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2

学校多发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学校多发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由 病原微生物 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 传染性 的疾病。. 认识上的误区. 什么是传染病 什么是法定报告传染病 非法定报告传染病法的管理. 什么是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中一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病原微生物: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植物是有益的,只有少数对人或动、植物有害,并可引发人类疾病的微生物才被称为病原微生物。 种类: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阮粒等. 什么叫传染.

Download Presentation

学校多发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学校多发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传染病的概念 •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3. 认识上的误区 • 什么是传染病 • 什么是法定报告传染病 • 非法定报告传染病法的管理

  4. 什么是病原微生物 •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中一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 病原微生物: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植物是有益的,只有少数对人或动、植物有害,并可引发人类疾病的微生物才被称为病原微生物。 • 种类: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阮粒等

  5. 什么叫传染 • 传染也称为传染过程,是病原微生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这种过程有两种结果: • 相互适应,形成共生 • 相互斗争,形成感染

  6. 感染的五种表现形式 • 病原清除 • 隐性感染 • 显性感染 • 病原携带 • 潜伏感染

  7. 传播条件与控制 • 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 传播途径—从传染源传给易感者的途经,有直接、间接等多种。 •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就是这种传染病的易感人群。

  8. 传染病流行的三环节两因素 社会因素 传染原 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 自然因素

  9. 学校为何易发生传染病? • 人群集中的特殊场所:腮腺炎、麻疹、流感 ,学生患者同班学生受感染 • 中小学生个体免疫力差,保护意识薄弱,易受感染 。普通感冒也会传染。

  10. 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与控制

  11. 背景 • 2009年3月中旬起,墨西哥和美国相继发生了由一种新的流感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疫情。开始命名为“人感染猪流感”,后续更改为“甲型H1N1流感” • 随后,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蔓延。 • 6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全球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提高到最高级6级

  12. 全球疫情现况 • 截至2009年10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已累计报告实验室确诊病例399232例,其中死亡病例4735例。

  13. 我国疫情现况 • 截至10月12日,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均有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报告,累计报告23766例,已治愈21342例,重症病例累计16例,已治愈10例。死亡病例1例。 • 目前我国新出现的病例几乎均为境内感染病例。 • 全国各地出现了多起聚集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

  14. 本市疫情现况 • 截止于10月20日24时,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全市累计报告甲型 H1N1流感确诊病例5216例,其中北京市病例4884例,外籍及港澳台病例332例。

  15. 未来疫情发展趋势(一) • 甲型H1N1流感活动度不断增强,本地病例和感染来源不明确的病例不断增多,出现社区内的传播和流行。 • 甲型H1N1流感导致的聚集性病例将不断增多。 • 出现季节性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共同流行的态势

  16. 未来疫情发展趋势(二) • 我市医疗救治机构的工作压力将不断增大。 • 不排除出现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

  17. 病原学(一) • 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新型的甲型流感病毒。 • 甲型流感病毒基因组由大小不等的8 个独立片段组成。 • 其中三个片段编码病毒囊膜表面的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 和M2蛋白。 • 甲型流感病毒HA有16个亚型(H1-H16),NA有9个亚型(N1-N9)。

  18. 病原学(二) • 甲型H1N1流感病毒8个片段分别来自古典型北美系猪流感病毒,欧亚系猪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 • 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新的重配的流感病毒,完全不同于季节性甲型流感病毒(甲1亚型和甲3亚型),人群普遍对其缺乏免疫力。 • 人类对甲型H1N1流感易感。

  19. 流感病毒的漂移和转变 • 抗原漂移:由流感病毒基因组自发点突变引起的小幅度变异,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引起抗原性的变异。此种情况发生在季节性流感病毒,人类对于发生抗原漂移的流感病毒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 抗原转变:流感病毒较大幅度突变或基因重配而产生新亚型。如:甲型H1N1流感病毒、上世纪出现的的流感大流行病毒,人类对其不具备免疫力。

  20. 2009 甲型H1N1流感

  21. 病原学(三) • 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灭活。

  22. 传染源 • 甲型H1N1流感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虽然猪体内已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动物为传染源。

  23. 传播途径 • 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 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 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引起感染。 • 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有待进一步确证。

  24. 较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 妊娠期妇女; • 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 • 肥胖者(体重指数≥40危险度高,体重指数在30-39可能是高危因素); • 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 5.年龄≥65岁的老年人。

  25. 潜伏期和传染期 • 潜伏期一般7天以内,多为1-3天。 • 传染期为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7天,或至病例症状消失后24小时(以两者之间较长者为准)。

  26. 临床表现(一) • 与季节性流感相似,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咯痰、流涕、鼻塞、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部分病例出现呕吐和/ 或腹泻。约10%病例可不发热。 • 体征主要包括咽部充血和扁桃体肿大。

  27. 临床表现(二) • 可发生肺炎等并发症。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 • 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被诱发加重,呈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 病情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

  28. 病原学检查 采集咽拭子后,进行: • 病毒核酸检测 • 病毒分离

  29. 病例诊断 • 疑似病例 • 临床诊断病例 • 确诊病例

  30. 治疗 • 一般治疗 • 抗病毒治疗 • 重症病例治疗 • 中药治疗

  31. 预后 • 甲型H1N1流感属于自限性疾病,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32. 发现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后的控制措施 • 病例隔离治疗 •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 在未采取有效防护情况下接触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病例而存在感染可能的人群。

  33. 发现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后的控制措施 • 对病例发病前一天至隔离治疗前前往的场所进行消毒 • 开展健康教育 • 学校集体单位出现聚集性病例需要停课、停工。

  34. 预防性措施 • 特异性预防性措施:疫苗接种 • 非特异性预防性措施:集体单位预防性措施、个人预防性措施、大型活动预防性措施

  35. 集体单位预防性措施(一) • 一测、一报、两检制度 一测:体温检测 一报:传染病报告 两检:晨午检制度 • 对于出现流感样症状的人员,要求立即离岗,不能带病上学上班 • 对于不能明确排除甲型H1N1流感的病例在家至少休息7天。

  36. 集体单位预防性措施(二) • 对于聚集性发热病例,应及时报告负责人、地段保健科和属地疾控中心。 • 做好日常性的消毒和开窗通风。 • 尽量减少在室内开展大型活动 • 开展日常性的健康教育

  37. 个人预防性措施(一) • 尽量避免接触出现流感样症状的患者,不得不接触时应配戴口罩; • 当接触流感样症状患者时、避免接触自己的眼睛、口和鼻; • 勤洗手,尤其是在咳嗽或打喷嚏后、以及接触流感样症状患者后; • 在家庭或集体单位内勤通风,保持环境清洁; • 当咳嗽或打喷嚏时,用一次性纸巾捂住嘴和鼻子,并将纸巾扔进垃圾桶;

  38. 个人预防性措施(二) • 若出现流感样症状,应立即停课或离开工作岗位,避免接触他人,尤其是家人,做到相对隔离,在家中应自觉配戴口罩和分餐,做好日常消毒;减少不必要的就医,在症状较重情况下,应前往医院时,应在配戴口罩的情况下前往。 • 应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空气污浊的场所。 • 平衡膳食、加强锻炼 。

  39. 手清洗和手消毒

  40. 大型活动预防性措施(一) • 活动举办方应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 • 准备必要的防护用品、消毒用品等,配备体温计、测温仪等设施设备并保证其正常使用。 • 派专人负责收集所有参加人员的详细信息和健康信息。 • 对所有参加人员开展健康教育,积极落实个人预防性措施。

  41. 大型活动预防性措施(二) • 所有参加人员在活动前7天做好自我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流感样症状时,及时报告相关负责人,并避免参加活动。 • 尽量在室外举办活动,室内活动期间注意开窗通风,包括在宿舍内。 • 可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开展日常性消毒。 • 用餐地点应注意开窗通风,吃饭时分批安排,避免大量人员共同用餐。 • 尽量避免不同单位之间人员的相互接触。

  42. 大型活动预防性措施(三) • 活动期间应派专人做好参加人员的健康监测,做好登记,若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流感样症状时,应立即离开活动,根据情况考虑居家休息治疗或前往医院治疗。 • 若出现多名关联性发热病例,应及时报告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 若出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则按照我市甲型H1N1流感防控的要求采取措施。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