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likes | 426 Views
动量守恒定律 —— 互动课程. 第一组 福州高级中学:郑振宁 福州第十八中学:王群 外国语学校:刘盛英. 课前准备设计 教学目的 重点、难点分析 课堂组织形式 课前准备 课前预备知识.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引入 演示实例 网络虚拟实验过程 分组讨论 表述 实验验证 教师总结. 动量守恒定律 —— 互动课程. 教学目的. 1 .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掌握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并在具体问题中判断动量是否守恒。 2.学会沿同一直线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的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
E N D
动量守恒定律—— 互动课程 第一组 福州高级中学:郑振宁 福州第十八中学:王群 外国语学校:刘盛英
课前准备设计 教学目的 重点、难点分析 课堂组织形式 课前准备 课前预备知识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引入 演示实例 网络虚拟实验过程 分组讨论 表述 实验验证 教师总结 动量守恒定律—— 互动课程
教学目的 1.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掌握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并在具体问题中判断动量是否守恒。 2.学会沿同一直线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的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 3.知道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用的基本规律之一。 4.培养目标: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守恒条件的判定。 2.难点是动量守恒定律的矢量性。
课堂组织方式 • 分组讨论 • 研究 • 多维互动
课前准备 在上课之前,务必要仔细阅读并会使用http://www.explorescience.com/activities/Activity_page.cfm?ActivityID=20中登载的airt rack JAVA插件。检查教室里的所有学生电脑,保证课上学生能正常上网操作,把活动的网址书签复制给你的学生。
课前预备知识 动量、冲量、以及动量定理,并且对各量的矢量性均能灵活掌握
复习引入 •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动量定理,它主要研究的是单个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与其动量变化的关系 。 • 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这一关系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物体。 • 但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的时候,必然对施力的物体也产生一个反作用力,因此我们进一步研究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它们在相互作用的过程存在着什么样的规律,就显得很有必要,并且这样的研究具有十分普遍的意义。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遇见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的例子。
演示实例 利用三段录像和一个实例演示,思考动量在物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可能遵循的规律 1、炮弹发射过程 2、两人穿溜冰鞋互推的例子 3、汽车碰撞 4、实例:悬挂小球的速度互换。
网络虚拟实验过程 要求学生进入AIRTRACK.HTM 利用碰撞的虚拟实验进行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动量在碰撞过程遵循的规律。 依据实验现象填写作业表格:(除头三组实验按要求限定参数外,另外可自己随意更改,多做几组获得观察记录,进行相应分析,讨论得出结论,e为碰撞前后能量比)
分组讨论 通过网络模拟实验得出观察结果后,各小组进行分组讨论: 1、两个滑块总动量在碰撞前后关系(现在可打开程序中右上角的momentnum values菜单,观察不同参数的情况下碰撞前后两滑块总动量的变化) 2、利用课本相关内容,进行理论解释 3、设计实验验证。
表述 要求各组学生推举一名“表述者”对自己组得到的模拟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说明,并且表述所设计的实验验证步骤和所需记录数据
实验验证 利用气垫导轨配合光电门,进行实验验证,将数据输入教师电脑中已经设计好的数据处理程序,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 学生进行表述后,教师对动量守恒定律进行说明和总结: 实验中各组的数据都表明了同学刚才得到的结论: 1、P1+P2=P1’+P2’ 碰撞前后两个物体的总动量不变 2、P1’—P1 = -(P2’ —P2) 碰撞过程两物体的动量变化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点评 • 这是一份体现理科教学特点的比较严谨的教学设计 • 作者的意度在于采用多种教学策略达到使学生为理解而学的目的。 • 整个设计强调了物理是实验科学的本质特征,虚拟实验情境设计有典型性,紧扣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同时又很好地处理了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关系。 • 教学流程设计结构清淅,可实施性强。
建议 实验验证部分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包括数据采集和处理。这部分还可详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