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likes | 300 Views
国学与民族精神. 主讲 杨荣祥. 一、国学概念. 章太炎:国学为一国固有之学术 吴 宓:国学为中国学术的总体 张岱年:国学为中国学术的简称 曹伯韩:国学的范围是指西学输入以前中国原有的全部学术 纪宝成 : 广义的国学是指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 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在内。狭义的国学主要指传统思想文化。 我认为:国学是传统文化中,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精神文化遗产。. 二、国学分类. 主要有经、史、子、集四部分组成
E N D
国学与民族精神 主讲 杨荣祥
一、国学概念 • 章太炎:国学为一国固有之学术 • 吴 宓:国学为中国学术的总体 • 张岱年:国学为中国学术的简称 • 曹伯韩:国学的范围是指西学输入以前中国原有的全部学术 • 纪宝成:广义的国学是指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 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在内。狭义的国学主要指传统思想文化。 • 我认为:国学是传统文化中,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精神文化遗产。
二、国学分类 • 主要有经、史、子、集四部分组成 • (一)经部:下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 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共十类。 • (二)史部:下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共十五类。 • (三)子部:下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共十四类。 • (四)集部:下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共五类。
三、复兴国学的重要意义 • (一)研究国学、重振国学是恢复文化自信的需要 • 文化,只有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 • 纳西族的音乐 • 草原上没有滕格尔的歌,草不长;草原上没有敖登格日勒的舞,花不开
(二)研究国学、重振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二)研究国学、重振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 国学研究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为核心,以中国传统学术方法为手段,保存和传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 • 《周易》尚变,赞“日新之谓盛德”
(三)研究国学、重振国学有助于提高人文学术创造力(三)研究国学、重振国学有助于提高人文学术创造力 • 1、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①整理古籍为教材 ②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③对教学目的、内容、方法进行系统论述 ④弟子三千,贤人七十
2、孔子的教育思想 • 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重视教育的作用 • “子适卫,冉有仆(驾车)。子曰:‘庶(人好多)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比较广泛 • “有教无类”即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 南郭惠子讥笑性地问子贡说:“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木隐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③志道和弘道教育目的 • “朝闻道,夕死可矣” • “士不可以不弘毅(弘阔坚毅),任重而道远。”
3、孔子的教学内容 • ①内容:“子以四教:文、行 、忠、信。” (文学、品行、忠诚、信实) • ②科目: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 ③教材:《诗》、《书》、 《礼》、《乐》、《易》、《春秋》等“六书”
4、孔子的教学特点 • ①因材施教 • 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② 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学以致用” • “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
③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两端,攻乎异端。
5、树立教师的典范 • ①学而不厌 • ②温故知新 • ③诲人不倦 • ④以身作则 • ⑤教学相长
(四)研究国学、重振国学是探索新型学科制度和人才培养制度的一种尝试。(四)研究国学、重振国学是探索新型学科制度和人才培养制度的一种尝试。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条目中,修身是内在的明德,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在的事功
(五)研究国学、重振国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五)研究国学、重振国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 《系辞下》指出:“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 “一阴一阳之谓道” (天与人,自然与社会整体和谐) •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国语•郑语》) • “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四、国学凝聚的民族文化精神 • 第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 第二,凛然大义的气节情操 • 第三,民贵君轻的民本意识 • 第四,求是务实的现实态度 • 第五,趋善慎独的思想境界 • 第六,谦和礼让的道德风貌
挟泰山以超北海,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 遍览经典而无获,非不能也,实不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