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 likes | 730 Views
方劑學 (Formulaology) ( 二 ) 各論. 大仁科技大學藥學系 黃介宏講授 2007. 第 03 講 第二篇 方劑學各論. 第一章 解表劑 (※ 教材 P45 ~ 48) 概念: 由辛散輕宣之解表藥組成,具有發汗、解肌、透疹等作用以解除表邪政之方劑。 辨證: 表證指外感初期 ,邪侵體表出現之症狀,症狀為 惡寒、發熱 、有汗、無汗、 頭痛身疼 、鼻塞、咳嗽、 脈浮 等。 治法: 解表法或稱發汗法,屬於 『 八法 』 中之 『 汗法 』 ,利用身體發汗將表邪隨汗初而袪除。 功用:發汗、解肌、透疹等作用。 分類: 依據病性之寒熱及體質強弱分為三類:
E N D
方劑學(Formulaology)(二)各論 大仁科技大學藥學系 黃介宏講授 2007
第03講第二篇 方劑學各論 第一章 解表劑 (※教材P45~48) 概念:由辛散輕宣之解表藥組成,具有發汗、解肌、透疹等作用以解除表邪政之方劑。 辨證:表證指外感初期,邪侵體表出現之症狀,症狀為惡寒、發熱、有汗、無汗、頭痛身疼、鼻塞、咳嗽、脈浮等。 治法:解表法或稱發汗法,屬於『八法』中之『汗法』,利用身體發汗將表邪隨汗初而袪除。 功用:發汗、解肌、透疹等作用。 分類:依據病性之寒熱及體質強弱分為三類: 1.辛溫解表劑-風寒表證。 2.辛涼解表劑-風熱表證。 3.扶正解表劑-體質素虛,外感表證(表虛寒或熱證)。
注意事項: 1.解表劑藥物多屬辛散輕揚(精油類成分),不宜久煎。 2.一搬宜溫服,服後避風寒再襲,同時宜禁生冷油膩食物,以免影響藥效與吸收。 3.汗多傷氣損津亡陽,故宜取微汗遍身,汗出病癒即止。 4.表邪未盡又見裡證時,一般仍先解表後治裡,表裡並重者則當表裡雙解。 5.外邪已入裡,或麻疹已透發、瘡瘍已潰、虛證水腫,均不宜使用。
1~1 辛溫解表劑(Formulae the Release the Exterior with Pungent-Warm Herbs) (※教材P49~69) 【適用證狀】:外感風寒表證,簡稱表寒證。 【臨床表現】:發熱,惡風寒,頭項強痛,肢體酸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等。 【病機】:外感風寒犯肌表,肺失宣降;或風寒挾濕,經絡阻滯,或肌表被郁,肺胃氣滯,或陽盛之體,邪從熱化;或素有寒飲,內外合邪伴隨各種兼證。 【辛涼解表藥物】:麻黃、桂枝、荊芥、菊花、防風、紫蘇葉、羌活等為主組成。 【代表方劑】:麻黃湯、桂枝湯、小青龍湯、九味羌活湯。 【備註】:本類方劑常配伍宣肺止咳、除濕通絡、理氣行滯、清裏熱、溫化寒痰等藥物。
1~1~1麻黃湯(還魂湯)《傷寒論》【Ephedra Decoction、Mahuang Tang】 【組成】: 麻黃…………………………………………三兩,去節6g〔5.0g〕 桂枝…………………………………………二兩,去皮4g〔4.0g〕 甘草…………………………………………一兩,炙3g〔1.5g〕 杏仁…………………………………………70個,去皮9g〔5.0g〕 【功效】:辛溫發散解表,宣肺平喘。 【適用證狀】:太陽病之表實寒證,惡寒發熱,頭痛身疼,無汗而喘,甚苔薄白,脈浮緊。 【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 【現代病名】:感冒、流行性感冒、小兒高熱、支氣管哮喘、類風濕關節炎、蕁麻疹、銀屑病等之風寒表實證者。(歸類:呼吸系統感染疾病)
【方解】: • 君藥~麻黃:辛苦溫;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善開腠理衛氣,為肺經專藥。 • 臣藥~桂枝:辛甘溫;溫經通絡止痛,透營解肌散寒。 • *麻黃-桂枝:為『相須』,具發衛氣之郁與透營分之邪,以加強發汗散寒解表之力,兼溫通經脈緩解頭身疼痛。 • 佐藥~杏仁:苦微溫;止咳平喘,潤腸通便。佐杏仁以降利肺氣。 • *麻黃-杏仁:為『相使』配伍,達宣降相宜,增強止咳平喘之功,又能防麻、桂上行宣散太過。 • 佐.使藥~炙甘草:甘溫(生甘草:甘平,入心.肺.脾.胃經);補脾益氣,袪痰止咳,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和諸藥。 • *炙甘草-調合麻、桂之宣降和緩解相合峻烈,以免發汗過度而耗損正氣,為『相畏』配伍之『使藥』;炙甘草-又具袪痰止咳,可以協助麻黃宣肺平喘作用,為『相使』配伍之『佐藥』。
【臨床加減】: • 1.外感風寒較輕,頭疼身痛不甚,無須強力發汗者:-桂枝;或+荊芥、蘇葉。 • 2.肺郁生痰,兼咳痰稀薄,胸悶氣急者(應增強袪痰止咳平喘作用):+蘇子、橘紅。 • 3.風寒郁熱,發熱惡寒,兼心煩口渴者(應兼清裡熱):+石膏、黃芩。 • 4.風寒挾濕無汗而頭身重痛舌苔膩白者(增強發汗袪濕作用):+蒼术或白术。 【藥理研究】:具有發汗、解熱、抗炎、止咳平喘、抗病毒、抗低體溫、調整免疫功能等作用。【參考教材P49~50】 【注意事項】: • 1.本方為辛溫發汗之峻劑,故體虛、表虛自汗、產婦、失血患者或風熱表證(發熱口渴苔黃脈數),不宜使用。 • 2.本方有收縮血管,升高血壓作用,故有高血壓和心血管之患者應慎用。
1~1~2桂枝湯《傷寒論》【Cinnamon Twig Decoction、Guizhi Tang】 【組成】: • 桂枝……………………………………………三兩,去皮(9g)〔4.0g〕 • 芍藥…………………………………………………三兩(9g)〔4.0g〕 • 甘草炙………………………………………………二兩(6g)〔2.0g〕 • 生姜…………………………………………………三兩切(9g)〔4.0g〕 • 大棗…………………………………………十二枚,擘(4枚)〔4.0g〕 【功效】:解肌發表,調和營衛作用;桂枝湯意在資助營衛以調補陰陽為主。 【適用證狀】: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或鼻鳴乾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弱。 【主治】:外感風寒表虛及營衛不和証。 【病機】:外感風寒,寒邪為主之風寒束表,衛傷營弱,營衛不調,肺胃失合;故宜解肌散邪,扶衛助營,調和營衛兼和肺胃。 【現代病名】:治感冒、流感、上呼吸道感染;加減方治神經衰弱、神經性頭痛、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妊娠惡阻、經前產後諸症、濕疹、多性紅斑、冬季皮炎、凍瘡、皮膚騷癢、蕁麻疹、過敏性鼻炎、小兒多動症等。
【方解】:本方被譽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方解】:本方被譽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 • 君藥~桂枝:辛甘溫;解肌發表,外散風寒,溫經通絡,透營達表。 • 臣藥~芍藥:酸苦涼;益滋陰斂營。 • *桂枝-芍藥:相使,散邪斂陰,調肌表之營衛。 • 佐藥~生姜:辛溫;助君藥解肌散邪,溫胃止嘔。 • 佐藥~大棗:甘平;益氣和中,滋脾生津。 • *生姜-大棗:益脾暢胃,調脾胃之營衛。 • 佐使藥~炙甘草:甘溫;益氣和中,調和諸藥。 • *甘草:助桂姜扶衛氣(辛甘化陽),助芍棗滋營氣(酸甘化陰)。 【臨床加減】:依病患證狀可以調整方中藥物用量或加味 • 1.見發熱明顯之衛強証-加重桂枝、生姜用量。 • 2.衛陽不足見惡寒明顯者-增加桂枝、甘草用量或加附子。 • 3.衛氣虛甚見漏汗不止者-加黃耆、白朮。 • 4.營弱見脈細汗多者-增加芍藥、甘草量。 • 5.營氣甚虛者-增加芍藥、甘草量後再加當歸。 • 6.營衛虛弱見身痛,脈沉遲者-加人參。 • 7.衛虛肺滯,具鼻癢流涕者-加黃耆、防風、蒼耳子、辛夷。 【藥理研究】:具有發汗解熱抗炎鎮痛抑制病毒鎮咳袪痰平喘調節腸道和免疫功能及心肌血流作用。 【注意事項】:1、表實無汗或表寒裡熱不汗出而煩躁者,不宜使用。2、溫病初起,見發熱口渴咽痛脈數,不宜用。3、中焦濕熱,見舌苔黃膩者,不宜用。 【禁忌】:禁生冷黏膩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食物。
1~1~6小青龍湯湯《傷寒論》【 Minor Bluegreen Dragon Decoction、Xiao Qinglong Tang】 【組成】:麻黃…………………………………………三兩,去節(9.0g) 桂枝…………………………………………三兩,去皮(6g) 芍藥…………………………………………三兩(9g) 甘草炙………………………………………二兩(6g) 乾姜…………………………………………三兩(3g) 五味子………………………………………半升,(3g) 半夏…………………………………………半升,洗(9g) 細辛…………………………………………三兩(3g)
【功效】:解表散寒,溫肺調飲。【適用證狀】:風寒客表,水飲內停證。惡寒發熱,無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飲咳喘,不得平臥,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細數。【主治】:素有內寒飲虛,外感風寒證(外寒內飲)。【病機】:風寒束肌表,寒飲破肺外溢,肺失宣降,並兼陽弱津乏所引起。素有寒飲之人,屬於陽弱不能布化,津液停聚所致,其脾肺之氣必虛;又外感風寒,皮毛閉塞,肺氣益困,衛陽郁閉,固惡寒發熱,無汗身痛;水飲內迫,肺寒氣逆,故喘咳痰多而稀,肌膚浮腫;舌苔白滑而脈浮,正是外寒內飲之證。【現代病名】:詳見教材P65臨床應用。【方解】: 君藥~麻黃、桂枝:發汗解表,除外寒宣肺氣。臣藥~乾薑、細辛:溫肺化飲,兼助麻、桂解表。佐藥~芍藥:益陰血而歛津液。佐藥~五味子:歛肺氣而止咳喘。*芍藥、五味子用以防辛溫發散,恐耗傷肺氣,溫燥傷津液之佐藥,佐藥~半夏:祛痰和胃而散結。佐.使藥~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辛散酸收諸藥。
【制方特點】:解表化飲,表裡併治。配伍主以辛溫發散,兼化寒飲,佐制酸收,全方溫通發散不傷氣液。乾薑溫以化飲,細辛之辛溫散寒,五味子之酸以歛肺,三味合制,凡水寒射肺之咳,用無不驗,是臨床溫肺化飲的常用藥對。【臨床加減】: 本方為外寒裏飲之重要方劑。外寒邪表閉重,惡寒無汗者,重用麻黃、桂枝;外寒已解,喘咳未止者,去麻黃、桂枝;寒痰水飲重,胸滿痰多者,重用細辛、半夏;裏飲郁熱,喘而煩躁者,加石膏;郁熱傷津見口渴者,去半夏家瓜樓根;裏飲偏重見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方劑對照】:兩者均為風寒束表,故發表藥相同
【藥理研究】:(教材p65)平喘、解熱、發汗、擴張外周血管、升高皮膚溫度、抗過敏。【藥理研究】:(教材p65)平喘、解熱、發汗、擴張外周血管、升高皮膚溫度、抗過敏。 【注意事項】:臨證配合患者體質強弱而酌定劑量,陰虛痰喘者禁用。 【附方】:
1~2 辛涼解表劑(Formulae thae Release the Exterie with Pungent-Cool Herbs)(※教材P69~86) 【適用證狀】:外感風熱表證,簡稱表熱證。 【臨床表現】: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咳嗽,口渴咽痛,舌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等。 【病機】:外感表熱邪從口鼻入,直犯上焦,或不利咽喉,或肺失宣降,或上焦蘊熱,熱傷津液。 【辛涼解表藥物】薄荷、金銀花、桑葉、菊花、牛篣子、葛根等為主組成;本類方劑亦常配伍解毒利咽、宣肺止咳、清瀉裏熱、甘寒生津、解毒透疹等藥物。。 【代表方劑】桑菊飲、銀翹散、麻杏甘石湯、葛根湯。
1~2~1桑菊飲《溫病條辨》【Mulberry Leaf and Chrysanthemum Decoction、Sang Ju Yin】 【組成】: 桑葉…………………………………………………2錢5分(7.5g) 菊花…………………………………………………1錢(3g) 杏仁…………………………………………………2錢(6g) 連翹…………………………………………………1錢5分(5g) 薄荷…………………………………………………1錢5分(5g) 桔梗…………………………………………………2錢(6g) 甘草…………………………………………………生,8分(2.5g) 蘆根…………………………………………………2錢(6g) 【功效】: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適用證狀】:風溫或風熱犯肺,頭痛,咳嗽,身熱不甚,口不渴或微渴,舌尖紅,苔薄白,脈浮數等,咳為主要表現。(表熱實證) 【主治】:風溫初起證,但咳,身熱不甚,口微渴。 【病機】:風溫襲肺,肺失清肅,故氣逆而咳;本證津液未傷,故身熱不甚。 【治法原則】肺衛失宣為本證病機要點,故宜疏散風熱,清宣肺氣。 【現代病名】:參考教材P71
【方解】: • 君藥~桑葉、菊花:桑葉清透肺絡之熱,菊花清散上焦風熱,兩者屬於『相須』配伍。 • 臣藥~薄荷、桔梗、杏仁:薄荷辛涼透表,助君藥散上焦風熱;桔梗開肺,杏仁降肺,宣降配伍,助君藥散風熱,理肺氣而止咳。 • 佐藥~連翹、蘆根:辛寒質輕,清透隔上浮游之熱;蘆根清熱生津止渴。 • 佐使藥~甘草:潤肺止咳為佐,調和諸藥為使。 • 制方特點】:本方藥輕力薄之『辛涼輕劑』,治外感風熱咳嗽輕證之常用方。 【臨床加減】: • 1. 氣分熱甚,氣粗似喘者,加石膏、知母以清熱生津。 • 2.肺熱重,咳嗽頻頻者,加黃芩以清肺止咳。 • 3.津傷較重,口渴較甚者,加天花粉以清熱生津。 • 4.肺熱咳甚傷絡,咳痰夾血者,可加茅根、藕節、丹皮之類以涼血止血。 • 5.咳痰黃稠,不易咯出者,加栝蔞皮、浙貝母之類以清化熱痰。 • 6.詳見教材P71 【藥理研究】:解熱、抗菌、抗病毒、抗炎、鎮咳作用*詳見教材P70 【注意事項】: • 1.風寒咳嗽不宜用。 • 2.藥物均屬輕清宣透之品,不宜久煎。 【附方】:無
1~2~2銀翹散《溫病條辨》【Honeysuckle Forsythia Powder、Yin Qiao San】 【教材p72~75】 【組成】: 連翹…………………………………………………1兩(9g) 銀花…………………………………………………1兩(9g) 桔梗…………………………………………………6錢(6g) 薄荷…………………………………………………6錢(6g) 竹葉…………………………………………………4錢(4g) 蘆根…………………………………………………4錢(4g) 荊芥穗………………………………………………4錢(5g) 淡豆鼓………………………………………………5錢(5g) 牛蒡子………………………………………………6錢(9g) 甘草…………………………………………………5錢(5g) 【功效】: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適用證狀】:溫病初起,發熱無汗或有汗不暢,微惡風寒,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脈浮數等。
【主治】:外感溫熱邪毒初犯肺衛引起之疾病(風熱表實證)。【主治】:外感溫熱邪毒初犯肺衛引起之疾病(風熱表實證)。 【病機】:外感溫熱邪毒初起,衛表郁閉,肺失清肅。本方所主證為外感溫熱邪毒初犯肺衛引起,溫熱邪→口鼻入直通犯肺(手太陰、上焦)→肺主表,合皮毛→常見發熱、頭痛、微惡風寒;溫熱邪→郁衛分,腠理閉塞→無汗或汗出不暢;溫熱邪→上薰咽喉,損傷津液→咽痛口渴;溫熱邪→犯肺,肺失清肅→咳嗽。 【治法原則】:辛涼透散以暢其表,清泄肺熱並解其毒,宣降肺氣以復其清肅。 【現代病名】:參考教材P72臨床應用 【方解】: • 君藥~連翹、銀花:辛涼透邪清熱,芳香辟穢解毒,兩者屬於『相須』配伍。 • 臣藥~薄荷、牛蒡子:辛涼疏風熱而清利咽喉。 • 薄荷辛涼透表,助君藥散上焦風熱;桔梗開肺,杏仁降肺,宣降配伍,助君藥散風熱,理肺氣而止咳。 • 佐藥~荊芥穗、淡豆鼓、桔梗、竹葉、蘆根:荊芥穗、淡豆鼓辛溫助君藥開皮毛以助袪邪氣;桔梗宣肺利咽;竹葉清泄上焦以除煩;蘆根清肺生津以止咳。 • 佐使藥~甘草:清熱解毒止痛,潤肺止咳為佐,調和諸藥為使。 • ※桔梗-甘草配伍:具有利咽止痛作用,稱之桔梗湯《傷寒論》
【制方原則】:藥物以辛涼發散,芳香辟穢,清熱解毒為主,輔佐以小量辛溫之品,溫而不燥,利于透表散邪。【制方原則】:藥物以辛涼發散,芳香辟穢,清熱解毒為主,輔佐以小量辛溫之品,溫而不燥,利于透表散邪。 【臨床加減】: • 1.熱夾濕濁,胸膈滿悶者,加藿香、郁金。 • 2.津傷較重,口渴較甚者,加天花粉以清熱生津。 • 3.熱毒較甚,項腫咽痛者,加馬勃、元參。 • 4.肺熱咳甚傷絡,衄血者,去荊芥穗、豆鼓加茅根、側柏炭、梔子炭。 • 5.咳痰黃稠,不易咯出者,加栝蔞皮、浙貝母之類以清化熱痰。 • 6.肺氣不利咳甚者,加杏仁。 • 7.詳見教材P74 【藥理研究】:解熱、抗菌、抗病毒、抗炎、抗過敏、調整免疫能力。*詳見教材P73~74 【注意事項】: • 1.風寒咳嗽不宜用。 • 2.藥物均屬輕清宣透之品,不宜久煎。 【附方】:無
1~2~3葛根湯《傷寒論》P75 【Pueraria Decoction、Gegen Tang】 【組成】:桂枝湯加葛根、麻黃。 【功效】:發汗解肌,生津(解表)和血通脈。 【適用證狀】:太陽病,頭痛,項背几几,無汗惡風,脈浮有力;太陽陽明合病,或利或嘔,或小便不利,或發熱無汗,或喘滿不食等。 【主治】: 風寒表實無汗證。 【病機】: 【治法原則】: 【現代病名】: 【方解】:桂枝湯+葛根、麻黃 君藥~葛根:甘辛涼入脾胃經,解肌退熱,生津止咳,升陽止瀉,透疹。 臣藥~麻黃:辛苦溫;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善開腠理衛氣,為肺經專藥。 臣藥~桂枝湯解肌發表,調和營衛作用;桂枝湯意在資助營衛以調補陰陽為主。
1~2~4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麻杏甘石湯)《傷寒論》【Ephedra‧Apricot‧Gypsum and Licorice Decoction、Mahuang Xingren Gancao Shigao Tang】教材P78 【組成】:教材P78 【功效】:辛涼宣泄,清肺平喘。(清肺平喘之良劑) 【適用證狀】:風熱壅盛證。身熱不解,有汗或無汗,咳逆氣急,甚或鼻善,口渴,舌苔薄白或黃,脈浮滑而數。 【主治】: 裡實熱喘證。風熱襲肺或風寒郁化成熱,壅遏呈肺熱盛,氣逆津傷所致之病。 【病機】: 【治法原則】:主證為風熱壅盛,無以宣泄,故當宣通肺氣,清泄肺熱,使熱清氣平,則喘.咳.身熱諸證自癒。 • 【現代病名】:P79 【方解】: • 君藥~麻黃:宣肺開表使裡熱得以外達,兼散表邪。 • 臣藥~石膏:辛甘寒,清泄肺胃,兼透熱生津。 • ※麻黃-石膏配伍:溫寒相制,達辛涼宣泄之功。 • 佐藥~杏仁:宣降肺氣以止咳平喘。 • 佐使藥~甘草:配石膏清熱生津又無傷中之弊,調和諸藥。
【制方原則】:開肺透表使肺熱得以宣泄,溫清宣降相配伍,清泄肺熱而無涼遏之慮。【臨床加減】:p80~811.表郁不暢,汗少或無汗者,增麻黃量;肺中熱甚,汗大出者,重用石膏。2.肺熱傷津,煩熱渴飲者,加知母、蘆根。3.邪熱灼津成痰,咳痰稠黃者,加瓜蔞、貝母。4.表之風熱未解,微惡風寒者,加銀花、薄荷。【藥理研究】:鎮咳、平喘、抗炎、抗過敏等作用。P79【注意事項】:風寒實喘及虛證喘逆者禁用。【附方】:【制方原則】:開肺透表使肺熱得以宣泄,溫清宣降相配伍,清泄肺熱而無涼遏之慮。【臨床加減】:p80~811.表郁不暢,汗少或無汗者,增麻黃量;肺中熱甚,汗大出者,重用石膏。2.肺熱傷津,煩熱渴飲者,加知母、蘆根。3.邪熱灼津成痰,咳痰稠黃者,加瓜蔞、貝母。4.表之風熱未解,微惡風寒者,加銀花、薄荷。【藥理研究】:鎮咳、平喘、抗炎、抗過敏等作用。P79【注意事項】:風寒實喘及虛證喘逆者禁用。【附方】:
【類方比較】: 1~2~4柴葛解肌湯(乾葛解肌湯) 《傷寒六書》【Bupleurum and Pueraria Decoction for Releasing the Superfical Muscles、Chai Ge Jieji Tang】 組成:柴胡.乾葛.甘草.黃芩.石膏.羌活.白芷.芍藥.桔梗.乾薑.大棗(麻黃.桂枝) 【葛根湯+小柴胡湯+石膏】 功效:辛涼解表,清泄裡熱,解肌緩急止痛。 主治:風寒感冒,邪郁化熱證;惡寒輕身熱重,無汗頭痛,目痛鼻乾,心煩不眠,眼眶痛,舌苔薄黃,脈浮微洪。
治法:因太陽風寒表證未解,邪入少陽、陽明形成三陽合病,此時表寒未解,裡又郁熱,故當用辛涼解肌發表為主,兼清少陽、陽明郁熱。治法:因太陽風寒表證未解,邪入少陽、陽明形成三陽合病,此時表寒未解,裡又郁熱,故當用辛涼解肌發表為主,兼清少陽、陽明郁熱。 方解: • 君藥~葛根:陽明經表藥,升發脾胃清陽,又能散邪解肌。 • 君藥~柴胡:少陽經解肌透邪熱。 • 臣藥~羌活:善散太陽風寒。 • 臣藥~白芷:善散陽明風邪,止痛。 • 佐藥~黃芩:苦寒,清泄少陽裡熱。 • 佐藥~石膏:清泄陽明裡熱。 • 佐藥~桔梗:宣利肺氣以助疏散外邪。 • 佐藥~芍藥:酸斂陰,養陰液兼制疏散太過。 • 佐藥~生姜、大棗:調和營衛而助解肌。 • 佐使藥~甘草:調和諸藥兼甘化陰液。
1~3 扶正解表劑(※教材P88~95) 1~3~1荊防敗毒散【Jenfun Baidu San】《攝生眾妙方》 組成: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枳殼.茯苓.荊芥.防風.桔梗.川芎.甘草 功效:辛溫解表,散風袪濕,消瘡止痛。 主治:外感風寒濕邪而有鬱熱證或瘡瘍初起有表證。 證狀:頭痛項強,身痛,咳嗽吐痰,鼻咽疼痛,舌淡紅,苔薄白而膩或苔微黃,脈浮數等。 制方原理:敗毒散(人參敗毒散)《小兒藥證直訣》-人參.生薑.薄荷+荊芥.防風 方解: 君藥~羌活.獨活.荊芥.防風:辛溫發散,袪風寒濕邪,通絡止痛。 臣藥~柴胡辛散解肌,川芎行血袪風。 佐藥~茯苓滲濕,前胡袪痰解表,枳殼降氣止咳,桔梗開肺除痰止咳。 佐使藥~甘草。
1~3~1敗毒散(人參敗毒散) 】《小兒藥證直訣》 【Antiphlogistic Powder、Ginseng Antiphlogistic Powder 、Baidu San、Rensen Baidu San 組成:人參.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枳殼.茯苓.生薑.薄荷.桔梗.川芎.甘草 功效:益氣解表,散風寒濕。 病因:氣虛者外感風寒濕邪證。 證狀:體質素弱,憎寒壯熱而無汗,頭項強痛,肢體酸痛,鼻塞聲重,胸膈痞悶,嗽痰,舌苔白膩,脈浮濡或浮數而重取無力。 治法:益氣扶正袪邪+解表袪風除寒濕+兼行健脾化痰,調暢氣機。 方解: 君藥~羌活.獨活:辛溫發散,袪風寒濕邪,通絡止痛。 臣藥~柴胡辛散解肌,川芎行血袪風,配伍以助君藥解表退熱,宣痺止痛。 佐藥~茯苓滲濕,前胡袪痰解表,枳殼降氣止咳,桔梗開肺除痰止咳,共配伍以暢脾肺寬胸膈,除痰濕而止咳嗽。 佐藥~人參:扶助正氣以利解表,袪邪不傷正,亦可防邪復犯。 佐藥~生薑.薄荷:發散外邪助解表。 佐使藥~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
1~4 解表劑總整理1~4~1辛溫解表劑適用症狀:外感風寒表證辛溫解表劑對照表(3)
1~4~2辛涼解表劑適用症狀:外感風熱表證辛涼解表劑對照表1~4~2辛涼解表劑適用症狀:外感風熱表證辛涼解表劑對照表
1~4~3扶正解表劑適用症狀:正虛而感外邪表證辛涼解表劑對照表1~4~3扶正解表劑適用症狀:正虛而感外邪表證辛涼解表劑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