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581 Views
聚合鑽石奈米棒. 第十六組 : 4A114002 李絲涵 4A114012 王以璇 4A114017 張嘉芳. 關於. 聚合 鑽石奈米棒 ( Aggregated diamond nanorods ) 又 稱 鑽石奈 米 棒 聚合體 , 簡稱 ADNR 。 是由德國 科學家研製 出的一種 碳奈米材料 , 其硬度比鑽石還硬 。 是 一種 奈米級晶 型鑽石 , 又稱 奈米鑽石 ( nanodiamond )或 超 鑽石 ( hyperdiamond )。 聚合鑽石奈米棒 是由碳 六十分子施以巨大 壓力製造 而 成 的 物質 。
E N D
聚合鑽石奈米棒 第十六組 :4A114002 李絲涵 4A114012 王以璇 4A114017 張嘉芳
關於 • 聚合鑽石奈米棒(Aggregated diamond nanorods)又稱鑽石奈米 棒聚合體,簡稱 ADNR。 • 是由德國科學家研製出的一種碳奈米材料,其硬度比鑽石還硬。 • 是一種奈米級晶型鑽石,又稱奈米鑽石(nanodiamond)或超鑽石(hyperdiamond)。 • 聚合鑽石奈米棒 是由碳六十分子施以巨大壓力製造而成的物質。 • 聚合鑽石奈米棒 可由壓縮富勒體粉末製得,一種方法使用了 金剛石壓腔,在不加熱的情況下對其施加大約 37GPa的壓力。另一種方法是,將富勒體先用較小的壓力 2–20GPa 壓縮,然後加熱到 300 – 2500 K的溫度。 • 聚合鑽石奈米棒 的超高硬度在上世紀 90 年代就有研究者報導,這種材料是一系列相互連接的鑽石奈米棒所構成,各奈米棒直徑為 5 至 20 奈米,長度大約為 1 微米。
硬度 • 富勒希粉末壓縮也製得了這種物質,並證實這是已知最硬和最難壓縮的材料,等溫體積彈性模量為 491 GPa ,而一般鑽石的模量為 442–446 GPa。 • 純鑽石的密勒指數,用奈米鑽石刻劃測試時的硬度為 167±6 GPa,而奈米鑽石樣品本身用奈米鑽石刻劃測試時硬度達到了 310GPa。 • 聚合鑽石奈米棒的硬度和楊氏模量與天然鑽石相當,但具有更優的耐磨性。 * 密勒指數:密勒指數 是一種用來確定晶體方向的指數。要想計算出一個晶面的密勒指數需要: 1.確定該晶面在 晶胞 坐標軸上的截距(依序為x 、y、 z軸,通常為長、寬、高) 2.取這些值的 倒數 3.將這些倒數化作最簡整數比
製成 德國拜羅伊特大學的科學家對《布基球》進行了高溫高壓處理。 《布基球》是由六十個碳原子,相互鎖合形成的空心籠狀結構,強度極大。 處理過程中,他們將壓力控制在 200 個標準大氣壓,同時將溫度升高到 2500K 。 隨後,他們使用一種名為 《鑽石對頂砧容器》的儀器,對得到的新材料進行了測量。當該儀器上的兩顆普通鑽石夾住並擠壓該材料時,研究人員使用同步加速器來研究材料的結構。 專家發現,這種新材料的密度比普通鑽石高 0.3% ,強度超過已知的任何一種材料。該材料已被命名為 【聚合碳奈米棒】 。 專家解釋說,普通鑽石的硬度來自原子之間超強的原子鍵,而聚合碳奈米棒的高強度則是奈米棒互相鎖合形成的。 科學家介紹說,這種材料在高溫下非常穩定,可以在打磨和深度鑽探領域代替普通鑽石,具有廣泛的工業應用前景。
奈米鑽石的運用 • 奈米鑽石的用途很廣,混入電解液中可以強化鍍膜、耐磨、耐腐蝕、延長產品生命週期。 • 混入機油形成「油鑽」的被覆層可用以提高引擎效率。 • 混入「鐵氟龍 」可以用在高級不沾鍋的製作或模具的鍍膜處理。 • 混入「塑膠」可用以直接拋光晶圓而不虞造成刮傷。 • 混入橡膠形成「膠鑽」可用以強化其機械性能。 • 奈米鑽石粉末可製作各種工具、表面塗層,可提高塗層硬度 1.5-3 倍,提高耐磨度 1.5-8 倍
奈米鑽石作為鐵氟龍表面處理添加劑 UDD或 UDD-G鑽石形狀圓滑,因此不僅具有傳統鑽石的物理特性,即高硬度、熱傳導力 (鑽石熱傳導力為 2,000 Wm-1k-1 ,黃金為 320 Wm-1k-1,鋁為 236 Wm-1k-1),更可以增加表面處理後的平滑度,耐磨度,及耐久性。
不沾鍋鑽石表面處理 使用奈米鑽石漿液 UDD-G與 鐵氟龍 PTFE 混合後作表面處理可以產生以下的特性如,表面的硬度、快速的熱傳導效應、增加耐磨度、耐久度、表面更加平滑(不沾鍋)、減少表面的孔洞現象等。 這種新的表面處理方式不僅有別於傳統的鐵氟龍處理過程,卻也能夠在不增加設備即可以與現行的作業流程配合共行。 特性: • 溫度可以持續穩定達300°C • 高耐磨度 • 超高硬度 • 完全清潔 • 最佳的不沾鍋特性 • 絕佳的熱傳導能力 • 使用壽命長
汽車奈米鑽石鍍膜技術 • 奈米鑽石鍍膜是由工研院奈米科技研發中心研發;奈米科技研發中心~鄭鴻鉸組長所領導的研發團隊研發成功的。 • 利用 熔膠凝膠法 於 有機溶劑中,合成出粒徑100奈米以下膠體,並結合其他組成形成本奈米鑽石膜溶液。 • 當噴塗於烤漆表面時,奈米矽溶膠與配方中之其他組成混砸堆疊於烤漆表面。當溶劑揮發後,矽溶膠自組裝於烤漆表面,形成高硬度薄膜。 • 形成硬度達 2H~3H 的玻璃薄膜完全包覆烤漆與空氣隔絕,有如隱形雨衣般的保護膜,具有 增加硬度、耐刷洗、抗酸雨、潑水佳「蓮花效應」、易清潔之特性。
經奈米鑽石鍍膜處理,車體外表光亮,就算有污垢,利用強力水柱沖洗,就可以輕易除去痕跡,也會形成荷葉水滴狀。經奈米鑽石鍍膜處理,車體外表光亮,就算有污垢,利用強力水柱沖洗,就可以輕易除去痕跡,也會形成荷葉水滴狀。 • 水撥灑於其上時,由於水的表面張力,與界面的低表面能相斥,而聚成球狀,又因其下含有空氣墊,可將水珠頂住,形成接觸角大於110度的漂亮水珠。
荷葉的「自潔效應」 • 荷葉有著自然界奈米級尺寸顆粒,表面形成小球凸起,細微含蠟毛的結構,使水珠不易附著於表面上,水珠於表面快速移動,將灰塵帶走,達到「自潔效應」。 • 台灣工業研究院發現荷葉的「自潔效應」可運用在汽車鈑金上,具有防塵、防汙的功效。奈米鍍膜技術可讓鈑金漆面有著完美無瑕的表面光澤與防護效果。
奈米鑽石研究 • 國立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教授 趙瑞益 等人研究「奈米鑽石」,已成功驗證可用於「癌細胞獵殺」。 • 趙瑞益等人研究「奈米鑽石」已有多年,他們在 2007 年發現奈米鑽石具有高度的生物相容性,不會傷害正常細胞,於是開始進行「奈米鑽石」結合「抗癌標靶」與「抗癌藥物」的研究。 • 他們利用「奈米鑽石」於癌症檢測與治療的研究上,已成功驗證「奈米鑽石」連結特殊蛋白或抗癌藥物,可辨識癌細胞存在與提供未來癌症治療的可能。 • 趙瑞益表示,「抗癌標靶」是目前重要的抗癌策略,由於一般的抗癌藥物無法辨識癌細胞與正常細胞,對正常細胞的傷害極大,因此研究團隊便與材料、化學、物理等領域的學者合作,在奈米鑽石上結合「生長激素蛋白」。
生長激素蛋白可辨識肺癌細胞的「生長激素接受器」,此外將奈米鑽石連接「抗癌藥物」,讓奈米鑽石攜帶抗癌藥物,可專一、有效地對抗癌細胞。生長激素蛋白可辨識肺癌細胞的「生長激素接受器」,此外將奈米鑽石連接「抗癌藥物」,讓奈米鑽石攜帶抗癌藥物,可專一、有效地對抗癌細胞。 • 此外,研究團隊也發現「奈米鑽石」具有特殊螢光特性,可作為癌症檢測與生物影像的應用,用以追蹤癌細胞的轉移。 奈米鑽石與速溶艾黴素注射劑: • 俗稱「小紅苺」的抗癌藥物「速溶艾黴素注射劑」(doxorubicin)。這項技術目前已經進行老鼠試驗,顯示奈米鑽石有助進入對化療藥物有抗藥性的腫瘤,並能縮小腫瘤。 • 若缺乏奈米鑽石輔助,艾黴素注射劑會受到人體排斥、或對腫瘤沒有 作用。
圖:以往萃取蛋白質要經過耗時、複雜的步驟,若以奈米鑽石當作吸附 劑,能大大縮短蛋白質濃縮萃取的時間。
圖:奈米鑽石連結抗癌藥物「紫杉醇」,能有效抑制老鼠體內之人類肺癌腫瘤形成能力,但單獨奈米鑽石處理並不影響腫瘤的形成圖:奈米鑽石連結抗癌藥物「紫杉醇」,能有效抑制老鼠體內之人類肺癌腫瘤形成能力,但單獨奈米鑽石處理並不影響腫瘤的形成
紫杉醇 • 紫杉醇(Paclitaxel,Taxol,太平洋紫杉醇)紫杉醇是細胞有絲分裂抑制劑,被用於癌症治療。它於1967年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被發現,Monroe E. Wall和Mansukh C. Wani從太平洋紅豆杉(Taxus brevifolia)的樹皮中分離到了這種物質,並命名為紫杉醇(taxo)。後來發現,某些在樹皮內生真菌中也能合成紫杉醇。 • 結構:作為抗癌藥物,紫杉醇的分子結構非常複雜,有11個立體中心和一個17碳的 四環 骨架結構。 • 一般用在抗癌類藥品,紫杉醇 屬有絲分裂中的微管抑制劑,紫杉醇具有聚合和穩定細胞內微管的作用,致使快速分裂的腫瘤細胞在有絲分裂階段被牢牢固定,使微管不再分開,可阻斷細胞於細胞周期之 G2 與 M 期,使癌細胞複製受阻斷而死亡 。
奈米鑽石應用生物醫學 未來應用層面廣 • 中央研究院原子及分子研究所研究員 張煥正 所領導的團隊,繼推斷太空中奈米鑽石極有可能無所不在後,目前研究團隊正利用螢光奈米鑽石應用在生物醫學,尤其是做定位、標記用,仍在細胞和動物實驗中,未來應用層面非常廣。 • 張煥正 是在 1995 年利用購得的約 100 奈米大小的人工奈米鑽石,與氫原子相互反應,然後鑽石表面結合了碳氫鍵,並觀察鑽石的變化,當年即獲得光譜;到了 1999 年一組法國天文學家根據張煥正的紅外線光譜,在蝘蜓座和金牛座黑暗星雲內的兩顆星中,發現了太空鑽石的蹤跡。 • 張煥正研究團隊中的副研究員 韓肇中 表示,其實奈米鑽石是可以用在生物醫學實驗上,過去在蛋白質的標記上大都使用螢光染料分子,但是受到時間短的限制,壽命不長。
圖:科學家實驗室得到的奈米鑽石紅外光譜和天文學家觀測的光譜吻合, 證明太空中有奈米鑽石的存在。
參考網址 • http://www.epochtimes.com/b5/6/1/13/n1188953.htm • http://bio.life.nctu.edu.tw/app/news.php?Sn=312 • http://blog.yam.com/wedding759/article/40741548 • http://www.epochtimes.com/b5/9/2/16/n2431676.htm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1%9A%E5%90%88%E9%92%BB%E7%9F%B3%E7%BA%B3%E7%B1%B3%E6%A3%92 • http://abba.com.tw/html/NanoDiamond/NanoPdt-02.html • http://blog.yam.com/diamonds3k/article/48369485 • http://tw.image.search.yahoo.com/search/images;_ylt=A8tUwJk6McdQkwoAADtt1gt.?p=%E5%A5%88%E7%B1%B3%E9%91%BD%E7%9F%B3%E9%8D%8D%E8%86%9C&fr=yfp-s&ei=utf-8&n=30&x=wrt&y=%E6%90%9C%E5%B0%8B • http://web.pts.org.tw/~web02/explore/page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