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日治時期

日治時期. 農業經營. 地方性產業 - 鳳梨罐頭. 鳳梨罐頭工廠. 日治時期,第一座鳳梨罐頭工廠在鳳山台灣最早有人種植鳳梨是在明朝末年,也是大陸的移民引進的;但一直到日治初期,才有鳳梨罐頭的製造。西元 1902 年,日本人在鳳山設立了台灣第一座鳳梨罐頭工廠,甚至還從夏威夷引進全台首見的鳳梨種苗,栽種於工廠附近呢!初期的鳳梨工廠規模小,產量少,而且鳳梨只去皮不去心;後來,由於新廠設立,改良製造技術,並全面機械化,才使產量大增,加速了鳳梨罐頭業發展。新式的罐頭中,裝的是去了心的輪狀鳳梨片,而被廢棄的鳳梨心,還曾經被醃製成蜜餞,在窮苦的時代裡,可是孩子們的最佳零食呢!.

jenny
Download Presentation

日治時期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日治時期 農業經營

  2. 地方性產業-鳳梨罐頭 鳳梨罐頭工廠 日治時期,第一座鳳梨罐頭工廠在鳳山台灣最早有人種植鳳梨是在明朝末年,也是大陸的移民引進的;但一直到日治初期,才有鳳梨罐頭的製造。西元1902年,日本人在鳳山設立了台灣第一座鳳梨罐頭工廠,甚至還從夏威夷引進全台首見的鳳梨種苗,栽種於工廠附近呢!初期的鳳梨工廠規模小,產量少,而且鳳梨只去皮不去心;後來,由於新廠設立,改良製造技術,並全面機械化,才使產量大增,加速了鳳梨罐頭業發展。新式的罐頭中,裝的是去了心的輪狀鳳梨片,而被廢棄的鳳梨心,還曾經被醃製成蜜餞,在窮苦的時代裡,可是孩子們的最佳零食呢!

  3. 地方性產業-鳳梨罐頭 鳳梨罐頭的行銷 所製鳳梨罐頭,除了銷往亞洲各地,更積極開拓歐美市場,使台灣的鳳梨罐頭出產量在1940年代達到最高峰。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工廠受到戰爭的嚴重破壞,鳳梨罐頭工業幾乎停頓,至日本投降前,產量只及黃金時期的百分之一、二而已。 台灣光復之後,高雄縣境內的大部分鳳梨罐頭工廠,併入民營的台灣鳳梨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鳳公司),鳳山的工廠則併入新改組的台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因為土地及人工成本昂貴,台灣的鳳梨罐頭工廠幾乎全部遷至東南亞,甚至從鳳梨栽植、製成罐頭到出口,都在當地完成;就連台鳳公司高雄製罐廠也在民國70年代停產,工廠移至南投,並改投入生產果汁等其他食品加工的市場,因此,我們現在在市面上看到的鳳梨罐頭都是由東南亞進口,台灣只扮演代理商的角色而已。鳳梨罐頭這個在本縣曾有過光榮歷史的產業,終於歸向沈寂。

  4. 栽植初期的生長情形 地方性產業-鳳梨

  5. 地方性產業-鳳梨

  6. 九曲堂鳳梨會社

  7. 日治時期1928年鳳山街地圖

  8. 地方性產業-香蕉 香蕉的發長產地 旗山的發展與香蕉息息相關,旗山人曾經因為香蕉而致富,也因為香蕉而沒落。香蕉王國的起起落落,與日本的關係密不可分。 旗山有過兩次香蕉盛產的黃金時期,第一次是一九三○年代左右。由於日本地處寒帶,不能栽種日本稱為水果之王的香蕉,只好每年從國外進口。香蕉的採收期是每年的三月至七月,也正是日本青果缺乏之際,輸出便可獲得高價。那時,由於台灣是日本的殖民地,被日本人視為內地,大量從台灣進口香蕉,旗山因為土質、氣候都非常適合,便大量栽種。 由於可直接運輸、免關稅,從台輸日的香蕉,可獲得巨利。因此,旗山的蕉農便因為香蕉這綠色黃金,賺進大把的鈔票,街市上,許多的風化場所也應運而生。 之後,由於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香蕉的生產和運銷,開始受到影響,逐漸走下坡,直到戰後才逐漸恢復。

  9. 地方性產業-香蕉 香蕉王國的歷史 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八年,是旗山香蕉第二次的全盛時期。那時候,旗山生產的香蕉品質佳價格好,深受日本人歡迎。因此,全鎮種滿香蕉,蕉旗處處隨風飛揚,旗山因而有「香蕉王國」的美名。 那時,台灣的香蕉佔日本市場百分之八十以上,香蕉的出口值佔外銷的八分之一,為台灣賺取大量外匯,旗山農會與信用合作社的存款數,曾居全省第一。據說那時蕉農拒絕旗山一分田換高雄三民區一甲地,旗山的繁榮富裕,可見一般。其時旗山酒家茶室林立,蕉農出入這些場所出手大方,穿香蕉汁汗衫可是比穿西裝的更受歡迎。 而後,香蕉外銷受挫,菲律賓蕉、中南美蕉、越南蕉,逐漸取代台灣蕉,日本市場佔有率由百分之八十陡降到百分之十以下。現在由於工資高、成本高,再加上日本的進口商要求越來越嚴格,蕉農的利潤有限,有些便改種他種作物或發展其他副業。

  10. 香蕉裝箱作業

  11. 香蕉大王

  12. 地方性產業 –茶葉 日治時期台茶主要發展為 (一)擴大茶園栽培面積,最盛時期達四萬六千餘公頃。 (二)推廣優良地方品種,包括青心烏龍、青心大冇、大葉烏龍、硬枝紅心等四大名種。 (三)成立茶業試驗研究機構,並積極推展紅茶之產製。日治時代著名的日東紅茶,當時外銷成績超過了包種茶、烏龍茶,居外銷茶的第一位,也曾名列倫敦茶葉拍賣場頂級! (四)建立茶葉外銷檢驗制度。

  13. 地方性產業 –茶葉

  14. 地方性產業 –茶葉

  15. 地方性產業 – 大甲帽 大甲帽源於苗栗的苑裡,在日據時期初年由當地的農婦所創,苑裡一帶,藺草叢生,溝渠河堵,到處繁茂,從草編涼蓆的技法,改良成為洋帽的製作。後來應聘擔任草帽的編織工藝教師,草編手工藝也成為當地婦女的副業之一,經年累月的發展成重要的產業文化。苑裡既然是草帽的主要來源地,但限於當時的交通不便,須經由大甲轉運或出口,因而被冠上「大甲帽」的專名,並以此打響產品的名號。

  16. 地方性產業 – 大甲帽

  17. 地方性產業 – 大甲帽

  18. 發展地方性產業-博覽會 日治時期台灣已舉辦過博覽會。1935年適逢日本統治台灣40年,日本希望藉舉辦博覽會來宣揚殖民政績,於1935年10月10日至11月28日舉辦台博會。此次博覽會共斥資111萬圓,顯示台灣總督府對此次活動的重視。1935年台博會總裁由當時弟16任總督中川健藏擔任,負責實際執行的會長則是由總督府總務長官平塚廣義出任。官民合組台灣博覽會協贊會,由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社長松木幹一郎為會長,副會長為台灣日日新報社社長河村徹、台灣總督評議會員後宮太郎。 在當時台灣博覽會是非常盛大,連在中國的陳儀也率團前來參觀,可說明空前盛大。台博會共吸引3346972參觀人數,當時台灣全島才近600萬人。

  19. 官方宣傳標語與紀念戳

  20. 改良稻作-蓬萊米 蓬萊米,是一種在台灣廣為使用的稻米,屬於粳米亞種,由日本稻作專家磯永吉以日本種稻米所改良成功。1921年第一次試種植於台北草山(今陽明山)上的竹子湖,原名為「台中65號」,後來曾計劃改名為「新台米」或「新高米」,以有別於台灣本土品種的「在來米」。1926年(大正15年)4月23日,由伊澤多喜男總督在台北鐵道飯店召開的日本米榖大會中正式命名為「蓬萊米」。 • 蓬萊米比在來米短而粗,呈橢圓形,米粒較大,能適應高溫,在台灣一年有兩次的稻期,產量亦比在來米高。但是,蓬萊米的栽種也必須使用大量的肥料。 • 蓬萊米也是台灣外銷米種中口碑甚好的一種,以輸出到日本的量最大。在台灣,也廣被用來釀酒,如米酒就是使用蓬萊米所釀成的。

  21. 改良稻作-蓬萊米

  22. 改良稻作 – 農業試驗場 臺灣總督府開始設置農事試驗場,一方面進行農作試驗,另一方面也開始招收農作講習生進行農業教育的工作。大正10年 ( 1921),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設立,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改為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農業部。一直到昭和14年(1939),為因應臺灣農產增產改良,日本政府再頒佈設立臺灣總督府農業試驗所取代中央研究所農業部的任務。

  23. 興修水利-嘉南大圳 嘉南大圳,原稱官佃溪埤圳,為日治時期最重要水利工程之一,由總督府工程師八田與一設計。 目前此大圳為重要的農田灌慨系統, 除了一些已開發為休憩路段, 如官田, 善化等, 其於皆為農民灌溉用的方便道。 本區之地理環境,可知本區的水利設施必不能少。其水源或為溜池,或直接引用溪水,其中規模較大者,皆為糖廠所經營。

  24. 興修水利-嘉南大圳

  25. 興修水利-嘉南大圳

  26. 興修水利-桃園大圳 桃園大圳於民國五年施工,到民國十一年導水路完工,民國十三年支分線部份完工,民國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正式通水開始灌溉,民國十三年支分線部份完工,灌溉涵蓋當今桃園市、大溪、八德、中壢、觀音鄉、楊梅鎮等地。 桃園大圳之原來取水口,在民國五十三年水庫完成後,取水口改為後池堰的左端,由於水庫水源穩定,因此桃園大圳之取水同時供應光復圳灌區,自此以後桃園大圳灌區增加新竹縣湖口鄉。光復圳銜接桃園大圳尾水及自社水溪等河水取入。

  27. 興修水利-桃園大圳

  28. 興修水利-桃園大圳

  29. 興修水利-八 田 與 一 1910年,一個來自日本北國的青年搭船來到當時的台灣總督府任職,八田與一親身參與了台南市下水道、桃園大圳工程設計,發電廠地理探勘,農田水利土地調查,並提出史無前例的「官佃溪埤圳計劃」。1920年9月,原本是不毛之地的嘉南平原上響起了大興土木的鎚聲,亞洲最大的灌溉工程動工了。   花費了十年的歲月和龐大的資金,1930年,嘉南大圳終於竣工,當豐沛的水流從珊瑚潭曳流而下,這個人被尊為「嘉南大圳之父」,他就是八田與一。 1942年他奉詔前往菲律賓做棉作調查,所搭大洋丸被美軍潛艦炸沉,葬身東中國海。戰後,其妻代外樹憂慮將被「引揚」遣返日本,選擇八田技師奉獻一生菁華歲月的烏山頭水庫放水口跳水自盡,與八田技師魂魄長佑台灣。嘉南民眾感恩其德,在烏山頭水庫旁建八田夫婦墳墓及八田與一銅像,每年定期在他的忌日(五月八日)舉行追悼會。

  30. 興修水利-八 田 與 一 八田與一 像

  31. 興修水利-八 田 與 一 八 田 與 一之墓

  32. 發展糖業 台灣總督府為謀求台灣產糖量的增加,首先進行一連串糖業改革措施,包括引進含糖量高的蔗糖、改善製糖方法,獎勵從事糖業者。總督府並扶植資本家投資製糖業,建立「原料採集區域制度」,規定農民只能把甘蔗賣給自己農地附近的糖廠,而且價格由糖廠決定。 在這樣的制度下,吸引了許多日本大財團的興趣,紛紛來台設立製糖公司,使台灣傳統的製糖業者無容身之地。另還有幾家台灣人創辦較大規模的糖公司,如林本源製糖等,但大體來說,糖業完全為日本資本家壟斷。此外,由於甘蔗的收購價格由糖廠決定,導致甘蔗的收購價長期低落,蔗農生活困苦,因此當時流傳一句俗諺:「第一憨:選舉做運動;第二憨:種甘蔗予會社磅」。

  33. 日治時期製糖廠分佈圖

  34. 中部製糖廠與糖鐵分佈圖 南部製糖廠與糖鐵分佈圖

  35. 發展糖業-橋仔頭糖廠 橋仔頭糖廠建於1901年,是台灣第一座現代化製糖廠,園區範圍約二十三公頃,包括工廠區、行政區及宿舍區等,雖已停止製糖,仍具備文化景觀構成要素中的紀念性、代表性、時代意義及社會意義等,以文化景觀登錄,更可表現其整體價值。 高縣文化局表示,橋仔頭糖廠第一工場是台灣第一座鋼構建築,至今超過百年歷史,R.C加強磚造的第一工場遺牆是目前園區內唯一見證,調整後的古蹟本體為十一處。橋仔頭糖廠已轉型為「台灣糖業博物館」園區繼續經營,具有文化、藝術、教育、生態等多樣功能。

  36. 發展糖業-橋仔頭糖廠

  37. 橋仔頭糖廠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