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0 likes | 961 Views
第三章 血液. 山东大学医学院生理研究所. 血液的功能. 1. 运输功能 : O 2 、 CO 2 ;营养物质; 代谢产物 2. 缓冲功能:具有多种缓冲物质, 维持酸碱平衡、体温等 3. 防御功能 4. 生理性止血功能.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 水 90% 血浆 电解质
E N D
第三章 血液 山东大学医学院生理研究所
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 O2、CO2;营养物质; 代谢产物 2.缓冲功能:具有多种缓冲物质, 维持酸碱平衡、体温等 3.防御功能 4.生理性止血功能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 水90% 血浆 电解质 低分子物质 血液 有机化合物 红细胞 血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 中性粒细胞 血浆 白细胞和 血小板 红细胞 血小板 淋巴细胞 红细胞 血细胞 离心后 全血
血浆的化学成分 多种电解质 低分子物质 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营养物质、代谢产物、激素等) 白蛋白 血浆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血细胞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 正常值: 成年男性约为40%~50% 成年女性约为37%~48% 新生儿约为55%
血浆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
血清 血浆:血液中的液体成分 血液抗凝离心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 血清 血液自然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 *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后者无纤维蛋白原等成分
二、 血量(blood volume): 人体内血浆和血细胞量的总和. • 正常值: 成年人血液总量相当于 体重的7%~8%。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比重 : 全血1.050~1.060 血浆1.025~1.030 红细胞1.090~1.092 (二)血液的粘度: 与水相比的相对黏度为4~5, 血浆为1.6~2.4 (三)血浆渗透压:约为300mmol/L
1.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 晶体物质绝大部分不易透过细胞膜,保持细 胞内外水平衡。
2. 胶体渗透压由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小于1.5mmol/L • 生理意义: 血浆蛋白一般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调节毛细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等渗溶液0.85%NaCl(生理盐水)、5%葡萄糖溶液 (四)血浆的pH 血浆的pH7.35~7.45
一、红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数量和形态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 1、生理特征 (1)红细胞膜的通透性: 以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的半透膜
(2)红细胞可塑变形性 红细胞挤过脾窦的内皮细胞裂隙
(4)渗透脆性 等渗 高渗 低渗
2、红细胞的功能 • 主要功能: 运输O2、CO2。 红细胞内有多种缓冲对、碳酸酐酶,具有一定的缓冲酸碱度的 功能。
(三)红细胞的生成的调节 铁 合成血红蛋白基本原料 1.原料 蛋白质 维生素B12 合成DNA核苷酸辅因子 叶酸
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干 细 胞 ↓ 早期红系祖细胞 (BFU-E) 爆式促进因子→↓ 晚期红系祖细胞 (CFU-E) ↓ 可识别红系前体细胞 ↓ 网幼红细胞 ↓ 成熟红细胞 骨 髓 缺氧、RBC↓或Hb↓ ↓ 肾成纤维、内皮细胞(主) 肝细胞(次) ↓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雄激素、T3、生长素
BPA(爆式促进因子) 干细胞 -→BFU-E -→CFU-E -→红系前体细胞 EPO(促红细胞生成素) RBC数量 ⊕ 大气氧↓ (高原等) 心脏泵功能↓ 血容量↓ Hb浓度↓ O2亲和力↓ 产生EPO 的细胞 肾脏氧耗↑ O2感受器 肾管周细胞 肝细胞
三、白细胞生理 • (一)白细胞生理特征和功能 1、生理特征 (1)白细胞可通过变形穿过毛细血管- 白细胞渗出 (2)趋化性 (3)具有多种酶:多肽酶、蛋白酶、淀粉酶、 脂酶、杀灭细菌
2.功能 (1)粒细胞 ①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异物、清除衰老的 红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 ②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 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蠕虫的免疫反应 ③嗜碱性粒细胞:不具备吞噬能力,胞浆中颗粒 内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和 过敏性慢反应物质。
(2)单核细胞: 含更多的非特异性酯酶,更强的吞噬作 用, 进入组织中的单核细胞称为巨嗜细胞。 功能:合成释放更多中细胞因子, 调节其他细胞生长。 (3)淋巴细胞:免疫防御功能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 生理性止血: 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几分钟内 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 用采血针刺耳垂或指尖使血液自然流出,然后 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这段时间 为1~3分钟。
血小板是人体血液中的一部分,由骨骼中软骨髓的特殊血细胞生成。当身体受伤时,血小板被激活,帮助修复破损的血管,并促使血液凝固。血小板是人体血液中的一部分,由骨骼中软骨髓的特殊血细胞生成。当身体受伤时,血小板被激活,帮助修复破损的血管,并促使血液凝固。
一、血小板的生理 (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称为粘附。 蛋白酶的抑制剂可抑制此过程。 1、粘附
参与血小板粘附的主要成分: ①血小板:血小板膜上糖蛋白 (glycoprotein GPIb) ②底物:胶原纤维及内皮下层其它成分 ③粘附蛋白: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
血小板粘附反应: 胶原纤维(先结合) ①vWF结合位点 血小板 ②GPIb识别vWF
2. 分泌或释放 血小板受到刺激后,致密体,α- 颗粒,溶酶体内的许多物质排出的现象称血小板分泌或释放。
致密体释放: ADP、ATP、5- 羟色胺、 Ca2+; • α-颗粒释放: β-血小板巨球蛋白、血小板因子4 ( PF4)、 vWF、纤维蛋白原、血小板 因子V、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DGF); • 溶酶体释放: 酸性蛋白水解酶,组织水解酶。
3、聚集 血小板彼此粘着现象称为聚集。引起血小板聚集的因素,总称为致聚剂(诱导剂)。 • 生理性:ADP、5-HT、肾上腺素、 组胺、胶原、凝血酶、PG • 病理性: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 • 药物
(1)ADP: ①低浓度ADP 第一聚 集时相 ,迅速聚集,很快解聚。 • ②中等剂量的ADP 第一聚集时相结束和解聚后不久, 又可发生不可逆的第二聚集时相。 • ③高浓度ADP 迅速、不可逆聚集,直接进入第二聚集时相。 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所致。 Ca2+和纤维蛋白的存在,耗能。
血小板质膜的磷脂 (2)血栓烷A2(thromboxaneA2,TX A2) 脱 落磷脂酶A2 环加氧酶 TX A2合成酶 PGI2合成酶 (血小板)(内皮) PL cAMP 游离Ca2+ PL cAMP 游离Ca2+ ++血小板聚集— — 花生四烯酸 PGG2 PGH2 TX A2 PGI2
(3)胶原: 只引起血小板不可逆聚集。 聚集与释放反应同时发生。 (4)凝血酶: 呈剂量依赖关系。使血小板脱粒作用强, 血小板颗粒内的纤维蛋白原释放。
聚集过程: 纤维蛋白原 Ca2+ GPllb/ Ⅲa 致聚剂 纤维蛋白原受体激活 GPllb/ Ⅲa vWF
4. 收缩 在血小板收缩蛋白的参与下,血凝块回缩 血小板收缩蛋白A(肌动蛋白 Actin) 血小板收缩蛋白M(肌球蛋白质 Myosin)→分解ATP→供能
5. 吸附 血小板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使损伤部 位凝血因子浓集,有利于血液凝固。 较松:Ⅰplasma、Ⅱ、Ⅶ、Ⅸ、Ⅹ 血小板 牢固:Ⅺ、Ⅻ、vWF、Ⅴ(Ⅴa)、Ⅹa、Ⅸa、Ⅺa、ⅠPt
临床 (1)GPⅠb/Ⅸ、vWF因子缺乏,可 致出血性疾病;如巨血小板:GPⅠb/Ⅸ缺乏 (2)阿斯匹林、消炎痛、咪唑类药等可使 TXA2↓, 抑制血小板聚集 --抗血栓作用。
(二)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 1 .激活的血小板为凝血因子提供磷脂表面, 参与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因子X和凝血酶原 的激活。 2 .血小板质膜表面结合有许多的凝血因子; α-颗粒释放凝血因子,促进血凝。 3 .血小板内的收缩蛋白,使血块收缩,挤出血 清形成坚实的止血栓,填塞伤口。
(三)生理止血过程主要包括: 血管收缩 受损局部及附近血管 三个时相 血小板血栓形成 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血管损伤 血管内皮下组织 血管收缩5-HT、TXA2血小板激活凝血系统激活 (黏附、聚集、释放) 血小板止血栓(初步止血)纤维蛋白形成 血凝块形成(有效止血) 生理性止血过程示意图