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377 Views
《 语文课程中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 》.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溧阳市光华初级中学 黄网娣. 课题网址: http://www.GHCJZX.com/YW. 课题名称: 语文课程中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理论背景 1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能不能做好这件事,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我们要从战略发展的 高度,深刻认识继承民族文化对弘扬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
E N D
《语文课程中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溧阳市光华初级中学 黄网娣 课题网址:http://www.GHCJZX.com/YW
课题名称:语文课程中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理论背景 1、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能不能做好这件事,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我们要从战略发展的 高度,深刻认识继承民族文化对弘扬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 2、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最高理想之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则是一个伴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弘扬民族文化。 (二)现实背景 1、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江泽民同志在建党八十周年的讲话中说:“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正面临着危机和挑战。因此,在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是一个紧迫任务。 2、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国的语文素质教育离不开对民族语文和民族文化的准确把握,离不开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如果脱离深厚的民族语言、文化基础,语文素质教育就必然流于虚妄而不可想像。
课题名称:语文课程中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目标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2、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 3、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及以“对话——探究”为总纲的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课题名称:语文课程中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内容 “语文课程中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它首先应该是“新课标视野下”的一种研究,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它必须是以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作统帅,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中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 其次,我们要因地制宜,立足新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初中语文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诸如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以及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为研究重点,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来寻求弘扬民族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1、现代中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分析; 2、新教材所蕴涵的本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弘扬; 3、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 4、家乡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研究; 5、在新课标下弘扬本民族文化的策略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6、研究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
课题名称:语文课程中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进展 1、前期准备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1月),本阶段已经完成,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拟定研究计划(方案) (2)实验教师学习培训。 (3)确定课题组成员、人员分工和实验班级。 (4)课题申报、立项。 (5)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 2、实验研究阶段(2008年12月——2010年1月),本阶段已经结束,已完成以下研究工作: (1)文献、资料、教材的探讨。 (2)开展教学实验研究,对积累的各种资料及时进行分析总结。 (3)形成阶段性成果(阶段性实验报告,收集和整理优秀课例和教案) (4)初步归纳总结出体验性学习课堂教学的一般性规律与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组成员互相交流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研讨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做好总结提高阶段的准备工作。 第三阶段 (2010年1月——12月):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
课题名称:语文课程中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 我校《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课题研究,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新课程理念为支撑,以凸现学校办学特色为宗旨,探索语文教学“以文化育情,以文化育趣,以文化育才,以文化育人”之路,着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实施“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取经典营养. 中国的文化经典,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流传久远,具有开朗涵宏的气象、优雅高尚的情怀,博大精深、意存高远,蕴涵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等,是人文理想的荟萃,是民族智慧的源头,是构成炎黄子孙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民族文化素质的源泉之一。我们通过“民族文化经典”的问卷调查,就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范围、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文化经典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于是,“不要拒绝对经典文化的吸收”成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定位,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文化经典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为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我们开展了“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提出“吟诵古诗文,弘扬传统文化”的口号。在开发方案中为学生开列了书目,使学生有的放矢,自觉运作。并采取“导定集评”的方法,来加厚学生文化底蕴。
课题名称:语文课程中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 2、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她能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力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多一点原本属于它自己的靓丽与芬芳,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3、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开放了教材,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创设综合开放的学习环境,增加实践活动机会,打破了语文教学时空和教学内容的封闭,解放了学生的手脚,让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不再受到禁锢,使得语文教学真正融入生活之中。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沟通了社会,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课题名称:语文课程中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 4、创建“语文与文化”研究性学习平台,加厚文化底蕴,拓展文化视野.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有想读文化典籍,却没时间和针对性阅读材料。为了解决这个弊端,依据新语文课程理念,我们在对取得显著教育效果的“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的基础上,我们创建专题网站、语文学习论坛等,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 5、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备了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撰写有关本课题研究的论文11篇,期中1篇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1篇获得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2篇获得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设计语文活动方案及教学案例6篇,制作相关课件50个,吸引了语文组全体老师参加相关课题的研究。
课题名称:语文课程中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 4、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溧阳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是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上有着特殊价值的文献名邦。溧阳有着三个时期的文化特色,首先一个就是以上黄高级灵长类及哺乳动物群产地遗址为主体的史前文化体系;第二个是以孟郊为主体的溧阳文化体系;第三个是以水西根据地为中心的战地文化体系。我们就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从而提升文化素养。
课题名称:语文课程中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实施“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虽然所涉及的仅仅是一点点文学经典,还远远不是经典文化的全部,只能说是冰山一角,但培育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七年级所有学生人人都有一张“古诗文经典”诵读卡和一本名言警句摘抄本,大部分的学生能熟练背诵《中学生古诗文必背50篇》中规定的有关古诗文篇目。实验验收阶段,我们通过竞赛的形式,对学生传统经典文化积累以及运用方面进行了摸底,从试卷的反馈分析,极大部分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熟练运用文言文基本的词法和句法进行解题。 2、课程研究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既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又培育了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能力。
课题名称:语文课程中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 3、课程的研究,开放了教材,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创设综合开放的学习环境,增加实践活动机会,打破了语文教学时空和教学内容的封闭,解放了学生的手脚,让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不再受到禁锢,使得语文教学真正融入生活之中。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沟通了社会,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我们发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也在不断提高,许多学生有了比较规范和系统的读书和写作笔记,随笔的质量和数量也不断增加。由于学生写作兴趣的提高,使他们更愿意去表达,也就产生了更多优秀的作文。 4、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文化内涵,营造了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学氛围,改变了语文课堂结构,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如今已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课堂”教学模式:A: “设——读——品——延”散文教学模式;B:“设——挖——延”“设——读——品”文学类课文教学模式。C:“引——设——读——究——拓”诗歌教学模式。
课题名称:语文课程中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 5、“初中语文新课程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网站的发布,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张扬创造了空间,它在更大范围上、更深层次上更直接有效地满足了学生实现自我的愿望。所以在本次学习活动中,学生们把对成功的渴望,化为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带着感情、迷恋和执着投入到研究学习中来。 6、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备了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发表或获奖交流有关本课题研究的论文10余篇(其中3篇发表),设计语文活动方案4篇,制作相关课件20个,课题组老师在实验期间共开设相关模式的公开课16节,文化专题讲座1次。
课题名称:语文课程中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 六、课题组成员获得的各类表彰情况 黄网娣 1、 《“读”领风骚》 ——发表于《都市家教》2010年第3期。 2、《语文课外活动的必要性及原则方法》——发表于《文学教育》2010年第10期。 3、《散步》——2010年4月溧阳市级“同课异构”研究课。 4、《给学生撑起一片多彩的天空》——2010年5月学区讲座。 5、2010年5月在“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荣获指导二等奖。 6、2010年5月在光华初级中学首届“光华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荣获校二等奖。 杨文娟 1、《除却浮华显真章》——“五四杯”论文竞赛中荣获溧阳市级一等奖。 2、《散步》——2010年4月溧阳市级“同课异构”研究课。 课题网址:http://www.GHCJZX.com/YW
课题名称:语文课程中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 六、课题组成员获得的各类表彰情况 董艳芬 1、《对话让阅读教学更具魅力》 ——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7期。 2、《窗》——2010年5月直属学区级公开课。 夏叶 1、《分析学生发展的影响因素》2009年12月在溧阳市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中荣 获一等奖。 2、《绿》——2010年12月直属学区级公开课。 成果 1、在2009年度工作考核中获得行政嘉奖。 2、2009年12月被评为常州市第四批初中语文“教坛新秀”。 俞琴 1、《始终眷恋着祖国》2009年9月校级公开课。 2 《凡尔赛宫》2010年10月直属学区级公开课。 蒋玲红 1、《甜甜的泥土》2010年9月校级公开课 2、《论美》2010年10月校级公开课。 课题网址:http://www.GHCJZX.com/YW
课题名称:语文课程中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本课题仅开展了近一年的研究,相对来说其成效仍是初步的,尚待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与研究,碰到的一些问题还有待于在以后工作中进一步地改进与探索。 1、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学生,或多或少心存顾虑,在经典阅读、语文活动等方面时间、精力、财力的投入少得可怜,缺乏真正的自觉和热情。 2、在我们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的过程中,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审美观受到了冲击。学生不仅生活在校园里,也生活在社会里。花花绿绿的世界、“前卫”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对学生的影响都是较大的。因而在欣赏一些佳作时,学生对其中所传达的一些观点、人物的行为感到不可理解甚而嗤之以鼻,因而对这些作品失去了兴趣。如对于“江湖义气”与“正义”、“劫富济贫”与“贪污受贿”等等认识和把握不是十分明确。这些充分体现了
课题名称:语文课程中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学生对传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不理解,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有待引导。由此可见,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必须从小培养,从平时培养,否则一些美好的、纯粹的东西就会迷失在光怪陆离的世界里。 3、课程研究中的存在一些缺陷,如七年级活动设计中缺乏学生实践操作的思考题,而八年级由于过多地关注了文化而缺少了语文味。如何很好地体现文化和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
课题名称:语文课程中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 谢谢专家们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