 《 考试说明 》 和二质检试卷。 二质检依据 《 考试说明 》 命制,是 《 考试说明 》 的样卷;与 《 考试说明 》 一样,对高考命题具有示范性的作用。 二、广泛收集我省各地市(校)的试卷,认真研究,多种方式使用。 三、研究答题技巧和答题规范,并进行培训。. 省二质检语文卷评价.
E N D
2008届高中毕业班语文冲刺阶段复习研讨会 漳州市普教室 李都明
总体想法 一、研究《考试说明》和二质检试卷。 二质检依据《考试说明》命制,是《考试说明》的样卷;与《考试说明》一样,对高考命题具有示范性的作用。 二、广泛收集我省各地市(校)的试卷,认真研究,多种方式使用。 三、研究答题技巧和答题规范,并进行培训。
省二质检语文卷评价 • 这一次省语文质检卷遵循今年《考试说明》的精神,试卷的语料、难易度以及题干的设置、全卷各部分的平衡等方面达到大型考试的标准,贴近学生的实际,既发挥了有效的检测功能,又具有良好的导向性。
试卷的变动 • 试卷根据2008年《考试说明》的要求把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考查调至第Ⅱ卷,以主观表述题的方式(填空题和简答题)进行考查,规避了阅读能力考查的盲点,真正考查学生对于新鲜材料主要信息的分析、提取和整合能力。文学名著继续贯彻始于去年的考试精神,但在考查的外显方式上有所调整,在简述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多项选择题。这是对文学名著考查试题的进一步的完善,并且是考查的目的的进一步落实。这样的试题区分度加大,兼顾不同层次的考生,体现考试的公平公正。并且,错误项设置两处错误,逐步落实考试的目的,体现了命题的人文性。
试卷命题探究(一) • 第Ⅰ卷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与文言文阅读呈现平稳的态势,比较平易,面向全体学生,符合《考试说明》中的“为考生创造一个愉悦的考试环境”的精神;第Ⅱ卷文化经典阅读继续保持去年的命题思路,但在《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内拓宽命题区域,选用了《论语》的文段。这样,与去年的高考、第一次省质检三份试卷全面地对三部文化经典著作进行了考查,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诗歌鉴赏难易度适中,较好地体现了考试的要求,区分度大。名句名篇既注意到了名篇,也能落实到名句的范围。文学名著的简述题较之一质检的试题难度有所下降,符合对中学生的阅读层面的要求,而选择题的错项的设置较为巧妙,能够真正检查学生阅读原著的状况。
试卷命题探究(二) • 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文章文质兼美,富有时代感,试题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适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而且其中的“怀旧情绪”一题属于个性化鉴赏,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语言应用试题除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外,能够落实实际运用技能的检测,且把辨析和修改语病能力从外向检测转换为内化能力的检测。作文“微笑”属于半命题作文,较好的处理了开放与限制的矛盾,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但要出彩殊为不易。这样的命题达到了大型考试作文命题的标准。
省二质检的功能 1。复习诊断功能; 2。教学导向功能; 3。高考示范功能。
答题情况 • 1-5题 本卷的选择题较容易,得分率接近80%,得满分15分的同学超过30%,大部分考生能得12分(约占45%),得9分的约占15%。只有千分之五左右的同学不得分。第1题和第5题的失分率略高一些。 • 对策:速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读题、审题、答题;信心、细心、耐心。
6、文化经典(10分)整体答题情况不错,好的同学能得9到10分,较差的也能得4到5分,平均约7.5分。第一小题失分主要是主语搞不清楚,把父(孔子)子(孔鲤)关系搞乱了。“独立”译成“独自学习”,“趋”未能翻译出来。第二小题主要是对“无以”的翻译不准确。第三小题的道理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说一些,能答出“不能偏爱”,但“诗和礼的学习非常重要”则很多同学不能答出。6、文化经典(10分)整体答题情况不错,好的同学能得9到10分,较差的也能得4到5分,平均约7.5分。第一小题失分主要是主语搞不清楚,把父(孔子)子(孔鲤)关系搞乱了。“独立”译成“独自学习”,“趋”未能翻译出来。第二小题主要是对“无以”的翻译不准确。第三小题的道理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说一些,能答出“不能偏爱”,但“诗和礼的学习非常重要”则很多同学不能答出。 • 对策:粗读,整体感知,翻译注意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理解题的答案就在文章,找准语句,翻译,根据问题的指向作答。
7、古诗鉴赏(6分)整体得分较低,平均3分左右。借助注释,很多同学还是能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情感的。但是,对怎样抒发情感,则五花八门,大部分同学能回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但分析得不具体,而能回答出“巧用典故”的则极少,这也是比较难的考点,要靠学生平时的知识积淀,不知道祖逖中流击水的典故的同学,是无从入手的。7、古诗鉴赏(6分)整体得分较低,平均3分左右。借助注释,很多同学还是能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情感的。但是,对怎样抒发情感,则五花八门,大部分同学能回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但分析得不具体,而能回答出“巧用典故”的则极少,这也是比较难的考点,要靠学生平时的知识积淀,不知道祖逖中流击水的典故的同学,是无从入手的。 • 对策:试题的定位。从诗篇和注解中获得理解诗篇内容的信息。作答:要点必须明确。 • “运用什么手法”与“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都要点出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8、默写(6分)与第一次质检一样,都考得很容易,只要平时有认真去背的同学,就基本能得满分,平均得分率在80%左右。满分的同学超过半数。不少同学会背,但因为错别字而扣了分。如“脉脉”写成“默默”、“济”写成“计”、“长”写成“常”、“涛”写成“滔”、“岸”写成“案”、“谤”写成“傍”等等。还有的同学把“两”写成“二”,“襟”字少写了一点。极个别同学平时不读书,再简单的默写也得零分,这类同学比选择题得零分的要略多。8、默写(6分)与第一次质检一样,都考得很容易,只要平时有认真去背的同学,就基本能得满分,平均得分率在80%左右。满分的同学超过半数。不少同学会背,但因为错别字而扣了分。如“脉脉”写成“默默”、“济”写成“计”、“长”写成“常”、“涛”写成“滔”、“岸”写成“案”、“谤”写成“傍”等等。还有的同学把“两”写成“二”,“襟”字少写了一点。极个别同学平时不读书,再简单的默写也得零分,这类同学比选择题得零分的要略多。 • 对策:必须重视。强调默写、抄写,并在课堂上加以落实。
9、10文学名著(10分)中五选二的选择题,绝大部分同学能选对一题得3分,全对的同学也不少,约占四分之一。二选一的简答题虽然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情节,但考生普遍存在答题不完整的毛病,说明平时对文学名著的阅读还不够细腻,识记得不够牢固。甚至有考生胡编乱造,张冠李戴,闹出笑话。如把“走麦城”说成是张飞、诸葛亮等。9、10文学名著(10分)中五选二的选择题,绝大部分同学能选对一题得3分,全对的同学也不少,约占四分之一。二选一的简答题虽然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情节,但考生普遍存在答题不完整的毛病,说明平时对文学名著的阅读还不够细腻,识记得不够牢固。甚至有考生胡编乱造,张冠李戴,闹出笑话。如把“走麦城”说成是张飞、诸葛亮等。 • 对策:读细,答题可用排除法,简答题选熟悉的一题。
11-13、现代文阅读(17分)比上一次质检难一些,平均得分约9分,好的同学能得13到14分,差的同学只能得4到5分。11题对句子含意的理解,第一题较容易,普遍3分能得2分,但能准确回答出“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却很少第二句普遍能答对一半,一般能回答出“悠久的历史”和“古典美”,但极少能回答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渗透着民族文化的审美情趣”。12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得分率最高,绝大部分同学4分能得3分。13题的两个作用——线索和深化主旨,其实并不难,但得分率却偏低,只有50%左右。着说明相当多考生不会灵活运用平时积累的知识,造成轻易丢分,确实可惜。11-13、现代文阅读(17分)比上一次质检难一些,平均得分约9分,好的同学能得13到14分,差的同学只能得4到5分。11题对句子含意的理解,第一题较容易,普遍3分能得2分,但能准确回答出“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却很少第二句普遍能答对一半,一般能回答出“悠久的历史”和“古典美”,但极少能回答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渗透着民族文化的审美情趣”。12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得分率最高,绝大部分同学4分能得3分。13题的两个作用——线索和深化主旨,其实并不难,但得分率却偏低,只有50%左右。着说明相当多考生不会灵活运用平时积累的知识,造成轻易丢分,确实可惜。 • 对策:强调先读文章,后看试题。答题要根据语境,要点要突出,表达可以简洁一些。
14-17、语言运用题(16分)的答题情况不够理想。得分率在50%左右。14题的第一小题是一道新题,很多学生不懂得“关键词”是什么,乱写一通,零分的相当多,说明平时对这种题型训练得少,复习时要注意。第二小题概括两个区的定位理论,是一个比较难的考点,能够准确概括的极少,要么多写了“爱因斯坦”,没有从个例中概括出普遍性,要么回答“左脑抽象思维的功能较发达,而右脑的形象思维功能更具有优势”,得分率偏低。 对策:理解“关键词”,概括能力。
15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这实际上是一道送分题,大部分考生能得满分3分。但仍有一部分考生看不懂线路表,不知道“汽车站”在哪里,直接从一路写到二路、三路,有个别考生干脆自己再画一个线路表。也许是平时打的打惯了,连公交车都不会乘了!16题考查的是语眼应用的综合能力。这一题型,第一次质检就出现过了,这次评分多了一个要求“下联尾字平声1分”。从内容看,比上一次还容易对,但有不少考生并没有吸取上一次答不好的教训,仍然不懂得什么是对联,有用古诗“长使英雄泪满襟”来“对”的,有用俗语“英雄难过美人关”来“对”的,这说明我们在教与学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对策:对联知识。
18题 本次作文为半命题“微笑”,又没有文体限制,为考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写作空间,比第一次质检平均提高了2分左右,约51分。优秀考场作文也明显比上次多。当然,也有不少考生当成话题作文来写,缺少自我体验,缺少感染力,内容空泛,难以引起共鸣。不文章不能体现所填词语的含义。如《鼓励的微笑》《不经意的微笑》,行文不能紧扣“鼓励”和“不经意”,说明考生在构思行文上存在很大的偏差。有写考生则不能准确界定“微笑”的含义,如举了“仰天大笑”“我自横刀向天笑”“笑谈苛饮匈奴血”等诗句,这里的“笑”哪里是“微笑”呢?!还有不少考生乱贴标签,套作现象严重,世间万物皆可“微笑”,缺少说服力。 • 命题、半命题、材料作文
问题与对策 • 一、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尚存在着薄弱环节。现在高考试题强调以能力立意,但缺乏必需的知识就无法形成语文应用能力。比如,文言文翻译有些同学把“独立”译成“独自学习”,“趋”字未能翻译出来,“无以”的翻译不准确,这是基本的课文迁移能力但也时常识性的问题。默写与第一次质检一样,都考得很容易,但有不少于20%的学生因为错别字而被扣分。对联第一次质检就出现过了,这次评分多了一个要求“下联尾字平声1分”。从内容看,比上一次还容易对,但有不少考生并没有吸取上一次答不好的教训,仍然不懂得对联的基本要求。
二、审题出现了不应该的失误。答题是根据试题所提供的所有信息进行的,除了阅读文本,试题的题干以及注解等都是非常关键的地方,都有不少同学就把它忽略了。翻译①题前面句子的注解已经告知主语是孔子,有些同学还是把它搞错了。诗歌鉴赏注解已经告知“此诗作于宋室南渡后”,有些同学还是只答到感情凄凉的层面。作文题“微笑”,有些同学把它当成话题作文。二、审题出现了不应该的失误。答题是根据试题所提供的所有信息进行的,除了阅读文本,试题的题干以及注解等都是非常关键的地方,都有不少同学就把它忽略了。翻译①题前面句子的注解已经告知主语是孔子,有些同学还是把它搞错了。诗歌鉴赏注解已经告知“此诗作于宋室南渡后”,有些同学还是只答到感情凄凉的层面。作文题“微笑”,有些同学把它当成话题作文。
三、答题不规范。答题需要根据问题的指向做出回答,顺序不能颠倒,更不能自作聪明。如古诗鉴赏先问表达了什么感情,后问这种感情是怎么表达的,而有些同学答题时却把顺序倒过来,按照高考的评分,这样答题是不可能得到好分数的。考查根据公交车的线路图指出乘车的路线,有些同学却答道,“打的就到了”。三、答题不规范。答题需要根据问题的指向做出回答,顺序不能颠倒,更不能自作聪明。如古诗鉴赏先问表达了什么感情,后问这种感情是怎么表达的,而有些同学答题时却把顺序倒过来,按照高考的评分,这样答题是不可能得到好分数的。考查根据公交车的线路图指出乘车的路线,有些同学却答道,“打的就到了”。
复习建议 • 1。区分共同性与个别性的问题,提高效率。 • 2。强化文学作品阅读与作文的指导。 • 3。注意答题规范,减少不必要的丢分。 • 4。研究主观题(作文)的采分点,争取多得分。 • 5。根据学生实际,强化适应性训练。
作文规范 1.题目 2.段落 3.点题 4.呼应 5.材料(文学形象、历史人物) 6.字数 7.修辞手法(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