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likes | 638 Views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B.C.1046. B.C.770. B.C.256. 东周. 西周. 春秋. 战国. 奴隶社会瓦解. 封建社会形成. B.C.221. 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特征. 春秋——因鲁史《春秋》而得名; 战国——因诸侯争霸连年不断的阶段特征而得名 也因西汉刘向作史书《战国策》而得名。. B.C.475. 1、大变革: 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2、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称霸, 民族不断融合 ; 3、大发展: 分裂---统一 ; 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发展。.
E N D
B.C.1046 B.C.770 B.C.256 东周 西周 春秋 战国 奴隶社会瓦解 封建社会形成 B.C.221 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特征 春秋——因鲁史《春秋》而得名; 战国——因诸侯争霸连年不断的阶段特征而得名 也因西汉刘向作史书《战国策》而得名。 B.C.475 1、大变革: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2、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称霸,民族不断融合; 3、大发展:分裂---统一; 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发展。
①分析春秋诸侯争霸的背景: ②分析春秋诸侯争霸性质: ③说明诸侯争霸的过程: ④春秋诸侯争霸作用: 燕 二、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齐 晋 秦 宋 吴 楚 越
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00多个。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00多个。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 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 召开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 “霸主”。 1、背景 第一,王室衰微,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由过去“礼乐征伐由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周天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这是争霸产生的前提。 第二,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大国争霸产生的直接原因。 第三,狄人南下,楚人北来,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为大国争霸提供了空隙之机,大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发动战争。
⑴原因: ①前期: 齐桓首霸 ⑵标志:葵丘会盟 ②中期: 晋楚争霸 ③后期: 吴越争霸 2、性质 奴隶主贵族争夺土地和人口的争霸兼并战争 3、过程 城濮之战; “楚王问鼎” “卧薪尝胆”
思考: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人说:“春秋无义战”。有的人引用列宁的一段话作评:“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联系春秋争霸史实,评述以上观点。思考: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人说:“春秋无义战”。有的人引用列宁的一段话作评:“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联系春秋争霸史实,评述以上观点。
①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春秋争霸战争是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战争也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因此“春秋无义战”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却忽视了争霸战争的客观作用。①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春秋争霸战争是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战争也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因此“春秋无义战”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却忽视了争霸战争的客观作用。 ②列宁的话适合于对春秋争霸战争的评价。争霸战争虽有破坏性,但它客观上促进了社会进步。 第一,要争霸,就要富国强兵。因此,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进行改革,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同时削弱了旧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二,实现了地区性局部统一,为后来的秦统一提供了前提。 第三,促进了民族融合。
4、作用 ①给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 ②在争霸的过程中,诸侯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国家开始实现局部统一,为后来秦的统一提供了前提。 ③各国为战胜对方,推行改革,富国强兵,有利于封建因素增长和奴隶制的瓦解,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④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赵 魏 ⑴三家分晋 BC403年 ②标志 韩 ⑵田氏代齐 燕 赵 秦 魏 齐 韩 战国七雄: 楚 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1、战国七雄争霸格局的形成 ①原因: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后要求政治上的权利,于是出现了卿大夫争夺诸侯权力的事件。 新兴地主阶级夺权斗争
2、战国兼并战争的性质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从本质上看是新兴地主阶级上台后为了扩大地盘、掠夺人口和社会财富进行的战争,但战争不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用武力实现统一是这一时期历史的必然。从这个意义上讲,战国时代的兼并战争,也是实现封建国家统一的战争。 秦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 楚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 赵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 燕带甲数十万,车七千乘,骑六千匹。 ——《战国策》 开始具有封建兼并战争的性质 当然与春秋争霸战争性质不同。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 · 离娄上》 3、战国兼并战争的影响: 一、是进一步加强了统一的趋势; 二、是使人民遭受了更深重的灾难,人民更加渴望统一; 三、是各国国君为争霸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革政治,所以客观上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改革运动的兴起。
围魏救赵 桂陵之战 早期: 封建兼并战争 齐魏: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后期:封建统一战争 秦赵 : 纸上谈兵 4、兼并战争的史实
归纳比较: 战国兼并战争与春秋争霸战争异同。 相同: ①目的—都有扩大地盘,掠夺土地和人口的目的 ②影响—都是大吞小、强凌弱,减少了诸侯国数目,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促进封建制的形成。同时,不可避免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破坏。但也加速了民族融合。 不同:前者属奴隶制大国争霸战争;后者属封建兼并统一战争;前者促进民族融合,有利封建因素增长;后者由封建兼并战争转为封建统一战争,导致了一个封建大帝国的产生。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不同: ①、春秋五霸先后出现,战国七雄同时出现 ②、春秋五霸处于奴隶社会瓦解时期,战国七雄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③、战争性质不同 ④、春秋时战争规模较小,战国战争频繁、剧烈 ⑤、春秋时各诸侯仍表面承认周天子的地位,战国时各国诸侯都成王,周天子已无足轻重。 ⑥、春秋战争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而战国的战争则是为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而准备。
四、春秋战国的民族融合 (一)概况: 1、春秋战国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民族融合的时期。
东胡 匈奴 肃慎 3、形成四个民族融合中心 2、民族分布情况 羌 乌孙 蜀 巴 越族
(二)融合的途径: 1、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如中原农业生产方式传入匈奴; 2、战争将先进的制度、文化、科技扩展到少数民族地区。 (三)意义:为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课后小结: 春秋(BC770年~BC476年)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五霸 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齐桓公 晋文公 秦穆公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东周 城濮之战 BC7后 战国(BC475年~BC221年)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七雄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长平之战 BC260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BC4中
思考:战国七雄争霸的经过及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对我国当今历史的发展有何启示? 思考:战国七雄争霸的经过及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对我国当今历史的发展有何启示?
战国七雄争霸的经过及结果说明: ①生产力的进步是历史现象产生的最深刻的经济根源。 ②综合国力强弱是决定国家或割据政权胜败存亡的关键因素。 ③重用人才、除旧布新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措施;反之,就会延缓历史发展。 ④在人类历史发生质变的重要时期,政治格局也会出现剧烈的动荡。 启示:①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②加大力度,深化改革,加快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③重用人才,继续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
1、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1、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2、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崩溃 C大国崛起 D诸侯野心大 3、下列哪一种情况符合战国历史 A周王室派代表参加葵丘会盟 B齐、晋、楚、秦等国争霸 C南方楚国率军到洛阳问鼎 D诸侯国内卿大夫执掌朝政 随堂练习: C B D
3、战国初期,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其实质是3、战国初期,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其实质是 A奴隶主贵族之间争权夺势的斗争B新兴地主阶级之间争权夺势的斗争C奴隶主贵族与新兴地主阶级之间斗争D统治阶级与平民之间斗争 4、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各少数民族融合的实质是 A华夏文化的扩大 B华夏族开始形成C华夏族战胜夷蛮 D封建生产方式扩展 C A
5、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5、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 ①城濮之战②马陵之战③桂陵之战④长平之战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③②①④ 6、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 A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的口号,确立了在中原的霸主地位B越王勾践成为春秋时最后一个霸主C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D长平之战是战国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一次战役 B A
材料1: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创)用之,遂滋(培育)民与无财(穷人),而敬百姓。 ──《国语·齐语》 材料2:春以萖振旅(军队),秋以狝治兵……卒伍整于里(乡里)。军旅整于效……(士兵)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 ──《国语·齐语》 材料3:划野分民乱井田,有王礼乐散寒烟。 ──元朝陈采正《管子》诗 材料4: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5: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假如没有)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披散头发,成为蛮夷统治下的百姓)” ──《论语·宪问》 (1)材料1中,管仲采取了何种措施? (2)据材料2,指出管仲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 (3)材料3说明了什么问题? (4)材料4反映了什么问题?“民到于今受其赐”和“吾其被发左衽”实质何在?
(1)在整顿旧制度的基础上,改革其他制度,即改革内政。(1)在整顿旧制度的基础上,改革其他制度,即改革内政。 (2)改革军制,整顿军队,定期操练。增强了士兵凝聚力,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3)管仲的改革破坏了井田制,以此达到积累财富、富国强兵的目的。 (4)管仲改革使齐桓公不用大动干戈,称霸天下。改革从客观上维护了中原华夏族的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
经济是基础 齐桓公能首先称霸的原因: 一、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渔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善于用人 二、齐桓公即位后,任用管仲为相。 改革是根本原因 三、管仲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还改革军制,组成3万人的常备军,加强训练。几年之间,齐国国富兵强。 正确的策略 四、齐桓公依仗雄厚实力,用管仲的谋略,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来发展齐国的势力。 管鲍之交 一技之长 老马识途 葵丘会盟(BC651年齐桓公霸业达到顶峰的标志)
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据说,他早年经营商,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相,实施改革。他在政治上,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徵”,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据说,他早年经营商,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相,实施改革。他在政治上,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徵”,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得到稳定和改善的基础上,管仲积极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争取与国的方针,以建立霸权。从公元前681年北杏会盟开始,管仲辅佐齐桓公先后“存邢救卫”,伐蔡、伐楚,观兵于召陵,制止了楚向中原的深入,同时,又多次为王平戎难,甚至徵集诸侯派军队帮助周王戍守成周。公元前651年,齐桓公把周王的代表周公以及宋、卫、许、曹等国召来葵丘(今河南兰考)开会,使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所谓“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天子下的宗法制度。所谓“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天子下的宗法制度。 所谓“攘夷”,是对侵占华夏地区的戎、狄进行抵御。
城濮之战 晋军以少胜多,大败楚军。是我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发生于公元前7世纪后期,它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 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战略决战。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占优势,但是晋军采取了 “退避三舍,后发制人”的方针 ,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雄踞中原。 退避三舍
吴王阖闾用伍子胥、孙武为将,一举破楚 江苏苏州 浙江绍兴
卧 薪 尝 胆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越十年生聚, 而十年教训, 二十年之外, 吴其为沼乎! --伍子胥 春秋后期问鼎中原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孝成王七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对峙。其时赵国大将赵奢已经去世,蔺相如也病重,赵王派廉颇率兵抗秦。当时秦军一再打败赵军,赵军便加强防御,不再出兵应战,即使秦军一再挑战,廉颇依然不理睬。秦国就派间谍对赵王说:“秦兵最忌讳、最害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做赵国的统帅。”赵王信以为真,让赵括代替了廉颇。蔺相如说:“陛下仅凭虚名而任用赵括,赵括这人,只会念他父亲留下的兵书罢了,并不能体悟战略上因时因势而变化的道理啊!”赵王不听,还是任赵括为将。 赵括其人,自小熟读兵法,自以为天下没有人比得上自己。有一次他与父亲谈战阵布设之道,赵奢也难不倒他。但赵奢也不因此就承认他懂得兵法,赵括的母亲问是何道理,赵奢说:“战争,是关系生死的大事,而括儿竟说得轻松容易,将来赵国不用括儿为将则已,若果用了他,使赵国惨败的,不是别人,必是括儿了。”等到赵括率领的大军将要出发的时候,赵括的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宜做将军。”但赵王仍不听。 赵括一经取代廉颇的职权,立即全盘修改法令,调动官吏。秦将运用奇兵,假装战败退走,却由背后偷袭,赵军大败,赵括也被乱箭射死,数十万大军束手投降。 明朝刘如孙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朝野尤夸纸上兵”。 “纸上谈兵”比喻只会空谈教条,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孝成王七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对峙。其时赵国大将赵奢已经去世,蔺相如也病重,赵王派廉颇率兵抗秦。当时秦军一再打败赵军,赵军便加强防御,不再出兵应战,即使秦军一再挑战,廉颇依然不理睬。秦国就派间谍对赵王说:“秦兵最忌讳、最害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做赵国的统帅。”赵王信以为真,让赵括代替了廉颇。蔺相如说:“陛下仅凭虚名而任用赵括,赵括这人,只会念他父亲留下的兵书罢了,并不能体悟战略上因时因势而变化的道理啊!”赵王不听,还是任赵括为将。 赵括其人,自小熟读兵法,自以为天下没有人比得上自己。有一次他与父亲谈战阵布设之道,赵奢也难不倒他。但赵奢也不因此就承认他懂得兵法,赵括的母亲问是何道理,赵奢说:“战争,是关系生死的大事,而括儿竟说得轻松容易,将来赵国不用括儿为将则已,若果用了他,使赵国惨败的,不是别人,必是括儿了。”等到赵括率领的大军将要出发的时候,赵括的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宜做将军。”但赵王仍不听。 赵括一经取代廉颇的职权,立即全盘修改法令,调动官吏。秦将运用奇兵,假装战败退走,却由背后偷袭,赵军大败,赵括也被乱箭射死,数十万大军束手投降。 明朝刘如孙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朝野尤夸纸上兵”。 “纸上谈兵”比喻只会空谈教条,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3年,魏国国君魏惠王派大将庞涓带兵去攻打赵国,团团地围住了赵都邯郸。情况非常危急,赵国的国君赵成侯派使者到齐国去求援兵。齐国的国君威王很痛快,立刻拜田忌为大将,拜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田忌打仗非常勇敢,但智谋不足,又是个急性子,奉命之后,便想立刻赶到邯郸去与魏兵厮杀,可孙膑不同意。孙膑,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名的军事学家孙子的后代子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军事学家,田忌很佩服他。有这样一回事:田忌常喜欢与齐国宗室的公子们跑马比赛,押重金,赌输赢。可他赢的次数并不多。田忌去向孙膑请教,问怎样才能多赢。孙膑没回答,却去看了看田忌和公子们比赛时用的马。孙膑发现,马的脚力相差不大,但可分为上、中、下三种等级。于是孙膑便胸有成竹地对田忌说:"下次有跑马比赛时,您只管放大胆量下重金与他们赌输赢,我自有办法叫您获胜。"不久,又逢跑马比赛,田忌就去报名参赛,并押下千金。等到临场比赛时,孙膑向田忌面授机宜说:"第一场,您用您的下等马去同他们的上等马周旋;到第二场,您用您的上等马去对付他们的中等马;到末场时,您则用您的中等马去对付他们的下等马。"待三场赛完下来,田忌只输一场而赢了两场,结果以总分之多取胜,赢得了齐王的千金奖偿。这时候,田忌想着赛马的故事又问孙膑为什么不同意赶赴邯郸去与魏军厮杀,孙膑说:"凡是要解开杂乱打结的绳索,一定要冷静地找出它的结头,然后慢慢去解,切不可心急地使劲去扯,或用拳头猛捶;还有,要排解开两个人相互的斗殴,万不可卷入去打,而要避开双方拳来脚往的地方,寻找机会用拳猛击其中一方空虚无备的腹位。待挨揍者双手捧着肚子跪下,原来对打的形势,便会有所改观,而斗殴的局面,也会顿然停止。现在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魏国的精兵锐卒,一定倾巢开赴邯郸,只剩一些老弱残兵留守国内。咱们为何不利用这个机会,带兵直捣魏国都城大梁,占据他们的交通要道,袭击他们守备空虚的地方呢?那样,他们在外的大军,必然会放下赵国赶回相救。这样一来,我们岂不是一举解决了赵国的危急,同时还叫魏国尝尝我们的厉害吗?"田忌认为孙膑的话很有道理,便带兵直捣魏国都城大梁。齐国的大军刚到桂陵(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北),孙膑便叫田忌下令停了下来,孙膑说,当魏军从邯郸往回的时候,一定要经过桂陵。因此,应该在此设伏,布下阵势,到时好一举把魏军歼灭。田忌又依孙膑的计谋而行,很快地军队埋伏了下来。齐兵要攻打大梁的军情,很快,宠涓就知道了。他立刻命令从赵国退兵救大梁。魏军久围邯郸,已经非常疲惫。庞涓救大梁心切,又来了急行军,这使魏军更为疲惫不堪。魏军进入了齐兵埋伏的桂陵地带。只听一声号令,齐军从路的两侧一齐奋勇杀出。突遭袭击,疲惫不堪的魏军哪里还能抵挡得住?他们战死的战死,受伤的受伤,不多时,魏军大败,死伤2万多人,齐军大胜归。孙膑、田忌这一仗打得好漂亮!既为邯郸解了围,又教训了魏国。围魏救赵 公元前353年,魏国国君魏惠王派大将庞涓带兵去攻打赵国,团团地围住了赵都邯郸。情况非常危急,赵国的国君赵成侯派使者到齐国去求援兵。齐国的国君威王很痛快,立刻拜田忌为大将,拜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田忌打仗非常勇敢,但智谋不足,又是个急性子,奉命之后,便想立刻赶到邯郸去与魏兵厮杀,可孙膑不同意。孙膑,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名的军事学家孙子的后代子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军事学家,田忌很佩服他。有这样一回事:田忌常喜欢与齐国宗室的公子们跑马比赛,押重金,赌输赢。可他赢的次数并不多。田忌去向孙膑请教,问怎样才能多赢。孙膑没回答,却去看了看田忌和公子们比赛时用的马。孙膑发现,马的脚力相差不大,但可分为上、中、下三种等级。于是孙膑便胸有成竹地对田忌说:"下次有跑马比赛时,您只管放大胆量下重金与他们赌输赢,我自有办法叫您获胜。"不久,又逢跑马比赛,田忌就去报名参赛,并押下千金。等到临场比赛时,孙膑向田忌面授机宜说:"第一场,您用您的下等马去同他们的上等马周旋;到第二场,您用您的上等马去对付他们的中等马;到末场时,您则用您的中等马去对付他们的下等马。"待三场赛完下来,田忌只输一场而赢了两场,结果以总分之多取胜,赢得了齐王的千金奖偿。这时候,田忌想着赛马的故事又问孙膑为什么不同意赶赴邯郸去与魏军厮杀,孙膑说:"凡是要解开杂乱打结的绳索,一定要冷静地找出它的结头,然后慢慢去解,切不可心急地使劲去扯,或用拳头猛捶;还有,要排解开两个人相互的斗殴,万不可卷入去打,而要避开双方拳来脚往的地方,寻找机会用拳猛击其中一方空虚无备的腹位。待挨揍者双手捧着肚子跪下,原来对打的形势,便会有所改观,而斗殴的局面,也会顿然停止。现在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魏国的精兵锐卒,一定倾巢开赴邯郸,只剩一些老弱残兵留守国内。咱们为何不利用这个机会,带兵直捣魏国都城大梁,占据他们的交通要道,袭击他们守备空虚的地方呢?那样,他们在外的大军,必然会放下赵国赶回相救。这样一来,我们岂不是一举解决了赵国的危急,同时还叫魏国尝尝我们的厉害吗?"田忌认为孙膑的话很有道理,便带兵直捣魏国都城大梁。齐国的大军刚到桂陵(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北),孙膑便叫田忌下令停了下来,孙膑说,当魏军从邯郸往回的时候,一定要经过桂陵。因此,应该在此设伏,布下阵势,到时好一举把魏军歼灭。田忌又依孙膑的计谋而行,很快地军队埋伏了下来。齐兵要攻打大梁的军情,很快,宠涓就知道了。他立刻命令从赵国退兵救大梁。魏军久围邯郸,已经非常疲惫。庞涓救大梁心切,又来了急行军,这使魏军更为疲惫不堪。魏军进入了齐兵埋伏的桂陵地带。只听一声号令,齐军从路的两侧一齐奋勇杀出。突遭袭击,疲惫不堪的魏军哪里还能抵挡得住?他们战死的战死,受伤的受伤,不多时,魏军大败,死伤2万多人,齐军大胜归。孙膑、田忌这一仗打得好漂亮!既为邯郸解了围,又教训了魏国。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ě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 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 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 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 ,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 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 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 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 “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 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 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 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献公21年,与晋战于石门,斩首6万 惠文王7年,与魏战,斩首8万 惠文王后元11年,败韩岸门,斩首万 武王4年,拔韩宜阳,斩首6万 昭襄王14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24万 昭襄王33年,破魏,斩首15万 昭襄王43年,白起攻韩,斩首5万 昭襄王47年,白起破赵于长平,坑降卒40余万 昭襄王50年,攻三晋,斩首6千,晋军走死河中2万 王政2年,攻卷,斩首3万 王政13年,攻赵,斩首10万 名副其实的战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