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374 Views
閱讀書名: 永遠的春天. 作者:瑞秋˙卡森 譯者:孟祥森. 製作人:沈育甄 J306 05. 瑞秋 ‧ 卡森 Rachel Carson. 卡森為一位文學家、科學家及生態學家,從小生長在鄉村,也因而對大自然培養出深厚的情感。在賓州女子大學文學系第二年,因選修一門生物課而得到深刻的啟示與無盡的喜悅,於是,大三那一年轉動物系。由於表現優異,被選為「科學俱樂部」主席。 1928 年大學畢業後再進入波士頓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遺傳學, 1932 年得到碩士學位。. 瑞秋 ‧ 卡森 Rachel Carson.
E N D
閱讀書名: 永遠的春天 作者:瑞秋˙卡森 譯者:孟祥森 製作人:沈育甄 J306 05
瑞秋‧卡森 Rachel Carson 卡森為一位文學家、科學家及生態學家,從小生長在鄉村,也因而對大自然培養出深厚的情感。在賓州女子大學文學系第二年,因選修一門生物課而得到深刻的啟示與無盡的喜悅,於是,大三那一年轉動物系。由於表現優異,被選為「科學俱樂部」主席。1928年大學畢業後再進入波士頓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遺傳學,1932年得到碩士學位。
瑞秋‧卡森 Rachel Carson 這期間,她在1929年到林洞(Woods Hole)海洋工作站工作了一個夏天,作了「海洋三部曲」分別是:(一)1941年出版的《海風下》(Under the Sea Wind),但因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銷路並不理想;(二)1951年出版的《周遭之海》(The Sea Around Us),很快成為暢銷書,並得到約翰˙卜洛獎(John Burroughs Medal)以及國家書卷獎(National Book Award)兩項殊榮。此時,再版的《海風下》也一併成為暢銷書,為卡森得到一筆財富,於是,她在1952年辭去漁業署公職(U. S. Bureau of Fisheries),全心投入寫作。
瑞秋‧卡森 Rachel Carson (三)1956年出版《海之濱》(The Edge of the Sea),再度成為暢銷書,使卡森終於儕身第一流作家之列。早在1945年,卡森和她在漁業署的同事Clarence Cottam便已經開始留意到美國政府放任如DDT之類新發明的化學殺蟲劑,在所謂「控制掠食動物與害蟲計劃」(predator and pest control programs)下的濫用所帶來的傷害。她和全美各地一些科學家,先後分別針對這個問題提出警告,但是,這些「擋人財路」的聲音,並不受主流媒體的歡迎,相關的文章幾乎都被退稿。
瑞秋‧卡森 Rachel Carson 直到1962年6月,當《寂靜的春天》開始在<紐約客>(New Yorker)連載之後,因卡森的名氣與動人的文筆,造成強烈震撼,出版不久立刻風行全國,很快地又在英國風行,並在歐亞其他許多國家有譯本流傳,不少國家政府也開始立法禁用DDT。卡森的努力,喚起了世人對環境議題的重視,因為她,人們有了永續發展的概念,亦使得整個地球更加美好。
瑞秋‧卡森 Rachel Carson ●作者的成就: 1.啟發近代環境保育運動。 2.著作許多關於科學污染和生態過度開發的問題,使關工業世界中許多無意義浪費自然資源的問題浮現。
永遠的春天-簡介 • 在一個咆嘯的秋夜,她─一位熱愛海洋風霜的女子,與一位20個月大的小男孩─羅杰,在風雨集來的黑暗海邊,他們兩個都為大海與黑夜而興奮。
永遠的春天 • 「假如我能向好心仙女祈求一個願望,我希望她讓全世界的孩子都能感受到神奇事物的能力,而且這種探索的好奇心能夠終生保有。」一輩子熱愛大自然,永遠對萬物生命充滿了欣喜與讚歎的心境。
永遠的春天 在羅傑四歲的時候,作者帶他一起從事自然探險,他們一起分享風雨,也分享晴和;分享日,也分享夜,而他們感到彼此之間感情的基礎不在學習,而在共享樂趣。
永遠的春天 作者認為:不論科學家或一般人,只要沉浸於大地之美的人,終生都不孤單或厭倦。個人的生活皆有操心憂慮之處,他們的心念卻可找到途徑通往內在的滿足與新鮮。
永遠的春天 沉思於大地之美的人,在他的有生之日始終可以找到力量的全員。在鳥類的遷徙中,在朝漲潮落裡,在春日待放的苞芽上,計有象徵的美,又有實際的美。
永遠的春天 有一位讀者說:「她一輩子都愛海邊」,不過再過不久,她就要八十九歲了,很難再攀爬岩岸,不過作者被他年輕心中燃燒的火焰照亮著……
永遠的春天 • 看了這本書,我很佩服作者Rachel Carson,她把正確的環保觀念寫成一本本的書籍,來告訴大家保護環境的重要,除了《永遠的春天》外,也寫了一本《寂靜的春天》有關DDT的使用造成對自然的危害,後促成美國的環保運動。又寫了有關海洋的書……等。這本永遠的春天是寫有關於她與大自然接觸時的過程及感觸,例如:她認為孩子的世界是新鮮美麗且充滿想像力的,不應該被設個世界所局限住,並為夢想前進才是最重要的人生觀。
永遠的春天 • 夢想不是計劃,不是考試要多少分或者盼望考上什麼學校這種具體的目標;夢想是一種憧憬,是向上向善的願景。夢想也許是抽象的,卻可以指引出一個方向,在我們每一天每個時刻面對各種選擇時,不致於偏離內心深處真正的想望,也可以在我們遭遇挫折或各種意外時,滋生出不斷前進的勇氣。
永遠的春天 不過,要確定到底什麼是自己的夢想,有時候不太容易。因為也許有許多事情我們似乎都喜歡也有能力做得不錯,同時,父母長輩也會告訴我們「做什麼事對你比較好」,因此我們逐漸分不清楚什麼是夢想、什麼是目標。我認為,每個人心中真正的夢想,是當你聽到或看到某些人,在他們那個行業或領域的努力時,會很感動,這種感動,就是你夢想之所在。
永遠的春天 這本書也給我對於夢想的啟發,也讓我更了解我自暨對於自己夢想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