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463 Views
浅析 HIT :心外科术后隐性杀手.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 史嘉玮 2012 年 6 月. 我们的监护室. 患儿男性, 1 岁 8 月,体重 9kg 诊断:复杂先心病,室间隔缺损型肺动脉闭锁、动脉导管未闭 停机后低心排,经手术切口行右房 - 主动脉 ECMO 辅助,延迟关胸。 第 13d 脱离 ECMO ,辅助 290h ICU 内输注血制品、腹膜透析、抗感染、强心、利尿、营养支持,第 41 天转出第 62 天出院。. HIT 释义. 英译汉 ——
E N D
浅析HIT:心外科术后隐性杀手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 史嘉玮 2012年6月
患儿男性,1岁8月,体重9kg 诊断:复杂先心病,室间隔缺损型肺动脉闭锁、动脉导管未闭 停机后低心排,经手术切口行右房-主动脉ECMO辅助,延迟关胸。 第13d脱离ECMO,辅助290h ICU内输注血制品、腹膜透析、抗感染、强心、利尿、营养支持,第41天转出第62天出院。
HIT释义 英译汉—— • vt.& vi. 打,打击; 碰撞 • vt. 击(球);(在精神上)打击(某人); 猜中; 迎合 • n. 打,打击; 碰撞;(演出等)成功; 批评,讽刺 • vi. (风暴、疾病等)袭击; 抨击;(偶然)碰上;(突然)想到(与 on,upon 连用) 专业术语—— 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 肝素抗凝治疗过程中,血小板计数较基础值下降50%或绝对值低于 150×109/L,停用肝素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 • 多见于肝素治疗第5-14天,血小板计数相对值下降50%或绝对值降至50-80×109/L,停药后4-14天恢复正常。 • 主要危害并非出血,而是血栓栓塞。 • 若合并血栓形成,称作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伴血栓形成(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and thrombosis,HITT),可致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肢体坏疽、急性心梗、脑卒中等致命性并发症。 • 与免疫相关药物副反应,产生针对血小板因子(PF)-4和肝素复合物的抗体,可视作医源性损害之一。
U.S. Estimated Causes of Accidental Deaths Deaths per year 90,000 40,000 〈 1000 Medical errors percent
流行病学 • 既往认为罕见,容易被忽视,确诊有难度,但实际发生率并非很低,除停用肝素外尚无特异性治疗。 • 国内暂无流行病学调查,国外最早1970年报道, 1990年后呈上升趋势。肝素治疗人群HIT发病率0.5-5%,病死率可达30%。 • 美国每年约1200万人(1/3住院患者)因心血管手术;动静脉留置管、SwanGanz导管、PCI或IABP或ECMO;防治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急性冠脉综合症等行肝素治疗,约36万人罹患HIT,12万人伴血栓症,3.6万人死亡。 Blood 2005;111(20):2671-83 N Engl J Med1995;332:1330-5
流行病学 实际发生率—— • 应用牛肝素>猪肝素 • 应用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磺达肝癸钠(fondaparinux) • 静脉注射>皮下注射 • 外科>内科>产科 • 使用剂量大且长者更多见(第5d始,第10-14d为高峰) • 病重(如败血症)、高龄患者多见 • 黑人>白人,女性>男性 Annu Rev Med 2010;61:77-90
普通肝素 UFH • 1916年Mclean首先从肝脏发现而得名。 • 人或动物体内一种天然抗凝物质,由肝、肺、肠粘膜、网状内皮系统等肥大细胞分泌。 • 主要从牛肺(肝素钙)或猪小肠黏膜(肝素钠)提取。异质性物质,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约15,000。 • 由氨基葡聚糖、葡萄糖醛酸、硫酸等聚合的酸性黏多糖。体内最强的有机酸,带较强负电荷。 • 当静脉或动脉血栓形成时需迅速抗凝,仍是首选。
普通肝素 UFH • 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ATⅢ结合,形成ATⅢ-肝素复合物,加强AT反应1000倍,抑制FⅡaFⅩa(共同通路),抑制ⅨaⅪaⅫa(内源途径)。 • 由于全身抗凝起效迅速、容易被鱼精蛋白拮抗、ACT监测方便、ACT延长与肝素剂量呈线性关系等,故UFH适合心脏外科体外循环。 • ACT、APTT及TT是监测肝素效果主要指标。 • 主要副作用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
低分子量肝素LWMH • 提取UFH小分子部分,平均分子质量约5,000。 • 很少与血小板结合,对因子Ⅹa抑制比对Ⅱa强3-5倍,生物利用度达100%,皮下注射t1/2长达4-7h,故副作用较UFH小。 • WHO 规定LMWH抗Ⅹa/抗Ⅱa活性比值>2.5。 • 由于抑制凝血酶活性不如UFH、难以监测、不能鱼精蛋白拮抗等,故LWMH不适合体外循环。
HIT发病机制 凝血级联反应 肝素作用机制 Eur Heart J 1998; Suppl 19:8 N Engl J Med 1996; 334:724
血小板活化脱α颗粒,PF-4被释放入血与肝素结合,构象改变形成抗原,以T细胞依赖方式诱导抗PF-4 /肝素抗体(又称HIT抗体)(80%为IgG)。 PF-4 /肝素-抗体免疫复合物与邻近血小板FcγIIa受体结合,导致更多血小板活化、聚集,更多PF-4和促凝促炎微颗粒(如血清素、组胺、血小板生长因子及Ca2+)释放,凝血酶大量产生。此过程周而复始,一方面使血小板数量急剧下降,另方面导致矛盾性血栓形成。 PF-4 /肝素-抗体免疫复合物还损伤、活化内皮细胞,并作用单核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PF-4本身减弱肝素抗凝作用致高凝。 HIT发病机制 Ann Thorac Surg 2003;76:2121-31
HIT发病机制 • 血小板减少原因:活化血小板寿命缩短;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时被消耗;聚集血小板结合内皮细胞、白细胞后被清除。 • 心脏手术后25-51%HIT抗体,只有1-2%临床HIT(血小板减少合并或不合并血栓形成),再次手术和心脏移植发生率提高。 • 发病与高浓度PF-4﹑高滴度IgG、血小板Fc受体密度和多型性增高等相关。 • 非免疫可诱发免疫反应,HIT抗体活动期达50 天,抗原存在期达85 天。
HITT HIT 隐性HIT HIT临床特点 血清HIT抗体阳性者分型—— ① 隐性HIT: 产生HIT抗体,但无血小板减少症。 ② HIT: 产生HIT抗体,同时伴有血小板减少症。 ③ HITT: 产生HIT 抗体,同时伴有血小板减少症 和血栓栓塞症,即HITT。
HIT临床特点 临床分为两型—— • Ⅰ型最常见,非免疫介导,主要在初次UFH后1-3天,由大剂量肝素引起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结合,表现为血小板计数一过性轻微减少。可自行恢复(3天内),预后较好。 • Ⅱ型属于自身免疫反应,多发生在肝素治疗后5-14天,表现为明显血小板减少(<100×109/L),持续时间较长,可引起四肢血管闭塞或动静脉血栓栓塞,预后较差。
动脉栓塞常见于脑、外周动脉或留置导管,导致卒中、四肢或器官缺血和梗死。静脉血栓形成更常见,多见下肢深静脉、肺动脉,可因坏疽截肢。动脉栓塞常见于脑、外周动脉或留置导管,导致卒中、四肢或器官缺血和梗死。静脉血栓形成更常见,多见下肢深静脉、肺动脉,可因坏疽截肢。 10-20%肝素注射部位痛性红斑、硬结或皮肤坏死。 2-3%HIT出血性肾上腺坏死。 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往往首发症状, 常见于应用肝素5天后,停药5-7天以上恢复正常。
HIT临床特点 特殊类型—— • 速发型指近期肝素接触史并HIT抗体阳性者(约25%),再次肝素治疗后24h内(甚至数小时数分钟),血小板计数急剧下降。可在UFH静脉注射2-30min或皮下注射2h后,发热寒战、低血压和/或心动过速、肺高压、头痛、腹泻等急性全身反应。 • 迟发型指停用肝素后数天或3周以上,血小板计数中度下降。患者可能已出院,因为血栓症返院。 • 自发型指临床症状和血清学均提示,但无明显肝素接触史。
疑诊症状—— • 轻至中度血小板减少,通常合并血栓形成 • 肾上腺出血性坏死(2-3%) • 华法林诱导静脉栓塞性下肢坏疽 • 静脉注射肝素5-30min后发热、寒战、潮红、 • 一过性健忘等 • 肝素注射部位皮损(10-20%) • 既往3月内肝素治疗者出现血小板计数迅速下降 • 肝素治疗5天出现血小板计数下降>50%,即使 • 绝对值>150 x 109/L
HIT实验室检查 • 血小板计数监测(先测基础血小板计数,应用肝素24 h内测1次;若30min内急性全身反应或呼吸循环神经等症状,测血小板计数与基础值比较;UFH 期间隔日测1次直至停用;预防剂量UFH、LMWH、由UFH换LMWH、UFH冲洗留置管时,每2-3d测1次) • 功能性测试:① 肝素诱导血小板聚集试验(heparin-induced platelet aggregation, HIPA)较简单,敏感性特异性均不足 ;② 5- 羟色胺释放试验(serotonin release assay, SRA)敏感度90-98%特异度达95%,被视为“金标准”。 • 免疫学检测:ELISA和PaGIA法检测HIT抗体IgG IgA IgM,敏感度97-100%特异度74-86%,对心脏手术者阴性预测率>95%。 Eur J Cardiothorac Surg 2005;27:138-49. Mayo Clin Proc 2005;80:988-90.
①接受肝素治疗时,血小板<150×109/L; ②停用肝素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 ③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 ④结合HIT抗体检测; ⑤除外其他导致血小板减少原因 HIT诊断
HIT诊断 4T评分系统 6-8分高度可能;4-5分中度可能;0-3分低度可能
HIT鉴别诊断 • 假性血小板减少(如血液稀释) • 血小板生成减少(如骨髓抑制) • 血小板破坏增加(如抗磷脂综合症、VAD及其他药物诱导性血小板减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输血后紫癜)
HIT治疗 • 高度警惕,早诊早治 • 停用UFH和LMWH,避免一切潜在肝素来源 • 抗血小板聚集,应用凝血酶直接抑制剂(DTI)和抗Xa制剂以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 不提倡输注血小板,避免早期使用华法林 • 对单纯血小板减少者,治疗至血小板计数恢复后2-4周;对血栓形成者则持续3-6月
HIT治疗目前推荐替代药物—— • 来匹卢定Lepirudin(重组水蛭素)(证据1C) • 阿加曲班Argatroban(证据1C) • 比伐卢定Bivalirudin(证据2C) • 磺达肝癸钠Fondapafinux(证据2C) • 达那肝素Danaparoid (证据1B)
阿加曲班(argatroban)—— • DTI代表性药物。 • 竞争性、可逆性地结合凝血酶催化部位使灭活,使纤维蛋白原不能与凝血酶结合而抑制凝血,不依赖体内AT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却不影响生成。 • 20ml/100mg/支,推荐剂量2μg/kg·min静注,目标APTT延长至基线1.5-3.0倍。 • 美国FDA 批准用于预防、治疗HIT和HITT。 • 为降低出血风险,主张降低剂量并监测APTT。 Can J Hosp Pharm2009;62:290-7
维生素K拮抗剂(VKA)—— • VKA应用初期,蛋白C、蛋白S下降易致一过性高凝状态,若诊断HIT应停用且VitK 5-10 mg拮抗。 • HIT血小板明显下降阶段不能应用VKA。 • DTI治疗后血小板上升>150×109/L,可加口服华法林,但首剂不加量。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方可停DTI单用VKA: • ①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并达平台期; • ②INR达标后48 h; • ③DTI等与华法林重叠最少5 d。 • 总抗凝时间最少2-3月。
HIT治疗 对重症HITT者血浆置换—— ①去除血循环免疫复合物(PF-4 /肝素-抗体)、HIT抗体及血小板促聚集凝血因子,很快停止血栓形成; ②立即发挥作用,代偿应用非肝素抗凝药物起效时间; ③血小板可很快恢复正常。
HIT预防 • 倾向选择猪源性而非牛源性肝素。 • 倾向选择LMWH而非UFH。 • 尽早开始口服抗凝药物,减少肝素应用时间。 • 尽可能减少留置导管肝素冲洗。 • 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尤其肝素治疗10000IU/d或超过5天。 • HIT敏感抗体检测阴性后短暂使用肝素,复发HIT危险性较小。
HIT在心脏手术的处理 • 术前确诊或高度怀疑者 • ①应用肝素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如阿斯匹林、PGI2; • ②应用非肝素抗凝药物替代,如达那肝素﹑重组水蛭素、阿加曲班; • ③术前应用纤维蛋白原降解药物,如蛇毒蛋白酶。 • 急性HIT心脏手术时使用非肝素抗凝药物有报道,但缺乏大样本、前瞻、随机、对照研究,结论不肯定,抗凝效果监测困难,无有效拮抗剂。 • HIT抗体转阴后非肝素抗凝药物致出血并发症远大于再次使用肝素致HIT风险。因此,建议体外循环术中肝素抗凝,术毕鱼精蛋白拮抗,术前、术后可考虑非肝素抗凝药物。
心脏移植防治HIT • 需明确心脏移植受者有无HIT抗体。 • 应用UFH仅限于手术过程,不建议LMWH,因t1/2更长,且不能被鱼精蛋白完全中和。 • 有HIT病史者若血小板计数恢复但HIT抗体存在,可在术前、术后选用非肝素抗凝药物。 • 肝功异常而肾功正常,可选来匹卢定、达那肝素或磺达肝癸钠; • 肾功异常而肝功正常,可选常规剂量阿加曲班或减量来匹卢定; • 肝肾功能异常,应用减量阿加曲班或比伐卢定(Ⅱa 类推荐C 级证据)。
第9届ACCP指南: • 肝素使用人群中,临床HIT风险>1%者,用药第4-14天常规每2-3天血小板计数(2C)或直接停药;临床HIT风险<1%者,不予监测血小板计数(2C)。 • 肾功能正常HIT患者,推荐阿加曲班、来匹卢定、达那肝素(2C); • HITT合并肾功能异常者,推荐阿加曲班(2C); • 急性或亚急性HIT患者急诊心脏手术时,推荐比伐卢定(2C)。 • 急性HIT患者非急诊心脏手术时,推荐延迟手术至临床症状缓解、HIT抗体转阴(2C)。 • HIT抗体转阴后再行心脏手术时,推荐短期应用肝素而不是非肝素抗凝药物(2C)。 • 急性或亚急性HIT患者急诊PCI时,推荐比伐卢定(2B)、阿加曲班(2C)。 • 急性或亚急性HIT患者CRRT时,推荐阿加曲班、达那肝素(2C)。 • 有HIT病史者CRRT时,推荐局部应用枸橼酸(2C)。 • 急性或亚急性HIT妊娠患者,推荐达那肝素(2C)。 • HIT急性血栓形成且肾功能正常,推荐静脉磺达肝癸钠直至口服VKA(2C)。 CHEST 2012; 141:e495S–e53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