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我的第一本书

我的第一本书. 牛 汉. 牛汉,生于 1923 年 10 月,山西省人。抗日战争期间在陕甘地区读中学、大学。 1940 年发表作品,主要写诗,近十年写作散文。已出版诗集十余本,散文集七本,诗话集两本。此外还参与主编中国现当代诗选数部,台湾编印了 《 牛汉散文精选 》 。从事文学编辑工作半个多世纪,曾主编 《 新文学史料 》 二十年,现为中国作协全国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 教学目标 1 、理解、积累 “ 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 ” 等词语。 2 、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3 、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jenn
Download Presentation

我的第一本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我的第一本书 牛 汉

  2. 牛汉,生于1923年10月,山西省人。抗日战争期间在陕甘地区读中学、大学。1940年发表作品,主要写诗,近十年写作散文。已出版诗集十余本,散文集七本,诗话集两本。此外还参与主编中国现当代诗选数部,台湾编印了《牛汉散文精选》。从事文学编辑工作半个多世纪,曾主编《新文学史料》二十年,现为中国作协全国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

  3.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4. 幽默(yōu mò):有趣或可笑而意义深长. 凄惨(qī cǎn):凄凉悲惨. 奥秘(ào mì):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fān fù):一次又一次;多次 重复. 温厚(wēn hòu):温和宽厚.

  5. 你能复述课文内容吗? 要求: 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 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 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自然流畅。

  6. 课文中哪些内容你比 较感兴趣?能说 说理由吗?

  7. 整体感知,思考: 1、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一本“只 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为何令作者永志不忘,并专门著文纪念? 2、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8. 思考 1、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一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为何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 因为当中蕴涵着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真挚情意[父子情同学情].

  9. 2、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2、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艰辛,人间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10. 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作者是怀着沉重的心情,敬重、珍爱、感激的复杂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11. 品析文中的重要语句

  12.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13.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艰苦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艰苦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 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小动物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有人间真情,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14. 2、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3、“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15. 4、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16. “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就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了.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了。 “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

  17. 拓展: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18.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19. 拓展训练[可选]: 1、学生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 2、说说你对文中父亲、我、乔元贞、“弄不成”、二黄毛的看法。 3、“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人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想象一下,然后揣摩人物的心理,对一段话。

  20. 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21. 作业 离别、送别在文学描写上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描写离愁、别绪的名篇佳作无以计数,请你写出三个写离别、送别的诗句。

  22. 我是根,一生一世在地下默默地生长,向下,向下……我相信地心有一个太阳听不见枝头鸟鸣,感觉不到柔软的微风,但是我坦然并不觉得委屈烦闷。开花的季节,我跟枝叶同样幸福沉甸甸的果实,注满了我的全部心血。

  23. 牛汉(1923- ),又名牛汀,远祖系蒙古族,出生于山西定襄县,“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40年代初开始发表诗作。1944年后在西安从事编辑工作。1950年以后曾先后在《空军卫生》报和人民出版社任职。1955年作为“胡风分子”入狱一年,不久又作为“右派”被严加管制。“文革”期间下放湖北咸宁干校。“文革”后复出,曾出任《中国》杂志副主编。出版有诗集《温泉》、《海上蝴蝶》、《沉默的悬崖》等,以及诗论集《学诗手记》。 牛汉一生坎坷,“经历过战争、流亡、饥饿,以及几次的被囚禁,从事过种地、拉平板车、杀猪、宰牛等繁重的劳动”,的确称得上是一种“痛苦而丰富的人生”,他的诗就是这种生命痛感的真实记录。如果说他的早期诗作在传达这种痛感时还显得过于激烈和外露的话,那么经过炼狱般生活磨难后的诗风则变得深沉和凝重了。写于70年代初的那组动植物诗,如《悼念一棵枫树》、《麂子,不要朝这里奔跑》、《华南虎》等,作品中虽有难以抑制的不平、悲愤与沉痛,但诗人不再以宣泄的方式一吐为快,而是将源于生命的沉痛和至死不移的人格追求,寓于有相似遭遇的动物和植物身上,以一种象征性形象或意境来表现。这种借意象抒情言志的诗风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诗则在沉痛的人生感慨上平添了一种寻求生命归宿的苍凉与悲壮。 牛汉这类咏物诗,往往将自己的主观精神和人生感受突入客观对象里,在主体与客体的猝然相遇、浑然一体中提炼诗意和理趣。但这种“七月”遗风,在诗人已届花甲之时被突破和超越。他不再用他早巳稔熟的物我一体的感悟方式,而是进入一种自由无羁的、辐射式的梦幻写作状态。《梦游》、《发生在胸腔内的奇迹》、《空旷在远方》、《三危山下一片梦境》等写于80年代中后期及90年代的诗篇就是这种超越的成果。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